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强 马继业 范翠丽
(1.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山东济南 250014)
(2.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山东济南 250002)
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已经连续8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此大背景下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业务已经蔚然成风。2017年11月4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四章“服务”第三十三条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应当免费向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讲座、阅读推广、培训、展览服务[1]。教育部于2015年底修订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高校图书馆定位新增“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2],展览服务对履行此义务无疑会扮演重要角色。图书馆挖掘自身文献优势,结合青年节、建党节、建军节及国庆节等重大时间节点举办馆藏文献展,既为学校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又充分展示了图书馆文献资源,丰富了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工作的途径与方法。在数字人文背景下将图书馆实体展览数字化,可促进展览运营方与读者互动,提高展览参观率,将阅读推广工作引向深入。
国内图书馆展览服务最早可追溯到1922年,中美两国的图书馆联合中西出版界如伊文思公司、协和书局、商务印书馆等16家出版机构共同举办了基督教书籍展览会[3]。在此之后,国内的公共图书馆先后多次举办图书展览会,例如国立北平图书馆(现中国国家图书馆)在1930年为宣传揭示馆藏、1931年为江淮武汉等地水灾筹赈连续两年举办了图书展览会[4]。1950年,广东省立图书馆(现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举办“鸦片战争以来史料展览”[5]。高校图书馆方面,1925年,位于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图书馆举办了第一次摄影成绩展览会,1936年震旦大学(原名震旦学院)图书馆举办了“法文书版展览会”,1947年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举办了“工业模型展览会”[3]。198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藏书建设分析——新书展览效益初探之二》一文可认作国内关于图书馆展览服务最早的研究类文章[6]。关于高校图书馆展览的研究论文出现较晚,2006年何韵在重点考察了粤港澳7所高校图书馆2001—2005年展览开展情况后给出参考建议[7]。2007年王维新在总结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展展览活动基础上探讨了在高校图书馆开展展览工作的意义与前景[8]。马祥涛基于“全评价”视角从评价主客体、目的方法、标准与制度等方面构建了图书馆展览服务评价体系[9]。盖奇文从图书馆展览场馆管理、服务功能与效果等角度出发,通过结构熵权法构建了公共图书馆展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10]。总体来看,我国图书馆展览服务经历了3个阶段:理论与实践初步探索期(1984—2005年)、实践常态化和研究深入期(2006—2012年)、实践与研究多元化期(2013年至今)[11]。王峥认为国外学者对图书馆展览服务较为关注,已形成一定规模,但缺少综合性调研和系统性研究,(只在实践中)以互联网、多媒体、数字系统等为主[12]。
