文 / 张铮,孙永明,杨晋阳,尚博睿
2022年北京携手张家口共同举办冬奥会为我国冰雪运动繁荣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了《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普及冰雪运动,提高冰雪运动竞技水平,使冰雪运动参与人数稳步增加”。在冬奥成功申办背景下以及国家政策引导下,近些年来我国冰雪运动有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河北省张家口地区作为冬奥会承办地之一,兴建了了大量优质雪场,也吸引了一大批滑雪爱好者、运动员。
在人们享受滑雪运动带来乐趣的同时,也面临着滑雪运动带来的潜在危险。众所周知,冰雪运动尤其是高山滑雪运动是一项专业性较强、危险性较高、对场地规格安全要求较高的体育运动。高山滑雪者需要在高速滑行中保持平衡,且有时需做出转弯、跳跃等高难度动作,随之而来的受伤风险也比较大[1]。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的新鲜血液,具有接受能力强、勇于尝试新鲜事物、追求刺激等诸多特质,高山滑雪项目本身的高风险性、刺激性恰恰迎合了此群体的需求和特质。有研究表明学生群体是高山滑雪参与的主力军,而相应的的受伤率高达77%[2]。我国滑雪项目的发展及推广离不开学生群体的参与支持,作为高山滑雪实践及推广的主力军,在实践过程中,最大可能的预防及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本项目主持人首先在中国知网数据以“高山滑雪”、“山地滑雪”、“损伤”、“受伤”为主题关键词于中国知网中进行搜索发现共178篇相关文献,仅10余篇中文相关文献,研究群体涉及大学生群体的为2篇[2,3],地点选取河北的仅为2篇[2,4]。通过对所有10余篇以往相关文献梳理发现,地理位置集中在东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地区,研究人群主要以青少年滑雪爱好者为主,且研究结果主要基于回顾性问卷访谈以及对问卷访谈结果的简单描述统计和逻辑推理获得。研究主要结果显示高山滑雪运动主要损伤性质为扭伤、擦伤、冻伤及骨折,发生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肢膝关节、腰部、背部等部位,损伤原因包括心理、技术、器材、气候、场地、生理等原因[5]。此外,通过外文文献检索发现,近期国外学者Davey等人于2018年发表了一篇综述汇总探讨了高山滑雪损伤的基本情况与致因。结果发现高山滑雪损伤多发于20~30岁期间,男性损伤率高于女性,一半以上损伤位于下肢,约有1/3位于膝盖部位,最常见损伤为前十字韧带、内侧副韧带拉伤或撕裂。
诚然,以往研究可以从某些角度初步描绘并解释高山滑雪运动运动损伤的基本情况,并简单总结并推导损伤原因。 但上述以往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
(1)研究不够系统化,缺乏理论指导。 以往研究多是采取简单问卷调查、或访谈了解参与者的受伤情况,其整个研究包含问卷及访谈设计缺乏相应的运动损伤理论相关指导,这就导致调查不够全面,研究整体质量偏低,国内方面无文章在核心期刊发表。
(2)缺乏客观生理指标的纳入及测量。以往研究采用主观报告法居多,生理原因作为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并未被广泛纳入及测量。
(3)以往研究对损伤原因推导归纳缺乏实证基础,主观性太大。以往研究对损伤的推导多是基于文献回顾或作者基于访谈的主观推断,缺乏数据统计及实证支撑,继而导致相应形成的预防损伤的建议空中楼阁,缺乏根据。
本研究拟采用国际知名运动损伤研究专家Bahr等人提出的“运动损伤致因全面模型”(Comprehensive model for injury causation) 作为当前研究的理论支持与总体框架。该模型从内部、外部原因两大方面详尽的阐述了个体运动损伤的机制与过程。如图1所示,影响损伤发生的内部因素由人口统计学变量、运动技能水平、体适能水平(体成分与身体素质)以及心理指标四方面构成,共同决定了运动参与者的受伤可能性和哪些人群属于损伤易发人群;损伤易发人群在一定外部情境因素的作用下,会导致损伤发生。选择此模型作为本研究的研究框架与理论支撑有助于全面探究高山滑雪参与者损伤的机理及潜在影响因素。
