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倍蕾
(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3)
音乐剧(musical)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兴起于19 世纪末的英国、繁盛于美国纽约百老汇并逐步走向世界的戏剧表演形式。1927 年在百老汇上演的音乐剧《演艺船》,是公认的一部里程碑式的美国百老汇音乐剧,揭开了美国现代音乐剧的发展序幕。在20 世纪80 年代到90 年代,随着欧洲音乐剧四大名剧《歌剧魅影》《猫》《西贡小姐》和《悲惨世界》的先后问世,音乐剧迎来了大制作的时代。而欧洲音乐剧大放异彩之时,美国百老汇一度沦陷。华特·迪士尼公司在20 世纪90 年代抓住契机,自1994 年起相继推出了多部音乐剧,不仅顺利在百老汇获得一席之地,并且成功在全球掀起迪士尼音乐剧热潮。
而相比于欧美,我国的音乐剧起步较晚。尽管早在1921 年,黎锦晖先生就创作了我国第一部儿童音乐剧《麻雀与小孩》,反响热烈,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儿童音乐剧的发展几近停滞。一直到1981 年自全国歌剧座谈会上沈承宙向同行介绍美国“Musical”并将其翻译成“音乐剧”起,我国儿童音乐剧开启了发展探索阶段、照搬和引进西方音乐剧阶段和中国儿童音乐剧的创新阶段。
本文将前期创作问题归类为影响音乐剧发展的内部原因,将音乐剧后期呈现和运营问题归类为影响音乐剧发展的外部原因。
华特·迪士尼公司是一个充满活力且不断创造奇迹的娱乐帝国,以动画产业为龙头,创造了非常多的经典影片,如《白雪公主》(1937)、《小美人鱼》(1989)、《狮子王》(1994)、《花木兰》(1998)等。除此之外,它还经营有主题乐园、图书音像及其衍生产品等产业,以及本文的研究课题——音乐剧。其音乐剧的成功离不开前期歌舞动画片夯实的基础。1994 年4 月18 日,迪士尼第一部音乐剧《美女与野兽》在百老汇皇宫剧场首演,在14 个国家115 个城市共计上演5464 场。而在此后的18 年间,迪士尼又陆续制作了《大卫王》(1997)、《狮子王》(1997)、《钟楼怪人》(1999)等10 部舞台音乐剧以及《歌舞青春》(2006-2008)电视音乐剧三部曲。
不难看出,迪士尼创作的音乐剧选题都是从不同背景和文化中寻找,大量拓宽选择范围。尽管大部分都以其早期动画IP改编为主,如《泰山》《无冕之王》等,但也存在取材于《圣经》的《大卫王》、取材于威尔第同名歌剧的《阿依达》。不管是何种选择,他的制作都帮助迪士尼的全球化野心更进一步,另外,这些选题在当地或在动画IP 推出前已历经时间的考验,可以降低制作风险。
此外,迪士尼公司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它不拘一格、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特质。《狮子王》音乐剧版制作人彼得·施奈德(Peter Schneider)与托马斯·舒马赫(Thomas Schumacher)曾在1990 年制作《丛林之王》电影后想制作音乐剧版,但造型、风格、音效等与他们想要的银幕形象相差甚远,苦于缺乏天才的研发(development)人员,因此一直被搁置。在1994年《狮子王》动画版上演后,托马斯·舒马赫(Thomas Schumacher)、麦克尔·埃斯纳(Michael Esiner)碰头,提出改编《狮子王》的兴趣。一直到1995 年茱莉·泰默(Julie Taymor)带着她从未挑战过的全新创意与托马斯等人见面,这才敲定了《狮子王》音乐剧版的主创人员,确定将《狮子王》搬上舞台。而《狮子王》音乐创作也同样用心。剧中许多乐器的音色甚至是音乐制作人们远赴非洲取材后采用电子合成技术制作,既吸收了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养分,也将现代技术巧妙地融入,形成易于传唱、极具非洲韵味、音乐风格鲜明的经典歌曲。配合原生态的非洲舞蹈与泰默让人惊叹的舞台设计和本土化的唱腔与方言服化,让人仿佛置身于非洲草原之中。
