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醒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1131)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快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推进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202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提出加快脱贫地区农副产品和食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随着乡村振兴的逐步推进,2020年4月安徽省31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已形成一定规模,农产品产量大,品种多,总体规模也在逐年增长,而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却相对不足,处于过渡阶段,物流发展滞后严重制约安徽省农业发展。因此,在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安徽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为安徽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对实现广大农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安徽地处中国华东腹地,依托长江,临近大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农业资源丰富,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农业示范省。由于农业气候条件适宜,优质农产品资源丰富,不但能满足省内需求,在长三角地区的农产品供应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还有一些特色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深受消费者喜爱。安徽省发展的农产品主要有粮食作物、棉花、烤烟、茶叶、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产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21年安徽省粮食总产817.52亿斤,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任务,总量居全国第4位,创下历史新高,实现“十八连丰”。肉蛋奶总产量679.8万t,年末生猪存栏1 582.5万头,水产品产量236.5万t,蔬菜产量3 077.38万t。由此可见,安徽省农产品的产量大,对冷链物流的需求非常大。
截至2020年底,安徽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 904km,基本形成横贯东西、直通南北的高速公路网络,有力支撑了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省内铁路运营里程达到5 302km,铁路网密度379.8km/万km,居全国第10位;省内河航道总里程6 628km,其中通航里程5 777km;公路、铁路、水路的全面发展为各运输方式协同联动打下基础。2020年安徽省公路、铁路、水运货物运输总量为37.4亿t,比2019年年末增长1.7%;货物周转量为10 209.2亿t·km。安徽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带动物流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对冷链物流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安徽省冷链物流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和我国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安徽省冷藏保鲜设施总量不足、地域分布不均,城市冷库较多,农村产地冷库严重不足,尤其冷藏仓库更是少之又少。农产品在采摘后不能第一时间冷藏冷冻,导致农产品损耗高,冷链农产品不新鲜口感差。目前,农村物流市场主体是个体户,冷藏车辆供应不足,经常采用常温车运输农产品,没有任何冷藏措施,再加上农村道路偏僻,离市区又较远,导致很多农产品在运输途中损失严重。安徽省大部分冷库设施设备都比较陈旧,储存设备功能不全,温度控制精确程度也不够。部分专业物流企业也缺乏冷链物流运输车辆,只有传统的加冰冷藏车和传统速冻车,农产品保鲜效果不好且损耗较大。虽然安徽省一直在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通车里程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农村的交通状况依然堪忧,部分地区冷藏运输车辆无法到达产地,只能由农民自行拉到集镇售卖,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极易受损,而且运输成本高、效率低。目前,安徽省的冷链基础设施不足且分布不均,一半以上的冷库和冷链运输车在合肥市,其他城市冷藏设施拥有量较少,不利于安徽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整体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安徽省龙头企业数量少、质量低、效益差、市场竞争力低,很难形成带动作用,导致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安徽省农业实力雄厚,粮食产量全国排名第四,省内冷链物流企业数量排名全国第五位,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20年中国冷链物流企业100强安徽省仅有两家上榜,分别是宇培供应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和安徽大众冷链有限公司,两家企业的排名分别是第36名和第53名。由此可见,安徽省冷链物流企业虽然数量占优,却势力堪忧,缺少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综合性龙头企业。上榜的两家企业排名较后,规模相对较小,辐射带动作用不强,设施设备在国内不够先进,在省内的影响力仍然不够。走访调研发现,安徽省内有不少超市从外省采购农产品,例如永辉80%、生鲜传奇50%以上蔬菜、水果从外省采购,运输路途遥远,耗费时间长,物流成本高。在安徽省内,大部分农产品冷链物流环节由经销商完成,由于企业自营冷链物流的技术和管理等各种因素限制,直接影响农产品流通的在途质量,同时农产品冷链成本高且损耗大。另外,企业自营物流往往对冷链认知不够,没有针对农产品进行田间预冷,虽然产品外观无变化,但内部品质已受损,还有一些农产品在中转过程存在冷链中断现象,这可能会带来食品安全风险。总体来看,安徽省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的引导和推动,上下游冷链物流企业联动不足,冷链物流上下游全产业链有待整合。
结合实践调查,安徽省冷链物流强制性标准缺乏,现有标准不多且推广落实难。一是生鲜农产品标准化实现难度较大。省内农产品产地非常分散,规模普遍较小,再加上农产品属于非标品,种类又繁多,导致农产品标准化难度大。二是冷链物流标准缺失。尤其是在预冷标准方面,预冷在冷链环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预冷效果直接会影响农产品品质,是减少农产品损耗的重要环节。预冷库的建设和运营成本都比较高,再加上预冷技术难度大,预冷标准落实较难。同时,安徽省农产品分级技术不够完善,分级标准缺失,很难形成农产品质量分级、价格制定及品牌效应。安徽省大部分农产品以散货的形式直接装运,很少在产地进行包装,加工包装标准缺失会增加冷链运输成本,同时农产品损失严重。安徽省在农产品信息化平台上投入不足,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冷链物流信息化网络系统,组织化水平较低,导致运输规模小、效率低的问题,甚至冷藏冷冻车辆经常出现空载。信息不对称会引起产品滞销甚至浪费,而消费者却买不到该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