图1 运动损伤致因全面模型 (翻译并改编自Bahr & Krosshaug, 2005)
本研究将基于“运动损伤致因全面模型”,运用问卷调查法,旨在从参与者自身内部层面较为全面的了解大学生高山滑雪运动损伤情况及其导致原因,分析个人人口统计学变量、运动技能水平以及心理因素是否会预测高山滑雪运动损伤的发生。 最终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关的损伤预防建议,以期更大程度上减少高山滑雪损伤在学生群体中的发生几率。
本研究选取河北省开展高山滑雪课程的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要求参加者必须具备至少3次的高山滑雪经验。研究于2021年2~3月采取方便抽样在高校校园、张家口云顶滑雪场、太舞滑雪小镇共发放纸质及网络问卷 187 份,回收问卷 141 份,回收率占总份数的 75.4 %,剔除无效问卷 17 份 ,有效 124 份,有效份数占总分卷发放量比率为66.3%。
具体而言本研究拟纳入的变量及测量方法为。
(1) 损伤分数 (因变量): 调查最近一个雪季中包括损伤性质(如扭伤、摔伤等)、部位(如头部、腿部)、严重程度(轻度当天或隔天可恢复=1分、中度损伤时长3-7天=3分、重度损伤时长一个星期以上=5分)及次数,将损伤次数乘以严重程度得分得到损伤分数作为本研究的因变量。采用以往相关问卷测量损伤性质、严重程度、及次数[2]。
(2) 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用于计算体重指数)等。
(3) 运动技能变量:包括滑雪等级(0=无;1=三级;2=二级;3=一级;4=健将)、滑雪年数,采用以往相关问卷测量[2]。
(4) 心理变量: 包括运动动机水平 (8条目,3点计分,最低1分,最高3分)、运动损伤恐惧(5条目,7点计分,最低0分,最高6分)[12]、焦虑人格特质 (20条目,4点计分,最低1分,最高4分)。相关外文问卷经英语专业人士进行标准翻译及回译过程确保问卷正确与原版一致,并选取某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60名进行了初步的信度检验,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α分别为0.84,0.87,0.76,量表信度良好。
采用SPSS 22统计软件处理相关数据,对个人信息、受伤基本信息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得出平均数、及标准差等指标;运用多元线性分层回归统计方法 (Hierarchical Linear Regression) 得出潜在的高山滑雪运动损伤致因。多元线性分层回归分析中受伤相关的结果变量采用损伤次数与严重程度的乘积,采用强制进入法放入人口统计学相关变量(性别、年龄、BMI)构成预测模型1,再加入运动技能相关变量(滑雪等级、滑雪年数)构成预测模型2,最后加入心理变量(动机水平、运动损伤恐惧、焦虑人格特质)构成预测模型3。
表1研究结果显示,共收集到124名被试的问卷调查信息,其中男性为63人(50.8%),女性61人(49.2%),研究被试平均年龄为20.4岁(SD=1.7),平均BMI为21.7kg/m2(SD=2.9)。被试滑雪等级以无等级(n=59, 47.6%)、三级(n=33, 26.6%)、二级(n=21, 16.9%)为主。滑雪年数平均为1.6年(SD=1.8)。动机水平、运动损伤恐惧、焦虑人格特质三项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2.1(SD=0.7),2.2(SD=1.5),2.2(SD=0.8)。滑雪运动损伤描述统计来看,124名被试共报告478次高山滑雪相关运动损伤,人均3.9次。损伤严重程度以轻度(n=374, 78.2%)、中度为主(n=374, 78.2%),重度较少(n=28, 5.9%)。损伤部位以下肢(n=273, 57.1%)、上肢(n=116, 24.3%)部分为主,躯干(n=52, 10.9%)和头部(n=26, 5.4%)也较容易损伤。损伤性质以擦伤(n=134, 28.0%)、扭伤(n=118, 24.7%)、拉伤(n=79, 16.5%)、撞伤(n=53, 11.1%)、冻伤(n=47, 9.8%)为主。由以上分析可知:124名被试共报告478次高山滑雪相关运动损伤,人均3.9次。损伤严重程度以轻度、中度为主,损伤部位以四肢、躯干和头部为主。损伤性质以擦伤、扭伤、拉伤、撞伤、冻伤为主。
