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绿色金融发展研究

2022-09-06 06:08欧阳宇俍刘安炉
企业经济 2022年8期
关键词:绿色金融农业

□欧阳宇俍 刘安炉

一、引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之本。《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 年)》明确了乡村产业的发展目标,强调要建立一批具有特色的乡村产业来推动乡村振兴,并运用科技、技术、金融等手段,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发展。202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强调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业态新产业,这为绿色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指明了方向。“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并首次单列“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强调金融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中具有重要作用。绿色是乡村的底色,绿色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而绿色金融是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实现共同富裕。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绿色金融概念的研究

德国生态银行在1974 年成立之初,将绿色金融定义为“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性的、可持续的金融活动”。1995 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明确绿色金融是一种金融服务,目的是改善环境,应对气候变化,节约资源。1996 年密歇根州立大学则将其定义为“金融机构支持上下游企业为达到核心企业的绿色要求进行的融资活动”。1997 年《京都议定书》中将绿色金融表述为“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增加碳汇能力的商业行为的投融资活动”。2019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绿色金融是“金融机构为经济主体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转型进程中提供的融资活动”。2021 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COP15)提出绿色金融是“为补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缺口,防止物种资源流失、减少森林砍伐等开展的金融活动”。何茜(2021)通过梳理绿色金融的起源、发展和全球实践,指出绿色金融的内涵正在从单一绿色金融工具逐步向可持续、资源利用、产业结构、公众环保意识、银行业经济效率等多维度发展。当前中外绿色信贷业务发展存在明显差异,受限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绿色合作共建网络发展速度远未达到预期。何奕霖(2022)认为所谓绿色金融,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思想的金融理念、战略性的规划及绿色产品。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当今社会,绿色金融理念的普及与相关举措的落实,是迫在眉睫的任务,特别是对农村地区来说,绿色金融理念更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本文认为绿色金融是商业银行为促进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节约资源而开展的银行金融服务,通过引导资金从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转入清洁能源和绿色环保的行业,实现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关于绿色金融助力产业发展研究

张卫东(2021)指出当前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绿色潜力尚未完全激发,要积极迎合乡村绿色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互助的趋势,促进绿色金融在农村地区发展。张静文(2021)认为,当前我国乡村产业绿色金融的标准仍不统一,融资主体的信用体系尚不完善,绿色金融产品种类的类型还不丰富,创新力不足。左正龙(2021)提出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基础建设存在较大不足,同时区块链技术所引发的“契约链”在征信问题上存在纰漏,因此应当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本土经济组织合作进行乡村振兴与绿色金融的产业融合创新。沈彦萍(2021)认为,绿色金融在支持乡村振兴方面存在政策合力不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绿色金融发展基础薄弱、农村数字金融发展缓慢等问题。对此,政府应从完善工作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坚持科技赋能等方面加大对乡村振兴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应强化服务城乡资金融通的功能,积极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更加有力地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周明栋(2021)认为绿色金融能够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具体路径选择中,应结合地方经济社会以及绿色经济发展实际,循序渐进地推进绿色金融助力举措。李今果(2022)认为随着我国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绿色金融得到了不断发展。当前,发展绿色金融不仅是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实现金融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发展机遇。董春晓和徐晟(2022)认为传统的粗放式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双碳”目标下节能减排的需要,这不仅对乡村振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对绿色金融创新提出了新挑战。

综上可见,学者们对绿色金融概念以及绿色金融助力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对绿色金融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机理以及具体路径的研究还有待深化。本文拟深入探讨绿色金融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理,从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的角度分析绿色金融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路径,旨在促进乡村产业绿色发展。

三、绿色金融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理

(一)直接作用方面

1.绿色金融活化机制

绿色金融可以直接促进农业生产生活转型。在绿色金融的助力下,新型农业经营呈现规模化、产业化、多元化发展态势。绿色信贷能直接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增强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同时,农业生产生活转型也需要不断规范财务制度,搭建现代企业发展的融资平台,降低农村金融风险,优化金融环境。在绿色金融助力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发展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主力,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模式从“小农户”经营向“家庭农场” “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模式转变,有利于降低市场出清的限制条件,减少可能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绿色资本供给机制

