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期间德裔美国知识分子的德国观

2022-09-13 06:47:35姜思羽
西部学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移民德国

姜思羽

一战前,作为美国最大的移民族群之一,德裔美国人对能成为美国社会的一分子而感到自豪,但战争的爆发以及由此引发的强烈反德情绪,影响了德裔知识分子德国观的形成。近年来学界对美国移民史和德裔的关注和重视逐渐增多,综观其成果,美国学者对这一群体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研究;而我国学者对其研究较少,现有论述也只多在移民专著和通史著作中出现。在学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德裔知识分子认同观念和所处地位的研究,揭示其产生三种归属状态的原因,深入理解战时德裔的矛盾心态,以此加深对美国民族认同问题的认识。

一、一战期间德裔美国知识分子德国观形成原因

17世纪70年代,首批规模性德裔移民抵达美洲大陆,主要定居在宾夕法尼亚、纽约和弗吉尼亚,但其大批前来则是发生在19世纪,1820年至内战前夕,有150万德裔人涌入美国,并在1882达到高峰,那一年有25万多的德裔人进入美国。到1910年,德意志人仍是美国人口最多的非英语移民群体之一。

(一)难以割舍的精神纽带

由于20世纪移民数量的减少和一代德裔移民的消亡,部分德裔开始脱离其族裔文化,并逐步被美国主流社会所同化,但大批德裔知识分子仍强调有权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并试图将融入美国与维护德意志文化的愿望交织在一起。这些知识分子与其他德裔一样珍视自己的美国人身份,但不同的是他们视母国语言和传统为自身文化的载体,将德意志文化在美国的传承和巩固视为目标。正是德裔知识分子的社会影响力和与德国文化的密切联系影响到了他们以及民众在一战中对德国的态度:多数人对正在丧失的德意志文化深感惋惜,同时也认识到“美国化进程是必然的”,“在政治上首先是美国人”,但德裔作为美国公民,并不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的民族和文化属性,他们拥有作为德意志人的权利。

(二)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家庭依恋

作为德裔美国人的代言人,德裔知识分子的思想代表性地反映了其精神状况。从心理学上来说,成年人的政治倾向往往根植于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家庭关系。一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作为情感依赖对象和权威人物认知的影响。后弗洛伊德学派的理论家们认为,童年的经历会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被回顾和重新定义,因此他们早年的生活为成年后行为和性格的塑造奠定了基础。一战期间,德裔知识分子由于特殊的身份和家庭背景而产生的人格冲突影响了他们的国家认同:祖国与其说是一种现实,不如说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个人的情感和联想。德国,就像父亲和令人敬畏的德皇一样,代表着权威和力量。而美国则扮演着母亲的角色,代表着高度的融合和包容。

(三)反德社会环境的助推

德裔凭借着对美国发展的巨大贡献,一直以来被视为模范族裔。但战后发生的卢西塔尼亚号事件以及1917年德国重启无限制潜艇战,导致美国民众对德国的态度急转直下。此外,由于德国政府高估了德裔在美国社会舆论中的作用,便使得这种怀疑的态度转移到德裔群体上。因而越来越多的土生美国人对在美国尚未归化的移民缺乏美国特性所担忧,在这种形势下就出现了百分之百美国主义。百分百主义者强调政治认同,主张移民要绝对认同“美国特性”,且不能仅是被动地认同美国,还须积极地宣扬这一主张。因此,许多民众对移民美国化的诉求日益升温,这种急迫同化移民的风潮很快就影响到了德裔知识分子,促使其德国观发生转变。

二、一战期间德裔美国知识分子的三种德国观

面对社会的反德情绪,三个标志性人物代表了一战期间的德裔美国人所作出的三种不同反应,其立场涵盖了从极端亲德主义到“百分之百”美国主义。

(一)中立倾向

持中间立场的德裔知识分子主要依据当时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反应,他们试图克服对德国的依恋感,同时避免采取将德裔与其他美国人区分开来的行动,并就是否参战做出双重效忠的选择。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雨果·明斯特伯格是最强有力的代言人,他曾以学者兼大使的身份在美国居住24年,直至一战爆发前,他始终把德美两国的友好交往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同时也强调其德裔身份的独特性,并通过颂扬德裔移民作为美国文化多元化理想的典范来敦促德裔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同化。

