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传统民居装饰形式及其文化结构研究

2022-09-13 04:07LiLi
华中建筑 2022年9期
关键词:内蒙古地区民居装饰

李 丽 | Li Li

夏笑影 | Xia Xiaoying

民居类建筑装饰是地域性建筑文化的显性基因,其生成和发展是特定地域环境下的产物,亦是多种观念文化的综合体。由于传统民居装饰的复杂与多元特征,多位研究学者将其视为民居建筑的附属文化,或完全将其解体为多种装饰构件进行研究[1-5],缺乏整体、宏观的研究视角。内蒙古地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且完整的地理单元,其区域范围内的传统民居装饰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文化景观理论为指导,结合建筑装饰构成体系相关研究[6],从物质与文化两个方面探析民居类建筑装饰的整体性文化现象及其特质,总结其文化结构,以期进一步识别与保护地域性建筑的文化符号。

建筑装饰构成体系由载体因素、外延因素与本体因素构成[6]。民居装饰构成体系作为其重要分支,亦是以上三种因素的综合性表达,代表着“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见证了民居装饰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进化,也展示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外部和内部发展力量[7]。

历史上,内蒙古地区主体驻民长期以游牧生活为主,居住方式以游牧民族文明影响下的移动式民居为主导,因此没有形成成熟的固定式民居形式。至明清时期,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与人口迁移的影响,内蒙古地区逐渐出现了固定式民居形式,并且在其发展中不同程度地融入了文化迁徙地的装饰特征,形成了包含:晋陕式民居、俄罗斯族木刻楞、宁夏式民居、藏式民居等类型[8](图1)。内蒙古地区的各类型民居装饰以建筑载体为依托,文化对其形成起导向性作用,并受自然地域环境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点[9],进而形成一种通过微观元素塑造地域性格的文化景观。

图1 内蒙古传统民居类型及分布

1 传统民居装饰文化构成

1.1 物质系统构成

(1)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是传统民居装饰文化形成的基础条件,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物质实体。内蒙古地区东西向跨度大,因此,区域范围内地形地貌多样,且降水、气温等特征差异显著,为民居建筑及其装饰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差异。

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山脉贯穿其中,森林面积大且木材资源丰富,森林与草原过渡带十分广阔,促使游牧民族的典型民居形式——蒙古包分布广泛。中部地区地貌多元,草原、平原、丘陵皆有分布,为人们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后的生存需求提供多种材料选择。当地居民利用易获得的生土和烧制砖瓦建造民居,装饰形式也转向基于表达建筑材料特征的拼砖、贴砖、砌砖等形式。西部地区荒漠地貌宽广,区域范围内温差大、风沙频发,因此本地域的固定式民居墙体较厚,且建筑肌理粗糙。内蒙古地区多种地形地貌及气候差异是塑造民居装饰地域性特征的主导因素。

(2)载体要素

人类的生产生活都与建筑物、构筑物息息相关,民居类建筑是反映地域聚落生产、生活特色的物质载体,并且对其装饰的形态、尺度、材质起限定作用。内蒙古地区适应游牧生活的移动式民居蒙古包,其装饰内容及形式围绕包体结构展开,而在固定式民居中,门窗尺度、墙基高度、装饰物体量等皆受制于建筑的视觉效果与功能需求,屋顶的造型及其表现色彩、肌理都是基于建筑实用性的需求之上。正是装饰对建筑载体的进一步丰富,才使得民居建筑更具地域性与多元性。

1.2 文化内涵构成要素

(1)历史文化

民居类建筑装饰文化形成进程中,与之相伴的是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基于历史文化与环境的互动,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文化逐渐被赋予历史文化内涵,人口迁移活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内蒙古地区作为人口迁移活动频发的地区,汉、回、俄等民族文化发生迁移扩散,与迁入地环境、文化相结合,使得内蒙古地区较为单一的民居装饰文化逐渐多元化,形成多民族文化杂糅的民居装饰文化区。

