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景辉赵 丹刘爱云杨正华张 驰
(1如东县土肥站,江苏如东 226400;2如东县丰利镇农业农村和社会事业局,江苏如东 226400;3如东县马塘镇农业农村和社会事业局,江苏如东 226400)
随着化肥减量增效工作的推进,缓控释肥的推广应用成为小麦生产领域新的热点。为了评估如东县代表性土壤上冬小麦缓控释肥的应用效果,比较常规施肥和缓控释肥配方施肥的肥料利用率及冬小麦生长差异,特设置了本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第1组试验在如东县丰利镇至福家庭农场(东经 121°04′55″,北纬 32°24′43″)进行,第 2 组试验在如东县马塘镇某种植大户(东经 121°04′15″,北纬32°23′34″)地块进行。 供试地块均长期种植作物,肥力水平适中,在如东县具有一定代表性。
供试小麦品种为扬麦25。供试肥料为尿素(含纯N 46%)、氯化钾(含K2O 60%)、过磷酸钙(含P2O512%)、40%缓控释肥(25-9-6)。
本试验设置了2组平行试验:丰利组播种日期2020年11月10日,播种量172.5 kg/hm2;马塘组播播种日期2020年11月20日,种量225 kg/hm2。每组试验设2个大区,每大区4个小区,共8个处理,具体肥料运筹见表1。除表1中所列肥料运筹不同外,同一组内各小区其他管理措施相同。在配方施肥大区中,根据所用缓控释肥释放特性,采用90 d追施尿素的方式模拟缓控释肥的氮肥养分供应[1-2]。
表1 试验各处理具体设计
生长过程中记录各生育期苗情、株高、叶龄等情况,成熟期分别测定各处理的理论产量。每个处理收割10穴植株样(避开边行),测定小麦植株氮、磷、钾含量。割方(20 m2)收获实产,计算化肥利用率。计算公式如下[3]:
氮肥利用率(%)=(全肥区作物地上部分氮吸收量-无氮区作物地上部分氮吸收量)/全肥区养分氮投入量×100;
磷肥利用率(%)=(全肥区作物地上部分磷吸收量-无磷区作物地上部分磷吸收量)/全肥区养分磷投入量×100;
钾肥利用率(%)=(全肥区作物地上部分钾吸收量-无钾区作物地上部分钾吸收量)/全肥区养分钾投入量×100;
养分吸收量=籽粒产量×籽粒养分含量+茎叶产量×茎叶养分含量。
由表2、3可知,丰利组和马塘组试验中,除全肥小区外,其余各小区常规施肥有效穗数均低于配方施肥,并且表现出全肥小区>无钾小区>无磷小区>无氮小区的规律。结合表1,2组试验配方施肥全肥小区单位肥料投入成穗分别为2.043 8万、2.037 5万穗/kg;2组试验常规施肥全肥小区单位肥料投入成穗分别为1.479 2万、1.470 2万穗/kg。综合考虑实际成穗量和单位肥料投入成穗量,丰利组实际成穗量配方施肥∶常规施肥=0.986 8∶1.000 0,单位肥料投入成穗量配方施肥∶常规施肥=1.381 7∶1.000 0;马塘组的实际成穗量配方施肥∶常规施肥=0.989 9∶1.000 0,单位肥料投入成穗量配方施肥∶常规施肥=1.385 9∶1.000 0。由此表明,配方施肥在保持实际成穗量不大幅降低的情况下(达到常规施肥的98%),能有效提高单位肥料投入成穗量(较常规施肥提高38%)。
表2 丰利组试验各处理小麦生育期苗情
表3 马塘组试验各处理小麦生育期苗情
此外,在冬小麦全生育期内,各大区中各小区的长势均表现为全肥小区>无钾小区>无磷小区>无氮小区,说明在如东县冬小麦生长前期氮、磷、钾肥的重要性依次为氮肥>磷肥>钾肥。
由表4、5可知,丰利组和马塘组试验4个大区最高理论产量和最高实收产量均在全肥小区。配方施肥大区最高实收产量分别为6 285、6 235 kg/hm2,常规施肥大区最高实收产量分别为6 355、6 285 kg/hm2,常规施肥大区最高产量分别是配方施肥大区最高产量的1.011倍和1.008倍。结合表1的肥料运筹,2组试验配方施肥全肥小区实收产量的化肥产投比分别为26.187 5和25.679 2,2组试验常规施肥全肥小区实收产量的化肥产投比分别为18.913 7和18.705 4。由此表明,常规施肥的产投比远低于配方施肥(仅达配方施肥的72%左右),并且实际增产幅度也仅有1.1%和0.8%。这一结果说明,合理的肥料运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在降低化肥总投入量的情况下维持大田冬小麦产量,表明常规施肥的肥料运筹方式尚有化肥减量的余地。
表4 丰利组试验各处理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表5 马塘组试验各处理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在2组试验中,配方施肥大区和常规施肥大区的理论产量和实收产量均为全肥小区>无钾小区>无磷小区>无氮小区,表明在如东县冬小麦的产量形成中氮、磷、钾肥的作用表现为氮肥>磷肥>钾肥。
由表6可知,丰利组配方施肥大区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40.35%、17.54%、31.69%,常规施肥大区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34.45%、15.54%、19.78%,两者分别相差5.9个、2.0个、11.91个百分点。
表6 丰利组试验各处理小麦氮、磷、钾吸收情况及化肥利用率
由表7可知,马塘组配方施肥大区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39.81%、17.70%、31.77%,常规施肥大区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33.82%、15.49%、19.25%,两者相差分别为5.99个、2.21个、12.52个百分点。
表7 马塘组试验各处理小麦氮、磷、钾吸收情况及化肥利用率
综合来看,配方施肥大区氮、磷、钾肥平均利用率分别为40.08%、17.62%、31.73%,常规施肥大区氮、磷、钾肥平均利用率分别为34.14%、15.52%、19.52%,两者分别相差5.94个、2.10个、12.21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在配方施肥和常规施肥2种肥料运筹方式中,钾肥的利用率提高幅度最大,氮肥其次,磷肥提高幅度最小。这种情况应与常规施肥肥料运筹中过高的钾肥投入有关(常规施肥钾肥折纯投入为配方施肥的1.875倍)。这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农户对钾肥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缺乏较好的肥料运筹方式,造成了钾肥资源的浪费[4]。
本研究设置的2组试验中,在冬小麦的整个生育期内,包括最终实收产量,常规施肥处理都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但是,常规施肥处理肥料投入量过高、肥料浪费较大,特别是钾肥,常规施肥利用率仅为配方施肥的61.5%。究其原因,与农户“望苗看产”的肥料运筹习惯有关,同时,由于近些年的氮、磷、钾肥兼用以及重视钾肥投入的宣传,农户对于钾肥投入的量缺乏控制,使得常规施肥中钾肥投入量是配方施肥的1.88倍,浪费较多。
同时,此次试验结果表明,不论是生育期内还是最终产量形成,在如东县冬小麦上,氮、磷、钾肥料的重要性均表现为氮肥>磷肥>钾肥,氮肥的增产效果尤为明显[5-6]。
综上所述,从节本增收、减量增效的角度看,配方施肥较常规施肥在肥料投入总量减少96 kg/hm2的情况下,平均实收产量仅减少60 kg/hm2,说明配方施肥的肥料运筹方式优于常规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