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洪杰 邱化廷 张延森
(1.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山东总队;2.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
近年来,对于露天矿山采场高陡边坡的治理与恢复,一直是学者们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成果十分丰富[1-3]。曹永盛等[4]通过对比大孤山露天矿西北帮2 个开挖境界边坡的变形场、塑性区,分析了大孤山边坡深部和浅部的破坏机制,并采用FLAC3D软件对高陡边坡恢复治理后的稳定性进行计算,提出了边坡削坡治理建议。刘永强等[5]针对山东蒙阴某废弃石灰石矿山存在的高陡边坡,提出了“阶梯台阶法”对高陡边坡进行削坡设计,进而对边坡覆土、绿化,消除了矿山地质灾害隐患。金芳禄[6]以石马头石灰岩矿采场高陡边坡为研究对象,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对采场边坡进行了削坡治理,保证了边坡的稳定性。金忠伟等[7]通过对东鞍山铁矿高陡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的调查,提出了符合矿山实际的削坡减载、挡墙护坡、防水排水、挂网喷浆的综合整治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雷丁丁[8]针对国外某铜矿采场高陡边坡,基于Geo-Studio 的渗流模拟分析结果,提出了块石压坡的整治方案,提高滑坡前缘抗滑力,治理效果显著。由此可见,对于矿山采场高陡边坡恢复治理,基本从“削坡减载”和“压坡增载”2 个角度,并辅之其他措施,来提高采场边坡的稳定性。
本研究以某露天矿山高陡边坡为研究对象,为消除矿山安全生产隐患,以工程地质条件和采区开采现状为依据,对矿山高陡边坡进行治理。
某露天矿属于建筑石料用灰岩矿,随着矿山的多年开采,矿山的开采水平不断下降,矿山采区内部分区域形成了一些高陡边坡,坡体角度为70°~90°,坡体高度不等。根据现场勘察,采区内这些高陡边坡部分区域由于雨水冲刷风化严重,出现了碎石滑落现象,滑落碎石块度小至几厘米,大至50 cm,严重威胁着下方生产机械和工作人员的安全。同时,矿山早期由于不规范民采形成的高陡断臂山崖在采区内杂乱分布,也成为了矿山安全生产的重大风险源。因此,整合采区现状高陡边坡成为了矿山安全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
矿区内出露地层为张夏组上灰岩段、崮山组及第四纪大站组。张夏组上灰岩段主要岩性为灰色中厚层豹皮灰岩夹鲕粒灰岩。崮山组岩性以黄绿色页岩为主,夹紫色页岩、灰色薄层灰岩、竹叶状灰岩和瘤状灰岩。大站组主要分布在地势低凹处,岩性为黄色、黄褐色砂质黏土、砂砾层。矿区内地层整体呈向NW 倾斜的单斜构造,产状平缓,倾角为2°~6°,未见明显的断裂构造。
矿床为浅海相沉积建筑用灰岩矿床,矿区平面形态大体呈C 形,控制矿层走向长1 436 m,倾向宽1 024 m。矿层最小厚度为7.02 m,最大厚度为41.77 m,平均厚度为36.92 m。
矿体与地层产状一致,产状平缓,呈向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倾角约2°左右。矿层赋存标高为+110~+217 m。
矿山内经过多年开采,目前共形成A、B、C、D共4个采坑,高陡边坡主要集中于A、B采坑内。其中A区采坑东西长约280 m,南北宽120~500 m。B采坑东西长约400 m,南北宽约250 m。
A 区位于矿区范围西侧,坡体长度为337 m,坡体高度为 68~92 m,坡度为 80°~90°,顶部为第四系覆盖,厚度为0~1 m,岩性为黄色、黄褐色砂质黏土、砂砾层。上部为崮山组页岩与薄层灰岩,赋存标高在+170 m 以上,下部为块状石灰岩,赋存标高为+90~+170 m。