随着一战的爆发,国内反德的敌对气氛使德裔在群体认同上发生改变。作为中立倾向的代表,明斯特伯格试图保持着绝对中立,既借全美德裔美国人联盟之手表达对美国的忠诚,同时也接受与自己同处困境的德裔、部分美国原住民及德国官方机构的诉求。但他对威尔逊的政策和对德国文化的攻击尤为担忧,于是从1914年8月起到1915年春,他极力宣扬在美国没有比德裔美国人更忠诚的种族的论调,并否认德国扩张的侵略性。在他看来德国本是致力于和平发展其内部力量,但被迫以战争作为最后手段,以对抗俄国的扩张主义、英国的经济嫉妒和法国的报复欲望。而英国等盟国在经济等方面给予美国帮助的行为,从本质上讲是为了破坏美国的中立性,使美国的同情和利益卷入欧洲战争,进而从中获利。

相较于本土美国人,中立派学者内心仍保留着对德国的文化认同,试图利用德裔对美国的贡献来唤醒美国民众的历史记忆,转变美国民众对德裔的负面评价和偏见。如果说德裔群体的冲突是种族独特性和美国主义之间的冲突,明斯特伯格所体现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冲突是两国关系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促使他放弃双重身份中不可被接受的德国成分,为保持两种忠诚而进行艰苦斗争。然而,对于大多数德裔来说,只有切断他们与德国之间的联系甚至牺牲自己德国人的身份,才能确保他们在美国社会中被接受。

(二)亲德倾向

与中间派相比,亲德分子直言不讳地表达出对德国的支持,对祖国的强烈认同感也促使他们团结起来反击盟军的宣传运动。正如全美德裔美国人联盟主席查尔斯·约翰·海默所说: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受到这样的说教:“你们德国人必须让自己被同化,必须融入美国人民”,但没有人会发现我们准备屈从于一种低等文化极端主义。亲德分子认为是日耳曼精神维护了美国内在的自由,因此在反德情绪高涨的环境下他们依然能够自豪地拥抱自己的德国传统,宣扬德意志文化的优秀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乔治·西尔维斯特·维雷克作为一名年轻的诗人和作家在美国取得不小的成就。但当美国开始明确支持盟国,企图对德裔进行完全同化时,他对美国的负面感情使其成为德裔社区中最激进的亲德人士,成为德国政府的有偿宣传人员。报纸作为一种可延展的视觉和文本媒介,具有广泛的传播性,维雷克顺应当时的形势于1914年8月创办了周报《祖国》,通过在《祖国》中定期刊登有关德国军事英雄的内容,出版大量亲德书籍和小册子等方式表达出激进的亲德主义观点,揭露了盟国对德国制造舆论的阴谋、美媒对德国的偏见,并对所谓的“仇德媒体”进行猛烈抨击。

同时《祖国》也试图在德裔间培养出一种群体团结感,对于他们来说,对德国的忠诚不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更是一种宝贵的特权,并非出于继承下来的民族主义或种族迷信。因此,他认为德裔捍卫在美留存的德国文化来促进种族多样性的做法并没有错,正是多样性造就了美国的多元化,而美国社会现在的做法恰恰是对德国文化的错误陈述和攻击。因此,从文化和政治的角度来看,美国政府的行为无一不损害着德裔群体的利益,加深了其对美国政府的仇恨以及亲德主义倾向。

(三)亲美倾向

极端主义并不局限于对德国胜利的推崇,还包括一群美国超级爱国者,他们认同盟军对这场战争的看法。他们的美国主义表现为拒绝而不是捍卫自己的种族,并开创了完全同化的道路。

诗人、传记作家赫尔曼·哈格多恩是支持盟军的超级爱国者中的佼佼者。美国所宣扬的自由和民主以及总统对国家的热情奉献促使哈格多恩成为美国联邦事业的热情拥护者,他认为德裔在任何意义上都是美国人,应当效忠于他们享有公民权的国家,愿意为美国的福祉冒一切风险,而不管他们与德国的感情纽带如何。哈格多恩也相信美国参与战争的必然性,事业的正义性和备战的迫切性,因此他呼吁德裔摆脱他们的两面性,在战争中采取坚定的立场。在美国保持中立的时期,许多德裔本能地同情德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种同情源于对政府、媒体和商界亲盟军政策的不满。但德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及对战争的颂扬使他感到恐惧,认为过去对德国所保留的忠诚是建立在宗教的基础上,而这是德国文化堕落和邪恶的特征。基于对德国文化的厌恶和否认,哈格多恩不认为德裔所说的能够在心理上同时忠诚于两个国家,这种摇摆不定的立场不仅不利于融入美国社会,反而会造成国家的内部分裂,这要求他们就是否忠诚于美国做出选择,且忠诚必须不少于百分之百,即百分百美国主义。