绿色资本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相辅相成,绿色资本的注入能有效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绿色信贷是满足农村绿色发展资本需求的最直接方式,它向农村家庭提供绿色生活贷款、绿色消费贷款和其他贷款产品;向农村企业家提供绿色商业贷款,指导企业家合理开发农村资源并提高收入水平;向企业提供绿色信贷,支持绿色农业和森林、绿色交通、污染控制项目等,促进农村产业绿色发展,实现产业振兴。因此,绿色资金一旦被引入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渠道,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3.农业生态风险规避机制

目前,乡村产业振兴脆弱地区仍然存在生态环境恶劣、地理环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和技术落后等问题,绿色金融创新推出的农业环境责任保险、农业和农业气象学保险、农业产品质量保险等相关保险可以使这些地区的农民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减少或避免农民财产受到损失,减少自然灾害风险冲击。

(二)间接作用方面

1.乡村绿色振兴导向机制

利用绿色金融的可用性、适宜性和低成本性,能有效指导农业经营主体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农村投资和产业发展的绿色转型。农业经营主体绿色发展理念的增强可以使他们更加重视环境保护,愿意组织或参加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工作,也能有效扩大乡村企业的就业岗位,提高农民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积极性。因此,乡村绿色振兴导向机制能从间接方面提升农业农村发展的质量,为农村金融投资和产业发展的绿色转型提供有力保障。

2.生态环境治理助推机制

绿色金融发展能够倒逼乡村基础设施资金供求方式创新,由于乡村基础设施存在公益性,因此,此类设施多由财政资金扶持,在绿色金融资源的整合下,建设资金逐步向市场方式转变,不仅能促进乡村金融资源配置优化,还能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同时,通过绿色金融为改善乡村环境的项目提供支持,促进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逐渐淘汰乡村中原有的那些低产出、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引导金融资源向高产出、低能耗、低污染产业倾斜,从而极大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美化生态环境,助推乡村生态治理。

3.乡村社会治理传导机制

信贷审查也是绿色金融的重要内容,发放农民个人绿色贷款的前提是评估农民的信用等级,这就要求社会需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通过整村授信,提高信贷效率。金融机构开发绿色信贷信息系统,录入农民的信用信息,能够强化农民信用意识,助力提升农民诚信水平,提高农村社会治理能力,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

4.资源优化分配机制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将会出现一批特色种养产业、特色农产品基地、绿色建筑建材产业,还会催生一批设施完备、功能丰富的乡村旅游业态,传统的粗放式、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农业发展模式将得到根本性改变,集约发展的新型农业发展方式将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主流。农业农村绿色项目的实施必将激发巨大的绿色金融市场需求,势必促进社会分配方式的优化。

四、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我国绿色金融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我国出台多项绿色金融政策,极大促进了绿色金融发展(见表1)。根据银保监会公开的数据,2020 年6 月末,全国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超11 万亿元,绿色债券存量规模为1.2 万亿元,环责险保障金额高达364 亿元。绿色金融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绿色融资服务,不断催生乡村产业新业态,撬动产业振兴链,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表1 2016—2021 年我国出台的有关绿色金融发展主要文件

