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苏芸
(广州开放大学,广东 广州 510091)
乡村是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自党的十九大后,全面构建小康社会、显著缩小城乡差距就成为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此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顺势而生。因此,在推动乡村振兴落实、发展新型农业、开发新农业经济的过程中,人才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保证人才、土地、资金、产业等要素的稳定协调,才能真正为乡村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目前我国在乡村振兴建设人才的储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受到人才引进机制、人才利用情况、政策落实效果等方面的影响,乡村振兴人才储备的状况不容乐观。首先,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乡村人口在持续降低,大量劳动力与年轻人涌入城市去生活。依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可以发现,2018—2019年间,我国的总人口数量在上升,但是农村人口数量与比重却在逐年下降,说明农村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2018—2019年年末农村人口统计
其次,乡村振兴建设人才的能力不足,水平相对落后。在多年的农村人才培育体系下,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仍以种植业为主,缺乏对乡村新型产业的开发能力与再造能力,因而无法建成高水平、专业化的农村经济体系。此外,乡村振兴建设人才还缺乏持续提升和发展的路径,大多数成人高等教育院校都集中在城市之中,使得农村人才缺乏继续深造与能力拓展的教育途径。[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大量农村劳动力对于土地的依赖性已经大幅下降,并且开始走进城市去学习或工作。与此同时,在我国住房、医疗、环保等综合政策的引导之下,城镇化发展进一步升级,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变成城市居民,大量农村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城市工作与生活,由此使得农村的人才资源呈现出匮乏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受了当前社会观念与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影响,一方面,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多数人仍将农村视为发展落后、资源贫瘠、产业稀少的地区,加之对“三农”问题有着不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将人才回乡就业或创业视为“大材小用”,认为只有走向城市才可以拥有更好的发展与未来。在这种陈旧思想与社会观念下,使得乡村振兴出现人才严重外流的问题[3]。另一方面,我国的城乡发展差距较大,而农村的可支配资源有限,因此限制了发展的空间与方向,缺少试错的机会,这也使得大量农村人才不愿承担回乡创业的风险,导致乡村振兴人才资源的整体水平偏低。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国家为乡村建设发展制定了诸多人才政策,引进一部分优秀人才来到乡村展开创业活动。但由于多数创业者与优秀人才并不了解农村的发展形势、区域优势以及创业方向,因而成功创业的人非常少,能够带动农民共同致富的更少,由此造成了资源与人才的浪费。其根本原因则在于创业者自身综合素养与乡村发展的需求不符,同时创业者的能力素养在某一方面重点突出,缺乏复合型、综合性的发展能力,进而使得在创意与产业落实过程中,存在较大的资源障碍、人力阻碍或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而这就要求当前成人高等教育在为乡村振兴战略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强调对乡村发展形势的了解,保证人才与发展机遇的匹配性。
当前乡村振兴人才培育仍属于薄弱环节,其主要原因包含两个方面,其一在于成人高等教育院校在人才培养体系设计方面与乡村的实际发展建设需求不一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更适合投入到城市建设之中,而无法适应新农村的环境。尤其在农业类专业人才培育中,其课程内容缺乏实践的机会,学生更擅长开展农学研究,而并不擅长于农村产业建设。其二在于成人高等院校在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建设上存在偏差,其考查评价方式更注重培养优秀的科研人员,但相对应的成果转化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因而无法满足乡村振兴中的人才需求标准。
1.坚持立德树人,扎实做好思政教育
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复合型人才培养应建立在完善的思政教育基础上,只有从根本上培养好人才的思想观念、道德素养与政治意识,才能确保人才的知识与技能落实到乡村振兴建设之中,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对此,成人高等院校应坚持立德树人任务,开辟协同育人途径,构建“思政+”课程模式。[4]首先要全面完善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将乡村振兴、创新创业、乡村文化等内容融入思政课程中,以此加强学生对支援农村建设、返乡创业发展的认同感。其次,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专业教师能够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并将其专业课程知识与乡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依托自身的专业与技能,探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道路。此外,成人高等院校还应推动课外思政活动建设,比如组织大学生开展“三下乡”活动,通过采集乡村文化、体验乡村生活、感受乡村技艺,进而发现乡村振兴建设中的可利用资源。
作为曾担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执行委员会委员(1999—2002)、ICME-14申办委员会主席(2013—2015)、ICMI中国国家代表、ICME-14国际程序委员会(IPC)主席,王建磐教授是ICME-14申办和举办的亲历者和主要组织负责人.为此,王建磐教授就ICME-14的申办过程和中国主办此次大会对中国数学教育崛起的意义接受了访谈.