B区位于矿区东北角,坡体长度约150 m,坡体高差为 42~72 m,坡度为 70°~90°,地层特征与 A 区类似。采区内部分区域高陡边坡如图1所示。
针对矿山生产或其他原因形成的高陡边坡,常见的处理措施有边坡非崩落法“压坡增载”治理和边坡崩落法“削坡减载”治理措施[9-10]。其中边坡非崩落法“压坡增载”治理措施要求边坡坡角较小,且坡趾工程地质条件要求较好,而边坡崩落法“削坡减载”治理措施主要适用于坡角较大的边坡。
根据矿山A 和B采区现状可知,采区内边坡坡度较大,且采区仍需进行后续生产,如若采取非崩落法边坡治理措施,采区内的现状边坡只会随着矿山开采水平的下降,继续增加现有边坡高度,增大危险系数。综合考虑,采用边坡崩落法“削坡减载”治理措施对其治理。
根据矿山工程地质条件,参考类似矿山,拟对此高陡边坡采用爆破和机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削坡处理。底部废石回填,石灰岩台阶高度设为10 m,每2个终了台阶合并成1个,台阶坡度为70°,安全平台宽度为3 m;顶部页岩台阶高10 m,台阶坡度为60°,安全平台宽度为3 m,石灰岩与页岩之间留设不少于5 m的安全平台。
A 区坡体高差为68~92 m,底部废石回填至+110 m 水平,石灰岩分别留设+130,+150 及+170 m 水平平台,页岩留设+180,+190 m水平平台。
B 区坡体坡体高差为42~72 m,底部废石回填至+100 m水平,石灰岩分别留设+120,+140 m水平平台,页岩修整+150 m 水平平台。A区和B区边坡恢复治理后示意图见图2。
根据《非煤露天矿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1016—2014),削坡后的边坡虽坡角降低至58°,但仍属于矿山企业重大安全生产危险源,还需对削坡后的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以验证削坡参数的合理性。
2.2.1 边坡计算参数
根据现场工程地质条件可知,页岩的层状结构面属于岩块岩屑型,结合差,计算按较低参数指标取值,内摩擦角为18°,黏聚力取0.05 MPa。石灰岩岩体结构面属无填充的结构面,结合一般,计算按较低参数指标取值,内摩擦角取27°,黏聚力取0.10 MPa。张裂隙按距坡顶的距离为边坡高度的0.2 倍计算。区域地震综合作用系数为0.50;结构面计算倾角取6°;不考虑地下水作用。其他计算参数见表1。
?
2.2.2 计算结果与分析
根据削坡参数,分别选取A 区和B区的典型工程地质剖面图,如图3所示。采用极限平衡法计算削坡后的边坡安全系数,其计算结果见表2。
?
参考《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的规定,并根据削坡后的边坡参数和周围工程地质条件,确定本工程削坡后的边坡安全等级为III级。由于本边坡为生产临时边坡,待采区生产完成后,对边坡统一恢复处理,故将削坡后的边坡定为临时边坡,边坡安全系数要求应大于等于1.15。依据《非煤露天矿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1016—2014)规定,对于边坡安全等级为III 级的边坡,在自重、地下水和地震力综合作用下,边坡安全系数范围应处于1.10~1.05。故综合考虑边坡安全等级和边坡外荷载作用时,本工程边坡最小安全系数为1.15。
根据表2 边坡安全系数计算结果可知,A 区和B区简单平面滑动边坡安全系数分别为1.753、2.301,均大于边坡最小安全系数,表明此高陡边坡恢复治理参数安全可靠。
(1)通过对某露天矿山高陡边坡现状的分析,结合工程地质条件,提出了削坡减载的高陡边坡恢复治理方案。
(2)从削坡减载角度出发,对矿山A 区和B 区内的高陡边坡进行削坡设计,在自重和地震作用下,A区和B 区削坡后的边坡安全系数分别为1.753 和2.301,均大于边坡最小安全系数,表明此高陡边坡恢复治理参数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