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耀,郭 伟,曾 莉,陈国卿,牛澳康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武汉大业地质环境保护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74;3.十堰市郧阳区自然资源与规划局,湖北 十堰 442521)
不同的地质地貌景观塑造着不同的自然生态景观,协同影响着居民的生产生活,形成独特的具有地域性的文化景观[1]。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普及地球科学知识[2],2020年《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工作指南(试行)》发布,围绕以“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为中心的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正式拉开序幕[3]。地质文化村(镇)作为省级、国家级、世界级地质(矿山)公园完整体系与品牌建设的重要端元,是旅游地学最大的实践成就之一[4],其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基本原则,探索“地质+生态旅游”、“地质+生态农业”、“地质+自然教育”、“地质+生态康养”、“地质+创新创意”以及“地质+综合服务”多种建设模式,为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开发提供新方法[5-6]。
2021年公布的首批地质文化村(镇)中,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鲍峡镇是唯一以“地质+创新创意”建设模式位列其中的,现正处于挂牌筹建阶段[7]。本文在地质遗迹与文化景观多要素的野外调查基础上,浅析鲍峡地质文化镇的地质地貌特征,总结地质遗迹类型、特征与评价,结合实际提出鲍峡地质文化镇建设布局与思路,以期为鲍峡地质文化镇的未来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鲍峡地质文化镇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西南部,汉江南岸,是国内外最为著名的绿松石矿带之一[8],镇域面积399.32 km2,人口33 718人。区内双国道(G242、G316)、双高速(十天、十巫)、双铁路(襄渝线及其复线)构建起便捷的立体交通网。区内及周边有云盖寺绿松石国家矿山公园、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莲花寨旅游区、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郧阳湖国家湿地公园、虎啸滩风景区、汉江绿谷、樱桃小镇等旅游景点。
鲍峡地质文化镇地处秦岭—大别造山带中部,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结构相对破碎,河流相对发育。其气候兼具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南温带季风气候特征,多年平均气温15.5℃,多年平均降雨量在900 mm以上,降雨主要集中在6—9月,季节性明显。受气候影响,区域植被群落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常绿阔叶林斑状镶嵌,生态环境优越,植物多样性丰富,森林覆盖率高,形成蜡梅、中华猕猴桃等多种植物的物种演化中心之一,是汉江流域重要水土保护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9]。
鲍峡地质文化镇内出露元古界—古生界地层和第四系沉积地层。新元古界地层主要为武当群变火山岩组和变沉积岩组,分布于镇域中部以及南部广大区域。新元古界地层为南华系中—上统耀岭河组、震旦系下统陡山沱组和震旦系上统灯影组,成带状分布在北部地区。古生界地层主要出露寒武系,有杨家堡组和庄子沟组并层、岳家坪组、孟川组,分布在鲍峡镇北部。第四系沉积物主要在河谷洼地等沟谷处堆积分布。另外区内有呈脉状或条带状产出的元古代辉绿岩侵入体,主要分布在南部广大区域,大部分呈NE向,少量岩脉呈近EW向。区内地层及岩浆岩普遍发生变质,易风化。
区内主要发育褶皱和断裂构造,整体在北部区域以EW向为主,南部区域以SN向为主。其中主要的褶皱构造为将军河复式向斜、张家湾—大院倒转背斜、红岩背复式向斜等;主要的断裂构造有大对峙沟断裂、何家院断裂、湖蓝坡断裂、桦栎岗断裂等。
