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圆真 | Meng Yuanzhen
赵志青 | Zhao Zhiqing
堡寨是抵御外敌入侵的特殊聚落形式,集防御、居住功能为一体,是传统防御思想在历史环境中受到社会不安定因素刺激后的集中实物化表现,不仅具备传统聚落共有的防御思想,由于其各自生成条件差异,表现出自己独有的防御特征,具有极高的建筑历史和科学文化价值[1]。河南地处黄河南部,古为豫州。历史上从夏朝到北宋较长时期内曾是汉文化的中心区[2]。明清后期匪患成灾,村民为求自保或响应政府要求开始自建堡寨,这些独有的战争历史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河南传统堡寨聚落的防御特征。豫中按照地理区位划分包含许昌、郑州、平顶山、漯河4个行政单位,此次研究对象神垕古镇位于许昌市(图1)。
豫中地区位于黄河以南,从禹州、襄城、叶县等地区向东,平原广袤,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无险可守,是太平天国北伐军、安徽捻军进入河南的理想通道。崇祯六年后中原大乱,至崇祯十六年已经形成洛阳李际遇、汝宁沈万登和南阳刘洪起三大“土贼”势力和大顺、南明官府并存的状态[3]。战争范围的快速扩张促使民众开始重视乡村聚落的防御性,在官府的大力宣传下,河南在咸丰后期和同治前期出现了大量堡寨。1858年,“新(乡)、密(县)、禹(州)、许(州)以东,有寨堡者约二十余县,每县寨堡多者七八十区,少者亦二三十区”至民国《许昌县志》记载村庄1119个,圩寨有140个[4]。
传统防御聚落按照使用对象与目的的不同,分为军事防御聚落和民用防御聚落两种形式。军事防御聚落是古代朝廷用于屯兵戍边,是政治需要的产物,以军事功能为主,具有军事专用设施,通常建造在较平坦的地段,同时距离主要道路和场镇较近,为战时调遣兵力提供便利条件。民用防御聚落是使用者为了保护自身安全,寻求生活安定,躲避战争侵扰而建立的具有防御功能的集合体,以人民生活为主,兼具防御功能,由于其地形地貌、民俗文化、建造技术等的差异,形式多样,地域性极强,是保障人民生息繁衍的重要载体[5]。
神垕古镇位于河南省禹州市西南部,地处伏牛山浅山区,凭借当地陶土、紫砂石、石灰石以及煤炭等自然资源,成为中国钧瓷的发源地和重要产地,外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也是全国重要瓷器商品集散市场[6]。此外,神垕历史文物资源丰富,目前镇内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古寺庙、古民宅40余处等,均具有传统豫中地域建筑风格,较为完整地保存有明清时期堡寨建筑群以及周边相关环境原貌[7]。
神垕交通便利,位于禹州、郏县、汝州三县交界处。肖河作为堡寨水系防御部分,起源于大刘山背阴处,与小清河一同作为水源为居民提供了生活保障[8]。整体山脉分布情况为北有云盖山,南有大刘山,东有风翅山、角子山,西有牛头山、凤阳山,中部东西走向的乾鸣山把古镇分为两个盆地(图2)。镇区整体地形表现为东南低、西北高,大刘山是海拔最高点,高约700m,南端地势较低,仅有240m[9]。神垕古镇的整体营建在尊重原有自然地势的同时,也充分满足了镇区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
图2 古镇山水格局分布
神垕自夏商时期开始已有人类居住,至唐代已经逐渐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宋时称为神垕店,明代改为神垕镇,清代属文风里。民国时期沿用清代文风里,1947年改为神垕区,1948年成立神垕区人民政府,1949年分别设立神垕镇人民政府与神垕区公所,1969年建立神垕镇人民公社,1981年报经上级组织批准后改为神垕镇人民政府沿用至今[8]。2005年入选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6年被评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图3)。
图3 神垕历史沿革时间轴
神垕古镇空间形态发展与当地钧瓷生产交易密切相关。夏商时期先民在肖河两岸居住生活,形成最初居民点;钧瓷贸易至唐宋时期达到鼎盛,老街发展成为古镇内主要贸易街道,使肖河附近二道街、高老庄、朱园沟、茶叶沟、老窑坡五个村庄逐渐连成整体,形成初具规模的村寨[6]。明清时期,中原地区社会动荡,本地富商集资修建堡寨,5个村庄逐渐发展成具有完整防御功能的堡寨,内部空间功能完善,古镇形成以堡寨为中心的生产生活空间,“三山一凹、双水环绕”、“一河连五寨、组团式拥河发展”的空间格局得到正式确立[10](图4)。