(2)人居文化

内蒙古地区传统民居装饰形式及文化蕴含着本地区的人居文化内核。民居建筑作为与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建筑类型,其装饰形式更加突出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是美学、经济、思想的综合表达。内蒙古地区先民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形成追求自由、崇尚自然的观念,并且在对自然的改造与适应过程中得以保留,继而衍生出装饰朴素、多利用自然材料的民居装饰特点。

(3)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社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内蒙古地区民居建筑相结合,形成了带有鲜明宗教文化元素的民居装饰文化形式。内蒙古地区是一个多元宗教文化并存的地区,从原始的自然、图腾崇拜开始,存留过萨满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类别,其传达的宗教信仰观念与受众人群的民居装饰不可避免地产生交集,形成具有不同宗教元素的民居装饰文化。

2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形式

2.1 “原生”蒙式民居装饰形式

“原生”蒙式民居是内蒙古地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建筑与装饰元素相对稳定,蒙古包作为原生民居的集大成者,由木架构、包毡、绳索三部分构成[10],材质的选择与装饰的形式与本地域环境、历史息息相关。由于蒙古族人民崇尚自然的天性,蒙古包材质的选择皆取自天然材料,草原中易获得的柳树、榆树等木材为其提供承重的木构架材质,传统畜牧业则为其提供包毡、绳索所需材料,呈现出淳朴、原真的审美观念。

白色包毡上多施绘具有吉祥象征意义的哈木尔纹、回形纹、丁字纹、圆寿纹等,是追求吉祥寓意的文化所指。门作为蒙古包的视觉焦点,其装饰较为复杂丰富,多通过雕刻或彩绘的手法呈现组合图案(图2)。蒙古包内部木构架保持木材本色或使用鲜艳的颜料逐层上色,搭配蒙式家具与刺绣毡帘、毡垫,体现出浓烈的地域色彩。

图2 蒙古包门饰

2.2 晋风民居装饰形式

大规模的山西移民将其民居类建筑文化传播至内蒙古地区,与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相融合,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晋风民居形式。由于迁入蒙地的山西人既有比较富裕的商户,也有迫于生计的逃荒者,根据迁入人口类别的不同,晋风民居可分为商宅与农宅两种形式,商宅装饰精美考究,而农宅更为注重实用性(图3)。

图3 晋风民居及装饰

晋风商宅采用土、木、砖、石等材料,以硬山双坡顶为主,正脊装饰寓意吉祥的动植物纹饰,点缀鸱吻、走兽、瓦当等装饰。墙面墀头、马头墙作为装饰的重点部位,雕刻具有驱邪纳福或教化作用的图案。门窗采用木质格栅,步步紧、柳条式、回字纹、盘肠纹等格心形式皆有出现,内侧贴饰窗花做装饰,延续中原地区的装饰文化习俗。与商宅相比,晋风农宅多使用土坯建造,没有华丽的墀头、精美的砖雕等装饰,只在门窗处采用木质格栅做装饰,有些墙裙采用磨砖对缝的砌砖工艺,反映出朴拙的装饰艺术特征。

2.3 窑洞式民居装饰形式

由于近域性的文化辐射,内蒙古地区的窑洞式民居主要分布在临近陕晋的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及乌兰察布部分地区,相似的自然环境与相近的地理距离为其建造提供可行性。由于土壤类型、黄土覆盖率等条件有所差异,以及社会、经济、文化、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地区的窑洞式民居与其原生地相比,呈现出分布分散、排列秩序性较弱、装饰形式简化的地域特征。

传统靠崖式窑洞在黄土崖壁上开凿而成,装饰集中于窑脸门窗外檐部分,拱形木质门窗格心变化丰富,内贴色彩鲜艳的剪纸图案,与粗犷的黄土材质崖壁形成鲜明对比。独立式的石砌窑洞由传统靠崖式窑洞发展而来,建筑材料由天然黄土材质转变为砖石垒砌,装饰手法更加灵活多样。拱形门窗装饰延续传统靠崖式窑洞装饰方式,墙体呈现石砌肌理,装饰效果自然且丰富(图4)。除基于建筑构件载体之上的装饰之外,各类带有本土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制造品亦为此类民居装饰注入更多的地域文化内涵。

