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江波
在商品经济时代,“非遗”的商业化开发利用不仅能够增强其生命力与传承活力,而且还能改善“非遗”项目生存的状况。①参见易玲、肖樟琪、许沁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30年:成就、问题、启示》,《行政管理改革》2021年第11期。为抢救一些濒临消失的传统技艺类“非遗”,以商业化开发促进“非遗”的转化,并不存在悖论。然而,受商业利益驱动的“非遗”传承、保护与开发拿捏不当,则会导致“非遗”原生态的破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535页。推进守正创新在众多领域都有现时意义。王文章认为“守正创新”对“非遗”传承颇具理论指导价值,“非遗”保护是原真性的保护,立足本体,会促进人们对“非遗”的自觉性珍惜。③参见王文章《把握非遗规律,坚持守正创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第1期。守正是“非遗”传承的前提,创新是“非遗”传承的活力所在。在现代文化语境下如何实现“非遗”守正与创新的统一,即由抢救与保护拓展到“非遗”多重价值的挖掘,从而实现“非遗”传承与经济价值的双赢,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
夏布定义及其制作方式的改变,模糊了民众对原生夏布品质的认识。夏布本指采用传统手工绩麻成线而织造的传统麻织物,因适宜夏季之用,而被称为“夏布”。④参见廖江波、廖翼《夏布释义考》,《装饰》,2020年第2期。夏布有“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之说,⑤参见赖占钧、刘瑛《江西夏布的起源、近代兴衰及其发展》,《江西农业学报》,1999年第2期。这似乎与现实中粗糙生涩的夏布大相径庭。夏布服饰不饰文采,并不受博物馆所待见,民间收藏也极少。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纺织行业标准,给出的夏布最新定义:原指采用苎麻原麻通过手工绩纱、手工织造而成的织物,现泛指具有相似粗犷风格的苎麻布。①伍润辉、褚特野、刘士杰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行业标准——苎麻手工夏布》,中国标准出版社发行,2018年5月。然而,狭义的夏布,是指比较精细的手工苎麻布。精细的夏布是可以穿着的;粗犷风格的苎麻布应用范围仅限于制作麻袋,或是夏季用的蚊帐与汗衫。
在笔者多年来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织造技艺传承的田野考察过程中,惋惜于夏布织造技艺大规模改造而导致传承的异化,也欣喜于一些新手工艺人在“非遗”传承中的守正创新,其对“非遗”的传承极具推广意义。
“非遗”技艺的传承创新要守正,“正”是传统技艺的核心智慧和文化底蕴,是传统造物品质的保障。“非遗”传统生态的丧失,短期绩效思想的影响,蒙蔽了社会大众对“非遗”原生性的认识;而丧失了固有文化品质和价值的“非遗”,其传承让人深感忧虑。
时下,一些传承人原生意识匮乏,手中活计粗糙,导致对传统技艺的传承打折扣。②苑利:《救命的“脐带血”千万要保住——从非传承人培训说开去》,《光明日报》2016年1月21日。“没有真正地继承传统技艺,囿于市场纯产业的驱动生产,造成粗糙、同质化工艺品的泛滥,是‘非遗’传承的异化,而不是转化。”③廖江波、尹小勇:《民艺转化的现代性:基于闲云夏布的案例》,《装饰》2021年第9期。2019年12月司法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送审稿)》,其中第23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加强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创新,鼓励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推动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工艺装备、创意设计的有机融合,推动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④司法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送审稿)》,中国人大网,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1912/e9c9d9677e444915af5a945a11cdf728.shtml,发表时间2019年12月13日。基于现代科技优化传统生产工艺,促进“非遗”发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但是,一味追求现代工业生产的效益,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创新”。
