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国光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长期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倡导并践行“读经典、做临床,尊师爱徒、教学相长”的中医传承理念,在中医药辨证治疗各类肝病及其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生在平时跟诊,或在工作室学习期间,常听到老师提及“和”的思想。“中医之和”的理论,溯源而上,可探及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学术源头,顺流而下,可见其涓涓细流已融会于中医学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在各种经典著作中都有迹可循。老师将“中医之和”与“肝病之治”关联起来,灵活应用于临床各种肝病的诊疗之中,疗效颇佳。为系统整理总结及传承老师“中医之和”与“肝病之治”的学术经验,我们将平时跟诊学习中的一些师生问答进行收集、提炼、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学习。
简析:据奥维云网(AVC)零售监测数据显示,线下油烟机市场监测销量20.5万台,同比下降7.8%,其中近吸式同比上升0.9%,T型同比下降2.3%,塔形同比下降34.0%,其他同比下降35.8%。
100名患者中,其中有1例为无牙颌患者,去除该患者。每日刷牙至少2次者占52.5%,每次刷牙至少3 min者占14.1%;从未行口腔检查及未曾使用过牙线患者较多,分别占66.7%和87.9%,其中农村患者高达74.7%和93.3%。城市患者刷牙频率、曾使用牙线和行口腔检查比例高于农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盛老师,如何理解“中医之和”的学术思想及其内涵?
广彩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海丝文化背景下,岭南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求存、多元发展的变革精神,突破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所秉承的含蓄守慎、舍形求意的审美追求。[5 ]广彩瓷器,承载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外销使命,天生具有特殊的文化倾向和东西融合的血统。在广彩中体现出了精彩的异域情调,体现出中国传统陶瓷在贸易史中所做出的改革与变通。广彩诞生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经历了长时间的磨砺与发展,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和媒介。现今,在党和国家倡导的新海上丝绸治理的政策引领下,我们更应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广彩文化,为我国陶瓷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和”是一种思维理念、行为方法,也是人类追求的一种完美的物质境界。 在古汉语中,“和”的本义为“声音相应”,引申为声音协调、事物协调,后引申为一般性的和谐与协调。儒家经典《中庸》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发而中节,即通过调节合乎节度,达到平衡之“和”的状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表达了一种“和谐平衡”的哲学理念及“适度为和”的文化内涵。中医学滋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中医养生学、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辨治方法等方面都有“和”的体现,其中中医养生学中有天人之和、形神之和、劳逸之和等;中医基础理论中有阴阳以平为期、五行生克制化有度、少阳为枢调和为顺、五脏以和为用、营卫气血以和为贵等;而在临床辨治方法,治疗八法中无不贯穿着“和”的思维理念。
随机数的条件取决于系统设定的难度,例如:要求整个区块加上随机数计算出的哈希值要小于给定的值才算成功;而哈希值的产生没有规律可循,只有算力越高的计算机才能更快得到符合条件的随机数。
(2)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城市经济学是跨学科的课程,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几乎零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没有相关的基础知识,对学习改课程的重要性了解不多,且课程也比较抽象,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大量的经济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学习经济知识比较吃力,对城市经济学这门课程也不大感兴趣。
在处方用药方面,“君臣佐使”是中医的组方原则,体现了方剂的配伍之和,这种组方原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元代李杲在《脾胃论》中再次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君臣主次有序、佐使相辅相成,方剂才能有效地发挥治疗作用。
盛老师,中医的方剂配伍是否体现了“和”的理念?
盛老师,您怎么看和法?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药物性味之和,药物的四气五味合理配伍,可以达到祛除病邪、安和脏腑的目的。清代名医戴天章在《广瘟疫论》中云:“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表里双解,谓之和;平其亢厉,谓之和”。寒温并用,法取辛开苦降,如半夏泻心汤,方中半夏、干姜性温味辛,黄芩、黄连性寒味苦;表里双解,法取解表除烦,如大青龙汤,方中麻黄、桂枝辛温解表,石膏辛寒清里除烦;补泻合剂,法取增液承气,如增液承气汤,方中玄参、生地、麦冬甘寒增液滋阴,大黄、芒硝苦寒攻下泻热;平其亢厉,法取清肝泻火,如龙胆泻肝汤,方中龙胆草性味苦寒、入肝胆经以清利肝胆,栀子、黄芩苦寒泻火。四气五味的配合应用,也体现了“中医之和”的思维理念。
老师,小柴胡汤为狭义和法的代表方,在临床上的使用还有哪些呢?