鲍峡镇地区处于秦岭—大别造山带中部,经历了长期的构造演化过程,地质构造复杂,总体上可归纳为地层沉积时期、陆地造山时期、造山后改造时期。
地层沉积时期:在距今19亿—10亿年间,鲍峡镇地区处于海洋环境,接受长时间的沉积,并受到武当群双峰式火山影响,形成了一套变质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夹变质沉积岩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即武当群变质岩组;在遭受短期的造山运动影响后,直到古生代前期,鲍峡镇地区多次遭受大规模的海侵,总体上仍处于接受海水沉积的状态。
陆地造山时期:晚古生代时期,鲍峡镇地区受加里东构造运动影响,海底火山强烈爆发,多地开始快速露出海面形成陆地,海水渐渐退出该地范围,该地区开始进入稳定的陆地环境,此过程持续到距今1.8亿年左右;尔后区域进入燕山构造期,受燕山运动影响,广大秦岭地区发生大规模褶皱与断裂,当地出现千米以上高山,并进入造山后调整阶段。
造山后改造时期:距今250万年以来,该地区整体处于间歇式的抬升阶段,地表遭受风化剥蚀和流水侵蚀,形成了现在溪谷纵横、河流发育、山地绵延的地貌景观。
鲍峡地质文化镇地处秦巴山区、汉江南岸,区内地形起伏,溪谷纵横,群峰林立,层峦叠嶂,整体地势呈南高北低。最高处为沧浪山,海拔1 637 m;最低处为汉江河谷地带,海拔149 m。形成以沧浪山为代表的海拔在1 600 m以上的中低山侵蚀地貌和以将军河、东河为代表的平均海拔在230 m的河谷地貌景观,整体构建了山—谷组合的纵向地貌结构特征。其中谷地是重要的村镇、农业生产生活场地。
受地质构造与断裂活动的影响,本文基于面积—高程积分(HI)[10]、面积—高程积分曲线(HC)理论[11],定量分析研究区地貌发育程度及演化特征[12]。采用100 m的高程间距值作为划分依据,绘制研究区HC曲线一系列散点,并进行曲线拟合;利用高程起伏比[11]方法来计算面积高程积分值(表1),并对结果按子流域绘制成图(图2)。
就流域地貌整体而言,鲍峡流域HI的平均值为0.412,介于0.35~0.60,属于地貌演化壮年期[13],与散点拟合的HC曲线结果相同。山谷基本沿断裂发育,断裂所经过的子流域面积高程积分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HI值相对较低,断裂对于地貌演化进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流域内也存在HI值分布异常的区域,如图2中的D207、D208、D305等区域,可能与抗侵蚀能力相对较强的侵入岩辉绿岩有关。
图2 鲍峡地质文化镇HC曲线及HI值分布图
通过综合地质调查,鲍峡镇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包含基础地质、地貌景观、地质灾害等3大类;岩石剖面、构造剖面、重要岩矿石产地、岩土体地貌、水体地貌、构造地貌、地质灾害遗迹等7类;侵入岩剖面、变质岩剖面、褶皱与变形、断裂、典型矿床露头、矿业遗址、岩溶地貌、变质岩地貌、河流、湖泊、瀑布、峡谷、滑坡等13亚类;地质遗迹资源共计29处,其中世界级地质遗迹点1处,国家级地质遗迹点2处,省级地质遗迹点2处,省级以下地质遗迹点24处(表2)。
表2 主要地质遗迹资源表
(1)典型矿床露头。云盖寺绿松石矿床位于鲍峡镇北侧云盖寺村,为世界级地质遗迹资源点。该矿床有三个含矿层:第一含矿层发育脉状矿体,矿石较多为天蓝色、蓝色、蓝绿色;第二含矿层位在第一层上48 m处,矿石以绿色为主,其次为浅绿色;第三含矿层位出露于矿区东北部,含矿性较差。云盖寺绿松石矿为风化淋滤成因,地表硫化物经风化淋滤产生酸性溶液,淋滤成岩母矿中的铜铁元素,与含磷结核中的磷酸盐矿物形成的游离态磷元素结合,在裂隙和破碎带等适宜位置聚集沉淀,最终形成绿松石。
云盖寺绿松石矿床出露的绿松石是世界上稀有的珍贵宝玉石品种之一,其美丽的色彩、多变的纹理、独特的质地,一直以来都给人一种简单、原始、质朴的美感。云盖寺绿松石色彩丰富,有天蓝色、淡蓝色、绿蓝色、绿色、黄色、带绿的苍白色、菜籽黄、二黄、青黄、菜绿等,其中蓝色是其一绝,其高蓝色被称作“鲍峡蓝”,是中国唯一能与美国睡美人绿松石颜色相媲美的产地。
(2)矿业遗址。云盖寺绿松石矿业遗址为国家级地质遗迹资源点。云盖寺绿松石矿山是中国第一个国营绿松石矿山,是世界上著名的绿松石产地之一。该矿山开采史长达2 800年,是已知现存最古老的绿松石矿山,遗存清朝古采矿巷道一处,现代矿井数十个,并构成复杂的采矿巷道系统,其长度达100余千米,至今仍能安全出入。矿区内采矿所用的采掘工具、通风系统、供电系统以及运输系统保存完整,采矿时期的矿工笔记、生活日记、工作资料以及矿山地质资料、开采史料系统完整。云盖寺绿松石矿是具有研究价值、教育功能的历史文化遗产,其自然和人文的双重属性,具有重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可供游览观赏和作为现代绿松石矿山开展科学研究、实习考察的基地,现已开发为国家矿山公园。
