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珊
西班牙位于欧亚大陆最西端,伊比利亚半岛之上,与葡萄牙、安道尔和法国在陆路相邻。西班牙的西海岸毗邻大西洋,东侧紧邻地中海,南向则和非洲大陆隔直布罗陀海峡相望,因此在地理意义上,可以将西班牙称为“三洲两海”之地。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而西班牙就是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沿线国家之一。其实,西班牙和丝绸之路的渊源并不止于此。在罗马统治时期,西班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逐渐被罗马人攻克,后来又被设置为罗马的行省之一。当时,丝绸是彰显身份的标志,罗马上层人士热衷于购买这种来自中国的奢侈品,并为此付出了大量的白银。而伊比利亚半岛资源丰富,白银矿藏尤其丰富,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也逐步被罗马人发掘,所产出的白银流通于国家经济循环之中。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西班牙早在罗马统治时期,就以罗马行省的身份间接参与到中国和罗马的贸易之中,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环。但是,受限于中西两国地理距离太过遥远,广大中间地带政治局势的多有起伏,两个国家的交往并不十分密切。
由于跨越大西洋到达中国的计划失败,“偶然”被发现的美洲自然而然成为西班牙殖民议程的重心。但是西班牙的历任国王,尤其是被称为“谨慎者”的费利佩二世并没有放弃进入亚洲的想法,并且在16世纪下半叶,中国还成为伊比利亚国家的地缘战略重点。总结来说,西葡的殖民力量依次探索并殖民了非洲和美洲,最后进入了广阔的亚洲领地。虽然西班牙的殖民计划是首先到达中国,但是实际上亚洲是西班牙扩张的第三个阶段。西班牙的殖民事业以美洲作为战略重心,但是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西班牙人在殖民美洲之后仍不断冒险开拓,意图占据世界的更多地方。
1580年初,葡萄牙国王恩里克一世病逝。由于恩里克国王没有后嗣,葡萄牙王位空悬,各方势力拥护对自己有利的继承人选开始激烈争斗,葡萄牙继承战争一触即发。最终,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二世在继承战争中获胜,加冕为葡萄牙国王,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合并、共主,由同一位国王统辖。由于在继承战争中,大多数葡萄牙平民都反对费利佩继承王位,为了安抚葡萄牙人,费利佩二世规定西葡两国对外政策一致,但是葡萄牙的行政机关继续保持独立运行,海外殖民地也不与西班牙殖民地合并。虽然事实上葡萄牙的海外属地并没有被“吞并”,但是名义上还是置于费利佩二世的统治之下。此外,原有的葡萄牙海军并入西班牙海军,帮助西班牙海军实力进一步加强,费利佩二世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军队。因此,16世纪末的西葡共主促使西班牙帝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探索世界的资本和欲望都更加强烈。
在使团计划受阻后,新西班牙境内反对对华和平政策的声音越来越多。甚至连墨西哥大主教佩德罗·莫亚(PEDRO MOYA,1528—1591)都加入支持武装进攻中国的阵营。不过,尽管在新西班牙和菲律宾都存在武力进攻的舆论风向,言辞非常激烈,但是费利佩二世从未批准武力进攻中国,对华政策的官方定论也暂时搁置下来。因此,西班牙统治菲律宾,并通过菲律宾与中国联系期间始终依赖着来自美洲的制度、后勤以及决策保障。
自葡萄牙人抵达亚洲后,有关中国的新闻在欧洲成倍出现。在占据果阿,控制印度洋航道后,葡萄牙人建立起了自己的关系网络。如同葡萄牙人一样,西班牙人占据菲岛,在菲律宾建立殖民地巩固了自己在太平洋的影响力,此后源源不断地向宗主国传回关于远东的信息,或多或少通过美洲这一途径到达了欧洲的西班牙。其中,很多有关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社会等方面的报告最初只是为了呈交给王室大臣,以作本国对外决策的信息参考。后来,因为欧洲人对这些神秘国家的热情以及文本本身质量过硬,很多或报告或信件最后都在整个欧洲及其海外地区广泛传播。
一系列针对中国的外交项目以及不断出现的中国相关文献都证明,中国事务与西属美洲关系密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新西班牙辖区的地区政务,这种观点的簇拥者包括当时在菲岛上驻扎的西班牙帝国官员,以及众多宗教人士,如中国与西班牙交往中的著名人物——奥古斯丁会传教士马丁·德拉达和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美洲作为观察中华帝国的瞭望塔,同时也是对华政策的决策平台。同时,诸多有关天朝帝国及欧洲人在华活动的综合性文本也多在美洲产生、出版。传教士们在墨西哥接受培训,跨越太平洋前往马尼拉,进而进入中国境内;有关中国的信息与资料源源不断地从远东被送回至墨西哥,又转送至欧洲地西班牙。简而言之,美洲作为近代中国与西班牙交往的门户,承载了两个国家在这一时期的信息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