2.4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与EPQ人格的线性相关分析 通过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发现,留守学生MHT总分与精神质、情绪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与掩饰性呈显著负相关。其中情绪稳定性与MHT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精神质与MHT的大多因子正相关。而内外向与MHT总分和各因子都无显著相关。见表3。
现在大家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吃的好、动的少,所以患脂肪性肝病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多人一检查就发现有脂肪性肝病,并且血脂、血糖升高。我们在临床中发现,脂肪性肝病早期除痰湿阻滞、瘀血阻络的基本病因病机外,多伴有肝郁脾虚,后期则在痰湿阻滞、瘀血阻络的基础上,往往出现湿郁化热、肝肾不足。我们在实验研究中看到,化痰祛湿、活血通络法对肥胖脂肪性肝病大鼠游离脂肪酸和脂质过氧化及肝组织病理变化均有明显改善。临床上根据脂肪性肝病不同阶段的中医病证变化,分别采用疏肝健脾、祛湿化痰、活血化瘀、解毒滋阴的中医治法,调治其偏胜偏衰的状态,恢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脂肪性肝炎常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临床辨证多兼有湿郁化热,或肝肾不足,常需配伍运用清热化湿、滋补肝肾的中药。
盛老师,脂肪性肝病患者合并有慢性乙型肝炎的时候,怎么用药呢?
小柴胡汤是我在临床上最常用的方剂之一,方中柴胡味苦平微寒,主升主散,为少阳经专药,用之轻清升散,能解经邪,舒气郁,可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方中君药;黄芩味苦寒,善清胆热、清郁火,能使半里之邪得以内彻,故为臣药,黄芩配合柴胡,一散一清,针对少阳病经腑同病、易化郁化火的特点,共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该方正如伤寒大家郝万山先生所说:“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寒而不凝、温而不燥、补而不腻,在临床上加解表药可以治疗外感,加活血药可治血分病,加补气药可扶正祛邪,加化痰药可化浊以畅达气机,无论男妇老幼、气血阴阳各种病变,使用它可有左右逢源、左宜右有的效果”。我曾遇一位40多岁慢性乙型肝炎的男性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下腹不舒、小便不利的症状,前医用五苓、八正诸法无效,余观其脉症,从手少阳三焦气化不利入手,用小柴胡汤稍作加减,药进两日显效。还曾经治疗数位因精神因素或学习压力大而患抑郁症的大学生,用小柴胡汤酌加菖蒲、远志、茯苓、生龙骨、生牡蛎等药,也取得了明显效果。
中医治疗八法中的和法特指和解少阳之法,其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的“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蕴含了“和”作为治法的萌芽。此处和法是指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使半表半里之邪,以及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其特色鲜明,古今医家,对和法的概念及见解不尽相同。
老师,您如何理解中医治疗八法中的和法?
盛老师,除了方剂“君臣佐使”配伍之和,在药物应用上还有何特点?
在我看来,和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什么是狭义和法,和解少阳之法是也,为半表半里少阳病的治法,主要为邪犯少阳,停于半表半里之间,枢机不利而创立,小柴胡汤是其代表方,即“伤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惟有和之一法焉,仲景用小柴胡汤加减是已”。什么叫广义和法,和阴阳、和表里、和脏腑、和营卫、和气血等皆为广义和法之类也。是根据病证不同,随证加减变化,有的放矢,即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使邪祛正复。如是“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所言。
盛老师,传统中医治疗肝病有哪些宝贵经验,您有何体会?
