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念珠
有一天,住在五四大街胡同里的张老先生一出门,发现自家的晾衣绳上挂了一大块白底的、上面绣着密密麻麻蓝色小格子的毯子。张老先生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什么意思?凑近前一看,嗬,这不正是自己所住这片胡同的“地图”吗?他觉得很惊喜,就开始在“地图”上找自己的家,以及从家到单位、到市场、到朋友家的好几条路线。他一边找一边自言自语:“这一出门就能看到手绣的毯子地图,很不错,挺有创意!”
站在不远处的一个年轻人一听,顿时来劲了,想着:看来,我要做更多的创意地图,给胡同里的人带去更多惊喜才行。原来,他就是在胡同口发起挂毯子地图活动的人——意大利的建筑师斯蒂法诺。
20年前,斯蒂法诺对北京胡同“一见钟情”,他觉得这种密度很大、有历史感的居住环境让人感到很亲切。有一回,他以自己的视角绘制了一张东四十条附近一片胡同区域的地图,得到了意大利城市规划专家贝尔纳多·塞基的赞赏:“要真正认识北京这座城市,不能只通过书本,而要身体力行地体验。你最好能亲自走过街头巷尾,去触摸、观察,感受这座城市。”斯蒂法诺被说得心动了,于是从法国搬到北京,开始深入研究北京的胡同文化。
北京的胡同乍一看好像都差不多,有很多迷宫似的小巷和灰色砖墙组成的院子,但其实它们都不一样。有一天,斯蒂法诺突发奇想:如果向生活在胡同里的人展示他们所在区域的地图,一定很有意思吧?可是,通過什么方式才能更好地把地图展示给大家呢?斯蒂法诺最后决定,把地图绣在毯子上。
斯蒂法诺找到一位在40多年前专在毯子上绣各种口号和图案的大姐,向她学习绣图技艺,然后联合其他朋友,开始绣制8个胡同区的毯子地图。毯子地图完成之后,他们就在北京的胡同里找各种地方挂毯子。和张老先生一样,很多人看到这种毯子地图时觉得有些不明就里。随后得知是地图了,他们就忍不住伸手指出自己的家、平时经常路过的地方,还会把邻居喊来一起琢磨和讨论。突然出现的毯子地图不仅被夸富有创意,还让人们自发地聚起来,这对斯蒂法诺来说是一个惊喜。
有一次,斯蒂法诺将其中一块毯子地图挂在了一个院子拆除后的废墟之上。院子的主人林先生和斯蒂法诺聊着聊着就哭了起来,因为这儿正是他65年前出生的地方。人们和胡同那具体而深沉的感情在深深打动斯蒂法诺的同时,也给他的下一个作品“身份”带来了灵感。他觉得,印章上刻有名字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所以,他把这个创意用到了“胡同地图”上。他找来1500个大小、高低不同的印章,每个印章上都刻上一部分的“胡同地图”,然后摆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座立体的“城市”,并取名“印章城市”。
印章城市完成后不久,斯蒂法诺发现,有时他画完地图回到原来的地方,发现已经不认识了。于是,他又冒出了一个想法:如今城市化的节奏如此之快,仅靠静态地图已经不够描绘现实了,我要制作一种能体现城市快速变化的地图。经过一段时间的潜心研究,斯蒂法诺利用光栅立体印刷这种特殊的打印技术,制作了随着观看者视角的不同能呈现出不同形态的地图,并给它取名“闪烁城市”。在展出时,斯蒂法诺以各种方式让这个地图动起来,以体现城市的“剧变”。胡同里的人看到地图里的房子在消退、翻转、移动,地图里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几何图形交错变化着,纷纷称奇。
除了毯子地图、印章城市和闪烁城市等创意地图之外,斯蒂法诺还尝试做过其他关于胡同的创意地图,如喷绘到断壁残垣上的地图、用不同颜色反映城市变化的符号地图,等等。每次展出这些创意地图,胡同里的人都是先惊后喜,刚开始问“这是什么意思”,而后都觉得那些地图很有创意,纷纷点赞。斯蒂法诺说:“刚开始我们只是想纯粹创造一些‘意外’,给人们带来一点惊喜,可做着做着才发现,我们的创意地图居然也有那么一点儿用处——它在慢慢拉近胡同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