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40年

2022-09-13 06:27王志琴
中国新时代 2022年9期
关键词:名村名镇文化名城

|文·本刊记者 王志琴

这些城市,有的曾是王朝都城;有的曾是当时的政治、经济重镇;

有的曾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有的因为拥有珍贵的文物遗迹而享有盛名;

有的则因为出产精美的工艺品而著称于世。

它们的留存,为今天的人们回顾中国历史打开了一个窗口。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5000年的历史孕育出了一些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城市。

这些城市,有的曾是王朝都城;有的曾是当时的政治、经济重镇;有的曾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有的因为拥有珍贵的文物遗迹而享有盛名;有的则因为出产精美的工艺品而著称于世。它们的留存,为今天的人们回顾中国历史打开了一个窗口。

1982年,为了保护那些曾经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运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迹免受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从无到有,经历40年艰难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借鉴国际保护经验,结合中国保护实践,逐步形成相对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40年来,我国历史文化保护制度不断完善,保护理念不断提升,保护对象不断扩充,保护工作经验不断丰富。

保护制度不断完善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城市文化的根脉。

中国当代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思想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以梁思成为代表的建筑及城市规划学者对保护古都北京的研究、规划和倡导。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与历史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在重视历史环境保护的国际潮流影响之下,保护历史古城的思想逐渐形成。

1981年,原国家建委、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报告。1982年2月,国务院转批了这一请示,公布了首批包括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绍兴等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此后,国务院分别于1986年、1994年公布了第二批(38 个)和第三批(37 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自1982年国务院关于设立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设立,名城保护体系的发展,保护理论的发展,保护措施的落实,一直伴随着保护政策、法规的建设发展。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文物保护法》。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该法的颁布使我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开创了文保工作的全新局面。

2000年之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2002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第十四条原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市,由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

2003年5月13日国务院第八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2005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公布,成为我国名城保护规划领域的唯一技术标准。

2007年公布的《城乡规划法》明确规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内容应当作为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2008年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成为我国第一部名城保护的专门法规。

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由此,国家层面,以《城乡规划法》《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构成的“三法两条例”为骨干的历史文化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制度。

各地也在不断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力度,20 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颁布了地方性保护法规、规章,百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制定了保护类法规、建立了名城保护的领导协调机制。

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体系的保护和延续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也让传统山水格局、历史风貌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与完整保存有了根本保障。

保护理念不断提升

一城烟雨,半帘幽梦。从时光深处走来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一街、一巷、一砖、一瓦,都沉淀着历史的记忆,折射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迁,是当地人的珍贵记忆,更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文化符号。

自历史文化名城公布制度确立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保护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并多次就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作出重要论述。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2022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世界文化遗产山西平遥古城,就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

这次重要讲话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一脉相承,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近年来,不少地方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增加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历史街区、历史地段的公共开放空间,补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江苏省扬州市有条老街,南北走向,好似鱼脊椎骨,两侧东西向整齐排列着头巷、二巷、三巷、四巷、五巷等数条小巷,宛如根根鱼刺,因此被形象地称作老城区的鱼骨巷,这里就是扬州古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扬州古城核心区,街巷体系完整,整体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是唐代扬州老城里坊制格局的遗存之一。

说到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时,扬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二级巡视员李广春称,大拆大建不是古城保护,大迁大进也不是古城保护,仁丰里充分展示了扬州古城保护利用的最新成果。仁丰里街区保护利用的探索建立在街区“收储租”改造更新模式的基础上,从危房、旧房、空置房入手,进行置换、租赁,再由政府出资或市场招商予以精心修缮。李广春将其经验总结为三个“变”,即在保护理念上,变“拆改留”为“留改拆”;在公众参与上,变“要我改”为“我要改”;在发展动力上,变“独角戏”为“大合唱”。

窥斑见豹,一叶知秋。扬州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代表,在全国探索出众多原创性、全局性、可复制、可分享的名城保护实践经验,走出了一条扬州特色的古城保护之路。

如同扬州一样,如今,不少地方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的实施和完善过程中,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与研究经验。

例如,广东省广州市恩宁路永庆坊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江苏省南京市小西湖历史街区精细化的“小规模、渐进式”微更新探索、山东省青岛市以“四新经济”激活里院与洋房、福建省福州市上下杭历史街区通过古厝修缮融合文化旅游等实践,积极释放出历史城区的新活力,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打卡”地。

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在城市建设中进行文化遗产保护,更需绣花一般的精细功夫。如何在城区改造中做到精细化保护,平衡各方利益?如何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兼顾专家意见和公众参与?如何吸引社会力量,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从“大拆大建”走向“绣花”功夫,从“拆改留”走向“留改拆”、从“分散保护”走向“协同保护”,从“冻结保护”走向“保用结合”,我国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理念。

保护对象不断扩充

自国务院公布第一批24 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我国不断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为核心,不断加大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力度。