由于农产品容易腐烂,其运输方式和经营活动更加复杂,导致农产品的运送效率低下。要维持农产品冷链顺利经营,具备冷链物流业务处理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人才不可或缺,但目前大部分冷链企业都缺少冷链领域一线人才,这其中包括农产品运输、冷库仓管和冷链配送等业务管理人才,引起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出现运输效率低、农产品损耗率高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冷链物流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安徽省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安徽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物流基层从业人员大都学历较低,能力有限,主要通过体力劳动来获取报酬,不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二是虽然现在安徽省开设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较多,但大多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规划冷链课程,使得冷链物流企业的冷链物流人才需求难以被满足。三是相对于经济发达的南方省市,安徽省对于专业物流人才吸引力较小,导致安徽省的物流人才流失。物流专业人才的匮乏,既影响了冷链物流企业的运营效益,又对安徽省农产品产业的发展具有间接的影响。
完善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是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基础,安徽省作为农产品生产大省、强省,拥有砀山酥梨、黄山毛峰、长丰草莓、巢湖银鱼等特色农产品,因此,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能够助力乡村振兴。首先,政府要加大支持、积极引导冷链物流基础建设。冷链体系建设中,特别是冷库的建设,投入大且回收期长,企业投资意愿不强。政府应制定冷链物流建设的资金政策,针对冷链物流建设拨付专项资金,支持合肥、阜阳、蚌埠、芜湖、马鞍山、安庆等地建设集仓储、集配、运输等功能于一体的冷链物流园区。引导物流园区完善冷链物流服务功能,促进农产品保鲜、冷冻加工、冷贮藏、冷藏运输等环节设施和技术的推广应用,完善产地预冷设施,改造冷库冷藏车辆,重点发展流通型冷库、立体库等,打造全链程可控可视、全流程可查等冷链物流配套设施,推动高质量冷链物流建设。安徽省农产品冷链物流要发展,农村公路建设和交通网络完善是关键因素。政府要加大农村公路的投入力度,实现公路村村通,建设“四好农村路”,拉近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效率。同时,利用现有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多种方式构建的综合交通网络完善现代化的冷链物流体系,以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效率和效益。
农产品的“鲜活”程度决定其价值。发展第三方专业冷链物流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鲜活性,是农产品物流未来发展趋势。安徽省政府应加大冷链物流企业政策倾斜,支持企业投入冷链物流设施装备,鼓励冷链车辆冷库配置,并进一步降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税收,吸引一批技术先进、发展成熟的大型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入驻安徽省。通过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引导采购统一的冷链运输设备,应用先进的温控技术为省内培育发展更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为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利用自有设施提供社会化的冷链物流服务,如:黄山山华集团、安徽绿一粮油集团等,鼓励其在省内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提供资金支持。发挥现有省内冷链物流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对经济效益高、发展前景好的冷链企业给予进一步扶持与培养。安徽省上榜100强的冷链企业只有2家,1家来自芜湖,1家来自合肥,但省内冷链物流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五,政府可在两家龙头企业所在地区建设具有代表性的示范基地,并建立省冷链物流中心网络,充分发挥龙头冷链企业的辐射作用,带动省内小规模冷链物流企业发展,促其产业发展走向平台化。加强部门合作,引导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建设,逐步使安徽省成为长三角农产品的重要供应基地。鼓励冷链物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共享资源,形成市场竞争力强的冷链产业模式,打造冷链产业集群。
要建立健全冷链物流标准,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引导、扶持和规范必不可少。安徽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中可以借鉴发达省份的经验,修订完善现有冷链物流相关标准,积极发挥安徽省冷链物流行业协会和骨干龙头企业的作用。具体措施如下:一是以生产标准化和产品标准化促进冷链物流标准化。组织农民进行规模化种植,制定农产品生产过程等一系列标准,以方便标准化种植管理。产品标准化主要包括品质分级、加工标准、包装标准等。在产品成熟采摘预冷后,筛选出质量合格的产品,并对产品进行分级,实现有效仓储和运输。加工标准和包装标准应方便冷藏和运输,降低农产品损耗率。比如,长丰草莓可以采用标准制式包装盒,包装盒可以设计气孔保持冷气流通来锁住新鲜度,在盒盖两侧设计卡扣以避免草莓碰伤。二是健全冷链物流标准化行为监督和监控机制。在政府的引领下,发挥冷链物流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合理使用监管机制。通过冷链可视化及智能化实现田间到餐桌的冷链物流全程行为监控,监督农产品保质期、冷藏冷冻设施和温度控制等。安徽省应借助互联网科技发展时机,加强农产品物流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减少车辆空载和冷库闲置,提升运输车辆和冷库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另外,冷链物流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共享农产品信息,采用大数据、条形码、EDI、GPS等技术对冷链物流产品信息进行监控和追溯,既能促进农产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又能增强消费者购买冷链农产品的信心,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
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目前,安徽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严重不足,导致冷链技术创新不够和运输效率较低,严重制约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为了满足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特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快推动安徽省高校开设冷链物流相关专业,或者在物流专业方向上新增冷链专业并开发冷链物流相关课程。政府应引导和支持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冷链物流人才。鼓励企业给学生提供冷链物流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利用假期时间进行顶岗实习,通过企业师傅的教学获得冷链相关操作技术和技能,为安徽省冷链行业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优秀人才。二是重视继续教育,通过对企业现有物流员工进行物流技术的培训,督促员工掌握新技术。由政府牵头,企业成立行业协会,促进企业和高校对接。一方面,企业为高校研究农产品冷链物流新技术、新设备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高校给企业员工提供学习平台,定期对企业员工开展培训,提升员工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三要留住冷链物流专业人才。一方面,冷链物流企业要重视专业人才,对其予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缺一不可,同时尊重人才的个人发展需求,安排到合适的岗位,满足优秀人才实现人生理想的愿景。另一方面,打好“感情牌”,对有特别贡献的冷链物流专业人才进行大力表彰和奖励,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留在安徽,一起为产业发展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