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圣
(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1900)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已从信息化(IT)时代跨入数据(DT)时代,用户对软件项目的实施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大型集团型企业,要求集团层建立的软件系统或信息平台紧跟企业快速发展、迅速扩张的步伐,既快速又经济地对集团内新成立或收购的分/子公司进行覆盖实施,以实现借助信息化工具确保新进单元快速融入,按照集团统一的管理要求开展业务的目标。在此大背景下,信息系统实施内容标准化程度提高,实施时间缩短,用户对传统的按实施时间、人员投入、工作量收费的模式异议越来越多,集团共享型软件覆盖项目的收费越来越难。
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作为支撑某集团下属钢铁主业公司的工程项目管理业务的核心管控系统,主要支撑几个主要生产基地的工程项目管理业务,对基建和技改类项目投资过程进行精细化管控。随着集团收购的其他钢铁生产基地越来越多,集团拟将该系统提升到集团层面,更名为集团工程项目管理共享平台:一方面,提供信息化平台给新建或收购的生产基地使用,作为新基地工程项目管理业务的管控工具;另一方面,通过共享平台的覆盖,将核心业务流程和关键管控点统一,实现集团对各基地工程项目管理业务的集中管控。同时,为后续整个集团工程项目管理数据挖掘能力提升、接入智能分析等应用打下基础。
按照传统项目覆盖的实施方式,由覆盖单位启动一个“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覆盖××基地”的项目,按“软件产品”和“部署实施”进行收费,覆盖项目结束后每年收取项目合同额一定比例的运维费。新基地对此颇有异议:既然“集团共享平台”软件归属权在集团,让分/子公司使用不应收取软件产品费;其次,因为是标准功能覆盖,定制化改造的空间较小,只愿意承担与少量系统角色权限及流程配置和数据切换导入相关的实施费用。
以“传统的项目建设+后期运维服务”收费模式为例:假设构建一套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建设费用为300万元,其中产品费250万元、实施费50万元,建设周期1年,质保期1年,项目完工后进入运维期,按质保期内合同额的5%和质保期外合同额的10%收取运维服务费。
由表1可知,按5年估算,覆盖一家单位的建设费用为:300+15+30+30+30=405(万元)。
表1 5年建设费用(含软件产品费) (单位:万元)
如果按覆盖单元所希望的那样不收软件产品费,在系统实施费仍按50万元收取的情况下,按同样条件估算,覆盖一家单位5年的建设费用为:50+2.5+5+5+5=67.5(万元)。具体结果见表2。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不收取系统建设费用,同样的工作内容,第二种方式相对第一种方式减少了近80%的费用。在传统收费模式中,后期运维费用按合同额比例收取,所以主要依赖前期系统建设费用。一旦前期项目建设费用降低,整体的项目金额会对实施项目的软件企业带来巨大影响。对于软件企业而言,项目必然要做,问题在于如何既能满足用户要求,又能实现企业的盈利目标,最终实现双赢。显然,传统的计费模式无法满足该要求。
随着互联网的深度应用,软件销售模式发生转变,急需设计出一种用户更容易接受、软件企业也可以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解决方案。
SaaS模式(Software as a Service)是将软件产品放到互联网上,使用户不用安装客户端软件即可在本地计算机使用软件功能,并能够帮助用户安全保存大量数据的方式。这种方式刚提出时社会接受度并不高,当时软件被看作资产,很难实现共享。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助推了软件服务的概念,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都不再把软件看成一种无形资产,而是一种服务,像电力和自来水那样即插即用、即开即用。用户支付的不再是系统建设的产品费用,也不是系统覆盖的实施费用,而是真正使用系统进行业务操作的使用费用,甚至是使用系统后产生经营效益的分成费用。按照这种思路,软件以服务的方式提供,即软件免费、服务收费的方式,而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软件计费必须做到透明化和标准化。作为共享平台,软件企业考虑初期成本高是自然的,但随着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参与者的数量越来越多,后期成本会越来越低,参与者效益放大,用户和软件实施企业实现双赢成为可能。
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核心是项目,以项目为抓手,重点关注项目中投资、进度和质量安全等关键要素的管控。其中,可量化的主要数据是项目以及项目中与供应商签署的采购合同和相关支付数据,合同类型包括设备、建安和服务三大类,建安合同会产生施工过程管理和完工管理相关的业务数据。
