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东,徐三锋
(1.临沂市莒南县商务服务中心,山东 临沂 276600;2.临沂市莒南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服务中心,山东 临沂 276600)
柳编是莒南县板泉镇的特色支柱产业,独具地域特色的柳编产业体系对该镇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柳编产业发展面临动能不足、品牌度低、竞争力不强等短板,系统研究分析板泉柳编产业,破解发展瓶颈,对促进地方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柳编本是我国农耕社会日常民间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实用品,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历经千百年传承积淀而体现出厚重的民艺精神和工艺气质,更作为传统文化符号,于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美术工艺类)。
我国柳编生产分布广泛,主产区在汉江流域、黄淮海地区等,现有山东、湖北、安徽等三大生产基地省份,山东柳编主要分布在临沂市的莒南和临沭县、滨州市博兴县、菏泽市曹县等地。沭河中游的莒南、临沭两县地域相邻、民俗相通,多年来柳编技艺交融,发展相依,而板泉镇又代表着莒南县柳编产业发展水平。
板泉镇素有“柳编之乡”的美誉,有着独特的植柳编柳地理和人文渊源,滔滔沭河作为母亲河滋养着这片土地(再至下游临沭县青云、白旄镇等),水流平缓,河床宽阔,两岸曾广泛分布滩涂湾湖和低洼湿地平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原生杞柳喜肥抗涝的灌木习性,使得生长繁茂的杞柳林遍布原野。大片的杞柳,枝条均匀不分叉,白洁而柔韧,不变质且无异味,自然而然地成为当地群众编制创造生产生活器具的主要原料。过去,杞柳条可编织成各种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的传统日常实用器具,如:大到储粮藏物的箱篓、运送农家肥的篓筐、走亲串门的箢子(相当于手提袋)、装菜和水果的提篮、粮食去糠去杂的簸箕等,小如餐饮炊具用的笊篱(相当于漏勺)、放针线的笸箩、盛水果的盘具等,品类繁多,不胜枚举。在当地,柳编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社会生产生活日常,村野乡间“编筐打篓,养家糊口”“闯东北、下江南,不如在家编筐篮”的民谣,就形象反映了板泉柳编厚重的工艺传统和人文底蕴。
近些年,板泉镇不断挖掘自身优势,持续推进柳编发展,逐渐培育集种植、加工、出口为一体的出口导向型产业,形成柳编产业化、产品多元化、发展集群化、市场国际化的发展格局。依托柳编产业,板泉镇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多项殊荣,入选最新一批全国重点镇,被授予全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山东省柳编名镇”,被临沂市委、市政府定位为“优先发展新市镇”“临沂市柳编产业特色乡镇”,连续多年被临沂市商务局评为“全市外经贸(商务)工作先进乡镇”等。
为全面分析板泉镇柳编产业发展情况,现基于SWOT分析法系统剖析当前该镇柳编产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与挑战(Threats)。
2.1.1 产业优势突出,对地域经济发展贡献大。20世纪80—90年代,板泉镇柳编开始由小农经济模式下老手艺、个体户式的缓慢发展,转向企业带动和外需拉动,成为该镇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商品,产业日渐兴起。进入21世纪,柳编产业展现出蓬勃的市场活力,逐渐形成了种植、加工、营销、出口融合发展的产业链条和企业集群。根据莒南县商务局最新统计数据,2021年,板泉镇柳编出口企业60家(全县共95家),实现出口总额32.7亿元(同比增长54.9%),占该镇出口总额的97%,占全县柳编出口的84%,对当年全县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30%。产业集群优势突出,初具雁阵效应,龙头企业支撑作用明显,12家骨干企业出口超过1亿元,11家企业出口超过5 000万元。2021年板泉镇柳编行业实现税收0.63亿元,占全镇的50.4%,全镇纳税十强企业中,柳编企业独占6席,是镇域经济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2.1.2 产品工艺不断创新,产业链条日益完整。板泉镇传统柳编需要较高的工艺技巧,制作前要经过选料→浸泡→漂白→清洗等,加工时要经过造型→下料→打底→拧编、顺编以及收口、安装等多道工序后,才能制作出品种丰富、花式多样、环保美观的各式柳编制品。当前正不断植入新资源、融入新元素、创造新工艺、形成新产品,由传统的单色编发展到精编、细编、透花编、套色编、染色编以及混合编等几十种编织手法,有柳篮、家具、装饰、园艺,及草柳、木柳、竹柳、铁柳、布柳等数十大类、上万个花色品种[1],形成了柳艺、木艺、草艺、竹艺、藤艺、铁艺、布艺、塑艺、杂艺等,多种原料和工艺相互结合、创新元素充分融合、蕴涵更多文化元素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2.1.3 人才队伍培养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板泉镇柳编产业带动了自身和周边数千户农村家庭从事杞柳编织相关工作,其中相当比例柳编匠人和技术工人能熟练掌握柳编加工工艺,编织经验丰富、手法多变、技艺精湛。经营管理团队方面,据板泉镇政府统计,2021年末,全镇柳编企业资历10年以上的经营管理者达到200多人,很多企业家族传承、多代历练,经营管理、市场开拓能力较强;目前已形成了1 000多人的熟悉营销、国贸、翻译、电商、财务等产销业务的营销队伍,每年10余家骨干企业、超过200人次组团参加春秋两届广交会等大型展会,带着各自柳编特色产品作推介、接客户、拉订单,充分展现自身产品和创意,打响企业形象和镇域名片。