从外在来说,迪士尼音乐剧大多拥有宏伟巨制,利用先进的科技设备、手段制造气势恢宏美轮美奂的舞台布景与道具。“连带”是迪士尼公司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其连带性体现在两方面:家庭连带与周边连带。家庭连带是指通过一位家庭成员的活动而带动整个家庭的参与。一个小观众的身后是双倍放大的家庭,为了陪同孩子进入剧院欣赏音乐剧,不仅其父母甚至其祖父母都乐意陪同孩子一同观看,由此,一个儿童来观看迪士尼音乐剧,剧院一定会售出两张及以上的门票,这是其他音乐剧无法比拟的。而周边连带是迪士尼公司精心设计的周边产业链条发展模式。音乐剧的大火,使得其周边产品随之火爆,这点相较于其他音乐剧同样是十分突出而又成功的,不仅扩大了影响力与知名度,超乎预料的经济效益也为其今后的音乐剧产业发展奠定了更加良好的基础。
迪士尼音乐剧往往从前期准备、彩排环节上,就已经开始进行媒体宣传,在上演半年前,就开始售票。改造剧场、广告宣传、对演员排练进行宣传,这一切都是为了上座率以及票房带来的巨大商业利润,也正是迪士尼音乐剧艺术性与商品性完美契合的点。
我国儿童音乐剧的创作目前以三大板块为主:原版阵容引进剧目、版权本土化剧目、原创剧目。原版引进是音乐剧发展最初的一种方式,就是将西方经典音乐剧原封不动地引进到中国,并且用原版语言上中国舞台。因为原版引进剧目的高成本,所以从数量上来说原版阵容引进剧目每年上演的数量是最少的。版权本土化即将外国作品购入,音乐、剧情、舞台布景以及演员的服装等基本保持本色,但将歌词翻译成本土语言,加入本土俚语或笑料,使其符合中国观众的心理诉求,音乐旋律和歌词译文也符合中国大众的口味。原创是音乐剧的最高境界,也是现在我国音乐剧市场的“大头”。目前,中国的原创儿童音乐剧作品不下百部,但其中的优秀之作凤毛麟角。
2015 年儿童音乐剧票房十强中,仅《爱探险的朵拉——海盗历险记》是原版引进剧目,版权本土化剧目数量最多,共6 部。上榜的原创剧目共三部:《皮皮鲁送你100 条命》《魔豆》《巴啦啦小魔仙之星梦派对》。可见观众更愿意为国外大IP 剧买单,且我国儿童音乐剧市场尚处于“摸石头过河”阶段。
表1 2015 中国儿童音乐剧票房十强
作品选材上,基本以国外童话故事、迪士尼故事改编为主,较少本土题材。的确,在《格林童话》等童话书中有很多小朋友耳熟能详且喜爱的IP,选择这些故事作为脚本不仅好推广、上座率高,而且幼儿的接受度更高。但也反映出我国民间故事、古代传说等文学题材推广不足,缺乏本土性。我国上下五千年文化,拥有丰富的剧本题材和歌舞资源,但在创作上却没有做到物尽其用,这既无法在作品中潜移默化地宣传我国价值观,亦无法形成我国音乐剧的影响力。
此外,大量剧目都将受众群聚焦于低龄儿童,选择童话故事为脚本,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青少年阶段的受众群体。例如我国大型原创儿童音乐剧《魔豆》,该剧是根据格林童话原著《杰克与魔豆》为蓝本创作,整个故事情节简单易懂,角色性格色彩鲜明,寓教于乐,满足学龄前儿童及小学低年龄儿童的理解力和审美心理,易于帮助他们理解和养成良好品格。然而现在儿童受互联网影响,普遍早熟,儿童在小学中高年级段开始或生理或心理上进入“青春期”。他们的身心都在逐渐剥离儿童阶段,向成人世界成长。这些立意单一的儿童童话音乐剧显然已无法满足他们,他们需要带有一定现实主义题材、人物与剧情更饱满的作品给予其养分。
除剧本创作外,我国儿童音乐剧歌曲创作、舞蹈创作及舞台设计上同样存在粗制滥造的现象。这与我国执导音乐剧作品的导演几乎都非本专业出身也有些许关系。作品的整体编排上也近似“歌伴舞”的传统形式,舞蹈、歌唱与表演难以融为一体,歌曲与角色的契合度较低,戏剧性较弱。此外在舞台布景上,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审美传统一般以写意、抽象为主,典型代表为我国戏曲舞台上的“砌末”。而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国儿童音乐剧鲜少有大资金的投入,在这一点上也限制了创作者们的想象,难以用舞美为剧目增色。
音乐剧是一种极具商业价值的戏剧形式,它的编排、策划到运营对演出的成功与否、回报、盈利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的商品性是它作为一个商品的最初动机与最终归宿,因此在后期运营上,如何提高观众对剧目的期待、如何提高观众与剧目的黏性、如何带来长期效益都是创作者们需要考虑的。