2.完善课程体系,提升综合素养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课程体系的复合化建设,只有课程内容呈现出多元结合、学科综合的特征,才能保证人才的复合化成长。根据现阶段乡村振兴建设进程中的工作岗位需求分析可以发现,当前需求最紧缺的是“工+文+艺”三元复合人才,比如在管理类专业中,即可构建“管理技能+商学课程+领导艺术”形式的课程设计模块,通过层次化、多维度的项目学习包促进学生能力的综合化发展,实现复合型能力培养的目的。
3.优化课堂教学,精准实施任务
课堂教学是实现成人高等教育育人的手段和提高人才知识水平与能力的根本途径,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课程内容的系统化与整体性,同时避免课程内容的盲目性与碎片化。在乡村振兴大环境下,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应依据区域特征、学情需求、专业特色等充实课程内容,一方面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改革,针对当前部分专业、部分学科中课程内容脱离实际的问题,进行课程优化,以农村建设岗位为基础,构建精准明确的融通课程,甚至可以打造乡村振兴下的课堂教学实践案例,将学生专业课程方向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实践应用与创业案例进行呈现,以此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课程内容需要进一步合理地优化安排,既要精准分析学生学情,又要把握复合型人才培育的基本规律,同时还要结合区域内乡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构建“一村一品”“一专多能”的精准策略,引导学生以本土乡村建设为基础要素,以专业方向相关的学科实施为核心内容,达到精准实施育人任务的目标[5]。
1.汇聚资源,以乡村振兴为专业方向
在新时代背景下,产教融合在不断向更广更深的方向拓展,也是进一步提升教育活力、提升人才培育质量的核心途径。因此,推动校企合作与行业合作是成人高等院校人才培育和教育改革的关键趋势,这就需要其借助优化专业布局、聚集专业资源、营造优良氛围等手段落实[6]。
首先,在优化专业布局方面,高校具备丰富的专业资源,为促进产业的升级转型发展,必须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从多角度切入分析,既要坚持以点带面的基本原则,保证专业布局脱离传统的理论学术分类,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经济与产业体系展开建设;又要坚持多元模块融合特性,依据农村区域内所需各类人才的特征和标准,构建多元专业模块,以保证专业与人才培育均呈现出复合型特征。其次,在专业资源整合方面,成人高等院校不仅要开设与乡村发展息息相关的“三农”专业课程,同样也要开设包括经济管理、法律、营销、设计等在内的诸多专业,而为了促进乡村经济建设,则可以推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进行联合。[7]同时借助产教融合的力量,将专业融合的范畴进一步扩展到各个领域,由此不仅可以促进人才培养的跨学科水平,而且有利于人才的创新意识发展,能够将诸多专业知识的融合落实到乡村经济建设之中。此外,在氛围建设方面,则要推动“传帮带”作用的引导。农村地区缺乏成人高等教育院校,缺乏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但却有着广阔的实践与体验基地,因此在产教融合建设下,可以由农村为高等院校提供深入基层锻炼实习的机会,由此吸引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农村区域特征进行融合建设和相互驱动,为农村提供更多的人才力量。
2.创新机制,以服务合力为培育目标
产教融合必须以市场作为基本导向,而成人高等院校与产业或企业之间,则可以通过建立合作共生的创新机制,以此形成服务合力,为实现复合型人才培育目标提供动力支持。[8]首先,创造力已经成为当前复合型人才培育的根本素养之一,不仅影响着乡村振兴建设的发展,更推动国家与民族复兴。对此,成人高等院校应进一步强化与企业的合作,一方面要构建高效有序的办学机制,把控产教融合的基本方向、校企合作的基本规范以及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形成制度化、系统化的建设方案。另一方面则要精准定位乡村经济建设服务的实际需求,并因地制宜,建立相应的助农服务计划、乡村经济建设方案等,由高校与企业协同组建团队,既可以为农民开发新产业提供技术指导,又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与实训的真实项目平台,进而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其次,成人高等院校与企业还可以以合作的方式申请承接政府的服务项目,由企业提供相关的服务资源、流程与标准;而学校由教师与学生建立服务团队,通过沟通协调等方式,达成项目目标和要求。此外,成人高等院校还可以联合农业农村部、乡村企业、行业协会等,为乡村提供教育课程与专家讲座,由此帮助乡村解决和协调实际问题。
3.整合力量,以多元参与为培育保障