针对德裔美国人在战争中的自我保护和对美国文化的抵触,国会于1917年6月通过了一项间谍法案,该法案实际上限制了所有反对国家统一的人的言论自由,此后又接连颁布了国家间谍法和联邦煽动叛乱法,对各种不爱国的语言和行为施加了严厉的惩罚。在纽约和其他地方,部分德裔也组成了亲美团体,抵制德语教学和德国文化在美渗透。因此他对于美国绝对忠诚的态度不仅仅是政治上的需要,也是对美国文化的认同。

三、一战期间德裔美国知识分子德国观的影响

三种不同的归属状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裔美国人的生活产生了持续的影响以及强烈的社会意义。

(一)种族认同压力加剧

一战使美国社会面临着重新整合以及对传统政治认同的挑战,这突出并加剧了德裔群体的认同问题。一开始,有关德国方面的问题德裔领袖可以进行听证,民众也可以通过亲战集会、爱国游行等方式自由表达自己的立场,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作为美国公民所拥有的权利。但随着战争的进行,美国社会对德国文化和政策由赞扬逐渐转向反对,美媒也带有歧视性地把德国人描绘成挥舞刺刀的野蛮形象,同时贬低德裔是次等群体、二等公民。而后期的参战更是剥夺了德裔选择对旧大陆忠诚的权利,并将战时持不同政见的言论与国家不忠诚对等起来,要求必须把美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使许多德裔面临着自身认同与美国国家认同不相容的困境。面对这种困境,多数德裔通常选择回避他们的德国民族主义来解决种族认同压力,被迫改变他们的“污点种族标记”,如姓名、传统和庆祝活动。

(二)德国文化影响力逐渐消退

尽管从1890年开始德国移民的数量不断下降,但德裔移民仍是美国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大众文化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一战极大地改变了德裔的生活,各城市和州开始停止在公立学校教授德语;有关德裔的出版物和德语报纸大量减少,到战争结束时,美国只剩下278份德语报纸;大量德国教堂被迫关闭,留存下来的也被要求禁止以德语进行礼拜,必须提供英语服务。这使得他们在短短几年内就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有了新的看法,之前所推广的德国文化的努力几乎被根除,代表德国文化的活动显著减少,德意志文化在美国社会的影响力逐渐渐弱。许多德裔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吸收并融入美国社会,摆脱了他们的文化和语言标记,在某些方面完全美国化。

结语

虽然德裔知识分子把自己划分为不同的政治集团,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为维护自己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最终以牺牲自己的群体身份为代价而逐渐走向融合。无论持有什么立场,都共同面临着一个比战时短暂的从众要求更为深刻的社会问题:他们对民族的忠诚是否与对国家的忠诚一致。

德国学者弗里德里希·卡普的观点认为美国毕竟不是德国,德国人移民美国所追求的也并非“民族国家”,而是美国这个“自由的国度”,德裔移民融入美国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的重塑”,是由德国人转变为美国人的过程。尽管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政府对德裔进行移民限制,并对其言论和集会自由实行了前所未有的钳制,许多知识分子也因此受到迫害。但相较于非白人群体,德裔的文化权利受到了一定的保护,能够在保证对美国忠诚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本民族的特性。美国对德裔的宽容缓和了族群间的矛盾,扩大了美国的德意志因素,促进美国多元文化的发展。通过对德裔知识分子德国观的研究,可以为其他多族群国家提供经验,使国家中的每一个种族都能够不受限制地发展,在容忍差异的基础上更好地解决现存的身份认同问题。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移民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军事文摘(2023年3期)2023-02-21 13:09:26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 08:52:30
德国弃煤的烦恼
能源(2017年12期)2018-01-31 01:43:11
签证移民
侨园(2016年8期)2017-01-15 13:57:27
Immigration移民
留学(2015年12期)2015-12-19 06:18:40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现代出版(2014年6期)2014-03-20 13:37:26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