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

2022-09-13 06:27宋小芹
中国新时代 2022年9期
关键词:三山中轴线老城

|文·宋小芹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取得重大进展,

可以概括为“一轴、两区、三带”。

“一轴”是北京中轴线,“两区”是北京老城和三山五园地区,

“三带”包括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

2022年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立40 周年。作为首都和第一批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北京具有3000 多年的建城史、860 多年的建都史,拥有7 项世界文化遗产、3840 处不可移动文物、43 片历史文化街区、500 余处历史建筑(群)、200余项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对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殷切希望,成为北京老城保护的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取得重大进展,可以概括为“一轴、两区、三带”。“一轴”是北京中轴线,“两区”是北京老城和三山五园地区,“三带”包括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

如今的北京,正在以“一轴、两区、三带”为支撑,勾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的基本面,让千年古都焕发新光彩,让中华文明“金名片”熠熠发光……

北京中轴线 一脉传“城”

2022年5月25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审议并表决通过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将于2022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助力中轴线申遗的必要环节,该条例明确了谁来保护北京中轴线、怎样保护北京中轴线、如何让中轴线活起来、公众如何参与中轴线保护等内容。

北京中轴线是指北端为北京鼓楼、钟楼,南端为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全长7.8 公里,由一系列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井然有序、气势恢宏的城市历史建筑群。“晨钟暮鼓,皇城文道”,北京中轴线串联起皇城的数百年风韵:“南北引伸,一贯到底”。

“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梁思成这样评价。

聚焦这条“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北京市从2011年启动了申遗工作。

过去5年,中轴线申遗进入了快车道。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牵引,百余项文物修缮工程相继启动,大批重点文物、历史建筑腾退,文物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强化。栉风沐雨的古都细节,在时光中渐次闪亮。

中轴线最北端,晨钟暮鼓,镌刻出古人的时间秩序。

钟鼓楼是中轴线上最高的一组古建筑,始建于元代,曾为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总占地面积12597平方米。这些年来,静静守护着这片喧闹街巷的钟鼓楼,也经历了焕颜“新生”。依据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钟楼修缮工程于2020年年底至2021年11月进行,修缮坚持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具体修缮内容包括:整体瓦面查补,檐头整修;本体墙面打点勾缝、剔补,石构件归位、打点勾缝;墙体抹灰,隔扇整修……2022年1月,北京钟鼓楼公众号发布消息:经过一年的修缮后,钟楼将于2022年1月13日恢复对外开放。

景山向南,过故宫、天安门广场后,是京城所有城门中最具规模的正阳门。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关战修介绍,正阳门箭楼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11月进行了修缮,解决了城台渗水、地面塌陷、浮雕脱落等险情隐患;加固了栏板、挑台,整体结构的安全强度得到提升。

一线中轴,承古通今。

随着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的推进,太庙、社稷坛、天坛、景山、皇史宬、宏恩观等腾退工作先后完成;中轴线南段御道景观整体贯通;钟鼓楼、正阳门、先农坛、景山内一批重要文物建筑得到修缮保护……古老建筑的历史风貌在修复与还原中彰显生生不息的文化魅力。

“今年(2022年)是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的关键一年。”说到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取得的进展,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凌明如数家珍: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先后写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成为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完成《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名录文本》《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夯实申遗保护工作基础;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21年修订)》增补条款,公布《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有效保护中轴线遗产价值载体;连续4年举办北京中轴线相关主题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主动融入世界遗产国际话语体系;让中轴线申遗保护理念进课堂、入街巷、深入人心。

三山五园与北京老城相映成辉

2017年9月27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复提出,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加强老城和“三山五园”整体保护,老城不能再拆,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

盛夏时节,漫步东城区北芦草园胡同斑驳的石板路上,映入眼帘的是青砖灰瓦、镂空木窗,四合院里几位老街坊围坐在一起,边乘凉边闲聊……“这就是我记忆中胡同的模样。”特意来此“打卡”的北京市民李可小时候曾在鲜鱼口一带居住,时隔十几年重访胡同的她思绪万千。如今,胡同环境整治提升,北京老城的肌理清晰可见。

前门大栅栏,老城历史上的商业中心。占地3.3 万平方米的北京坊,唤起了老城的繁华记忆。这片600年历史的街区,改造启动于2003年,用了前后14年时间打磨。除了核心建筑百年劝业场修缮一新外,沿街8 栋由国内顶尖的建筑师操刀设计的单体建筑,各有各的魅力,楼与楼之间刻意保留了原先蜿蜒曲折的胡同肌理,承接着老街区的历史印记。

大规模文物腾退、街区生态重塑、胡同民生改善……北京老城获得新的生命力,老百姓生活也更上一层楼。

与此同时,北京西北郊的三山五园地区也已经纳入描绘这座千年古都未来10 多年发展蓝图的最新规划。无论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还是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三山五园与老城都是并列的两大重点区域。

三山五园是北京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统称,三山指万寿山、香山、玉泉山,五园为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三山五园地区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交汇的重要文化资源富集地,是传统历史文化与新兴文化交融的复合型地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叠加的重点地区。