以“非遗”传承为噱头,视现代产业下淘汰的、简陋的工艺为圭臬,放弃传统的造物智慧得不偿失。夏布织造的核心技艺,以工序中脱胶、刷浆尤显岁月沉淀中的精绝超凡。脱胶,脱去麻丝的部分杂质,使纤维变得洁白和柔软。传统工艺采用自然脱胶漂白,主要为清水漂白、日光漂洗法、露漂法、石灰水漂法及牛粪浸渍法。前三种采用微生物脱胶的原理,后两种为碱性脱胶。而在一些生产夏布的小手工作坊中,盲目追求短期效益,有采用硫磺熏法,即将苎麻放入地窖或是竹笼中,以硫磺还原熏白,其原理是用硫磺熏后产生二氧化碳进行漂白。硫磺熏法会造成空气污染,且硫磺熏白的麻经阳光照射后会重新变黄,现已经明确禁止。受现代工业生产的影响,一些作坊采用过氧化氢、漂白粉等化学药品漂白,漂白后的废水,不加处理直接排放会对周围的水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秉承工匠精神,采用传统的脱胶与刷浆工艺能得到高质量的麻纱。笔者曾询问过东华大学的麻织专家陈隆棣,其认为:“从科学角度出发,苎麻脱胶采用传统工序把握好沤麻、煮练的时间和节点,其效果要优于现代的强酸强碱脱胶。”重庆荣昌夏布织造工序的刷浆,常以乳白色的羧甲基纤维素(CMC)代替传统米浆刷浆。CMC作为纺织印染上浆剂,黏合性好,且具有快干的优势。使用CMC刷浆,可让苎麻纱线的毛羽变得服帖,且能提高其耐磨性和强度。但CMC溶于水,刷在纱线上结成膜定性后,不容易褪掉。中国传统造物有惜物、节用的长效设计理念,用天然方法脱胶的麻纤维及米浆刷浆的麻纱,织成布后在穿着的过程中会随着洗涤、露晒变得越来越洁白和柔软,这是其与工业麻纺织品最大的差异,用化学药品处理会破坏麻纤维的物理与化学性能,使其绵软无力、色泽晦暗。坚持传统技艺的核心,是“非遗”夏布织造技艺传承中守正的核心。
传统技艺的衰落与现代社会的转型不无关系,但也不应忽视因受短期利润的驱动,无视传统造物的品质,一些传统技艺被徒留形式的问题。苎麻单纤维的长度达到60—250 mm,适合于以手工绩接——即将苎麻的韧皮撕劈成细丝状,再头尾拈接成纱。而应用广泛的亚麻纺纱可采用短纤维纺纱设备,将皮打碎、梳理、牵伸纺纱,可以进行从收割到织布全流程的机械化操作。在江西万载、重庆荣昌考察有“非遗”传承人种植的苎麻田,纤维成熟时无人收割,且因手工收割麻纤维、手工绩纱成本过高。在对苎麻育种改良过程中,农村种植的苎麻以杂交麻为主。杂交麻手工分劈时容易断裂,这增加了分劈的难度和拈接的接头,降低了手工纱的质量;但麻皮打碎后进行机械纺纱却提升了杂交麻纱的质量。精细夏布所用的手工纱比一般机织纱支数高,但织造的夏布成本高。按行业标准夏布又分为全手工夏布、半手工夏布及机织夏布。全手工夏布即为绩纱与织造皆为手工的夏布;半手工夏布即采用经纱为手工纱,纬纱为机织纱,通过手工或机械织造;机织夏布则是绩纱与织造皆为机织的夏布,只是要求在形式上有夏布的风格特征而已。后两种织造法,可以降低夏布的制作成本。但鉴定夏布的核心要义在是否具有粗犷的风格特征。
正是夏布品质的退化与文化的断层,导致其持续传承让人担忧。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形成以江西万载、重庆荣昌、湖南浏阳及四川隆昌为主的几个夏布产区,这些产区的夏布以坯布的形式出口给邻国日本和韩国,日韩再将胚布脱胶、软化、染色后来用。进入21世纪,夏布出口日韩受阻,导致其生产一落千丈。2008年,江西万载与重庆荣昌的夏布织造技艺列入第2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大众与夏布接触最多的机会是“非遗”传承人在舞台上的展演时,以这样的展演形式将失去原生态的“非遗”技艺用以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需求。2021年,我们考察中发现在江西万载、湖南浏阳的农村中夏布织机多闲置破败,田野中已难觅苎麻的踪影。
“非遗”的生产、传承都必须依靠人来完成,其传承后继乏人意味着“非遗”有失传的风险。“非遗”保护不能仅依靠政府建构的温室,更需要群众的土壤。
