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阅读法在单元教学中运用的实践与研究

2022-09-07 01:55:24江苏省新沂市第一中学王聪慧
学苑教育 2022年24期
关键词:思考题整体局部

江苏省新沂市第一中学 王聪慧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个单元中的几篇文章也是如此,一个单元由几个单篇构成,一个单篇由字词句段构成,理解单篇及单篇中的字词句段的目的是帮助我们读懂单元中所有文章;而单元的内容又离不开单篇和单篇中字词句段这些好的形式的表达。所以,单元的整体与单篇及单篇字词句段的局部,单元中心与单篇及单篇字词句段的表达技巧,单篇内部、段落内部、句子内部都存在密切联系。因此,整体阅读时应将单元整体与单篇及单篇局部、中心与技巧结合起来,使单元整体与单篇或单篇局部双向沟通,这种阅读的方法叫整体阅读法。

一、整体阅读法的三个步骤

整体阅读法一般有如下三个实施步骤。

1.整体感知。

拿到单元读物后,应指导学生迅速地“观其大略”,搜寻信息,确定各单篇文体特点,弄清各单篇时代背景与创作意图,把握各单篇的基调和作者的倾向,理清各单篇的脉络,概述各单篇内容。以上虽是对单元中各单篇的整体感知即粗略的认识,但却不可忽视。从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看,它可提高阅读速度,养成良好的通读习惯,提高概括——抽象认识能力;从应试角度看,可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作基本定向的把握,掌握解题的主动权,为下一步具体分析单篇及单篇局部内容奠定可靠的基础。

2.局部剖析。

我们常讲“文不离句,句不离词”,同理,单元离不开单篇。剖析单元应从单篇或单篇局部入手,剖析单篇或单篇局部应从字词句段入手。单篇局部剖析首先是理解词语,包括正确判断词义,辨明指代关系,领悟词语在特殊环境中的含义。其次是分析句子,包括把握关键句和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第三是切割段落,它包括划分段内层次,划分句群关系,理清句子顺序。单篇局部剖析是单元整体阅读理解的关键一环,没有具体的、准确的单篇局部分析,就不能达到单元整体阅读的目的。

3.整体把握。

对单元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作出整体评价,这可以说是对语文能力高层次的要求。有了这种能力,也就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质,达到了培养和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的目的。

从以上整体阅读的三个步骤来看,整体阅读法是先从整体开始,再作单篇或单篇局部分析,最后再回到整体。所以,整体阅读法是“单元整体→单篇或单篇局部→单元整体”这样的闭环过程。但学生在阅读单元时,尤其是在高考考场上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时,往往会手足无措,没有章法。教师在平时单元阅读教学中,要对学生加强指导。

二、整体阅读法的四个把握

纵观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能力的测试。学生要想很好地解答这些问题,必须建立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我们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拿到一组文章后,要从整体上去看它,而不要仅仅局限于某一篇、某一段、某几句。整体把握包括四个方面。

1.把握话题范围。

无论什么文体的单元,都是在一定范围之内发表意见或建议。这就是单元的话题范围,我们在阅读单元文章时首先要搞清楚。由此出发,对单元中的微观问题、单篇问题、局部问题的理解才能准确,才能避免主观随意性。学生如果明确了单元的话题范围,答题就不会超出、偏离单元的话题范围,就很容易把正确答案选出来或做出来。

2.把握相关背景。

背景是一个更大的语言环境,它是理解单元的一个重要依据。读单元中的某一篇及涉及到的问题,要把它放到一定的背景中去理解,这是一个重要的单元阅读意识。

背景材料有的在文中提供一些,透露一些,阅读时切不可忽略;有的文中不含背景因素,全靠读者凭自己积累的知识去理解。如果不了解或忽略了这一点,常会弄出错误。但相当多的学生面对这个问题却无从下手,就是因为缺乏这个背景意识,不懂得把握背景知识来解决问题而是信手涂鸦,结果答案令人啼笑皆非。因此,对于单元中的相关背景材料决不能忽视,它是我们理解文章内容、作者情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根据。

3.把握思路脉络。

作者在构思一篇文章时总有他的思路,体现在文章中就是脉络,落在文字上就形成了框架结构。一段有一段的脉络,一篇有一篇的脉络。阅读单元中的单篇时,我们必须注意搞清楚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脉络。