由图1可知,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源头是项目立项信息,由项目信息产生费用相关和时间进度相关两条主线。其中,费用相关按设备、建安和服务三大类产生估概算、合同、合同支付、财务决算等信息,投资额越高,数据量越大;进度相关按设计进度、设备采购进度和施工进度产生从设计过程、设备采购执行到货安装以及大规模土建工作一直到最后交工验收的信息,工作内容越多,时间越长,数据量越大。最后是项目结束归档的相关结构化数据和物理文档。就单项目系统本身而言,管理的项目越多,系统中的数据量越大。正如统计用水量和用电量,从统计系统使用情况角度,主要统计数据量的大小,而不用统计系统中所有发生的数据,因为数据无法累加,只需要抓住核心项目或合同的数量,其他数据自然成比例增长。因此,统计项目或合同的数量是统计使用单位系统使用情况的重要指标。
另一类可以量化的指标是系统使用人数。工程项目管理平台涉及工程项目所有内外部相关方,参与者众多,所以系统中使用人数越多,说明使用单位对系统的使用程度越高。
对于以上两类可量化指标,可以通过系统按一定的时间段进行精确统计,作为工程项目管理共享平台新收费模式设计的计算因子。
按内容分析中考虑到的项目、合同相关数据量和使用人员两个维度,有两种计费模式设计。
2.2.1 计费模式一
按单位标准收费:即单个项目多少费用、单个合同多少费用、单个使用人多少费用。每年12月中旬,按照上述三个维度统计该使用单位当年使用上述数据的数据量,再按各因素重要性配以权重计算该单位当年的系统使用费用。
以上文案例分析,某集团下属4个基地,按传统项目覆盖建设模式,一个基地5年405万元,4个基地5年总计1620万元。图2是各基地5年的项目数量,可以看到项目数量是有波动性的,2~3年会从低谷到高峰再到低谷。
4个基地5年的项目数量总计3824个。按照收费模式一设计,1620万元的项目实施费用加上每年10万元的基础费用,4个基地5年总计1660万元。1660/3824/5=0.08(万元/项目/年),即每个项目800元/年。将该金额按业务发生比例分摊到项目数量、合同数量和使用人员数量上,为每个合同400元、每个项目200元、每个人200元。进而可获得收费模式一的10年测算结果,按项目数量最多测算结果见表3,按项目数量最少测算结果见表4。
表3 1个基地10年收费模式一测算(样本项目最多)
表4 1个基地10年收费模式一测算(样本项目最少)
项目数量最多10年收费总计422.6万元,项目数量最少10年收费总计114.54万元。10年平均收费283.57万元,4个基地平均每年每个基地约为28.36万元。如果按照历史使用规模推算,原先一个基地5年的项目建设费用要通过15年收回(已考虑利息等因素),从第16年开始软件企业可实现盈利。
2.2.2 计费模式二
设置档位模式收费:按照项目数量、投资规模(年项目总投资额)、人员数量三个计算因子计算所属档位,并按照每个档位来收取年使用费用。
Ⅰ档,项目数量<100,投资规模<50亿元,人员数量<100。
Ⅱ档,100≤项目数量<500,50亿元≤投资规模<100亿元,100≤人员数量<500。
Ⅲ档,项目数量≥500,投资规模≥100亿元,人员数量≥500。
档位条件中只要满足一项即纳入该档。
按照计费模式二计算,设置:Ⅰ档位30万元/年,Ⅱ档位:50万元/年,Ⅲ档位:70万元/年。按投资规模最大和投资规模最小,见表5,投资规模最大,7年总收入430万元,超过415万元的常规模式,可收回成本,第8年软件企业可实现盈利。投资规模最小,8年总收入440万元,超过415万元的常规模式,可收回成本,第9年开始软件企业可实现盈利。
按档位收费更多地屏蔽了具体项目数量、合同数量和人员数量个体差异带来的收入变化,与电信、移动话费套餐类似,采用58元、88元、128元等套餐档位而不是按具体的实际使用量结算,以保证运营商的利益。所以,收费模式二比收费模式一对软件企业更为有利,对于具体档位的单价还可根据实际情况与具体客户进行商议。
同时,在应用数据计算的基础上还可以考虑增加一个一定比例的基础费用,即使到年末统计时当年未发生任何“新增”业务数据,只要该单位还在系统中,仍可按系统维护和数据存储的基本费用收取。另外,如果用户对标准功能不满意或认为有缺失的地方,可以单独支付定制化费用,实施个性化的功能改造,在收取服务费时一并收取。
新模式采用软件服务的方式,能够让客户直观感受到使用服务所负担的费用,即用多少付多少,多用多付,少用少付,大大减少了信息化建设的当期投入。对照传统模式,新模式节省了购置硬件服务器和应用软件开发的费用。对于软件企业而言,虽然承担了一部分前期投入的硬件服务器和应用软件的建设费用,但是从长期来看,改变了原有项目模式收费“前多后少”的弊端,新模式下系统成为一个较为稳定的盈利工具,只要系统在运行状态,使用的用户足够多,每年都能保证固定的收入,从而形成软件企业稳定的销售收入来源,从长远来看收益远大于传统模式。
表5 1个基地10年收费模式二测算(投资规模最大)
表6 1个基地10年收费模式二测算(投资规模最小)
当然,新模式也存在一定问题和风险。例如,由于数据不再存储在企业自己的服务器上,用户担心数据安全,这需要软件企业做大量投入确保数据安全。同时,由于以软件服务的方式提供的共享平台功能受众面较广,共享平台一定会更多地考虑通用性的功能需求和产品迭代,而对个性化需求考虑较少,这与实际用户需求正好相反。对于个性化需求,一是客户需要单独承担这部分费用,而且往往费用不低;二是改造的效果往往受系统整体框架的限制,用户体验有所欠缺。软件企业需承担的最大风险在于如何确保系统有不断扩大的用户范围,同时保证有稳定和长期的业务发生,以尽早消化前期建设阶段投入的资金,按期收回成本,并早日转入盈利期。
在当前形势下,软件定制化开发模式已逐渐显现弊端,快速实施与响应要求带来的软件实施与收费模式变化,使软件不再是一种无形资产而是一项服务,所以SaaS模式成为重要发展方向,且影响面会不断扩大,但具体落地会因各种软件功能、管理内容和使用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需要不断地研究、实践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