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燕
“长纸做底,页子鳞次相错地粘贴在底纸之上,收起来是一个手卷,打开来看,页子有规律地翘起,遇风则鳞动翻飞。”这是《古籍版本鉴定丛谈》一书中对龙鳞装的描述。龙鳞装是一种极为复杂的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形式,始于唐代,用于北宋,只有天子才可以使用,极少人知道,后失传。也就是这样一句简单的原因,让一名北漂青年走上了复原龙鳞装技艺的道路,而目前全世界做这件事的人,只有他一个。
他是张晓栋,一位“80后”制书人,毕业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并没有什么制书专业背景,对书的情结是从小就根植在心底的。毕业后,张晓栋去北京闯荡,第一份工作是在丝网印刷技术协会,也因此接触到很多印刷方面的专家学者,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制书的圈子。
后来,张晓栋跟着北京大学肖东发教授学习书籍的发展史,发现从最早的龟骨册装,到后来的竹简、绢帛、卷轴等,都很容易找到它们的应用和演化。唯有现代意义上真正书籍开始的龙鳞装记录非常少。张晓栋的脑海里出現一个异常强烈的画面,充满张力与生命力,甚至有些科幻,他下定决心要做龙鳞装第一人。
于是,张晓栋开始研究龙鳞装的复制工作。他翻阅各种古籍资料,一次次登门拜访业内专家: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中国印后专家王怀珠、故宫博物院的古籍修复专家宋纪荣、国家图书馆的版本学家李志忠……那时候没有人知道张晓栋是谁,但是看到有一个年轻人愿意去做一件被忽略的事情,他们感觉很欣慰,都愿意无偿地帮助他。
积累了足够多的知识后,张晓栋在自己的出租屋里,不断地尝试。其实,单纯复制龙鳞装的结构并不难,但张晓栋想做的是以此结构带来对书的重新认知和新的阅读体验。这样一来,整个工艺就会变得极其复杂。而最大的创新和难点在于鳞口相错的空间变成一幅完整的画卷,这要保证每一页的拼贴没有任何间距、露白或覆盖。多达50多道工序,环环相扣,容错率几乎为0,即便只有0.1毫米的误差,当几百页纸粘接起来,就会出现相当大的空隙。
张晓栋的工具很简单:一把刀、一把尺、一支笔、一个熨斗和一叠厚厚的纸张。他用这些工具进行着一场耐力马拉松:测量、裁切、对折、熨帖、粘贴……一步步环环相扣、叠加重复,张晓栋始终不紧不慢,眼神笃定。
从2008年到现在,张晓栋靠着一双手,用几千个日日夜夜,以龙鳞装的结构完成了7本令国内外业界惊艳的书:8米长,如一条游动的巨龙蜿蜒展开的《32纂金刚经》;共400斤重,似大观园浮华而神秘的大门般的《红楼梦》;令人感觉走入一个2.5维空间,随着光和风变幻莫测的“千页”系列……
张晓栋被官方认定为唯一的龙鳞装非遗传承人,先后获得了2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他也受邀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香港艺术周、世界手制书展等国际盛会,很多人慕名前来。
张晓栋认为,龙鳞装绝不是过去的,它带有很强的未来色彩和无限可能性,它还会演化出什么,值得我们所有人期待和瞩目。张晓栋计划完成25部经典书的制作,把对文化和经典的敬畏与传承变成一颗种子,植入下一代人的心里,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全世界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