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波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奔腾的长江,见证张家港乘风破浪、向上攀升的雄心壮志。
作为江苏省苏州市下辖的县级市,张家港这座根植于古老土地的年轻城市,从1962年成立沙洲县,到1986年撤县建市,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跨越式发展,这片土地与时代同奋进,成功实现了从苏南“边角料”到全国“明星城”的精彩蝶变,综合实力连续二十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前三,成为六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的唯一县级市。
凤凰涅槃、跨越式发展,张家港是如何做到的?更重要的是,六十年发展中,张家港如何应对风险与挑战,积累了哪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化县域探索和经验?
无论是经济发展、制度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还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张家港的经验都具有重要意义。张家港的故事是春风的故事,是时代的故事,也是未来的故事。六十年来,张家港的发展,从一个侧面看就是中国发展的缩影。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始终勇立时代潮头的张家港,靠的是用实干磨砺出的张家港精神——“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16个字,流淌在每一位张家港人的血脉之中,成为城市之魂、力量之源。
“张家港的科研环境、城市环境、人文环境都很好,特别适合创业和生活。”孙晓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这是一座有精神的城市。”
“80”后的孙晓,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去德国留学深造成为博士后。2019年他来到张家港,目前任江苏天鹏电源有限公司(下称“天鹏电源”)研发部门的小组组长、高级专家。他和这座城市一起,在创新求变的道路上全速奔跑。
建起全国第一家内河港型保税区,修建全国县级市第一条高等级公路张杨公路,建起全国县级市第一条城市步行街……敢为天下先,信奉“争”字诀的张家港人,先后荣获了200余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2021年,张家港市地区生产总值跃上3000亿元新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1.08万元。
张家港市委书记韩卫说,60年来,靠着一股永不服输、永争第一的劲头,张家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积累了一份厚实的“家底”,形成了产业集聚、文明城市、城乡一体、绿色宜居、区位跃升等明显的优势。
面对巨大的发展成就,张家港人始终保持清醒——成绩背后有短板、前行路上有挑战。
传统产业比重偏大、创新活力不足等是中国许多城市面临的难题。全面构筑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张家港大胆尝试。
在张家港的经济版图中,冶金产业是支柱产业,位居全球钢企第5位的江苏沙钢集团(下称“沙钢集团”),连续14年入围世界500强企业名单,是张家港传统制造业企业代表之一。
与固有印象不同,如今走进沙钢集团轧钢车间,这里已经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只需要在控制室,通过信息系统就能操控整条生产线。据了解,沙钢集团每年技改投入达到30多亿元。这背后,是政府的积极引导。
以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为例,张家港在全国率先探索“企业创新积分制”,采用指标量化办法对企业创新行为按类打分,将积分结果与政策兑现、荣誉表彰、人才房补贴、金融支持等挂钩。目前,这项探索已在全國59家国家级高新区中试点推广。
与此同时,张家港协同推进人才招引,获批“省部共建留创园”,挂牌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启动“科技创新研修院”,实施人才新政4.0版、人才企业“攀峰计划”,设立总规模15亿元的“张家港人才一号母基金”,不断推动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创新“第一动力”,为张家港“轻装上阵、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天鹏电源是张家港跑在创新赛道上的一匹“黑马”。2006年成立的天鹏电源,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业研发、制造、销售智能出行、电动工具、家用电器以及小型储能用的圆柱锂电池,是国内该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小型动力锂电池领域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
在2022年“新春第一会”——“创新转型加速年”动员会议上,张家港旗帜鲜明地提出:科技招商是“一号工程”,并发布了“沙洲科创C计划”。其中,“4+4”产业链,即冶金新材料、智能装备、化工新材料、高端纺织4条特色产业链,以及特色半导体、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数字经济4条新兴经济产业链正成为张家港的关键发力点。
默克先进半导体一体化基地项目等新兴产业项目签约落地;大族激光、国富氢能、新点软件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今年以来,面对“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三道必答题,张家港人咬紧牙关,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铆足“拼”的劲头、保持“抢”的状态,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于张家港而言,长江,既是一条无比重要的经济带、发展带,更是一条无可替代的生态带、生命带。
