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泓
(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太原 030000)
山西省环保产业起步于20 世纪70 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产业边界不断延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但环保需求大省和环保产业小省的矛盾依旧突出。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99 家环保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历史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
以中小微企业为主,规模以上企业比例扩大。山西省环保产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2018—2020 年,在被调研的环保企业中,年营业收入小于5000 万元的环保企业占比基本不变,维持在70%以上。年营业收入在1 亿元以上的企业比例有所扩大,由2018 年的17.2%上升至2020 年的20.4%。其中,年营业收入在5 亿元以上的企业占比由1.6%上升至2.9%,增长近1 倍。《2020 年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19 年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统计的243 家山西省环保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位居全国第22 位,在我国中部地区排名末位[1]。
区域发展不平衡,缺乏引领性产业集聚区。抽样调查显示,山西省近半数企业注册地为太原市,除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依托产生地属性外,其他类型的专业环保企业主要集中在太原市、晋中市,其他地市环保产业集聚效应较差。山西省虽有部分开发区以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但还未形成企业集聚数量较多、产业链完整、技术创新引领效应明显的产业集聚区。
产业技术水平偏低,制造类环保企业数量少。从服务内容上看,山西省大部分环保企业提供工程施工服务(占比70%),其次为提供污染治理及环保设施运行服务、环境咨询等的企业,技术水平较低。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仪器及装备制造、环保材料及药剂制造、生态环境贸易与金融服务的企业占比较少。
国企占比上升较快,产业内部格局加速演变。近年来,国有资本加速进入环保行业,2017 年8 月山西大地环境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挂牌组建;2020 年3 月万家寨水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打造全产业链综合水务投资运营商。调查结果显示,2018—2020 年山西省国有/国有控股企业占比上升超过10 个百分点,产业内部格局加速演化。
本研究邀请100 位山西省环保企业管理者,针对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技术环境等进行评价,并基于企业家访谈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
环保企业管理者对山西省政策环境的评价显示,各类政策的落实弱于政策完善性,被调研的环保企业管理者对财税政策完善性和落实力度评价高。法律法规标准具有较高的完善性,但落实情况稍显不足,创新激励政策的完善度和落实情况在各类政策中较弱(见图1)。节能环保产业是山西省聚力打造的十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但目前全省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针对性政策还比较缺乏,关于培育市场主体、释放市场需求、强化土地供应、加强人才引进、鼓励技术创新等领域的针对性政策还亟待研究和出台。
图1 环保企业发展政策环境评价图
研究采用波特五力模型对山西省环保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进行了调查,环保企业管理者的评分结果显示,同业竞争程度得分最高,产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见图2)。购买者议价能力高于供应商议价能力,显示出市场具有一定的买方市场特征。
图2 环保企业管理者市场竞争环境评价图
从供给端看,行业内和区域间竞争加剧。目前,山西省环保企业主要集中在工程施工、设施运行、管理咨询等领域,环保装备制造、材料生产等企业较少、技术水平较低,区域及大型企业重点污染治理工程多由省外企业提供装备、技术和服务。近年来,国有资本密集入主生态环保企业,区域型环保产业集团加速组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之间,省内企业、省外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加速推进。此外,随着传统企业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绿色转型战略的推进,传统企业内部衍生兼具对内及对外服务功能的环保板块,环保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开始从需求方转为供给方,山西环保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从需求端看,真实的用户需求不断涌现。环保产业具有典型的政策驱动型特征,市场竞争环境一度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但随着环境管理由约束性指标转变为面向效果的质量指标,常态化的督察高压和差异化的管理政策逐步推动企业由被动治污向主动转型转变,来自企业、区域的真实需求不断涌现,能够提供有效解决方案的环保企业成为稀缺资源。面向未来,环保产业必须回归技术和服务的本质,在细分技术领域和服务模式上加大创新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才可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被调研的环保企业管理者对权益保护、科技服务、创新支持、人才获得等技术环境评分均较低(见图3),其中人才获得的评分最低,人才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山西省部分较大的环保企业已经将研发中心转移至北京、深圳等发达地区。
图3 企业发展技术环境评价图
国企、民企共进,实现优势互补。过去几年,国有企业凭借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资金实力进入环保产业,在帮助部分陷入流动性困境的民营龙头环保企业纾困的同时,也成为市场中的有力竞争者。为推动实现国资与民资相对平衡的新格局,山西省国有企业应强化资源整合及平台建设,民营企业应进一步明确细分领域定位,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特点,围绕“专精特新”的发展战略,在实用技术研发、项目管理提效、服务模式创新等领域培养优势。
加速上下游及产业间跨界融合。随着生态环境项目覆盖范围综合化、投资规模大型化、绩效要求高标准化等日趋显著,部分环保企业趋于综合化、大型化、集团化发展,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将成为环保服务业的主流。同时,随着互联网与环保产业的融合加速、智慧环保等一系列以数字为核心的平台快速成长,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已成为环保产业升级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必然趋势,环保产业应进一步与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数字信息技术相结合,从“点”“线”治理向提供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运营等一系列服务转变。
创新商业模式,促进行业提质。随着简政放权的推进和企业排污治理责任的回归,强政策驱动的传统咨询市场将无太大增量空间,能够解决企业真实问题的顾问服务和实用技术,以及为企业绿色转型赋能的有效咨询服务将成为咨询行业的重要增量。此外,环保需求日益增长与财政收入增长不断放缓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产业回馈机制逐渐从“污染者付费”向“污染者付费+受益者付费”模式转变。山西省环保产业需要加大“治污+资源开发”模式的探索力度,如“环卫+城市管理”“煤矸石治理+资源化利用”“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合同能源管理”生态导向的开发模式(EOD)等,推动产业向效率更高、更持续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