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筱
(陕西地建土地勘测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 710075)
土地资源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力地支持了各项生产建设。党中央的相关文件明确要求加大对土地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连片推进,稳定高产稳产基本农田,进一步发挥农村土地整治综合效能和作用[1-2]。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是未来一个时期国土资源工作甚至是农村工作的重头戏,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3]。
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土地整治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出台了相关政策给予大力支持。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和陕西省财政厅集中大量资金,集中投入到土地整治项目中去,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开展[4-5]。尤其是合理确定建设用地空间、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空间、生态保护空间。为了保护农民权益、推进新农村建设、维护良好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建设生态保护区,需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程,更为严格地落实耕地保护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农村土地整治工程正在成为各级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人民的自觉行动,已逐步形成“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分工协作、项目运作”的良好态势。
榆林市横山区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和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工作较早,积累了丰富的农村土地整治及建设用地复垦经验,已制定出一系列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为农村土地复垦项目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和制度保障。根据陕西省乡村振兴的需要,在调查研究、总结近几年横山区基本农田土地整治和农村土地整治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土地开发项目,对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具有较大的带动作用。
项目区位于横山区东北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9°39′28″~109°40′32″、北纬 38°3′11″~38°4′0″,为陕北风沙滩区,地貌为沙盖黄土梁峁,盖沙厚度1~5 m,土地面积较广,地下水埋藏较浅,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条件。多年平均气温8.1℃,≥10℃年积温3 084℃。无霜期145 d,最大冻土层深度为1.2 m。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 816 h,总辐射量为582.67 kJ/cm2,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97.8 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2 088 mm,多年平均风速2.5 m/s。在国家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后,群众农业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自发组织开发了小片、分散的未利用地,但还有大量的宜耕未利用地没有开发,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项目区种植业以玉米、马铃薯、大豆为主,主要种植的草种有紫花苜蓿和沙打旺2种豆科牧草。项目区所在行政村共有人口550人,耕地面积为103 hm2,人均耕地面积0.12 hm2,人均年收入3 000元。
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城镇化、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土地需求量增大,耕地在不断减少,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难以保持,粮食安全受到威胁。开展大规模土地综合整治,可以促进横山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
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对于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具有重大作用。
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扩大了田块规模、优化了用地结构、提高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实现机械化耕作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将进一步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集体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大大提高了土地质量,改善了农村生产与生活条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支持,对于促进耕地保护、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农田防护林网,增加了植被覆盖率,可以有效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改善农田小气候,增加田间土壤含水量,增强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项目区属于长城沿线风沙滩区,风沙、干旱是主要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因而在该区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对改善这一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把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理化性状、气候、植被、地貌、海拔、灌排条件、位置等作为参评因子,对项目区待开发整理的土地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其开发改造方向的过程。项目区地处陕北风沙滩区,光热资源可满足作物一年一熟需要,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地形地势为东北高、西南低,土层深厚,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后全部平整为水平台田,暴雨可就地拦蓄,不需要修建排水设施。因此,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类型等是本次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因素。
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和开发后的土地用途,参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农用地定级规程》(TD/T 1005—2003)、《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等资料,选择耕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盐渍化程度、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土壤酸碱度(pH值)、灌溉水源等作为本次适宜性评价的因子,土地适宜性评价标准详见表1。
表1 土地适宜性评价标准
本项目土地评价采取以下评价模型评定各单元等级。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S为评价单元适宜性分值;W为该评价因子权重;Pi为评价单元因子得分值。通过S值判断项目区未利用地是否适宜开发为耕地:若S≤20,则判断该单元不适宜;若20<S≤40,则判断该单元临界适宜;若40<S≤60,则判断该单元中度适宜;若60<S≤80,则判断该单元适宜;若 80<S≤100,则判断该单元非常适宜。从表2可以看出,S=83.95,因而项目区未利用地开发为耕地是非常适宜的。
表2 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实施土地整治项目需要采取一系列工程措施(如土地平整工程、灌排系统建设、田间道路建设、防护林网建设)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在此过程中,虽然能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但不可避免地会对项目区的土壤、大气等环境要素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因此,全面分析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可以为制定科学的项目实施方案和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提供参考。
土地平整、修建灌溉排水系统和道路会使得项目区地形更为平坦规整,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景观格局,提高项目区抵御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建设防护林网会使得地表植被发生变化,不仅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风沙,涵养水源,也能改善局部小气候,优化农田生态系统。此外,改进耕作方法,还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达到提高耕地质量和产能的目的。
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对耕作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壤肥力暂时下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土方开挖会改变原有地貌和土地利用状况,破坏植被,导致地表土层裸露、表层土壤颗粒细化、土壤结构疏松。在土地平整过程中会对原耕作层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因而在项目完成后,土壤需要一个恢复期来恢复肥力。
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对声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平整过程中机械施工以及其他工程施工过程中车辆运输。土地平整区域远离居民点,且该施工时间比较短,施工机械不会对居民产生较大的影响;运输车辆车流密度小,噪音不大,也不会对居民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施工区不与保护区相邻,也不在鸟类等迁徙动物的主要活动地、栖息地,因而施工噪声对生物基本无影响。
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施工期间施工污水排放对周围水环境造成影响;二是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路面污染物(石油类等),随降雨进入附近水体中污染水环境。但是,建设的道路为田间道路,车流量小,路面污染物流入水体量少且分散,水体可以自行降解,所以施工对水环境影响较小。
井灌区机井密度较大,在集中灌溉时可能会导致局部地下水位暂时下降。但是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降水入渗和侧向补给,项目实施完成后基本上可维持动态平衡,不会导致井灌区大面积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另外,适当开采地下水,还可以防止土壤盐渍化。
本项目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产能为主要目的,其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使土地利用趋向合理、农业生产条件和交通状况得到有效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增强、农田生态系统更为优化。尽管在施工过程中及项目结束的短时间内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些不利影响,但通过采取上述预防或治理措施,可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而言,本项目的实施是可行的。
综合考虑当地气候、土壤、水土资源及种植习惯等因素,本项目不改变土地利用的基本格局,对项目区内未利用的其他草地和交通道路设施进行统一规划,所有耕地及未利用地通过平整全部整理为水浇地。整理后水浇地面积将达到83.35 hm2。
项目区农田水利工程采用支轴式喷灌和卷盘式喷灌。中心支轴式喷灌布局要尽可能多的考虑到边角田块,同时选择半径最大的喷灌机。剩余的边角田块根据地形地势布置为卷盘式喷灌。林网布置结合田块划分和道路布置进行。项目区规划方案比选情况见表3。最终,土地平整工程确定的方案为方案3,灌溉工程确定的方案为方案2,排水工程确定的方案为方案2。
表3 规划方案比选
项目所在区域自然资源丰富,增产潜力大,项目规划方案符合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相关规划要求。对低产田进行整理,将大幅度提高土地质量、有效增加粮食产量,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起到积极作用。农田生态防护林建设和灌排系统建设对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和土壤环境具有显著作用。同时,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降低项目实施带来的不利影响,不会导致区域环境质量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