1.绿色信贷助力乡村产业发展规模持续增长

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支持方式,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绿色信贷驶入快车道,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强大动能。根据银保监会公布数据,截至2021 年9 月末,我国21 家主要银行机构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绿色信贷余额达14.08 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1%以上。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良好,近5 年不良贷款率均保持在0.7%以下,远低于同期各项贷款整体不良水平。在绿色金融的助力下,农村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21 年,全国有国有农场1828 个,同比保持基本稳定;职工人数为247.1 万人,同比增加32.4 万人;农业总产值达4230.3 亿元,同比增长10.56%(见表2)。此外,在绿色金融扶持下,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更加凸显,《2021 年中国经济年报》显示:2021 年全国新创建50 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98 个农业产业强镇,带动1560 多万返乡农民工稳定就业。此外,2021 年全国有家庭农场超390 万家,农民合作社220 万个,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超16 亿亩次,带动小农户超7800 万户。可见,在绿色信贷的助力下,我国乡村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产业就业增收渠道逐步拓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迅速壮大,农村改革取得新进展。

表2 2016—2020 年国有农场基本情况统计表 (单位:元)

2.绿色保险助力乡村产业安全作用逐年提升

绿色保险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我国是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第一大国,根据银保监会公布数据,2021 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976.02 亿元,同比增长19.77%,为1.78 亿户农户提供风险保障4.72 万亿元。我国水稻、玉米和小麦三大粮食作物承保覆盖率约80%,有力保障了粮食安全。2021 年6 月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的通知》,明确在2022 年前将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扩大到13 个产粮大省的所有产粮大县。此外,绿色保险在农业保险和环境责任险上大放异彩,主要参保行业有化学品、重金属、电力和医药等高污染行业。根据中国保险业协会发布的《2020 中国保险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2018—2020 年,全国绿色保险保额超过45.03万亿元,支付赔款533.77 亿元,有力保障了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绿色技术的创新。

3.绿色债券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供需双赢格局快速形成

2021 年2 月2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表明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成为今后“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债券成为债券市场新宠。2021 年,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推出首单“乡村振兴绿色债券”,发行人涵盖央企、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主要支持粮食收储、乡村智慧能源、农村交通、农业产业园、现代农村物流产业、城乡共建、脱贫攻坚等方面建设。如:厦门工行成功为象屿股份承销“乡村振兴债”,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象屿股份乡村振兴农产品采购,助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19 年,四川省首次成功发行全国首只20 年期乡村振兴专项债券:泸县乡村振兴二期——推进全域乡村振兴项目。2019 年7 月江西省发行乡村振兴(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债券,发行总额为29.41 亿元,用于大规模推进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通过市场化手段,乡村振兴债券引导更多绿色金融资源流向农村,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将形成正向循环,促进乡村产业升级。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存在的问题

(1)政府政策体系不完善。一是在绿色金融法律制度建设方面缺乏顶层设计,尚未充分发挥机制调节作用。二是对绿色金融的支持还不到位,资金和政策的倾斜扶持效果不明显,未能有效激发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金融机构的参与积极性。三是对绿色环保事业的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亟待提高社会对绿色环保事业的认识。四是缺乏约束机制,导致容易发生农业经营主体与银行合谋以及基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2)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不大。一是参与动力不足。为确保贷款安全性,银行往往更愿意支持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少、周期短。二是服务模式单一。绿色金融产品缺乏针对性,主要是对传统的信贷业务冠以绿色之名,较少开发中间业务。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在系统建立、市场运作和专业技术资助方面缺乏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品牌价值;在绿色金融工具创新上投资不足,尤其是对科研的投入较低。

(3)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程度不高。一是农业经营主体弃贷现象严重。虽然农业经营主体对绿色金融有较大需求,但由于对预期回报缺乏信心,害怕信贷审批过程太长以及担心会被低估资产,所以往往选择放弃贷款。在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相对势弱的个人企业和商业家庭、普通农民大多采取了观望的态度,往往对绿色农业投资较少。二是农业经营主体规模较小难以形成完善、丰富、活跃的绿色金融产品市场。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我国现有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绿色金融产品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实体交易市场严重滞后,价格机制也尚不完善,绿色产品和绿色金融产品价格较易失真。另一方面由于缺少有效的农业经营主体与绿色金融产品发售方的信息沟通平台与渠道,导致信息不对称情况严重,区域间分散交易、分割谈判和交流受阻。另外,当前农业经营主体所在的绿色金融产品市场存在较大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和汇兑风险,受国内外大宗农产品交易价格影响较大,抵御风险能力不足。