2.1.4 营销网络逐步健全,市场更加多元化。板泉柳编长期开拓海外市场,努力打造营销网络,已与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隆、宜家等国际零售巨头和区域国家渠道商建立了较稳定的商业合作关系,产品销往美欧、日韩、东盟、中东、港澳台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通过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持续深耕国际市场。国内市场方面,龙窝工艺品、东艺工艺品等企业对接大型连锁商超,及在天猫、抖音等网上平台开设家居馆和电商直播等,推进产品内销,通过营销、产品等的不断调整创新,及主打时尚环保和民俗文化等,国内消费市场逐步提质扩容,其中点淘直播龙窝家居旗舰店2021年上线柳编商品74个品类,吸引粉丝突破3.7万人,单场直播最高在线人数达4 000多人,全年实现营业额183万元。
2.1.5 助力乡村振兴和富民增收,社会效益良好。板泉柳编已经形成了“农工贸”“产加销”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体现出扎根农村、劳动密集、惠农富农、绿色环保等特色。种植环节,板泉镇殷庄、龙窝等几个集中连片村杞柳种植面积约600 hm2,杞柳种植户约5千户,每公顷种植收入在4.5万元左右,加上柳条初加工每公顷收入可达10.5万元,远高于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每公顷的15 000~30 000元收入。加工环节,企业根据产品情况、生产流程等,将生产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工厂内部分工协作、流水线生产,特点是管理规范、效率稳定,工人日工资超过150元;另一类是农户代加工,特点是农民领取原料回家,按企业样品要求居家编织半成品,时间宽松,效率、收入较低,一般每日收入50元左右,主要适于农村老年人及家庭妇女等。两种生产模式覆盖不同的群体,带动从业人员过万人,解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就业和受益增收问题,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的托底和支撑作用。
2.2.1 缺乏政策加持,区域品牌度低。板泉镇柳编作为迅速发展的特色本土产业,已经成为莒南县第一大出口货物商品,发挥了突出的强镇、兴企、富民的经济社会效益。县、镇两级也积极落实相关政策给予支持,但政策短板仍比较突出,缺乏全局性、系统性、持续性的顶层设计推进。
对比相邻的临沭县,莒南县对柳编产业支持政策明显不足。2009年起,临沭县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柳编产业,适时出台了《支持柳编产业发展的十三项措施》,2014年之后又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柳编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临沭县柳编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政策性文件,从杞柳种植基地建设、新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品牌建设、文化宣传等方面细化服务措施和资金支持,实现临沭柳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打造“临沭柳编”区域品牌上,当地已连续举办了七届中国(临沭)柳编旅游文化产业博览会,从产业、文化和非遗保护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展示和宣传推介,并争取了“中国柳编之都”“临沭柳编”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及“国家文化产业出口基地”“国家级出口柳编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荣誉招牌。在产业规划布局上,规划建设了郑山、青云两个柳编产业园,打造产业集群,为促进柳编专业化分工和资源汇聚创新培基固本、赋能助力。
相比之下,莒南县则确实存在顶层规划不健全、政策支持存短板,服务保障有差距等问题,区域品牌、产业规模和产值等与临沭县逐渐拉大,急需制定和实施促进莒南(板泉)柳编提质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支持政策等。
2.2.2 发展动能不足,市场开拓能力不强。板泉镇柳编企业大部分规模小、装备差,虽然2021年有20余家企业出口超过5 000万元,但要么过分集中于1~2个大客户,“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要么订单和客户不稳定,可持续性不强;产业缺乏技术、品牌、市场占有率等综合实力强的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整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企业家队伍大都缺少现代经营管理理论培训,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无人才梯队良性配置。柳编作为传统产业,对年轻人缺乏比较优势和吸引力,“高精专”人才不足,产学研合作欠缺,难以形成人才和创新要素的集聚。目前从事一线柳编加工的人员,大都是20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中老年人、农村留守妇女等,手工技艺断代、工艺民俗文化难以传承。