表1 高山滑雪运动损伤相关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表
表2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模型1只纳入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年龄、BMI,模型不具备统计学意义R2=0.04,F(3, 120) = 1.56 (p= .203)。仅增加滑雪等级与年数后(模型2),R2值增加(即△R2)0.28,达到0.32。模型2便具有统计学意义F(5, 118) = 11.11 (P<0.001)。最终模型(模型3)纳入性别、年龄、BMI、滑雪等级、滑雪年数、动机水平、损伤恐惧、及焦虑人格特质7个变量,具有统计学意义R2=0.73,F(8, 115) = 38.20 (p < 0.001),相较于模型2,R2值增加量(△R2 )为 0.41。在预测变量方面滑雪等级(β = -.58, p<.001)、运动损伤恐惧(β = .57, p<.001)、及焦虑人格特质(β = .31, p<.001)可显著预测大学生运动员滑雪损伤。也就是说,滑雪等级每增加1个单位标准差,滑雪损伤分数将降低0.58个标准差得分;高山滑雪运动损伤恐惧每增加1个单位标准差,滑雪损伤分数相应增加0.57个标准差得分。
表2 高山滑雪运动损伤预测模型结果汇总 (N = 124)
由回归分析可知:焦虑人格特质每增加1个单位标准差,滑雪损伤分数将相应增加0.31个标准差得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最终模型纳入性别、年龄、BMI、滑雪等级、滑雪年数、动机水平、损伤恐惧、及焦虑人格特质7个变量,具有统计学意义R2=0.73,F(8, 115) = 38.20 (p < 0.001)。滑雪等级(β = -.58, p<.001)、运动损伤恐惧(β = .57, p<.001)、及焦虑人格特质(β = .31, p<.001)可显著预测大学生运动员滑雪损伤。
本研究基于“运动损伤致因全面模型”,采取问卷调查方法、回归分析法,从参与者自身内部层面较为全面的了解大学生高山滑雪运动损伤情况及其导致原因。
大学生高山滑雪损伤现象较为普遍,雪季半年内人均受伤次数接近4次,但受伤程度以轻度、中度为主,严重伤病情况较为罕见。损伤部位以四肢(上肢、下肢)为主,占接近八成的比例。躯干和头部也是受伤的主要部位,合计占15%左右。损伤性质以轻伤的扭伤、擦伤为主,二者占总受伤比率的超过五成。中重度受伤则以脱臼、拉伤、骨折为主,本部分研究结果与以往相关研究基本一致[2,4,5]。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山滑雪运动损伤与人口统计学变量诸如性别、年龄、以及BMI无显著关联,即人口统计学变量无法显著预测高山滑雪运动损伤的发生。而大学生运动员滑雪能力水平以及个体运动损伤恐惧、个体的焦虑人格特质这三个变量却可以显著预测大学生运动员高山滑雪运动损伤的发生。本研究中发现个体运动损伤恐惧与焦虑人格特质都是大学生运动员高山滑雪运动损伤的显著致因,这点也与以往相关研究的结果保持一致。以往国内外研究中的研究就指出,运动损伤恐惧与运动损伤有高度的相关关系,运动员对伤病的恐惧可以导致运动员畏首畏尾、无法专注的心态,进而影响运动员动作的正确性。而高山滑雪也正是一项危险性较高的体育运动,这种“怕什么来什么”的心态会加剧运动损伤的发生。另一方面,运动损伤尤其是严重的运动损伤发生后,由于巨大的伤痛及伴随的诸如成绩下滑等负面影响,也进一步加强了运动员对损伤的恐惧。二者交织便形成了一个“越怕越伤,越伤越怕”的恶性循环。此外,焦虑人格特质也是导致高山滑雪运动损伤的一大心理致因,这与以往吴汉一、杨梅等人的研究具有一致性。焦虑人格往往表现出持续和广泛的紧张忧虑感觉,紧张、忧虑感也会影响正确的技术动作,诱发动作变形进而导致运动损伤。
本研究从实证角度调查了河北省大学生高山滑雪运动损伤情况并分析了部分致因。基于研究结果建议今后需加强对大学生高山滑雪运动员的安全教育工作,加强运动损伤相关知识学习、掌握;强调准备活动的重要性正确佩戴滑雪护具;规范滑行技术动作;加强高山滑雪相关心理监测与恐惧焦虑情绪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