2.原因分析

(1)政府方面。一是农业绿色金融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尤其在乡村振兴中关于节能减排、减少农药、减少污染等内容缺乏统一标准。二是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的政策缺乏系统性,绿色信贷、保险和债券等支持政策尚未完全与绿色农业发展有机结合。三是对乡村振兴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育力度不大,高科技人才以及科研人员储备不够。

(2)金融机构方面。一是绿色金融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政府+银行+担保企业”保险参与模式有待构建,体现在风险赔偿基金规模小、农业保险产品没有得到充分保障,很难筹集更多资源进入绿色农业市场。二是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方式滞后,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农业经营主体在市场变化过程中的需求,也无法满足乡村企业绿色产业发展和绿色项目建设的需求,对乡村小微企业和农村家庭个体工商户的绿色普惠不到位,难以发挥应有的绿色创新和绿色发展价值。

(3)农业经营主体方面。一是很多地区和家庭仍处于小规模农业经济阶段,抵御商业风险能力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较弱。二是农业经营主体受教育程度低,对商业经济知识和绿色金融知识了解程度低,经营者本身的信贷观念薄弱,对绿色金融的运作方式不太了解,容易出现错误操作和误解。三是农业经营主体与商业银行和村委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不足,信息共享不到位,信息技术不高,导致对信息成果的接受、处理、转化、分类、分析和理解都难以令人满意,致使农业经营主体处于信息弱势地位,大大降低了农业经营主体对绿色金融产品的信赖程度和拥护力度,削弱了农业经营主体对绿色金融产品的接受能力。

五、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绿色金融发展的路径

(一)政府层面

1.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建立利益共享协调机制

一是完善绿色农业的标准。绿色农业能促进不同行业之间以及行业与环境之间的资源整合,因此统一绿色农业标准是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与绿色金融有效融合的要求。二是优化存款保险制度。将以往隐形、内部化的救助方式优化为显性的、以法律形式明确的商业银行财务救助方式,并使存款保险基金由政府和银行共同出资,以便降低专业银行的商业风险。三是发挥政府发展绿色农业和融资事业的制度建设职能。明确监督和管理责任、社会和道德责任等,促进各方履行职责、相互合作、利益共享。

2.打造多维绿色金融市场,激发产业振兴内生动力

一是政府需要与金融机构共同协作,以政府政策为乡村产业振兴与绿色金融发展助力,金融机构应积极进行协助与补充,通过采取优惠政策和增加对农业的金融支持,确保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评级制度,使其进一步发挥为社会和各类投资人提供信息的作用,进一步降低政府、金融机构、农业经营主体、投资人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并在监管部门的合理控制与大力扶持下不断增强其公信力和权威性。三是坚持发展绿色产业的导向,加大绿色信贷业务服务有效供给,不断增加乡村中小企业绿色环保项目的创新创业信贷支持力度,提高商业银行自身信贷资产的绿色比重,优化信贷结构。在保证绿色信贷业务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参与证券投资业务,促进商业银行负债构成多元化。同时,积极开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例如辅助结算、代理以及管理与投融资咨询等业务,扩展商业银行盈利渠道和非利息收入来源,提升商业银行资产配置效率和盈利水平。

3.优化绿色产业营商环境,引导挖掘优质金融资源

一是积极发挥社会媒体的信息传导作用,促进企业和社会进一步了解绿色信贷业务的内涵、内容、机制和作用,在全社会营造绿色发展氛围。二是利用新媒体、融媒体、自媒体等多种方式和“大智移云”等多种手段,拓宽绿色信贷业务的信息传递渠道,便于商业银行披露绿色信息。三是在乡村进一步开展绿色教育活动,尤其应对农业企业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教育和绿色发展培训,积极组织企业、银行与社会大众共同参与绿色信贷业务介绍活动和推广活动,让银企之间增进了解,形成更为紧密的绿色发展战略联盟。