历代医家治疗肝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诊疗经验,《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居体内,藏有形之阴血,故肝体为阴;然肝的功能以主疏泄,调畅气血津液运行为主,故肝用为阳。《临证指南医案》指出:“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清代名医王旭高对其治肝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名为《治肝三十法》,载入《西溪书屋夜话录》中,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其中侮脾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种种不同,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武汉近代名医章真如创著《医学十论》,其中最著名的为章真如滋阴论,崇尚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见,在临床上应用“气、血、痰、瘀”四伤学说,擅用一贯煎加减治疗各类肝病。我的体会是肝病临床治疗中需要秉承“和”的理念,针对不同的肝脏病证,运用中草药不同的性味、归经及功效,合理组方用药。如治疗慢性肝炎,应当把握节度,兼顾毒痰瘀虚;对于脂肪性肝病,分证而治,适情用药,综合调治;对肝硬化腹水,健脾利湿,培土通阳,协调阴阳;肝癌之治,扶正祛邪,攻补兼施,补不足,泻有余,使失调的机体恢复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老师,您用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以分享一下经验吗?
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过程中,疾病迁延反复,绵缠难愈,且常法难以取效,怪病多责之于痰,此与痰的病理特点相似。湿热毒侵或热邪耗伤阴液,灼津成痰;或湿热困阻阳气,水湿停聚为痰。毒与痰搏,毒仗痰势,痰助毒威,相互为患,胶结难解。日久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血行不通,瘀血停滞,即“初病在经在气,久病入络入血”。“九五”期间,我们根据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认识到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为毒、痰、瘀。据此拟定了解毒、化痰、消瘀的治疗方法。
随着我们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认识的逐步深化,人体正虚在疾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引起关注,我们发现邪侵正虚,正邪交争贯穿于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全过程。邪之所凑,其气本虚,加上邪之所至,耗损正气。湿热毒邪久蕴体内,一方面阻遏中焦,影响脾胃,致脾胃虚弱,失于健运;另一方面,湿热毒邪易于化热,耗气伤阴,久病必虚,渐致肝、脾、肾亏虚。临床上我们观察到许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始终有乏力的症状,久治疗效欠佳的时候,加用太子参、枸杞子、菟丝子、仙灵脾等扶正补虚的中药,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应当把握节度,兼顾毒痰瘀虚,才能达到祛邪已病的目的。
老师,临床上脂肪性肝病变得越来越常见,您能讲一下吗?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张仲景《伤寒论》小柴胡汤虽为和解少阳之法而设,然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则超出了和解少阳的范畴。后世医家应用小柴胡汤治疗许多发热疾病,如往来寒热、头痛发热、呕而发热、发潮热、差后复发热、热入血室寒热交作等,均有明显的疗效。在临床上灵活运用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炎、脂肪性肝病、胆囊炎等多种肝胆疾病,常常可以获得好的疗效。时至今日,众多医家仍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求张仲景运用小柴胡汤的学术精微,小柴胡汤的运用日益广泛,其功效虽已超出了和解少阳的概念,但其法理仍归属于中医广义和法的范畴。
老师,您在临床上如何用小柴胡汤治疗患者?
临床诊治时还需根椐脂肪性肝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适情用药。对合并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脂肪性肝病者,可配合选用有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的清热解毒药,如百花蛇舌草等;若有黄疸则可选清热利湿退黄药、茵陈等。脂肪性肝病患者可因胰岛素抵抗导致肝损伤,故常选用含有保肝降酶成分水飞蓟的女贞子等药。若辅之以节饮食、常运动、适寒温、和喜怒,每每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盛老师,“中医之和”如何在临床上指导肝硬化腹水的治疗?
肝硬化腹水属中医“臌胀”的范畴,为中医“风、痨、臌、膈”四大难治病症之一。我们知道臌胀的基本病理为气滞、血瘀、水停,在脏腑主要责之于肺、脾、肾,其中脾脏最为关键。我的体会是:臌胀在早、中期多为脾肾阳虚水停,治以健脾温肾、通阳利水尤易;后期往往出现水邪乃盛,肝肾阴液亦显不足,若温阳利水则易伤阴,滋阴补液则有碍通利水湿,在临床上做到滋阴不碍湿、利水不伤阴则较难。因此,臌胀的中医治疗须秉承“和”的理念,综合平衡邪气的强弱与脏腑的盛衰,做到从整体上兼顾正邪、协调阴阳。
老师,您能举个例子讲讲吗?
