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细节》一书是普法红人罗翔所写的法律随笔集,通过热点案件解读、法学理念科普、经典名著讲解等,向大众读者普及法律常识与法治观念。该书语言通俗易懂,案件讲解清晰且有深度,将法治观念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带领读者学法,并由法引申出的人生思考,是一本面向大众的普法教科书。
作者罗翔是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刑法学研究所所长。在校任职期间,多次获得中国政法大学“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大老师”称号。2020年,罗翔当选了“CCTV2020年度法治人物”,《人民日报》为他点赞:理性而不失温度,感性而不失高度,这不仅是罗翔这样的法律传播者的愿望,也是在法治社会中我们应有的态度。罗翔长年致力于普法工作,硕果累累,《法治的细节》一书是他对中国“全民普法”的又一贡献。
本文主要讨论了在硬势和非角截断条件下矩的估计,可以得到与文献 [1] 中类似的结果,即任意矩具有瞬间获得性.所用的方法主要是对碰撞核中的函数b(cosθ)作截断,然后分别估计, 通过泰勒展开来消去带有奇异性的部分.
在《法治的细节》中,一个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圆圈正义”。罗翔认为,绝对的正义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人类的有限性决定了我们的认识是有局限的,所以我们永远无法实现彻底的正义,但凭借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与经验,我们可以去无限地接近它。为了更加方便读者理解,罗翔把“绝对的正义”比作完美的圆,书中这样说道,“圆这个概念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会不断地改进方法去尽力画出一个完美的圆。现实中所有的圆都是有缺陷的,但并不意味着,客观上理想的圆是不存在的。”
人类是有限的,所以画不出那个完美的圆,但与此同时,世界上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圆,正义的实现亦是如此。人站的角度不同,正义的标准也不同。书中最鲜明的一个例子就是美国对关于堕胎的法案展开过非常激烈的争论,站在保护女性自由权利的角度应该允许堕胎;但若站在尊重生命的角度,堕胎就如同杀人,因为腹中胎儿也是活生生的生命。堕胎与否,从不同的出发点思考问题,得到的答案却截然不同,而且这两个出发点都是符合当今社会道德标准的。更何况这只是简单的二元问题,而复杂的社会并不是黑白分明,非此即彼的,影响我们判断事物的因素还有许多,所以单纯靠道德标准来践行“正义”其结果是相当不确定的,正如书中所说的,“道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种自律,而不是他决”。
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本文取h=3米,v=2米/秒,则t1=1.5秒,即电梯通过每层的时间是1.5秒;取i=2,n=30,由于两个电梯是相同的,则电梯的停靠方案共有30×30=900种;取m=5,则每天乘坐电梯的人数是(30-1)*3*5*2 = 870。
在《法治的细节》中,明确提出了“法治”的一大要义就是普遍遵守,人们只有普遍遵守一个标准规则,社会才会相对稳定。而法律又是基于人们现在所拥有的普遍道德价值观制定的,不能与道德严重抵触。所以罗翔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判断优于道德判断,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法律中没有道德标准,法律是对人最低的道德要求”,换句话说,道德是教会人如何做好人,而法律是不让人当坏人。
书中借用被称为“世纪审判”的辛普森杀妻案来诠释通过“程序正义”实现“实体正义”的必要性。警察由于忽略了程序,在没有搜查许可证的情况下就进入辛普森家搜查,而且在发现血液样品之后没有立即进行化验,反而返回了案发现场,这种证据的收集因为存在问题而无法被采用,导致了辛普森的胜诉。假如警察能够遵守程序,辛普森是无法逃脱法律的制裁的,但即使事实真相已经很明了了,也不能采用警察的证据,因为如果法庭破例采用了收集方式有问题的证据,那么大家所普遍遵守的法律也会变成不确定的弹簧绳,后果十分严重。对此,罗翔用一句话进行评论:“如果我们为了追求完美的实体正义,而无视程序规则,也许在某个个案中会实现正义,但却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使得每一个公民都有可能成为刑罚惩罚的对象。”由此可见,法律所实现的正义虽然有限,但确保了普遍正义的实行,能够保证绝大多数公民的利益,这对于一个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是极其必要的,我们也能从中体会到法治社会的建设以及法治思想的培养对百姓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法律所谈论的正义分为两种,一种是“实体正义”,如同完美的圆,无法企及;另一种是“程序正义”,如同用仪器画出的圆,是有缺陷的。法律只能通过“程序正义”去追求“实体正义”,只有严格遵守法律程序,实现那有限的正义,才能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果逾越了程序,所追求的实体正义会由于人的主观判断影响变成一种自以为是。
罗翔在解析经典案例时,还经常借鉴古代先贤的思想作为考虑问题的依据,这就让原本所谈论的法律问题上升到了人生哲理的层面,所以经常有人说罗翔不仅是从事法律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更是教会我们如何做人的人生引路人。比如,在阐释生命来到世界的合理性时,书中就引用了康德的一句名言:我们之所以做道德的事情,不是因为幸福,而只是因为这本身就无愧于我们已经拥有的幸福。在学法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哲理,再从人生哲理的高度俯瞰法律问题,从中便能理解法律的合理性,这种相辅相成的教学方式是值得普法工作者学习的。
书中除了“圆圈正义”思想的体现,还收集了多篇针对具体法律问题进行谈论的随笔,每一篇都是就具体的经典案例作分析,在事实当中发现社会问题,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最后落到法律的具体解决措施,从而窥见法治的细节。罗翔非常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在不同角度的分析中寻求一个稳定性,这个具有稳定性的解决方案正是法律所应采取的最为恰当的判决方式。
1.1 对象 选取2012年1—6月收治于我院行结肠造口术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45~71岁,平均年龄57.2岁。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3~67岁,平均年龄56.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病情状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上海市常住人口;年龄小于80岁;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意识、精神正常;沟通能力良好。排除标准:年龄大于80岁;术后造口已发生并发症;造口术后癌症复发;患者拒绝接受护理干预。
《法治的细节》虽然以法治为主题,但在罗翔看来,读书对于一个人来说更为重要,对此,书中专门就“读经典”主题设置了一个板块。在该板块中,罗翔带领读者阅读经典,感受古代先贤的智慧。“读经典”板块的内容都是奠定现今法治观念的经典哲学思想,其中不乏“自由”“平等”“权力”等法律经常谈到的话题。跟随罗翔阅读这些经典,会发现在千年前哲学家们就已经开始谈论法治思想了,他们所探讨的结果也为现今的法治思想奠定了雏形。站在先贤思想家的高度看现今的法律问题,一些平时让我们疑惑和不解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由于采用半密闭放空检测,检测出的硫化氢数值比散播在空气中检测数值更精确,精确的硫化氢数据给生产管理者制定更安全的防范措施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在检测过程中没有发生安全事件及排放出的液体落地现象。被检查的设备连接安装时,只需更换与释放点相同管径的胶管连接即可。
罗翔的领读除了能让读者领会先贤思想之外,还为读者学习法律精心设计了一张书单。虽然在书中谈及了这些经典的大部分核心思想,但短短70页不可能概括经典的全部内容,这个引读更像是一种抛砖引玉,为我们的经典阅读确立了一个方向。相信如果将罗翔所提到的经典都品读一遍,我们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将会得到较大的提升。
今年“4·23世界读书日”当天,罗翔凭借《法治的细节》荣获第十七届“文津图书奖”,他在获奖感言中讲到:“我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法学殿堂的门童”,“我又希望能够汇入大海,和千千万万的民众在生活的细节中去追寻法治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