(3)变质岩地貌。沧浪山变质岩地貌景观为国家级地质遗迹资源点,主要由变沉积岩组和变火山岩组岩石构成,主要岩性为绢云石英片岩、钾长片岩等。沧浪山主峰最高海拔为1 637 m,北邻汉江,中部峡谷深切,其中红岩背峰还发育着复杂的复式褶皱,地质遗迹资源丰富。除此之外,特有的季风气候区域使得沧浪山的动植物资源也相当丰富,并在此建立了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对当地环境进行开发与保护。
(4)岩石剖面。主要为武当群变质岩剖面,为省级地质遗迹资源点,包含变火山岩组和变沉积岩组。研究区内中部、南部广大区域分布着武当群变质岩组岩层,主要岩性为绢云石英片岩等浅变质岩,容易遭受风化剥蚀,也为当地山区地貌河流等发育提供了基础。武当群是南秦岭构造单元变形基底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记录陆内拉张性质岩浆活动以及华南板块构造运动的科学研究基地。
(5)构造地貌。鲍峡镇主要的构造地貌为峡谷,其中以东河峡谷、将军河河谷为主要代表。东河峡谷发育受东河断裂影响,随水流不断冲刷侵蚀断裂破碎带,形成典型的“V”形河谷地貌。东河峡谷构造地貌的形成为当地丰富的物种群落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并使当地人居环境形成了“林—村—田—谷”的立体化格局,表现出了人与自然有机结合的特征。
(1)动植物景观。鲍峡镇为中低山区,降水丰富,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高达87%,主要是特征鲜明的落叶阔叶林,形成了“冬季落叶、夏季葱绿”的特色景观。特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林木山水资源为形成丰富的物种群落奠定了基础,使大量珍稀动植物分布生存。境内有天然树种70科、141属、299种,有野生动物红腹锦鸡、獐、鹿、果子狸、野猪等。
(2)云海景观。云盖山南侧经常出现云海奇观,云盖寺因此得名。将军河从南侧山脚下的山谷穿境而过,山谷因被两侧山体夹持而形成一个局部山谷小气候区。雨后山谷内的大量暖湿水气被运移到山谷上空,产生空气对流形成云雾,云雾大量堆积形成云盖寺云海景观。
(3)野生蜡梅物种景观。野生蜡梅种群主要分布于镇域南部平均海拔800 m以上的沧浪山山地中,现有蜡梅7.33 km2,其中野生蜡梅种群分布面积达3.33 km2左右,有8万多株,单株平均树高为4 m,胸径为12 cm,冠幅为6 m2。野生蜡梅种群生长良好、分布面积大、密度高,受海拔及小气候的影响,形成原生性与栎属等落叶树种镶嵌的落叶阔叶植被群落景观。
鲍峡地区历史悠久,遗存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古遗址景观4处,主要为鸡公寨遗址、李家洞遗址、莲花寨遗址等,这些遗址为典型的山寨文化景观,即充分利用山体坡度陡的地貌构建的防御功能遗址;有红色革命遗址2处,即为抗日战争时期的老白(老河口—白河)公路和李先念留宿馆;有古建筑遗址,包括宗教寺庙建筑和鄂西北代表性民居。当地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及特色农副产品(表3)。
表3 鲍峡镇人文资源概况
鲍峡地质文化镇建设有“胭脂谷、芍药谷、百合谷、茶花谷、松石谷”。
(1)“松石谷”服务产业。目前鲍峡镇绿松石产业经销商沿将军河展布有200余户,从业人员达3 000余人,主要从事绿松石产品的加工及销售。绿松石产业是引领鲍峡镇工业经济腾飞的加速器,是鲍峡镇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增长点。
(2)“胭脂谷”农业产业。西河上游的大墩子、枧池、高桥等高海拔村成立合作社,沿河谷发展胭脂米种植业,集中打造“郧阳胭脂米”品牌,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3)“芍药谷”中药产业。在西河中下游、鸡公河以及东河小流域内集中发展芍药0.67 km2,在配套种植天麻0.33 km2,薰衣草0.2 km2,茶园0.47 km2,薇菜0.13 km2。
(4)“百合谷、茶花谷”林业产业。在316国道沿线,东部以花园村为中心,发展苗圃基地1.33 km2,种植观赏性油茶花、罗汉松、红豆杉、银杏、紫薇、红叶石楠、海棠、樱花、石榴、红枫等苗圃50多个品种40余万株,成为全区最大的生态林业观光基地之一。西部以水西村为中心,发展蔬菜产业长廊,主要种植有百合、花菇,形成蔬菜产业带1.33 km2,成为十堰市“菜蓝子”基地。