图4 窑洞式民居

2.4 宁夏式民居装饰形式

宁夏式民居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地区,是基于近地域区位、历史行政区域管辖交替及人口迁徙的因素,结合本地域自然、人文环境形成的民居类型。阿拉善地区干旱少雨,因此多采用宁夏地区的无瓦平顶民居形式,所用材料多就地取材,使用生土做坯,或者混入当地砂石以增加材料强度。

此类民居中最为精美的装饰多集中在宅门、额枋及檐下部位,木雕、砖雕、彩绘等装饰手法皆有出现。正房前常置檐廊,或使用木质垂花吊柱出挑,形成过渡空间。垂花吊柱形式多样,饰以木雕或彩绘纹样。在外墙立柱与出檐的垂花吊柱间形似如意的斜向支撑构件,既增加出檐的稳定性,又丰富装饰效果[8]。门窗采用木质格栅形式,细节处常见精美雕刻木质装饰,纹样以植物题材为主。

2.5 藏式民居装饰形式

藏传佛教传入内蒙古地区之后,藏式召庙建筑得以广泛建造,许多蒙古族信徒选择在召庙附近以召庙建筑形式为摹本建造僧房,转变为定居的生活方式。近现代以来,部分僧舍演变为民居,衍生出内蒙古地区的藏式民居。此类民居多采用平顶或缓坡的屋顶形式,围护结构多注重保温性能,墙面肌理粗犷豪放。

部分遗留僧房保留藏式传统建筑中常用的“元宝木”托木形式(图5),上方多层椽子外露,可见圆形石质“嘎玛”装饰。模仿召庙的红色边玛墙结构是藏式民居最典型的装饰特征,与藏区传统的边玛材质相比,内蒙古地区藏式民居的边玛墙材质被石材、木材代替,“嘎玛”亦由石质简化为涂刷的白色圆形,更为简单的则仅在墙体之上划分出高约1m的区域稍作表示。

图5 藏式民居装饰(a 藏式平顶民居 b 带有“元宝木”托木僧房 c 简化边玛墙藏式民居)

2.6 俄式民居装饰形式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末,由于战争、贸易及近地域通婚等因素,部分俄罗斯人进入内蒙古东部额尔古纳地区并定居下来,广泛建造木刻楞这种具有典型俄式风格的民居。木刻楞是用圆木水平叠压、在墙角相互咬榫、屋顶为悬山双坡的纯木结构房屋[11],形成豪放粗犷的视觉装饰效果。

俄罗斯族人民具有浪漫热情的天性,这种天性亦体现在他们的民居装饰中。与俄罗斯地区的木刻楞相比,额尔古纳地区的木刻楞无论从外形还是空间布局都更加偏重于实用简洁[12],只是在窗套的装饰上展现着异域风情。窗套往往绘制或雕刻精美花纹,通过多种几何形体有秩序地变形、重复排列,形成有韵律的节奏感,并涂刷白、黄、绿等艳丽色彩,与褐色圆木墙体对比鲜明。

3 内蒙古地区传统民居装饰文化结构

基于以上分析,内蒙古地区民居类建筑装饰文化整体系统中,各层次文化对于装饰内容的形成具有不同的意义与作用,形成了文化间核心、主导、补充的文化结构关系[13-18]。

3.1 原生型装饰文化为核心

内蒙古地区以游牧文明为基础而形成的传统民居装饰文化可视为原生型装饰文化,其中传统蒙古族文化占主导,受本地域自然环境影响显著。由于内蒙古地区是典型的蒙古族聚居区,以蒙古族人民为主体的民居建筑聚集区在内蒙地区广泛分布,因此根植于内蒙古地域的原生民居装饰文化较为常见且具有显著民族文化特征。此类文化包括蒙古包各种装饰、固定式民居以蒙古族纹样为主的各种装饰、以本地区材料为主形成的各种传统民居装饰等。