市场开拓能力不足。板泉柳编整体创新能力差,大多数企业贴牌加工,自身无商标、无专利、无品牌,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产品的更新缓慢,由于同质性较高,存在为争市场、争客户互相压价竞价等无序竞争的“行业内卷”现象。当前柳编出口大多数是订单贸易,外贸依赖度太强,大多数企业自营或通过代理公司出口,依靠少数国外固定客户订单,及广交会、华交会等展会承接国外订单,缺乏独立国际营销网络和销售终端,议价能力弱,应对风险能力差。目前,仅有少数企业在国内注册商标和开发市场,内需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2.2.3 生产成本持续增大。板泉镇农村劳动力已经大量转移城市,自身杞柳种植环节所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资源不足;杞柳种植机械化程度仍较低,主要靠人工收割和去皮、晾晒、贮藏、浸泡、加工等,用工多,喷药、浇水、抹叉、收割等劳动强度大;另外,由于连年重茬种植,杞柳质量降低,病虫世代交替重叠发生,防治困难、用药量大,也影响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综上因素导致本地杞柳种植成本不断提升,面积也不断缩减,杞柳条自给率已不到10%。当前柳条主要从省内微山湖、曹县以及内蒙古、安徽、河南等地采购,并且受当前新冠疫情反复影响,供应风险增大。成本的增加不仅仅是柳条,其他如木、草、竹、藤、铁、布、塑等原材料价格大都出现上涨,加上人工成本的刚性增长,推高了柳编综合生产成本。
2.3.1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出台是当前板泉镇柳编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今年2月,国家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以相当篇幅就“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进行部署要求,如:“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继续支持创建一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引导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发展专业化中小微企业集聚区,推动重点村发展乡村作坊、家庭工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2]等。另外,《山东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等政策细则,都将对当前板泉镇推进柳编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加快产业集群集聚、发掘保护柳编技艺等发挥重要指导意义。
2.3.2 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要以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国内消费市场将持续释放巨大需求。当前柳编工艺品在国内尚属小众商品,内需潜力尚待深入挖掘,伴随消费升级,柳编产品独具的传统属性和民俗特质也逐步与城市中产阶层日常生活交汇交融,龙窝工艺品等开拓国内市场的成效就非常有实践价值。除了实用和观赏价值,柳编在国内室内软装饰市场中也大有可为,作为诸多室内软装饰元素中的一类,柳编以其天然的物理特性和蕴含的文化内涵,在多种风格的室内软装设计中应用比重逐渐增大[3]。
2.4.1 宏观经济发展环境不确定性增大。当前,国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新冠疫情、俄乌冲突、中美贸易战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严重的通货膨胀进一步降低了消费者购买力,柳编产品出口出现订单减少态势。
国内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形势严峻,重要展会多公告停办或改为线上,货物出口如海运、通关等各个环节都呈现效率降低,成本抬高,柳编出口承压不断加大。板泉镇3月中下旬也受到新冠输入疫情严重影响,全镇一度实施静态管理,正面冲击柳编产业。疫情对供应链影响也十分明显,企业一度出现原材料断供现象。
另外,东南亚、印度等国家地区藤、木等自然材质比较丰富,劳动力成本已经明显低于我国,加上藤编、草编、木制品的竞争力提高,压缩了柳编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
2.4.2 国家遏制耕地“非粮化”政策,植柳面积将进一步缩减。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加强对耕地用途管控,“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2]。杞柳是林业作物,属于控制类,而板泉镇历史上大片滩涂洼地经过不断开发,地类属性大多是耕地甚至基本农田。随着相关政策的严格执行,该镇杞柳种植面积可能进一步缩减。
根据板泉镇柳编产业发展当前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分析,结合SWOT矩阵分析,提出板泉镇柳编产业发展的增长型、竞争型、多元化、防御型等4类战略(见表1)。
表1 板泉镇柳编产业SWOT矩阵
根据SWOT矩阵分析,建议板泉镇柳编产业发展战略,以增长型战略为基础,以竞争型战略和多元化战略为核心,兼顾防御型战略。
3.2.1 规划建设板泉镇柳编产业集聚区。充分研究中央“中心镇发展专业化中小微企业集聚区”的政策,借鉴先进经验做法,聘请专业机构编制板泉镇柳编产业集聚区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产业集聚区定位于破解项目规划和审批障碍,吸引企业“二次创业”和新项目落地,助推产业集聚和扩张,争取集聚区尽快立项、建设。