(二)金融机构层面

1.夯实金融基础设施,增强金融市场活力

一是银行应当扩大农村基层分支机构,加强农村基层的金融基础设施力量,更多设立农村绿色金融服务组织如农村信贷合作社等机构组织的“绿色金融服务处”,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绿色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等各项服务。二是发展农村金融服务数字化、现代化,积极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结合“数字普惠金融”构建农村金融机构“网络+电子设备+服务点”数字化金融格局。三是推动产业振兴、乡村振兴和绿色金融机构合并办公,主动与家庭农场、职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建立联系,与农村超市、物流和其他有形工作场所合作,开展业务。鼓励为绿色农村金融机构建立一个“三位一体”业务制度,使农民能够享受到安全、舒适和有效的金融服务。

2.引导聚焦主责主业,健全绿色金融普惠体系

一是创新金融产品。促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和推广,在投资领域,开发更符合绿色主题的金融产品,促进乡村振兴与绿色金融融合的关键环节如农村旅游业、生态农业和金融信贷的联动合作。二是补充绿色金融的直接融资产品。将以保护能源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产品补充进绿色金融产品名录中,完善排放权交易和碳交易。三是推动产品跨业合作。促进银行、保险和担保机构之间的互助,积极分担风险,降低收购成本,使产品更接近客户。四是在农村地区引入互联网融资。改进各种融资平台和在线农村财富管理,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互联网知识普及和金融知识教育。

3.推动服务重心下沉,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质量

一是将商业银行管理系统中的预算管理、风险管理、资产优化、负债控制与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业务为代表的新兴业务相结合,利用“大智移云”技术手段打造联动的商业银行内部资产负债集成管理系统。二是完善绿色金融产品,积极推动银监局、税务局等部门与企业、市场、媒体和投资者等产业链各个环节主体合作,打造联动的包括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业务在内的业务创新、业务推广、业务消化吸收与反馈的外部资产负债集成管理系统,让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控制更为公开透明、更加具有时效性和价值创造力。三是强化资产负债管理理念,坚持负债管理理论下负债与资产的规模对称、结构对称和速度对称,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方面互补、均衡与协调。

(三)农业经营主体层面

1.统筹绿色金融资源,实现乡村产业有效衔接

一是树立绿色发展和绿色经营理念,积极顺应农村产业振兴与绿色金融融合的发展趋势,注重质量和效益的长期培养,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二是增加对生产资本、技术和其他要素的投资,用好绿色金融的利好政策,发挥绿色金融产品的专业优势,抓住机遇,创造绿色价值。三是在绿色经营理念的指导下走产业融合和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提倡农村经济综合发展,引入热门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现代农田水利等项目。

2.强化金融科技赋能,促进乡村产业智能升级

一是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和金融业务进步并举,倡导农业与金融服务和数字化交易交叉融合,实现农业发展、农村进步与城市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是积极探索乡村农业发展内生动力,加大产业扶持和金融教育以及绿色知识的普及,提高农村经营主体利用绿色金融资金的自觉性。三是加强乡村振兴与绿色金融融合过程中的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将意识形态教育放在首位,鼓励、保护、打造绿色环保、高效集约、节能创新的绿色乡村产业平台。

3.注重金融评价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注重提高农业经营主体对绿色金融产品的满意度,农业经营主体是绿色金融产品的消费者,他们对金融产品的满意度直接决定了绿色金融产品是否能得到有效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通过提供个性化、生活化和专业化的绿色金融产品来获取农业经营主体的信任、好感和口碑。三是通过丰富农业经营主体的社交参与方式,营造丰富、多样、舒适的绿色金融产品使用氛围,优化绿色金融客户管理和乡村全面振兴人性化服务。

猜你喜欢
绿色金融农业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追踪绿色的秘密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农业科学
再造绿色
金融大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