就拿我在临床上碰到患者为例。患者症见身目尿黄,纳差乏力,腹胀如臌,下肢浮肿,舌质淡红,苔微黄腻。病属中医黄疸、臌胀的范畴,为典型的本虚标实之证,治以健脾利水,清热化湿;方用茵陈五苓散加减,重用太子参、连皮茯苓、白术、泽泻健脾利水,巧用桂枝温阳化气,配用茵陈、栀子、大黄清热利湿退黄。若阳气虚衰,湿从寒化,黄色晦暗,舌淡苔白,则宜酌情减少清热解毒药物的药味、或药量,增加制附子、蔻仁等温化寒湿之品; 若病情进一步发展,阳损及阴,而致邪实未去、阴阳两虚的复杂证候,黄疸稽留不退、水湿泛滥、阴虚潮热口干等症,此时治疗尤当权衡虚实,把握节度,调补阴阳。滋阴可适当选用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等药,滋补肝肾而无滋腻之虑;利水可选用木瓜、丝瓜络、白茅根等药,活络利水而无伤阴之弊也。
(2)取水企业。取水企业应端正态度,提高认识,理解论证工作服务于企业的本质—水资源论证是办理取水许可的必要的前期工作,能有效避免企业因取水出现问题的可能,减少企业损失。应按相关法律及程序要求,做好企业分内之事。明确企业责任与义务,提前咨询相关部门,了解企业办理取水许可申请工作的准备工作及具体程序,按规定的要求切实做好相关工作。
盛老师,中医治疗肝癌有其特色所在吗?
课堂探究活动是师生之间有效互动的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探究活动是教师来完成,学生的参与度是不高的,这样的方式让学生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究式教学则打破了这一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新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一定的难度的课堂探究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当中,通过一步步解决难题,最终积累解题经验和思路,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高以及综合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肝癌总的病机是整体虚衰、局部邪盛。中医药治疗肝癌常用黄芪、当归补益气血,配伍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山慈菇解毒抗癌。对于肝癌患者来说,正气虚衰的程度和性质又因人而异,有五脏虚损偏重的不同,有阴阳气血亏损的差异。肝癌患者疼痛多有不通则痛,然不荣而痛的亦不在少数,若为不荣而痛,选用大剂量的生地、芍药、郁金治疗常有良效。正虚与邪实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其可因虚而瘀,反过来亦可因瘀致虚,形成恶性循环。中医药治疗宜当扶正祛邪,兼而施之,阻断其恶性循环,控制或延缓病情的进展,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带瘤生存期。
当地培育花木的村民掌握的花木培育技术十分有限,也没有专业的生产设备和设施.据当地一个从事花木培育的村民反映,当地还没有人知道花木培育中空气和土壤的温度、湿度的关系,只知道凭经验操作.在去王羲之墓的路上,看到过路边一个农户在用普通切割机代替剪刀截取嫁接苗木用的接穗,是调查中发现仅有的一个使用机械进行苗木生产的农户.
盛老师,如何理解“中医之和”与“肝病之治”的临床意义?
在中医传统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倡导“和”的治疗理念。从“中医之和”与“肝病之治”的角度,探讨慢性肝炎、脂肪性肝病、肝硬化腹水及肝癌等临床常见肝病的中医辨治规律,从而提高中医辨治肝病的临床水平和疗效。桂枝汤、小柴胡汤、六味地黄丸等中医名方,之所以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疗效神奇、历久弥新,其奥妙在于通过调节人体五脏、经络、气血阴阳等的偏盛偏衰的状态,使之趋于相对平衡。在我看来,这些名方治疗疾病的思路彰显了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特色,该特色如果要用一个字来表达,那就是“和”。这种“和”的治疗理念,反眏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本质特征。因此,“和”的理念对中医临床辨治,尤其是对中医肝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