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马 琳
金融科技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互联网企业更是成为金融领域最活跃的力量之一。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以及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我国金融科技行业也得到蓬勃发展,金融科技企业数量持续增加,竞争日趋激烈,金融科技企业纷纷加大对其核心竞争力进行培育和建设,以期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和市场地位,增强国际影响力。但与此同时,由于金融科技产品具有高度复杂性、高风险性等特点,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技术挑战。因此,金融科技时代需要大量高素质复合型供应链金融业务专业人才,来满足金融科技时代产业发展的需求。应用型高校供应链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面向市场需求,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来达到综合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可以与高校共同培养人才,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但是,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的供应链金融专业课程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本文对金融科技背景的概念和应用型高校供应链金融人才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构建基于金融科技的应用型高校供应链金融人才培养的策略建议。
金融科技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互联网技术导入传统金融业并使其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服务效率的提高、运营成本的降低、业务创新的推进和盈利空间的扩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新的业态。广义上的金融科技包括金融信息化、支付手段数字化、金融服务网络化、融资渠道电子化等多个方面。狭义上的金融科技主要是指非金融机构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各项能够应用于金融领域的技术重塑传统金融产品、服务与机构组织的创新金融活动。
1.互联网和移动支付。在移动支付上,我国在这一领域优势明显。自2011 年推出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以来,我国的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快速扩张。移动支付丰富了支付场景,成为除银行卡、现金外最常使用的支付工具。各国不同程度的实践表明,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第三方支付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已经比较清晰。总体而言,能大大提高支付效率和便利,有效补充现有金融体系的服务功能,也能推动现有金融体系进一步提高自身效率。
2.智能金融理财服务。智能金融理财服务上,金融科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信息收集、处理的进一步系统化、智能化和自动化趋势,这既包括前台投资决策,也包括中后台的风险管理和运营管理。与传统投顾相比,智能投顾将充分体现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如降低投资理财成本、分散投资风险、预测黑天鹅事件风险等。
3.区块链。对于区块链技术,目前各界普遍认为,这是一项不确定性最大,但属于根本性、颠覆性的技术,具有分布式、免信任、时间戳、加密和智能合约等特征。对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分歧也较大。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一旦技术成熟和被全面采用的话,则可能会彻底改变现有金融体系结构和基础设施。虽然区块链技术在发展和应用过程中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技术挑战,但该技术已成为全球金融创新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也受到各国监管当局和金融机构的高度关注。
从全球范围看,金融科技正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竞争力和增加就业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把加快金融业转型升级作为国家战略。目前,发达国家已经进入金融科技时代,而我国金融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是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金融科技的作用,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金融科技发展。2015 年4 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2016 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大数据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意见》;2017 年7 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商业银行服务贸易创新试点指导意见》;2018 年12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出:“实施数字金融行动计划,推进数字货币、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于金融服务领域。”可见,国家对金融科技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金融科技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金融产业已开始迈入“智能+”的新阶段。
高校主要承担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应用型高校具有鲜明的专业特点和办学优势,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并积累了丰富经验。高校是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专业人才,因此应用型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应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核心,突出应用性特色;其次,应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能力提升;最后,应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实现多层次培养目标。
高校要通过完善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另外还可借助“双证书”制度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最后,可以将创业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强教学效果。高校应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同时还要强化教师团队建设,提高师资队伍质量;最后,还应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热情;此外还需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应用型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其培养目标应当是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办学思想和科学的教学体系。目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知识、重应用轻创新的倾向,导致毕业生不能适应企业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在人才培养时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殊性,使得部分学生毕业后无法很快胜任工作,造成供需脱节现象。
随着金融科技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已经成为各大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何将大数据分析技术与教学进行结合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由于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当前的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必须探索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基于项目教学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专业评估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学校能否吸引优秀生源以及是否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然而目前各高校的评估方法主要还是采用主观打分法,这种做法虽然客观公正,但容易产生片面性和主观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实际能力水平,也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办学,不利于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因此需要引入科学合理的专业评估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应明确定位,从市场出发,根据不同工作岗位需求设定相应的知识与技术。课程开发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其设计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将课程设置作为核心问题来思考,通过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确定本专业课程培养目标。按照“能力本位”的思想对课程进行合理划分,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相关教学方案,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在教学内容上也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专业特色;针对企业人才需求变化而不断调整教学计划;重视案例教学、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师团队建设等提高教学质量。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高校应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市场需要的课程体系。从毕业生就业率来看,该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据不同类型工作岗位所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及素质,设计相应的课程内容,包括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等内容。
以多学科集群融合多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宽口径厚基础本科生培养基本准则为导向,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和金融服务业现实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多层次需求为导向,聚焦“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特色教育”模块进行“新工科—新文科”综合课程体系、教材建设研发。从宏观层面制订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要求的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地方产业优势,提出了“三段式”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多元化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了由学校、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型校企联合育人机制;探索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搭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与评价标准,实施效果良好。
高校应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专业评估制度,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例如美国的AACSB 认证、英国的ICAP 认证、澳大利亚的BTEC 认证,这些都属于国际先进的评估方式。另一方面可考虑我国国情,如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时期,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传统的单一的高等教育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此情况下,高校教育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现有的评估体系和方法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需求制订合理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还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此外还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促进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金融科技时代的到来,社会对金融创新型人才需求日益旺盛。因此,探索金融科技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供应链金融人才培养的可行性是非常必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应用型高校供应链金融人才培养的研究不仅有利于解决应用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而且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在金融科技背景下,供应链金融业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为各行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也给应用型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对金融科技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供应链金融人才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能从多方面来改善应用型高校供应链金融人才可行性培养方案,以期更好地促进应用型高校供应链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使之满足现代企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