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成人高等院校必须坚持产教融合原则,通过多方资源整合,打破传统的单一化人才培育体系,进而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构建项目研究目标,以新农村建设为特色方向,推动政产校企的合作化育人建设[9]。
首先,要创新组织布局,引导人才培养向多元参与发展,采用模块化项目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多元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时也要发挥好重要的以研促教作用,通过科研活动与实践探究相结合,拓宽人才培育的路径与内涵。其次,成人高等院校应构建专业协同育人平台,一方面要利用政府与企业的力量,将多方优质资源进行整合,并通过研究、培训、社会实践、成果演示等途径,为乡村振兴人才培育铺设道路。另一方面要聚集乡村振兴的新智慧,在展现乡村建设成果的过程中,为人才培育构建参考与学习的示范框架。此外,成人高等院校与企业还应共同建立就业创业孵化平台。在复合型人才培育中,就业创业能力是重要的培育内容,为进一步推进乡村经济发展,必须推动创新型经济建设,而就业创业孵化平台可以为人才发展提供重要的途径,既可以让学生进入现代农业园区进行实习和学习,了解真实的乡村建设路径与发展形势,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将其创意想法由“点子”变成“现实”,并成为农村产业建设的典型代表。
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当前环境已经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在建设的过程中,复合型人才培育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保证新型人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与智能思维。首先,在非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中,人才培育必须将信息素养作为关键要素之一,要求学生不仅具备使用和操作基本计算机软件的能力,而且要树立大数据、智能化的工作意识,能够推动乡村产业向网络化、智能化、大数据化发展,进而达到跟上社会潮流发展的目的和效果。其次,在信息技术类专业中,则要全面强化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一方面要推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技术的普及教育,保证学生能够展现出杰出的专业水平与能力。另一方面则要拓宽信息技术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的应用路径。其一要以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发展,通过应用农业机器人、智能化服务、物联网技术等全面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通过线上销售平台、冷链物流系统,将农产品进行直销。其二要以信息技术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通过3D重建技术,复原乡村的古典民居、古村落建筑,由此吸引更多的游客观赏乡村的自然风光与文化景观。
人才评价是检验复合型人才培育目标是否实现的关键。第一,应发挥政府在评价体系建设中的方向指引作用,针对当前乡村振兴建设的人才需求,政府可以为成人高等院校制定办学指标、专业设置、绩效考核、奖励标准等相关内容,形成专业服务产业、校企融合、毕业生素养等诸多指标[10]。第二,应发挥社会评价的决定性功能,通过社会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思政意识、职业素养、技能水平等进行全面评价,以此确立学生的复合型能力指标。第三,应发挥学校评价的关键性作用,成人高等院校应构建专业的评价监督团队,一方面要用政府要求与社会需求规范人才培育目标,进而通过自我诊断,对人才培育质量体系进行改进与优化;另一方面则要推动企业标准与人才标准的融合,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检验学生是否达到复合型人才标准,同时构建专业、学院、学校三个层级的评价机制,通过课程、师资、实训基地等方面的建设,达成过程性、多元化考核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建设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应当构建复合型人才培育目标,针对当前人才培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推进课程改革、落实产教融合、坚持与时俱进、重构评价体系等途径与策略,构建完整的复合型人才培育模式,让当代学生树立热爱乡村的基本观念,能够主动投身于乡村振兴建设事业之中,进而通过自身的复合型能力为新农村的文化经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