张家港市委副书记、市长蔡剑峰表示,对标“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张家港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作为压倒性任务。
张家港湾是江海交汇的第一道湾。这里曾经“散乱污”遍地,成为当地村民“临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的遗憾。2019年,张家港正式启动“张家港湾”生态提升工程,对12公里的沿江岸线实施生态改造,倾力打造最美“江海交汇第一湾”,还港城市民“一江清水、两岸葱绿”。2021年,张家港湾生态修复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优秀实践案例。
当地政府在生态修复基础上,引导村民开发农家乐、采摘园、特色民宿,助力群众直接从长江生态修复中获益。位于张家港湾附近的德积街道永兴村,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
如今的永兴村形成集休闲农业、观光旅游、民宿餐饮等为一体的生态景观村庄,成功把生态优势转变成了富民优势。据介绍,每年来永兴村的游客达10万人次以上,农民人均年增收超过1000元左右。
把“长江大保护”的理念变成行动,把“守护母亲河”的承诺变为现实。事实上,在绿色发展之路上张家港一直走在前列。从整建制关停东沙化工园区、“调轻调高调优”全市产业结构,到持续开展生态修复、见缝插针建设“口袋公园”,广大市民的“绿色获得感”,在一处处“绿意”中不断得到提升。
波光粼粼的暨阳湖,是张家港人利用修建沿江高速公路的契机,在低洼地集中取土建成;千亩植物争奇斗艳的梁丰生态园,曾是绿化薄弱的高压走廊;山水依依的张家港公园,曾是废弃的窑洼地……黄泗浦生态公园、双山岛、香山、通州沙西水道等大批生态建设“点睛之笔”,让一处处绿、一道道景,延伸到张家港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国典范,张家港先后荣获了全国首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首批“国家生态市”,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并被列为首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荣获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
暨阳湖生态园。摄影/陆江山
作为全国文明城市策源地,张家港,因文明而闻名。
1994年,张家港率先喊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口号,80万张家港人用一把把扫帚,扫除了陋习,扫掉了“脏乱差”,扫出了首个全国卫生城市,更扫出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1995年、2014年、2017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經验交流会”“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现场会”“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经验交流会”3次重要会议都在张家港召开,总结推广张家港精神文明建设经验,让“文明张家港”享誉全国。
2020年,张家港成为六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的唯一县级市,斩获文明奖项“大满贯”。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道路上,张家港先行先试、从未缺席,初心不变、历久弥新,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今天,文明“老典型”站上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全新赛道。韩卫说:“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绝不仅仅是为了拿一块牌子、争一项荣誉,要让创建过程成为群众生活质量、城市发展品质进一步改善和提升的过程。”
盛夏,张家港凤凰镇科创园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内,放暑假的孩子们正在这里参加夏令营活动。新市民徐旭荣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是夏令营中的一员,“我在科创园工作,和丈夫已经在张家港打拼多年。”她介绍说,孩子放暑假后就将他从连云港老家接了过来,报名参加了免费的夏令营活动,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
据了解,像凤凰镇科创园这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在张家港还有1000多个,且在不断地增加。为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张家港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分中心、所、站、点五级体系,不仅可以提供夏令营等“普通服务”,还能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全过程的专业心理服务。市民家门口的这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成为群众“放下筷子就愿意去”的精神高地。
“口袋公园”是张家港市民生实事项目之一,也是张家港在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今年,张家港将打造30个主题鲜明的“口袋公园”。
美丽的沙洲湖畔,新“开张”的“沙洲湖益空间·源书房”迅速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这座兼具颜值和气质的市民书房,5000余册图书都由港城市民捐赠。
在万红新区集贸市场,高标准改造让这个“老菜场”容光焕发。“我每天早上都来买菜,市场环境好了,心里也舒服。”市民蒋红英说。
在张家港,一系列“微更新”“微治理”“微服务”,让文明创建融入城市每一寸肌理,文明城市创建与百姓美好生活正在实现同频共振。
