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商城实验学校/伊馨宇
“一杆秤,不招摇,吴县人心最公道,奸商小人自难逃。”这是流传在吴县当地的民谣。
吴县杆秤小有名气,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还钦赐吴县作坊“天下第一秤”的牌匾,于是数百年来,杆秤一头称着吴县人的骄傲,一头称着买卖人的心。
吴县有两位远近闻名的做秤师傅,一位是王师傅,一位是李师傅。王师傅个子不高,身材颇为圆润,浑身透着一种乡下人特有的纯朴与憨厚。他从不跟人置气,每当对方怒气冲冲时,他总是腼腆地抿抿嘴,一言不发,因此乡人拖着去声长音送他一个外号——忘师傅。
“忘师傅”的作坊很好找,倒是不容易忘。穿过村头那条小溪,从迎面的两棵垂柳间望过去,青砖白瓦,黛石铺路,也许是因为走的人多,这条路总是光洁如新。王师傅制秤,只用碗口粗的橡木,纹路也要古色古香,氤氲着吴县特有的文化气息,再经七七四十九天的切割、打磨、润色,一柄秤的雏形始现。最后,他还要亲自挑选秤砣,刻上“公正”二字,填以朱红。欣赏这秤的人只需摸一摸,不自觉地将鼻子靠近它,吸一口气,便满意地说:“就这味儿,瓷实!”
可因为工期长,光顾王师傅店的顾客并不多,秤的价格又低,王师傅的手头自然不算宽裕。
不了解他的人总埋怨他:“忘师傅啊,你可别把制我那杆秤的事忘了啊!”王师傅回答:“记着呢。”了解他的人则说:“王师傅啊,秤不着急用,抽你的空就行!”王师傅的回答依然是:“记着呢。”
人们都说,王师傅是一等技术,三等收入,但王师傅不慌不忙,就像门前那两棵老柳树一样,枝条漫不经心地在轻风中摇曳。
李师傅就不同了,他的作坊显眼一些,村中心商业街上最高大的门楼就是,门两边还各有一只一人多高的大石狮子。李师傅大个子、大背头,不管什么时候,不论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他总是喜欢打着宽大的领带飘来晃去。他说话声音洪亮,人似乎也更加热情痛快,每当遇到熟人定制杆秤,他总是哈哈一笑,大声说道:“您就瞧好吧,独一无二!”
李师傅还会给客人“独家尊享”,他在秤杆上刻下定制者的名字,让定制者感觉“很有范儿”。不得不说,李师傅天分极高,跟着师傅学了一年就掌握了王师傅学了大半辈子的技法。李师傅做出来的秤都是“私人定制”,即来即走,拿着也轻便。秤的价格和王师傅的一样,但交货时赠送小红绳结,因此李师傅的作坊前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20世纪80年代初,不知怎的,吴县杆秤的销量突然大了起来,外地客商纷纷前来订购。李师傅雇了不少学徒,从批发商那儿购了一批廉价的木头,流水线生产,五分钟出一杆秤。“天下第一秤”一下子散布到全国各地,某电视节目对李师傅的工厂和工艺进行了宣传报道,李师傅说自己会坚守初心,把公正公道的文化传承下去。
王师傅似乎真的被遗忘在了时光的洪流里。
好多年过去了,大批电子秤逐渐取代了手工杆秤,李师傅的秤不断被退回,其中还有很多客户当着李师傅的面把秤杆折断了,大骂道:“丢人啊!咱再缺钱、缺东西,可咱不缺德,短斤少两的事咱不干!”“天下第一秤,称的是良心!杆子轻,人心弯,吴县人再穷不耍奸!”
李师傅的秤让他鼓了钱包,却失了人心,丢了公道。这时,有人想起了“忘师傅”的杆秤。
“要说还是王师傅的秤好啊,使惯了,乌亮乌亮的!摸着瓷实,用着踏实!”
越来越多的人以拥有王师傅的杆秤为荣,后来,电视上再次播放节目时,画面中是王师傅徒手掂量称重的报道。在众人的赞许声中,他还是不习惯多说话。
主持人说:“忘师傅啊,你‘忘了功利,记着公道’的匠人精神可不能丢啊!”
“记着呢!”他的回答还是这仨字。
是啊,在心里记着的公道,人们忘不了。以至拙抱朴之心勤恳做事,“至拙”终成“大巧”;而以取巧之技待人,则如金沙中的灰尘,必将被历史涤荡殆尽。
(答案见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