1996年美国学者Nicholas Negroponte在Being Digital(《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断言“数字化”是步入新世纪的人类生存的“福祉”,称没有比特就没有人类的前途[13],此后“数字人文”研究逐渐升温,并于2001年起正式启用“数字人文”这一概念[14]。国际上形成的两大数字人文研究联盟“国际数字人文组织联盟”(The Alliance of Digital Humanities Organizations,ADHO)和“数字人文学会”(The Society for Digital Humanities)分别于2002年和2007年成立[15]。2011年,我国首个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在武汉大学问世,致力于将数字技术应用在人文资料的处理与存储以期提升研究效率[16]。
雷强指出相对于国内公共图书馆,欧美大型图书馆较早开展在线展览服务,如耶鲁大学贝尼克珍本与手稿图书馆于1996年在线展出了“绘图的旅行家”[17]。至2006年,国内互联网环境日益完善,许多图书馆都开展了网上展览,如佛山市图书馆自2004年1月开始通过网络先后举办了文化规划市民论坛及摄影展、佛山地方文献概况展等[18]。沈嵘指出公共图书馆开展网上展览有独特优势,实践中要考虑内容和设计制作方面要求[19]。2012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出实景式5D在线展览“艰难与辉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馆藏珍贵历史文献展”“中华珍贵医药典籍展”“西域遗珍——新疆历史文献暨古籍保护成果展”等,提高了观众的参与感[20]。庄玫等人提出移动时代高校图书馆展览应整合馆藏资源立体化投送,实现适应移动终端特点的在线展览[21]。刘文杨以安徽博物院“明德至善 家国天下——徽州优秀传统文化展”展览为例,尝试使用3D、多通道融合技术、多媒体触控软件丰富数字化展览实践[22]。王璞探讨了以智能手机为基础的移动增强现实技术在图书馆展览等方面的应用前景[23]。张译之等人以2020年全球艺术院校线上毕业展为例,梳理了“动态文件夹”“全景漫游”“非现实展览空间”三种线上形制特征[24],运用全景漫游制作工具软件Pano2VR设计了博物馆全景漫游微课系统[25]。众多学者对线上、线上线下结合的数字化展览展开了研究[26-34],多围绕商业硬件展开,少有自主研发软件的案例。
图书馆展览数字化及与读者线上交互框架系统总体目标为搭建微信小程序和Wiki引擎,将图书馆实体展览数字化,为运营方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提供互动渠道,调动读者挖掘展览知识点积极性,提升读者黏合度,提高展览参观率及网络影响力,丰富展览的广度与深度。
系统由用户端与服务器端交互组成。用户端采集展板图片并上传至服务器;服务器端下发与该图片匹配的百科、检索点等给用户;用户检索学习,参与百科建设等并将资料上传服务器。整体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技术方案
3.1.1 用户拍照并上传至小程序
读者将其微信OpenID与一卡通账号绑定后可取得拍照上传权限。用户拍照后可先保存图片至手机,使用手机自带软件裁剪或旋转再上传。为便于用户操作,减小因频繁切换窗口有可能导致的用户流失,小程序提供区域截图功能,以提高后续图片相似度检测准确率。上传图片以一卡通号为水印,既尊重版权又便于追责。有两种方案可以实现,一种为服务器端生成模板,未经处理的图片上传后在服务器端调用模板再下发至客户端,供用户选择套用;另一种方法为用户拍照后小程序将图片数据画入Canvas画布,供用户选定区域进行裁剪。本文采用第二种方法,既减轻服务器负荷又提升用户体验。
3.1.2 小程序评估用户上传图片并计算图片相识度以返回最佳图片
服务器收到用户照片后,小程序首先识别该图片为展览中哪一幅,从而拉取与该图片相关数据返回用户。本文使用Python编程,调用OpenCV支持库进行图片相似度检测。为尽量提高检测正确率,采用均值哈希(AHA)、差值哈希(DHA)和感知哈希(PHA)3种算法分别求汉明距离(Hamming distance),以平均值作为评测参考值。如该值为0,表示两张图片非常相似;如小于5,表示有不同但很相近;如大于10则表明两张图片完全不同。当服务器同时收到两张及以上用户图片时,引入许可证制度,防止结果回调出错。
3.2.1 Wiki百科搭建
