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玮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江苏 泰州 214500)
为优化高等教育类型结构,教育部从2015年10月发文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到2020年5月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独立学院作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全方位合作、服务地方”为办学定位的高校,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更多专业的技术人才为社会所用,从培养方案到课程体系,再到社会实践。
物流管理专业具有思维系统性、操作性较强、管理信息化等特点,随着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和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物流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管理、经济、法律、信息技术、供应链等相关知识背景,还要熟悉物流的具体运作、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生产的工艺流程,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因此实践性教学是实施专业整体教学方案中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学科竞赛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产教赛融合”思想融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一种快速提高学生各项基本技能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产教赛融合”即把行业、教学与大赛密切结合,依托行业,以赛促学,以产促教,即强调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也重视竞赛与教学的结合。
“产教赛融合”的教学模式与以往教学模式相比,主要体现在将学科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知识,将一般素质教学转化为职业素质教学。“融合”要基于两方面要素:首先,在竞赛项目的选择上,应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具备一定的社会与行业认可度;其次,竞赛应与行业企业共创平台,有组织地进行赛前培训、集中强化以及赛后的跟进总结。
以往在“产教融合”与“赛教融合”方面进行的探索与实践较多。“产教融合”方面,主要是关于产教融合模式、有效路径等方面的研究,如有学者提出部分企业可以采用“技术咨询”的合作模式,在技术创新中获得高校的专业知识技术,或者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人力资源和实验设施,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攻克技术难题,但这样的合作模式对独立学院来说有一定难度。
“赛教融合”方面,有些学科竞赛能反映行业的发展形势,以及企业对实务能力的需求,高校可以进行相关课程的改革,将学科竞赛的内容与标准提炼转化为教学内容,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相比之下高等职业院校有较多的经验和成果,一方面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组织工作较为成熟,另一方面,“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启动,推动了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尽管“产教融合”很早就被提出,但在实践中依然会受到许多制约因素。
第一,教师与学生接触行业的机会较少。高校专业教师一般都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但是很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一定的行业实战经验,教学内容与实际容易存在滞后问题,教学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有些方法过于陈旧,在实际应用中不多,行业理念得不到更新。不能接触行业的学生在竞赛中思维也会受到限制,很难脱颖而出。
第二,学校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广度与深度。目前的校企合作处于较低层次,学生要完成规定的教学计划,实践时间短,企业培养人才需要投入较高成本,双方缺乏实质性的投入产出,企业积极性也不高。有些校企合作仅是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学生学习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参与到深层次的实践,缺少综合能力的培养。还有些校企合作尚停留在签订合作协议,并未开展实际性工作。
第三,实训平台亟待更新。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大数据应用为标志的智慧物流产业兴起,学校原有的实训平台存在系统过于陈旧、软件功能比较单一等问题,与实际业务存在一定差距,难以与工作岗位对接。但系统革新对于学校来说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若能依托产业资源,或能有所改进。
物流管理相关的学科竞赛有仿真设计、供应链、物流管理挑战赛等,竞赛赛题通常与社会实际有关,与时俱进,如某电商物流企业的运输或库存优化问题,涉及到的专业知识面较广,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但目前多数院校实际教学与竞赛关联度不高,课堂教学多以理论教学为主,且各自独立,综合性不强,学生举一反三能力较弱。此外,竞赛名额有限,往往只有少数参赛的学生能接触到竞赛内容,得到相应的技能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参赛也就不重视学习。
学生进企业。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与地方企业合作共建平台或实践基地,仅靠学校自身力量搭建平台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当今是不够的,不仅要让学生参观企业,更要参与实践,高校才能持续不断向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
企业进课堂。企业与学校以提升学生能力为导向,共同参与学生培养。一方面,企业可以安排企业导师进校进课堂,导师助推实践教学,甚至参与学生毕业论文指导,给毕业设计提供更具实际意义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又给企业发展提供思路。另一方面,在联合培养的过程中,企业能物色到出类拔萃的学生,学校教师也能在与企业导师的交流中有所提升,促进“应用型”教师的培养。
优化教学大纲,物流岗位技能融入核心课程教学同时,将专业竞赛赛题及赛题相关知识整合到日常教学中,根据竞赛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将个别学生参赛备赛的封闭式训练转变为全员参与的开放式练习。有些竞赛资源系统完整,具有可普及性,充分利用竞赛平台资源,使有限的教学资源覆盖更多的学生群体。
优化课程设计,具体课程设置与行业企业需求对接,有些课程内容可将传统的授课形式转变为竞赛形式,班级同学组队竞赛,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让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在竞争与合作中巩固专业知识。
企业能结合企业实际问题与岗位技能设计赛题,与高校联合举办竞赛,集思广益,建立良好的人才选拔机制,高度融合“产教赛”。打造全域学习环境,整体构建严谨的学风,形成良好的反馈与激励机制。举办兄弟院校间的竞赛活动,加强兄弟院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参考职业院校“1+X”制度,对学生成绩进行多元评价。对参与企业实践的教师给予考核奖励,推动“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整体形成如图1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图1 “产教赛融合”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基于以上研究及思考,本校物流管理专业结合供应链管理竞赛与专业实践课,进行了一些探索。邀请企业人员协助授课,专业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企业导师注重运营实践的讲解。授课借助学科竞赛平台或是国家虚拟仿真实验室平台,由于实践课程整合较多专业知识,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将竞赛与实验涉及的知识点贯穿实践中教学,结合实例也助于学生理解。将学生分组对抗,最后选拔课程中表现优异的组参加全国竞赛。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获知,新的形式使他们在课程中更有参与感,更能理解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意义,提高了学习兴趣。选拔出参加竞赛的同学能得到充分的训练,从而在全国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行业专家走进课堂传授企业先进经验,学生课堂所学能贴近实际。部分同学通过与企业导师交流,还能明确个人就业及发展方向,对优良学风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分析物流管理专业现状,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初步探索“产教赛融合”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针对目前产教融合资源受限、竞赛难融教学课堂等问题,提出企业导师进课堂,优化课程设置,充分利用竞赛平台及配套教材,建立激励机制,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等建议。
此外,还有“产教赛研”“产教赛学”“产教学赛研创”六位一体等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也将逐步成为今后的实践方向,以培养更加符合行业标准要求的专业型人才,促进应用型大学的教育教研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