随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层次。1996年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的历史街区保护研讨会和1997年原建设部转发的《黄山市屯溪老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地位和保护原则方法;1997年国家又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专项保护基金,对16 个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资助。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正式建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

20世纪末的最后几年,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在地方政府率先展开,周庄、同里、乌镇等一批古镇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这一时期,不少学者开展了对历史文化街区概念方法、保护规划、建筑保护更新以及历史文化名城类型特点和保护实践的研究。

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22 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标志着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正式进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2012年印发的《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同年公布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青砖黛瓦,木刻石雕,阶梯状错落有致的封火墙,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青山环绕的西递,宛如一幅水墨画。作为皖南古镇的代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古老质朴的楼台,缀满了岁月的苔痕。斑驳的时光被印刻在错落有致的徽派建筑里,氤氲出西递独特的气质和风景。

2003年,西递村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西递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1年西递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授予“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称号。

一路走来,西递从未忘记古村落的永续传承。黟县世界文化遗产事务中心四级调研员金忠民介绍说:“文物要开发利用,这些传统的优秀文化也要通过宣传传播发扬,而旅游是最好的一个形式。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循国家文物局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要求,我们首先编制了保护规划,哪个地方是核心区,哪个地方是缓冲区等等,我们有严格的修缮制度,方案怎么设计,怎么报批,都有一套流程。就是我们旅游开发,也是要在保护规划的基础上来编制。旅游的开发规划,也不是乱来的,所以在发展中,我们尽可能地协调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对诸如西递这样的历史文化遗产,人们在探索如何更好地保护发展的道路上从未停步。

随着近年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推进,我国已经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40年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范围扩大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保护的体系更加完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和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等保护对象数量持续增加,保护传承的“基本盘”进一步夯实。

众多的传统村落、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城串珠成链、联链成片,已经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历史文明的符号,弘扬中国精神的文化平台,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了凭吊乡愁的载体。

同时,在保护发展的时空观念上也有了很大的拓展,从古代遗产发展到近现代遗产,从静态遗产到动态遗产,从突出一个历史时期的遗产特征到强调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层级,历史文化遗产的概念有了很大的扩展,甚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正在突破以单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的传统思路,将区域性城乡聚落的整体保护问题作为理论与实践的新课题。

保护经验不断丰富

2022年6月11日,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高峰论坛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立40 周年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论坛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杨保军介绍,截至2022年6月,我国140 座城市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99 个镇村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6819 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抢救和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探索城市更新、传承历史文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在江苏省南京市,小西湖街区是南京为数不多比较完整保留明清风貌特征的居住型街区之一。此前这里大部分建筑年久失修,成为棚户区,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心怀难言的尴尬。2019年,南京启动小西湖历史风貌区建设,并作为老城保护更新重点示范项目,积极探索“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微更新”模式。如今,小西湖片区已从昔日的老旧棚户区“变身”为潮流打卡地,成为城市更新最生动的写照。

历时2500 多年城址未变的江苏省苏州古城,至今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世所罕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无可复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说,苏州的历史文化保护最成功的一点是很早提出了整体保护的概念,14 平方公里的古城进行整体保护,这一点是区别于其他很多历史文化名城最大的亮点。苏州用40年时间精心保护了一座古城,在全新的发展阶段,要在历史文化保护的同时实现古城居民的美好生活的愿望,生活的物理环境、建筑环境、人居环境都需要持续提升。

一片数年前陈旧破败、毫无特色的老街区,如今变得生机盎然。五彩缤纷的油纸伞“盛开”在街道上空,现代艺术感十足的新建筑与原有的传统屋舍相映成趣,分布在街区各处的三角梅、南天竹、常春藤等花卉,掩映着小巷中的文创店铺。这里已成为集中展示永新红色文化、地方民俗、美食文化和美好生活新姿态的网红打卡地。以永新古城为对象的“重见永新”老城改造,是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2019年开启的城市更新试点项目。不同于传统“大拆大建”式的旧城改造,永新的做法是“针灸式”改造,即通过在特定的区域内以“点式切入”的方式来进行小规模的改造,从而触发周边环境的变化。永新通过挖掘传统营城智慧,探索出一条普通县城实施城市更新、传承历史文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不过,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名城保护仍然在路上。

近年来,也不时有部分历史文化名城因保护失范行为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通报批评。如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通报批评了5 个保护不力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限期整改。

从1982年到2022年,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正一步步迈向“成熟期”。坚持以人为本的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念和实践在不断与时俱进。随着多层级多要素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持续构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将“更上一层楼”,为世界遗产保护事业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名村名镇文化名城
云南拟新增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街区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曲霞:汤包名镇 香飘四海
羊毛衫名镇时尚产业再发力“濮院时尚周”后效应持续发酵
蔚县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千年古城 重放异彩
西藏基层治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基于100名村(居)支部第一书记的访谈
宋朝有四大商业名镇吗?
鼎鼎大名“大名府”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要素初探——以河北怀来鸡鸣驿为例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以河北省邢台县英谈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