小程序针对每张展板图片都预置一个类似维基百科或百度百科的Wiki框架,读者对该内容可自由编辑。Wiki引擎广义指可供用户在网络环境中共同创作、自由编辑,最终形成完整资料库的软件,狭义指能实现类似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网站的软件,一般具有编辑、阅览、用户管理、访问控制等功能,多用于知识库、归档资料、用户手册及说明书等的建设与维护,著名的有MediaWiki、FlexWiki、JSPWiki等。MediaWiki使用PHP开发,为维基百科采用,兼容繁体与简体中文;FlexWiki是微软开源产品,基于CPL(Common Public License)协议,但不支持中文链接;JSPWiki基于MVC(Model+View+Controller)开发思想的JSP+Servelt+JavaBean模式,不依赖于其他J2EE框架,容易安装,存储基于文件系统,只需Tomcat即可运行。另,JSPWiki采用UTF-8编码,可直接使用中文名作为页面名,因此本项目采用JSPWiki作为Wiki引擎,使用软件版本分别为JSPWiki2.10.1、apachetomcat-6.0.43和JDK1.6.0_45。
JSPWiki默认的用户组有All(所有用户)、Anonymous(未登录也没有cookie的用户)、Asserted(未登录但有cookie的用户)、Authenticated(登录用户)和Admin(管理员)5种。本文允许绑定了一卡通账号的读者注册、登录、浏览、编辑、修改由Admin用户创建的Wiki页面,将相应权限赋予用户。
3.2.2 投票模块搭建
以用户上传图片、小程序服务器端预设图片混合池为全集,使用Python编写程序,以图片完整度、清晰度、曲率等参数为图片优度评价指标,将同一主题图片从优到劣排序列表供用户投票打分,搜集用户票选数据并按票数重新排序,将得票最高图片展示在相关百科页面,反馈给终端用户。
3.2.3 评论模块搭建
用户在小程序中查看展览相关图片及百科知识时,可借助评论模块各抒己见。Wiki页面可创建评论区,但考虑到微信小程序在全局索引、统计和检索的便利性,使用小程序相关命令和组件集搭建评论模块。
3.2.4 检索点模块搭建
知识检索点是官方或读者挖掘的可进一步使用搜索引擎或其他工具开展深度学习的浓缩文本,必要时主动推送给用户,提高用户评论、点击Wiki百科等参与度。待程序运营一段时间收割用户数据后可在评论等参与数据中自动提取热点话题,供用户票选,或直接放入检索点关键词集。
3.2.5 与图书馆发现系统对接模块搭建
基于“检索点模块”,使用网络爬虫技术,在微信小程序内建立其与图书馆发现系统相关链接的映射,方便用户在需要查阅相关纸本或电子文献时无需手工输入、一链到达相关资源页面[35]。此操作将跳出小程序,为防止用户忘记返回小程序,在小程序中设置置顶悬浮窗,提醒并允许用户单击再次返回小程序,提高用户黏合度与忠诚度。
3.2.6 微信话题模块搭建
微信话题方便读者订阅本馆或其他微信公众号推送的相关内容,同时推广本馆新媒体账号,以“分享按钮”形式实现。同时连接微信或第三方短视频平台,方便读者转发朋友圈等,让更多人参与到展览数字化行动中。
程序框架使用微信开发者工具v1.05.2103200[36]编写,服务器中间件使用Python编写。微信小程序在开发者工具IDE和Android及IOS实体手机环境运行正常。用户拍照后小程序提示用户拖拽半透明遮罩层进行区域截图后再上传,使用Python自动校正图像畸变与使用知名软件PhotoShop手工处理结果几近相同。在微信小程序框架下,JSPWiki页面能够提供编辑、添加注释等功能并给出最后由谁于何时修改等信息。
Python图片相似性检测误报率在5%以下,发生误报多由用户上传图片前未裁剪冗余信息或因图片大面积被观众遮挡所致。测试发现小程序web-view组件调用wx.navigateToMiniProgram接口自动跳转其他小程序偶尔无法实现,经排查系微信小程序官方调整了跳转逻辑,如用户未点击小程序页面任意位置,此问题永久复现,后期在小程序页面增加显著提示使问题得到解决。
本文结合JSPWiki引擎的运用,在微信小程序框架下探讨了图书馆实体展览数字化阅读推广途径。小程序上线最多只需一次性认证费300元,成本低,推广手段新颖,有助于提高图书馆新媒体用户黏合度及实体展览参观率。在做好用户认证及权限控制前提下,后台几乎无需维护就可以支撑用户开展积极互动。目前Python进行图像畸变校正时主体图像4个坐标点的自动计算尚有5%—10%的误差,另外小程序界面美观度不高,向用户下发检索点、微信话题等内容时只采用排序列表,如使用标签云会更加直观活泼,这项技术还有待于继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