“非遗”传承的主体是人,只有培育起传承人生存的文化沃土,才会拥有“非遗”传承人生存发展的良好空间。在传统社会中,绩麻织布以副业的形式存在,农民利用闲暇时间绩麻织布,带有边际劳动的性质,其劳动报酬也不是很稳定。它的存在、兴衰与乡土的经济结构有关。以绩麻织布为核心的夏布织造技艺本是以植物原料为主的传统技艺,其生存土壤在广袤的民间,过度依赖政府输血不科学也不现实。“非遗”夏布织造技艺必须回归民间,要构造其生存的特定场域。“场域是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图式,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①[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8页。构建“非遗”生存的场域事在人为。
景德镇每年大约有5万“景漂”,从事小众的陶瓷、雕塑、绘画等艺术创作,这群带有艺术特征的青年开网店、做直播、写微博、玩抖音,让艺术与手工艺品向生活走来。这里没有发达的商业,没有令人窒息的生活压力,但有古镇、民窑、陶瓷、小巷,千年窑火借助陶瓷创意生生不息,形成了景德镇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这里“古”与“新”、“洋”与“土”、“俗”与“雅”并行不悖,正是这种对艺术家、匠人与商人接受与支持的态度成就了景德镇文化名城的盛誉;这里地摊文化兴盛,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摆弄几件工艺品,搭个棚就支起了一个梦想,来景德镇“淘宝”与旅游的消费者支撑起了这里的地摊经济。江西省景德镇市闲云夏布文化传播公司(简称闲云夏布)的廖翼,在民艺圈中有个网名叫四把刀。2013年底,四把刀在江西景德镇创建了闲云夏布工作室。最初,四把刀只是想利用业余时间搞点副业,既能充实生活,又能赚点零花钱。在朋友的推荐下,四把刀回家乡万载订购了一批以麻纱编织的夏布茶席,作为创业的第一款产品,以摆地摊的形式倒弄起来。四把刀以做事业心态对待夏布,继而开始关注夏布的历史文化,考察夏布的文化生态,探索民艺的复兴。就像所有的创业者一样,其创业规模总是由小到大,在经营麻编茶席一段时间以后,又尝试开发夏布文创产品,扩大夏布的使用范围。2016年,四把刀注册了闲云夏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万载当地建立夏布工坊,聘请乡民绩麻织布。
较之传统传承主体身份的单一性,当下,传承主体身份的多元性传承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特征。以闲云夏布文化传播公司四把刀传承人为例,四把刀的合伙人主要为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白良镇锦江村的李金海。李金海的堂兄李大海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夏布收购和销售业,90年代以后随着夏布市场的萎缩,当买卖不能维持生计时,他选择了下海经商。织造、买卖夏布,对于他来说,不是一种情怀,而是一种谋生的工具。这样的谋生背景下较难获得一种稳定的身份认同。结合手艺人主体身份获得的社会普遍性背景,或是“非遗”传承人的身份来看,主体身份的认可需要获得部分政府部门的审批。如要获得国家级传承人的认定,首先要从市区级的传承人申报开始,要花时间参加“非遗”传承人培训。“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定对传统手工艺者带来的利益显而易见,从而导致民间艺人对此投入热情甚至超过对技艺本身的追求。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可以享受每年2万元的资金支持,省级传承人不少地方则有8千元,在创业补贴、传授所建设、授徒传艺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另外,社会上存在着通过制作者身份高低来判断艺术品的价值标准,这凸显了民间艺术由使用功能到符号功能的转换,故而民间艺人对身份的建构产生极大的热情。①参见荣树云《“非遗”语境中民间艺人社会身份的构建与认同——以山东潍坊年画艺人为例》,《民族艺术》2018年第1期。要获得省级传承人的门槛虽然相对较低,但也需要合理的程序和相应的成果。这种“门槛”和“程序性”的设置将部分不熟悉相关政策的传统手艺人挡之门外。这就使得类似李金海一样的手艺人,在日常手艺的同时还要兼顾日常生计。因此,越来越多的传承主体呈现出多个身份的多元性特性也是当下“非遗”传承主体身份的普遍性特征。