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常有关于单篇段落大意的分析题。分析单篇段落大意,学生从小学就受过训练,按说不难,可得分率却不高,失误原因就在于学生没能真正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有些概括段落大意的题目,命题者的意图并非仅止于要求学生归纳出文章的各段大意,更深一层的用意是考查学生对全文脉络、作者思路的理解把握。学生一旦把握了文章的思路脉络,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4.把握主题、宗旨。

单元中每篇文章都有主题、宗旨,而主题、宗旨是通过材料表现出来的。把握了主题、主旨,对于理解材料、结构、语句的意思等也有决定作用。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此相关的试题比较多,当然也有不少试题直接考主题、宗旨。要正确回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的问题,必须首先弄清各单篇的主题、宗旨,才能作出正确的解答;有的试题看似与文章主题、宗旨无关,但如果离开了主旨的把握,就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就会做出错误的回答。

以上四个“把握”是学生阅读单元的关键,学生如果真正地掌握了这四个“把握”,那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将不再是高考的难点。当然,这需要教师加强指导,更需要学生加强训练。

三、整体阅读法在教材单元教学中的运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大胆引进了整体阅读法,完成了对说明文单元课文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文语言等教学任务的重点突破。

1.通读整个单元四篇课文,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1)讨论归纳说明文要素。

说明文要素包括:①说明对象与特征。②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③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引用等。④语言特点:准确、简明。

(2)讨论分析说明对象及特点。

题目 对象 特征《景泰蓝的制作》 制作的过程 繁复、精细《南州六月荔枝丹》生态与生产情况 不耐贮藏《一个好树种——泡桐》 特点和用途 好树种《蝉》 生长过程及生活习性四年黑暗一月光明

(3)讨论分析说明顺序。

根据每课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练习,讨论分析四篇课文的说明顺序。

题目 说明顺序《景泰蓝的制作》 程序说明:以制作景泰蓝的过程为顺序《南州六月荔枝丹》 空间说明:外→内,主→次,实→虚《一个好树种——泡桐》逻辑顺序:特点与用途的关系《蝉》 空间顺序:下→上,上→下

2.切割重点语段,分析四篇课文说明方法。

(1)阅读《景泰蓝的制作》第四段,讨论课后思考题,归纳其说明方法,领会综合使用多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2)阅读《南州六月荔枝丹》2~5段,分析其说明方法,领会《荔枝图序》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阅读《一个好树种——泡桐》第三段,结合课后思考题,讨论列数字说明的作用。

(4)阅读《蝉》第9~10段,结合课后思考题,领会打比方说明的妙处。

(5)小结。

题目 说明方法《景泰蓝的制作》 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南州六月荔枝丹》 引用、作比较、下定义、举例子、插图《一个好树种——泡桐》 列数字《蝉》 打比方

3.评价语言特点,完成整体把握。

(1)完成《景泰蓝的制作》课后思考题,领会本文用词特点。

(2)完成《南州六月荔枝丹》课后思考题,比较加点词表达意义的不同。

(3)完成《一个好树种——泡桐》课后思考题,体会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4)完成《蝉》课后思考题,选择恰当的动词填空。

(5)评价每篇课文说明语言的特点:

《景泰蓝的制作》在使用科学术语的同时,还用了许多口语,使文章显得通俗易懂。《南州六月荔枝丹》在引用文献资料的同时,还引用大量的文人诗句,熔科学、文学、历史于一炉,使语言显得形象、确凿可信。《一个好树种——泡桐》是一篇科技汇报材料,文中多用术语和数据,突出了语言科学性和严密性的特点。《蝉》属科技小品文,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并选用恰当的动词来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使文章显得生动有趣。

整体阅读法在说明文单元教学中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教学设计的模式,提高了阅读速度,使以往需要8~10课时完成的教学任务缩至5~6课时完成,同时也注重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突出了文体特点。

四、整体阅读法在自编单元教学中的运用

整体阅读法并非只能在教材单元中运用,更非只能在同一文体单元中运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自己掌握的材料,编排非同一文体课文单元对学生进行整体阅读法的训练。

如把《明湖居听书》《猎户》《绿》《荷叶咏》编排为一个单元,比较这四篇文章描写的主体或人或景或物,均有相同之处,同样采用了烘云托月、欲扬先抑的写法。这种写法,既无损于文章主题思想的表达,又能收到显著的艺术效果。