近年来,北京致力于三山五园历史文化的研究与活化利用逐渐丰富起来,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为主要创新点,深入发掘历史文脉,让三山五园“金名片”更加亮丽。

“目前,三山五园艺术中心项目施工工作推进有序,已完成基坑、地下三层、地下二层全部主体结构施工工作,占全部主体结构工程的75%,力争汛期前实现地下结构封顶。”2022年5月,海淀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李志介绍,三山五园艺术中心(海淀博物馆新馆)项目是北京市、海淀区重点工程,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点项目,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重大项目,创建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重点项目。该项目于2020年9月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1月竣工。

虽然三山五园园林遗址众多,文物典藏达6 万余件,但这些文物分散于颐和园、圆明园、海淀博物馆、北京大学等机构,至今缺少固定场所展示三山五园的历史文脉和整体风貌。“三山五园艺术中心建成后,正好弥补这一空白。将与颐和园博物馆、正在建设的圆明园博物馆以及众多高校博物馆形成三山五园博物馆群。”李志说。

2022年是海淀区提出打造“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的第10 个年头。10年来,三山五园整体保护利用从区级战略到市级重点、国家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实现了三级跳。

随着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保利用示范区建设的推进,有着“园林紫禁城”之称的三山五园地区历史风貌逐步得到恢复,山水林田交织的自然风光为城市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文化价值的挖掘增强着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推动着中关村科学城高质量发展。

予历史以未来,三山五园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三条文化带亮出新色彩

西山脚下湖光塔影,大运河畔碧波荡漾,万里长城巍峨雄踞。

北京的三条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与中轴线形成对应,承载了北京“山水相依、刚柔并济”的自然文化资源和城市发展记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底蕴丰厚,是北京文化脉络乃至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度交融的空间载体和文化纽带。

5年来,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三条文化带的建设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走进西海湿地公园,林木间的蝉声立马覆盖了园外的车水马龙声,沿着蜿蜒的石径步行几分钟,可以看到豁然开朗的什刹海水面,近岸处的湖面上铺满了碧绿的荷叶,粉色的荷花在风中摇荡,沿水而建的栈道上有游客正漫步观景。“柳林环堤,千顷荷花、芦苇丛丛、水鸭为群、蝉声鼎沸。”老舍笔下的什刹海西海美景似乎又活灵活现在眼前。

“这是首都核心城区唯一的一处湿地公园,同时也是元代大运河什刹海西海漕运码头的终点。”蓟城山水西海湿地负责人李慧介绍,历史上的什刹海水域,最早是古永定河下游的一处河湖湿地。从历代留下的诗词到老舍先笔下的老北京什刹海,描绘出的都是一幅自然生态的湿地景观。如今这一历史风貌重现。

一条千年古运河,讲述着传承与发展。而西海湿地公园是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的一个生动缩影。

作为北京三条文化带中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一条,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有着距今50 万年以上的人类历史遗存点周口店遗址、3000年前的北京城市源头——琉璃河遗址,还有距今800 余年的金中都遗址。近年来,琉璃河遗址出土了许多重要文物。丰硕的考古成果,为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创建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强大助力。以考古成果为依据,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全面开启。

不止琉璃河,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多处遗址保护都取得突破性进展。

长城文化带建设也在积极展开。据相关部门介绍,截至2022年6月,北京市已组织实施50 项长城抢险加固工程。长城修缮始终秉持文物保护“最小干预原则”,修缮过程中,不断尝试创新修缮理念和工作方法,并在箭扣长城脚下挂牌成立全国首个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选取箭扣长城和大庄科长城开展研究性修缮,不断探索长城保护修缮可复制、可推广的北京经验。

怀柔区文物所所长张彤介绍,研究性修缮主要包括考古、设计勘察、设计方案制定、施工4 部分。相对于以往的修缮项目,研究性修缮将重点加强施工前的科学研究,通过科技手段、加入考古力量,收集更多科学数据,利用数字化技术推演潜在病害。

这些都是进行时,还有未来时。

北京市持续探索长城保护长效机制,出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及实施方案,编制长城沿线马兰路、古北口路、黄花路、居庸路、沿河城5 大重点组团规划。八达岭世界遗产核心展示区,慕田峪—箭扣、古北口—司马台、将军关—黄松峪、沿河城—黄草梁等一系列特色文旅融合示范区将逐渐亮出来。

千年气韵积淀人文底蕴,点滴变化蕴藏工匠之心。通过中轴线申遗推进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构建历史文脉和生态环境交融的整体空间结构,凸显北京历史文化整体价值——北京,这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更加金光灿灿。

猜你喜欢
三山中轴线老城
《穿越北京中轴线》简介
漫画北京中轴线(一)
行走中轴线 寻找城市灵魂
老城新活力潮流新维度
辽太祖卓龙眉宫“取三山之势”之三山考略
老城旧影·和平路
老城活力
逃离至三山岛
一湖一河,润养三山万户
开罗伊斯兰教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