蒙古包作为内蒙古地区最典型的民居建筑,营造技艺、装饰样式、文化内涵无一不体现出蒙古族原真的民族特性。圆形建筑构造是蒙古族人民宇宙观的反映,以白色为主色的包毡是精神与环境双重作用的选择。内外装饰纹饰多使用带有平安吉祥、生命永生寓意的纹饰,并延续至其他民居装饰文化之中。这种原生型装饰文化跨越民居类型,成为本地域民居装饰的共性特征,并衍生至现代民居及城市地域风格的塑造中。

3.2 多文化融合装饰文化为主导

内蒙古地区虽地处我国北部边疆,但其东西向狭长,促使内蒙古与我国多省市相交邻。与邻近省市文化之间的相互传播与文化输入,对本地区民居类建筑产生重要影响,继而形成多元文化融合的装饰特征。内蒙古地区拥有近300年的人口迁移历史,为内蒙古地区注入中原汉地先进的建造技术与装饰文化。因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文化迁出地与迁入地的民居装饰形态体现出同质而异构特征(图6)。此类文化包括带有明显中原地区风格的各类民居装饰、带有明显俄罗斯族风格的各类民居装饰、内蒙古东部因临近东北、华北地区而形成的各类民居装饰等。

图6 内蒙古地区与临近地区同类民居装饰形态下的同质与异构

“走西口”作为内蒙古地区最为典型的人口迁移活动,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形成了以中原汉地装饰文化为典型的民居装饰文化区,以晋风民居、窑洞式民居为主体,砖雕、木雕的装饰手法最为丰富,影壁、墀头、门楼的装饰部位最为集中。装饰题材皆选用具有吉祥寓意或教化的图案组合,如福禄寿喜、祥禽瑞兽、人物故事等。此外,阿拉善地区的迁移人口带来了宁夏、甘肃地区的民居装饰形式;锡林郭勒盟朱日和镇存留有俄式“石头房”民居建筑群;赤峰、通辽等东部地区民居建筑则具有“闯关东”人口带来的山东、河南民居装饰文化特征……以上均属于基于“人口迁徙”形成的民居装饰文化内容,并且成为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固定式民居装饰文化特征。

3.3 宗教信仰行为构筑型装饰文化为补充

除前文提到的两类文化结构以外,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宗教文化亦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居建筑装饰文化结构。在宗教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传统村落,其村落选址、空间布局以及装饰特征都具有稳定且鲜明的装饰特征,且与召庙保持装饰特征同一性(表1)。受宗教信仰构成要素影响而形成的宗教信仰行为构筑型装饰文化,包括为突出“神位”地位而设的装饰、为避邪免灾而设的装饰、受堪舆理论影响而设的装饰等。

表1 内蒙古部分召庙建筑及周边民居的装饰同一性

内蒙古地区依庙形成的民居建筑多保留了绕庙而生的特点,且建筑形式与召庙建筑形式具有相似性。延续至今,虽装饰手法有所简化,但是仍具有鲜明的宗教文化影响特征。藏式召庙旁的民居多为藏式平顶建筑,白色外墙搭配红色边玛墙。汉式召庙旁的民居则多为汉式民居,采用汉式建筑及装饰手法,如双斜坡屋顶、椽子出檐、青砖外墙、木质花格窗等。

结语

通过对内蒙古地区全域范围内传统民居及装饰形式进行调研与资料分析,从文化景观理论视角对民居类建筑装饰文化进行解构,探讨了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文化的结构关系。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民居类建筑装饰是基于建筑物质载体之上的环境与文化的双重选择,我国民居建筑装饰文化的丰富有赖于多种装饰文化之间相互融合补充。本研究是基于建筑装饰构成体系的进一步深化研究,丰富民居建筑研究框架,同时为其同类型微观对象、宏观视角下的建筑装饰文化研究提供研究方法与借鉴。

资料来源:

图1、6: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

文中其余图表均为作者自摄、自绘。

猜你喜欢
内蒙古地区民居装饰
内蒙古地区甜菜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内蒙古地区选拔赛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内蒙古地区选拔赛获奖名单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鲤鱼旗装饰坠
“贵州木纹石”装饰之美——以几座建筑装饰为例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