志愿服务是城市文明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至2022年8月,张家港拥有注册志愿者26.8万余名。在张家港每6人中就有1个志愿者,每1400人就有一个志愿服务队伍。从2012年起,张家港在全国率先开展“志愿服务伙伴计划”,2014年率先推出《志愿者礼遇办法》,通过志愿服务积分激励等多种方式,找到了志愿服务常态化路径。
网络文明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张家港将网络文明建设工作融入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按照“网下做什么,网上就要做什么”的工作理念,率先探索县域网络文明建设路径,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构筑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通过打造“‘张闻明’网络素养实践教育基地”“和美新主播”“区镇网络综合治理中心”等一个个“细胞工程”,串联起全市共建网络文明的“神经末梢”,为文明张家港再添一抹鲜明底色。
2004年,张家港携手长江流域13个省(区、市),创新性举办长江文化主题节庆活动——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搭建起沿江城市文化交流传播的桥梁;2021年,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导推动节庆升格,共同主办长江文化节。张家港以一个县级市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扛起弘扬长江文化的大旗,让一脉长江文化在文明之城交汇出耀眼光芒。
努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和城市文明指数,全力推动“文明高地”向“文明高峰”跃升,韩卫表示,让“席地而坐的文明”“角角落落的文明”“举手投足的文明”,成为“文明张家港”最美图景。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共同富裕的果实甜不甜?“一老一小”最知道。站在全生命周期的两端,老人和儿童是社会最柔软的群体,需要被看见、被关照、被保障。
在张家港,有一间特殊的银行,在这里存放的不是金钱,而是志愿服务时间。
今年60岁的蒋三妹是“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项目的志愿者。2020年3月开始“接单”,为70周岁及以上高龄、空巢、独居等困难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已经接单885个,积累时间币927个,在所有志愿者之中排名第二。
时间银行只是张家港养老模式的创新探索之一。没有一张床位,却承载着全市10万多名老年人的养老需求。2013年,张家港市亲情(虚拟)养老院开始运行,目前,该市亲情(虚拟)养老院居家养老服务人次突破1100万次,并实现了80周岁以上老年人养老援助服务全覆盖。
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发展的基石。张家港市坚持把办好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发展的主攻目标,近年来,张家港市聚焦“农村弱”“城镇挤”等问题,持续加大投入,大力实施《优质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率在苏州各板块中率先实现100%,张家港市优质学校比例不断提升,成为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張家港样本”。
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张家港一直重视乡村建设和城乡统筹,书写了共同富裕的“港城答卷”。2021年,张家港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8万元和4.2万元,老百姓的“钱袋子”更充实,小康生活更有保障。
走进永联村,一排排、一幢幢高楼整齐有序,楼房旁河流环绕,将村民的集中居住区永联小镇拥入怀中,一推开窗便能感受江南水乡的雅致和风韵;来到小镇广场,永联村标志性雕塑“金手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1970年在长江滩涂围垦建立的永联村,到1978年仍是当地最小、最穷的一个村,人口不过700人。改革开放以来,永联村以工业化为牵引,通过发展钢铁产业提振经济,带动城镇化建设,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从巧借低洼地势养鱼赚到第一桶金,到自筹经费兴办轧钢厂、上马炼钢项目,再到集中流转村民土地依托村经济合作社实现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正如广场上的“金手指”,永联村依靠党的好政策,通过全体村民群众勤劳的双手,实现了城乡融合发展,在共建共享中不断丰富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
2021年,永联村实现可支配收入3.7亿元,在全国60多万个行政村中名列前茅,成为共同富裕理念的先行者和践行者,新农村建设和共同富裕的典型样本。
在张家港的大街小巷,人们时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车流中引导繁忙交通的身影,夜色小巷中闪烁的警灯,村道中奔波的网格员……每一份直抵人心的安全感、每一份安抚人心的踏实感,都激发出因奋斗而向上的无限潜能,也让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安全底色越来越足,幸福成色越来越亮。近日,根据省委政法委通报的2022年上半年群众安全感调查数据显示,张家港群众安全感调查绝对值保持在99.67%,在全省县(市、区)中位列第一。
一甲子拼搏奋斗、再出发征程壮阔。“张家港60年发展形成的最大特色就是‘全面均衡协调’。”韩卫说,站在继往开来的历史节点,围绕“打造综合协调的县域现代化典范之城”的目标,张家港将与时俱进放大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固有优势,在创新转型、改革开放、城乡融合、文明善治、美丽宜居、共同富裕等方面都争当标杆典范,坚决担起“勇挑大梁”重大责任,更好“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