图4 神垕堡寨分布空间格局
神垕于嘉庆四年,修建怡园寨;同治五年,开始修建天保寨、威远寨、邓禹寨;清光绪二十年,望嵩寨修建完成,5个堡寨分别坐落在河的两岸,每寨都具备商业、居住、活动、保卫等多种复合功能,既可以独立为寨,也可以相互照应,共御外敌,同时各寨都设有自己的保甲武装用于维持地方秩序、防范兵乱匪患[11]。目前,仅存望嵩、天保二寨,通过肖河上方的驺虞桥相连。望嵩寨整体为东西方向,商铺沿老街两侧南北对开,寨墙为青砖结构,采用包堰方式自河道底部向上垒砌,最初用来防洪,后因为匪患严重,居民开始沿寨墙设置炮楼。天保寨与望嵩寨隔河而立,因而又称西寨里,寨南侧壕沟保存相对完整,70年代开始,随着贸易恢复,市场街开始扩大,从南北寨墙中间穿过,天保寨封闭性被打破[12]。肖河位于天保寨北侧,自西向东的河流在望嵩寨西门与天保寨东门之间的驺虞桥下改道向南,之后继续沿望嵩寨南寨墙向东流去,成为天然屏障。
神垕堡寨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与河南地区传统聚落形式密切相关,又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整体选址、布局都严格遵守封闭街区模式,空间形制上也受到当地钧瓷文化与传统儒家思想中关于城镇建设的影响,总体遵循平面布局特征(图5),防御体系层级分明,沿水平方向由外向内分为外围寨墙—内部巷道—院落组团,各个层级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周密扎实地发挥着防御功能[6]。
图5 望嵩寨平面布局
(1)外围寨墙防御
外围防御体系是整个堡寨防御功能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起到战斗决定作用,常与险要地势结合补充防御薄弱部分,或呈线性闭合状态形成围护结构保护内部成员[13],神垕堡寨通过高大寨墙和宽深肖河共同完成整个外围防御体系(图6)。肖河作为天然屏障,在作战时可控制火势蔓延,同时方便堡寨居民日常生活。寨墙高7m,厚1.15m,整体呈围合状,内侧平整,外侧有砖筑的垛口,上有暗沟,供一人通行,结合堡寨制高点碉楼进行敌情传达,敌人来犯时可以从上往下进行打击,形成防守与进攻的共同作用平台。寨墙和寨门共同作用抵挡匪患、防范洪灾,并且起到划分聚落内外空间的作用。
图6 望嵩寨外部防御体系
(2)内部街巷
作为实体防御体系的第二个层级单位,内部街巷主要以宅院组群与交通空间为依托。街巷是堡寨内部开敞度最高的空间,辅助主体防御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支撑第一层级整体防御,同时守卫第三层级住宅院落[14]。神垕堡寨区别于其他官方建造规划严整的道路结构,整体空间形态为“鱼骨状”,主要道路为老街,从西向东展开,两侧延伸的胡同构成了整个空间结构的分支,空间体系层次分明,呈现出“大道小路”的组团布局方式,符合自然村落形态。老街作为整个堡寨内部的核心交通,居民可通过此街道实现生活与防守的快速转换,平时用于生活交易与巡逻,特殊情况下成为作战主场,同时结合地势复杂的胡同小巷,可带给敌人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炮楼位于街道中部,供瞭望与射击,具备整个堡寨最有力的攻击力量,是整个堡寨内部的中心防御系统。沿路设置多个阁楼,用以划分堡寨,实行分区管制,使内部联系得到加强。堡寨内部通过老街与各条曲折胡同将多种防御因素串联起来,形成一套完整有序的内部防御体系(图7)。
图7 望嵩寨内部防御体系
(3)院落组团
院落组团以单个宅院形式构成聚落整体,是堡寨实体防御的基本单元与最后层级,墙体作为防御主体,主要功能是通过限制住户在特定空间,进而通过建筑本身与院落配合进行围合式防御[15]。从堡寨内部现存传统民居可知建筑形式多为依托自然地势而起的合院形制,一进三合院较为常见,偶有大户人家为一进五的深宅大院。合院由上房、厢房、院落、门楼组成,功能分布为“前店中寝后坊”。神垕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狭长的院落遮光避风,保证安全性和私密性的同时营造出舒适的居住环境。建筑采用当地坚固青石建造,较少开窗,三面高墙与其他院落相邻,有效阻挡外来入侵者进入院落。至清朝末期,堡寨内较大院落或钧瓷商号为求自保开始在上房位置建造碉楼,在保证防御性的同时,可以进行一定范围的攻击,逼退敌人。
精神防御通过某些特定形式使民众产生心理慰藉,使入侵者在精神层面感到畏惧,可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堡寨防御势力,削减来犯者的进攻力量。通常与选址、风水、宗教、文化等抽象性概念相关,从人们精神领域进行影响控制,是居民获得心理安全感的必要措施,与具体的物质实体防御系统相结合,使整个堡寨的防御系统更加全面有效[16]。