1.采用烘云托月、欲扬先抑写人。

在《明湖居听书》中,先写次要人物琴师和黑妞,而非主要人物白妞。先写貌丑琴师轮指弹奏之音,使“台下叫好声音不绝于耳”。继写黑妞容貌之美,服装之丽,说书声“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使听众不停议论,反应强烈,感人肺腑。这些旨在为后文对白妞的相貌之俏、服装之华省下笔墨,亦为突出白妞的绝唱烘云托月、欲扬先抑。由此可见,文中先令琴师和黑妞出场,都是为白妞登场层层铺垫,使白妞登场后听众突然感到强中更有强中手,强将手下无弱兵,从而突出白妞说书技艺的出类拔萃。

在《猎户》中,先写的是陪衬人物尚二叔和“百中”老人,而不是主要人物——访问的主要对象打豹英雄董昆。文章开头简笔交代打猎的季节、时间、天气和访问的对象之后,继之不是写主要人物,而先插叙尚二叔带自己去打猎的童年趣事,其旨在为后文董昆的出场埋下伏笔,给文章增添波澜。接着写的还不是主要人物,而是写猎技名扬的“百中”老人,其旨在为董昆出场进一步作垫,使文章再起波澜,为董昆出场继续蓄势。除此之外,还写了访问途中听场长谈“猎经”和打猎小组出色成绩以及董昆打死金钱豹后成为劳动英雄所获的奖品。这些均从侧面烘托,为董昆安排一个传奇式的出场多方映衬,以达到突出主要人物的效果。

2.采用烘云托月、欲扬先抑写景。

在《绿》中,作者重点要写的当然是“绿”,而这“绿”应该是梅雨潭的绿。作者在文章开头确实也点了题:“惊诧梅雨潭的绿。”但是,作者下面却没有写梅雨潭,更没有写到“绿”,而却大写特写梅雨瀑。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了梅雨瀑,如瀑的概貌、瀑的响声、瀑的两壁。作者写完梅雨瀑后,还是没有写梅雨潭,也没有写“绿”,而又开始写梅雨亭了。作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写了梅雨亭,写了梅雨亭周围岩石的陡峭、秋日天际的微云、润湿草丛的绿意,等等。作者之所以对梅雨瀑、梅雨亭先作着力的细摹,旨在为后文细致描写梅雨潭绿意之厚、水面涟漪、水光嫩滑明亮、水色温润如玉和浓淡相宜烘云托月;为抒发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惊诧与赞美欲扬先抑。作者这样写更能突出主题,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3.采用烘云托月、欲扬先抑写物。

在《荷叶咏》中,文章的主体是描写和咏赞荷叶,却从荷花入手。文章前一部分不惜浓墨重彩描绘荷花,拟其沁人心脾之香,摹其诱人之色,状其玉立亭亭与娇羞欲语之形。还引述古代骚人墨客咏赞荷花的诗文,极力铺陈,咏赞荷花之美。而后一部,才对被忽视的荷叶赋予新义。着意描写其形与色以及与人一般的灵性,默默无言地属于陪衬的地位“上催芙蓉赤,下助玉藕白”“不与人争风”“把阵阵清香送来”的朴实无华的品格。还写出了荷叶久旱不沾一滴珍珠似的水,风雨忘我护荷花,烈日撑起翠盖挡炎热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作者这样写,是妙用烘云托月、欲扬先抑的写法。前一部分表面咏赞荷花,实则为后一部分摹叶咏叶铺陈作垫,烘托出荷叶的自然美和精神美。

综上所述,《明湖居听书》《猎户》《绿》《荷叶咏》,其相同的写法,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旨在为描写的人、景、物层层铺垫,多方映衬,波澜迭起,引人入胜,达到烘云托月、欲扬先抑之效,最终突出主要描写的人、景、物,强烈地感染读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整体阅读过程中,上面说的各个环节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另外,整体阅读还可以从单篇文章的体式、作品的情境基调等方面来进行。整体阅读是一种意识,是经过训练才能养成的一种科学的思维习惯,我们必须要扎扎实实地、坚持不懈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这种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思考题整体局部
局部分解 巧妙求值
非局部AB-NLS方程的双线性Bäcklund和Darboux变换与非线性波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10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超级思考题
趣味(数学)(2018年5期)2018-06-26 06:52:36
超级思考题
趣味(数学)(2018年3期)2018-06-21 06:21:58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局部遮光器
吴观真漆画作品选
2016年《护理学报》继续教育思考题参考答案
护理学报(2016年23期)2016-03-07 0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