誉满海内外的云盖寺绿松石和保存完好的绿松石矿业遗址是鲍峡地质文化镇最突出的地质遗迹代表。将鲍峡云盖寺矿床地质文化与绿松石玉石文化相结合,充分挖掘云盖寺绿松石文化特色是鲍峡地质文化镇建设的主要内容。据此,可将鲍峡镇打造为宝玉石开采加工与展览销售,并融合地学旅游、生态康养、乡土文化体验的“地质+创新创意”类地质文化镇。
根据鲍峡地质文化镇建设模式,结合景观资源分布特征及资源特色,建议鲍峡地质文化镇按照“一心、三区、五谷”的总体布局进行规划建设(图3)。形成以鲍家店为中心,以小花果村、军家坪村和枧池村为补充的旅游服务格局,重点打造松石谷、胭脂谷、沧浪谷、花木谷、漂流谷五条主题观光谷。
图3 鲍峡地质文化镇功能分区图
根据《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指南(试行)》的要求,围绕鲍峡镇“地质+创新创意”的建设模式,开展如下建设:
(1)科普设施体系建设。建设以云盖寺矿山公园的绿松石博物馆为主馆,以鲍家店(莲花山旅游区)、军家坪、枧池、小花果、沧浪山森林公园的文化活动中心为副馆的“1+6”地质文化展示馆群。围绕“五谷”,开发建设包括绿松石地质科普线、胭脂米(地质与农业)科普体验线、沧浪山(地质与生态)科普体验线、军家坪(地质与户外运动)漂流体验线、四季花卉科普体验线等5条科考研学游步道,并配套科普解说牌(站、场)。
(2)标识导视系统建设。提取以绿松石为总色调,延展“绿松石+胭脂色”(胭脂米色)、“绿松石+黄蜡色”(蜡梅花色)等多色彩和以将军河、沧浪山为多线条,开发一套符合鲍峡地质文化镇且融合美丽乡村的标识导视系统(VI),并充分运用到地质文化镇标志牌、总览牌、交通引导牌、服务说明牌、科普长廊、科普小品以及文化创意产品等建设中去。
(3)文化产品体系建设。围绕绿松石,创新地质文化产品,包括矿工生产生活情景再现、绿松石原矿采掘体验、绿松石创意坊、工艺品创作、绿松石大师工作站等;融合农业生产(如水稻、中药材、蘑菇等)、美食体验、特色民宿,延伸绿松石文化产品的吃、住体系;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活动,丰富绿松石文化的创意产品体系。
(4)创意活动体系建设。创新组织“四季绿松”活动,春季融合蜡梅百花,定期举办绿松石“春拍”会;夏季融合清泉溪瀑,举办绿松石矿洞探秘主题季;秋季融合沧浪红叶,举办绿松石创意活动周;冬季融合秦岭霜雪,举办绿松石“生辰石”珠宝体验活动月。
(5)宣传推广体系建设。重点以绿松石文化宣传输出为主,开展包括参与国内各博物馆的绿松石互展、临展、协展,绿松石溯源研究,解密含有绿松石的国宝文物等;依托各大博物馆组织实施绿松石文创联盟,策划“绿松石文化传播的丝绸之路”。协助实施湖北盘龙城2022年“色如天相,器传千秋——中国古代绿松石文化展”。
(6)产业发展体系建设。全镇构建以创新发展绿松石“生产、加工、展览、销售”为特色的支柱产业,以“地质、地理、天文、动植物、红色文化、绿色文化”为自然教育(研学科普)主题的重点产业,配套“民宿、民居、民俗”乡村休闲旅游、“食、药、用、住”生态康养和以“胭脂米”为代表的绿色有机农副产品等多元化惠农、美村的综合服务产业。
(7)区域协作体系建设。跨区域融合青龙山恐龙蛋国家地质公园、郧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强化旅游的“共享经济”。强强联合,形成科研、科普与旅游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综合高端旅游与大众旅游相配套,加工、商贸、旅游等产业与经济发展相配套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助推郧阳区全域旅游在国内、国际旅游市场的知晓度与美誉度,为鄂西北旅游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8)人才保障体系建设。依托云盖寺绿松石博物馆,建设绿松石研究院,引入国际一流珠宝玉石专业的科研院所和国际工艺美术大师,建成绿松石人才培育、科普科教、科学研究中心。依托绿松石文化联盟活动,建设绿松石志愿者队伍。发挥地方绿松石商户、农户等作用,构建绿松石、胭脂米、蜡梅等多主题服务版块的精品团队。
(1)鲍峡地质文化镇内地质遗迹有3大类、7类、13亚类,共计29处。其中有世界级地质遗迹点1处、国家级地质遗迹点2处、省级地质遗迹点2处、省级以下地质遗迹点24处。
(2)享有“东方圣玉”美誉的绿松石资源、古遗址资源、革命遗址资源、古建筑资源以及动植物资源形成了鲍峡镇自身独具特色的文化和自然人文资源,打造了一批支撑鲍峡地质文化镇的支柱产业。
(3)结合鲍峡镇现有的基础设施,建议鲍峡地质文化镇按照“一心、三区、五谷”的总体布局,打造成以宝石“加工+销售”为主体,融合地学旅游、生态康养、乡土文化体验等为一体的“地质+创新创意”地质文化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