与此同时,这种多元性特性下的新身份使得新手艺人介入“非遗”传承的方式变得更为多元和模糊。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不但记录着古人造物的智慧,而且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社会价值,可以成为艺术设计创新的资源。四把刀多渠道对夏布文化的营销和对其生存空间的拓展,其本质是对“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但其也模糊了“非遗”传承人身份的界定。四把刀与合伙人挖掘夏布织造技艺,以艺术设计打造夏布衍生品,更多的是从商业的角度出发的,这种类似四把刀有文化、有商业头脑的人是新时代的手工艺人。从生产与销售夏布及其衍生品中获利,消费者并不是完全从情感的角度认知产品,购买不是对“非遗”夏布织造技艺的怜悯,而是功能性的认同,这时候产品就有拓宽渠道的可能性,“非遗”的再生产就有了群众的基础。
闲云夏布启动“万载计划”抢救“非遗”夏布织造技艺,挖掘“非遗”的多重价值,促进形成其多元文化的发展,无疑是“非遗”守正创新的一个优秀案例。
“非遗”的保护与抢救是“非遗”传承的基础性工作,守住“非遗”的核心技艺和文化底蕴,还原其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文化风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四把刀认为:“对于‘非遗’夏布织造技艺的传承来说,首先挖掘夏布织造技艺的精髓,体会传统造物的智慧,然后再谈保护,最后是在适应这个时代基础上的创新,以此做到传承。”
万载计划为闲云夏布启动的“非遗”夏布织造技艺还原计划。2017年,四把刀和一群传统麻艺经营与爱好者,应日本传统布艺品牌“青土”创始人桥本隆先生的邀请,到日本开始了访麻之旅。桥本先生在中国从事夏布收购30余年,其为日本传统布艺品牌“青土”创始人,对日本的小千谷缩·越后上布、菲律宾的菠萝麻布、韩国的韩山夏布、越南的莲丝布及中国的夏布颇有研究,其时常惋惜于中国夏布质量下滑到谷底,谈到“在唐时中国有媲美丝绸的麻织物可作为贡品,但今天中国超过150条①条指平方英寸经纱和纬纱的总数,一般夏布的条数越高,其品质越高。1英寸等于2.54厘米。的夏布几乎处于绝迹的状态”。正是这样一个诘问击中了四把刀的痛点,也就是这个时候四把刀开始留意中国传统的精细夏布。2018年,四把刀在民间收购到一件180条的夏布长衫,其面料质量很好,由此肯定至少在民国时期中国有轻如薄绢的上等麻织物。基于此发现,四把刀启动“万载计划”,还原中国传统麻织技艺,尝试织造优良的手工夏布。
四把刀和李金海从寻找民间原生苎麻开始,经过3年移植培育的万载当地苎麻,作为夏布的原材料在品质上不低于日本的昭和村麻。在脱胶环节上,李金海采用古法脱胶,不追求速成,记录日晒夜露的时间,探索草木灰、碱石灰、牛粪的碱性水煮手段,最终取得良好的脱胶效果。在刷浆上,研习利用早稻米熬制浆料,并在浆料中加入少许的植物油,以让苎麻纱线光滑油亮。在织造环节上,秉承工匠一丝不苟的精神。为了夏布的柔软平整,采用气蒸与石磨碾压的夏布软化处理手段。有了四把刀的投入和李金海的专注,万载计划基本实现。2020年夏天,李金海织造出精度为160条的夏布,超过国内150条细夏布的水平。2021年年初,织造出精度200条的夏布,为目前所知手工夏布的最高水平。
“非遗”活化传承要“见人见物见生活”,让夏布走近生活,才能让其有持续的生命力。“夏布”曾经作为多个服饰品牌的布料,但由于夏布布幅窄(最宽为90厘米)、粗糙生硬有透明感、成本高,成为同一品牌布料往往只有一次机会,目的在于提升品牌的形象而非丰富产品种类带来消费价值。②参见陈荟洁、赵毅平《“夏木”:探索传统夏布在当代的可能性》,《装饰》2019年第3期。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传统的手工技艺传承面临危机,缺乏独立面对市场的能力,如何破题?③参见王永健《2020年度中国艺术人类学理论与田野研究热点问题透视》,《民族艺术研究》2021年第2期。激发“非遗”新的活力,拓展夏布的应用空间,用创新精神为它披上“时尚”的外衣,“非遗”并不乏生存的空间。
闲云夏布的夏布文创产品以生活用品为主,挖掘夏布文化的内涵,发挥夏布材质魅力。闲云夏布的主打产品为麻编茶席,也为四把刀创业的第一款产品。世界瓷都景德镇滋养了包含茶文化元素的慢生活,麻编茶席古朴典雅,与中国千年的茶文化相得益彰。在麻编茶席开发成功以后,闲云夏布也相继推出其他产品,包括门帘、鞋、帽、抱枕、灯罩、男女夏布衫等。一般品质的夏布用来做非定制的日常生活用品,高品质的夏布主要用来做定制产品。服装类男女夏布衫面料采用超过130条的精细夏布,标本来自四把刀收藏的民间夏布服饰,但可以按照顾客需求的尺寸定制。2020年,四把刀研究汉传佛教僧人的服饰,用精细的夏布制作法衣。