(1)虚像效应
防御性聚落通过组织内部可视空间与建筑领域性,激发结构内部所存在的自我保护机制,以此达到对犯罪行为的抑制,此种精神防御机能称为“防卫的虚像效应”[17]。神垕堡寨外侧依托肖河作为天然防御,寨墙高大坚固,两者对比统一形成简单纯粹的大体量构筑物,使敌人产生怯恐心理,是内部居民心理安全感的来源之一。其次对于聚落而言,单座分散房屋与高密度聚集建筑相比防御能力有限,神垕堡寨突显并强化了这种群体防御意识,内部民居多采用集居形式,密集的建筑组合形式带给居民极强的防御影射效力,使其心理上产生处于群体保护中的安全感。依托自然地势而起的丁字路口,尽端小巷等营造出扑朔迷离的空间氛围,这种自然迷路结构所形成的空间形态所具备的“单向可见”的监视不对称性,使堡寨内部的入侵者无法确知自己是否受到监视,进而转为相信自身行为时刻处于内部居民控制之中,潜在进攻行为遭到限制,利用敌对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牵制敌人,为内部反击提供准备时间与最佳进攻时机。
(2)宗教信仰
对于作为钧瓷产地的神垕来说,钧瓷行业的兴盛与否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水平,伯灵翁庙成为居民心里具有强大庇护作用的信仰符号,体现出对天灾人祸的恐惧,以及对安居乐业的期盼,起到团结宗族、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16],同时也成为神垕居民求安心理在精神层面的贴切表达。伯灵翁庙又被称作窑神庙,位于堡寨内主要街道中段北侧,初建于宋代,明朝时期重修,1986年被定位“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是堡寨居民聚集议事的活动场地。现今庙宇大殿被毁,花戏楼保存较为完整,山门外建有门楼,屋檐多层出挑,额枋上有雕刻,门前两根石檐柱同石狮后座相连。花戏楼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天花板上饰有彩绘,斗拱上有雕刻,屋顶覆盖绿色琉璃瓦,屋脊中央立有背驮钓瓷葫芦样式的麒麟(图8)。
图8 伯灵翁山门(左)与花戏楼(右)
(3)精神装饰
不断动荡的社会环境下,具有象征意义的装饰构件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精神力量,满足居住者的心理要求,各种辟邪纹样和符号成为精神防御的景观组成。神垕堡寨内的精神装饰包括木雕、石雕、砖雕以及彩画等,主要表现形式为各类吉祥图案(图9),反映出神垕居民的建筑审美与民俗文化[19],也体现了人们对于当时匪患成灾社会现象的认知以及动荡环境下祈求平安的主观意愿。
图9 堡寨内石雕(左)与木雕(右)
整个堡寨的装饰图案包括动物与花草植物,以及它们的各种组合形象。动物样式常见的有龙、虎、狮、鹤、麒麟等,龙象征权力,喜好喷火,对于烧制钧瓷的神垕居民来说有着极其重要意义,常将其装饰在屋顶、屋脊之上;植物样式主要有灵芝、莲花、葫芦、牡丹、石榴、蔓草等植物图案与其他卷草图案,牡丹雍容华贵,是繁荣昌盛、幸福平和的象征,神垕居民用牡丹装饰建筑,表达健康平安的愿望之外,也体现出想要依靠钧瓷产业实现发家致富的美好希冀。
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深厚的中原文化,豫中地区在不同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建筑聚落形式。神垕堡寨是中国社会后期社会秩序崩溃与官府能力不足背景下民众为求自保等多重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极高的研究意义。经过实地调研、阅读史料,对神垕堡寨从宏观研究分析至微观层面,初步归纳出神垕堡寨物质实体防御与精神信仰防御双重复合防御特征:实体防御体系在外围整体、内部街巷、院落组团三个层级逐次递进,精神防御系统通过宗教信仰、精神构件等强大的精神力量营造出良好的防御氛围,精神“软”防卫机能与物质“硬”防御手段共同作用,表达出堡寨聚落防御系统的多层次性,为多角度诠释堡寨聚落文化个性与空间内涵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其营建思想、空间布局等也能对当代地域建筑设计创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资料来源:
图1~4:改绘自参考资料[9];
图5~7:改绘自参考资料[6];
其余图片均由作者拍摄或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