强化招商引资和企业二次创业,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在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予以倾斜,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辐射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壮大[4]。
3.2.2 加大柳编产业政策性支持。学习借鉴临沭县经验做法,积极研究出台支持柳编发展相关扶持政策和产业规划,激励和引导柳编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发展,寻求产业发展新路径。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编制柳编产业发展和营销方案。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组织专题培训,奖补柳编人才,加强与专业机构、院所业务交流等。
3.2.3 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利用国内外市场展览、跨境电商、网红经济、热点营销、市场采购贸易等方式,扩大市场份额。继续鼓励柳编企业通过各类展会扩展市场,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鼓励柳编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一二线城市消费市场和软装市场,线上线下并行,提高市场份额和知名度。
3.2.4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鼓励企业联合工艺美术院校共建柳编创新研发中心,开展柳编工艺研发和成果转化,重点开展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研究和应用,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鼓励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型产品研发生产,扶持和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柳编出口项目[5]。加强与国内重点柳编产地协调,探索制定国家级柳编产品分类及行业联盟标准,制定柳编制品条形码,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鼓励企业研发柳编旅游产品,促进柳编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3.2.5 加快培养产业人才。坚持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着力补齐人才短板。定期组织企业战略和经营管理能力培训,如组织企业家赴特色产业发达地区实地学习,到高校、院所培训,提高自身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能力;鼓励引进职业经理人,激发企业经营潜力活力。培养引进技术人员,组织技术人员到工艺美术院校培训,提高技术水平,支持技术人员申报中高级农民技师、工艺美术大师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加强与工艺美术院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或研究中心,邀请专家教授调研授课和大学生研学。鼓励县内临沂农业学校等开设工艺美术专业,培养本土青年技术人才。
3.2.6 加强柳编区域品牌建设。对接区域公用品牌和城市品牌规划专业机构,编制柳编产业的区域品牌建设方案和营销方案。推动申报“板泉柳编”地理标志,提升区域品牌竞争力。扶持柳编自主品牌、自主专利技术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柳编出口企业到境外注册商标和申请专利,对获国家、省级“驰名商标”“出口名牌”“质量奖”等品牌的企业,给予专项奖励激励。
3.2.7 充分发挥商会引领作用。发挥县柳编商会的引领协调优势,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创新发展,避免内卷内耗,形成集聚发展合力。加强与临沭等重点产区对接,搭建合作联盟平台,研判产业发展和数据指数。鼓励商会组团赴外建设种植基地等,保障原料供给。加强与相关商会、协会的合作交流,深化与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中国工艺美协、山东工艺美协等商会协会全方位合作,促进产业提升。
3.2.8 促进杞柳种植+民俗文化旅游基地建设。立足杞柳生态资源,围绕沭河原生杞柳种植区规划建设生态休闲旅游线路、柳编文化博物馆和研学劳动基地等,打造沿河杞柳生态文化旅游观光带,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新模式,打造具有“杞柳风情”的特色镇和特色村,挖掘柳编传统文化,讲好柳编故事,让杞柳基地变成民俗文化线、美丽风景线。
3.2.9 补齐供应链,降低生产成本。鼓励企业走出去,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发展杞柳种植业基地,提高原材料自给率。引进杞柳新品种,解决因品种老化造成的产量低、质量差的问题;引进先进适用柳条收割加工机械,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产业招商,吸引竹、藤、铁、布等其他原材料生产企业到中小微企业集聚区发展,降低物流成本。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前,莒南县、板泉镇应抢抓政策机遇,启动柳编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在增长型战略的基础上,以竞争型战略和多元化战略为核心,兼顾防御型战略,科学规划,加强园区集聚和品牌建设,强化要素创新和人才支撑,推动三产融合,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