闲云夏布文创产品的销售采取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上,以“互联网+”进行新媒体营销——在网上进驻闲云夏布淘宝店,其新品上线会邀请麻艺爱好者及消费者参与淘宝直播,并在会后分享信息;注册抖音、微信公众号、博客记录产品开发心得及其日常的民艺活动。线下,以闲云夏布工作室和民宿客栈为主体,加之万载县的闲云夏布在地工坊,皆陈列和出售闲云夏布的设计产品。另外,景德镇地摊文化盛行,每到周六,四把刀会在当地乐天集市摆摊出售产品。
表1 闲云夏布产品介绍
“非遗”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记忆是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源泉之一。文化体验活动营造出大众在文化心理上对“非遗”认同的社会空间,依托“非遗”打造文旅IP,也是“非遗”传承转型升级的方式之一。互联网时代,IP是流量堆积出来的文化产物,它包含广泛认识和认可的文化观念。缺乏审美的共情,就没有更多的人能够体会到传统文化之精髓。个性、互动性的文化消费促成了体验经济的诞生,强化设计、优化体验、文化互动,体验消费有可以无限迭代的空间。
在进行夏布文创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四把刀也会遇到“什么是夏布的追问”,这让其认识到推广夏布历史文化任重道远。为此,四把刀积极参加各地的文创展销会和“非遗”文化论坛。2016年10月,在参加北京国际设计周第二届民艺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四把刀分享了手工体验坊的运作模式及夏布文创设计的感想。2019年5月,四把刀以自己收藏的夏布服饰为主要展品,邀请民艺文化圈的朋友策划“百年成‘绩’夏布服饰收藏品展”,该展览在景德镇三宝蓬艺术中心免费向市民开放。2019年11月,四把刀应邀参加在北京恭王府举办的“绩续——夏布技艺传承与文化生活展暨中国夏布振兴论坛”,在“以草为衣——夏布历史服饰与文化展”板块上展出的夏布服饰,以其收藏的夏布服饰为主。以学术探讨、展览展示、工艺体验、现场直播为一体的“非遗”与民艺展演,虽不能发挥直接“带货”的功能,但无疑会拉近传统文化与民众的距离,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传统造物文化的转化就有无限的生机。
正是有了对夏布历史文化的认知,才有了以夏布为主题的文旅IP。将“非遗”文化体验纳入休闲旅游和文化游学中来,也是闲云夏布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双赢的策略之一。2021年夏天,以在地工坊和民宿旅社为载体,闲云夏布推动了“夏用之物,何以为布”的游学活动。白天,学员可以参与从收麻到织布的全过程夏布织造体验活动,并尝试设计夏布产品。晚上,举办以民艺田野考察为主题的报告及夏布收藏品观摩会。学员住宿到闲云夏布民宿客栈,该客栈采用以夏布历史文化为主题的软装饰。闲云夏布以夏布为主题的游学活动,营造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和空间。这种颇具仪式感的活动,让学员在沉浸式的互动中放松身心,调剂了其生活。
在市场化利润驱动下,粗糙同质化工艺品的泛滥,让人看到“非遗”转化的不尽如人意。“非遗”传承人不热衷传统技艺的钻研,其技艺运用只是停留在“非遗”展演需要时,“非遗”的原生性难免会受到破坏。绩麻织布本是农家的日常劳作活动,当传统织物的实用价值弱化,技艺与日常生活疏离,其传承自然举步维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到守正创新的问题,把坚持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创新赋予“非遗”传承新的活力,创新与守正辩证统一,舍弃传统造物的智慧,徒留形式的类似,这是一种涸泽而渔的做法。“非遗”传承与创新,需要不断地修正完善,保证其在守正的前提下创新。闲云夏布创始人四把刀收集夏布服饰,移植培育原麻,挖掘麻纺织造技艺复原生产精细夏布,回应桥本先生对中国夏布品质的怀疑,让人体会到传统造物的智慧。出于对“非遗”原生性的认识,四把刀固守夏布织造的核心技艺,发挥夏布的材质优势和挖掘其历史文脉,拓展夏布的使用范围,让人看到了夏布现实存在的意义。在新媒体时代,四把刀借助“互联网+”的销售平台拓展其销售渠道,参加与策划夏布历史文化展演与论坛,不遗余力地打造以夏布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文旅IP,让人看到“非遗”传承在当下无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