首先,受剧情影响,受众群体单一。我国儿童音乐剧的创作完全面向儿童,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水平创作,因此对于大部分青少年与成人来说是幼稚且毫无吸引力的,因此也就失去了大量的受众。其次,除原版引进及本土化的剧目外,原创音乐剧的演出体量总体偏小,大部分作品仅完成一轮演出,可见对原创作品的推广力度不足。由于我国音乐剧市场的不规范和运营模式的不健全,我国儿童音乐剧的广告与宣传活动“简朴”。前期广告宣传及媒体报道基本是在首演一个月前才开始进行,首演结束后鲜有后续评论及报道。同时也存在为完成政治指标或评奖而作的作品,此类作品在展演结束后便杳无音讯了。
剧本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部音乐剧的票房与成败,同样蓝本的选择与创作在迪士尼音乐剧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创作的初期阶段,制作方应做一个准确的市场定位,再进行市场调查和评估,测算该音乐剧的可行性、成本及预期收入等。如同《狮子王》的创作者们为了将这个计划成功实施,花了5 年时间去寻觅合适的导演、设想将这个作品搬上舞台的一切可能性。与泰默的灵感契合后,又花了两年时间才将这个计划“变现”。可见迪士尼音乐剧创作者们拥有对自身职业与事业的高度热忱以及大胆的构想。
音乐剧的选材和编写可以尽可能本土化、大胆前卫。我国儿童音乐剧可以尽可能从我国传统民间神话故事、诗词歌赋等中寻找灵感,大胆构思,弘扬我国传统美德,创造和形成我国特色音乐剧IP。此外迪士尼音乐剧也在摸索与发展“去低幼化”的全新音乐剧IP。在现今互联网的影响下,儿童的视野和思考能力达到了全新的高度。我们可以从迪士尼近些年的作品中看到多元的音乐构成、多角度的故事解读观众完全可以接受,在创作中因是给儿童观赏而故意幼稚化也是一种消极的惯性思维。
音乐剧是集歌唱、舞蹈与表演为一体的现代舞台剧形式,人物的台词通常以“唱”的形式表演,因此歌曲的创作在音乐剧中尤为重要。而舞蹈的创作在音乐剧中同样不可忽视,好的舞蹈编排能够帮助观众理解剧情,推动剧情的发展。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舞台设计。
在迪士尼的每一部音乐剧中每个角色都有为其量身定制的音乐,音乐往往都有共同的动机,与人物融为一体。同时,每部作品也会留下几首让人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这首歌曲一出现就会带动情节的发展、牵动观众的情绪,如《狮子王》中的《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美女与野兽》中的《Beauty and the Beast》。因此,我国儿童音乐剧的音乐创作同样也需要花费心思去构想。
迪士尼音乐剧通常是当音乐剧的创作人提出一部剧的构思和创作方向,迪士尼公司及制作人就要进行大量前期商业调查,包括市场调查、观众心理期待值调查等等,用数据和调查来验证新构思的可行性,一旦认可指数很高就开始后期计划去实施剧作项目,这样一来常常是剧目未出,围绕着这部剧的商业运营就已经开始了。
我国儿童音乐剧产业化发展也必然要形成以制作人为中心的商业运作关系。专业音乐剧制作人要有前瞻性的眼光,能预估到相对主流的发展走向,并从此出发选剧本、投资人、演员以及制作团队,毕竟音乐剧产业的首要目的是要获取商业价值,始终以吸引观众为基本原则。
迪士尼公司在产业化的完善上相当成熟。从剧本到广告宣传、到剧后衍生产品销售一条龙,是一条可以从上游到下游可分化出若干可盈利环节的产业链,如版权购买、周边售卖、真人签售会等。
迪士尼音乐剧集艺术性和商业性于一身,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商业化的典范。它的成功不仅仅源于它的品牌,它的内在有很多值得我国儿童音乐剧学习与借鉴的地方。我国儿童音乐剧不仅要在剧本的创作上标新立异,在音乐、舞台和舞蹈的设计上也要“异想天开”,逐渐转变为以制作人为中心的商业运作模式,形成自身的产业链,加强与观众的黏性,增加票价之外的额外效益。
①引自孟聪.上海原创儿童音乐剧探寻[J].上海戏剧,2020,(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