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秦洁
单元是结合年级特点编排的教材体系中的不同章节,整个单元由几个小单元组成,每个小单元都围绕着同一个主题设计活动,每个小单元承载的主要内涵和文化价值成序列化,层层递进。《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主题为语言学习限定内容范畴,将主题情境、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价值取向等有机融合,基于单元主题意义的探究活动更好地增进学生对语篇的理解,提高思维发展的水平,同时实现语言学习的层级目标。本文将以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7 At weekends 第一课时Story time 板块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开展以单元主题意义指引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笔者尝试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解读文本。本单元谈论的话题是周末活动,属于“人与自我”的主题范畴,单元核心语言知识是询问和描述周末活动的表达方式以及频率副词的用法。就文本内容而言,主要是恰当使用频率副词谈论周末生活;就文本的呈现方式而言,Story time 和Cartoon time 属于对话文本;就文本价值而言,本单元的文本内容形式多样,以熟悉的教材上的老朋友谈论自己的周末活动、特点、意义等提供给学生学习的言语材料,为构建学习活动场域作铺垫,更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单元主题,领悟其背后的主题意义———学会谈论并合理评价周末活动,尝试规划自己的周末生活,从而热爱或憧憬美好的周末生活。整个单元主题可以分为四个子主题,即第一课时:通过学习文本、视频冲击的方式,在互动交流中自然感受周末活动带来的“乐趣”;第二课时: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热爱周末活动的情感,鼓励他们过一个有意义的周末;第三课时:通过发挥想象力,讨论并记录Billy 会怎么度过下一个周末,学生懂得过一个健康周末的重要性,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第四课时:通过欣赏国外小朋友的周末生活,拓展视野,同时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并规划多姿多彩且有意义的周末生活,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学生在四年级话题After school, My day, Drawing in the park, Seasons 和五年级话题hobbies 中学习了校内、课余生活的表达,在I can play basketball的学习过程中,了解了运动类词汇的表达方式,已经具备丰富的生活体验和一定的语言基础。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一些活动类词汇的表达上,对主题意义的理解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课时目标制定必须以学生学习任务为导向,符合适切性、层次性、递进性以及可测量、可评价性等标准(黄小燕,2019)。基于本单元主题和学生实际生活,努力做到目标设定与达成“既不缺位也不越位”,通过进入主题语境、进入主题探索、进入主题表达、进行主题评价等策略展开教学,逐步实现语言知识的内化,提高学生整体核心素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通过观看学生周末生活的视频,用头脑风暴活动回忆周末活动。(2)通过观察图片、大胆猜想、观看视频、细读圈画、小组交流的方式听懂、理解词汇at weekends, grandparent, play with,chat, Internet, cinema 等,细读课文,初步感知频率副词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并知道其中文意思等,在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中能初步运用句型:What do you do at weekends? I 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What does he/she do at weekends? He/She 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3)能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形成语感。(4)能以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或角色扮演的方式,发挥想象力,描述课文人物的周末活动。(5)能用语段或者对话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周末生活。(6)通过文本的学习,以视频冲击的方式,在交流中自然感受周末活动带来的乐趣及意义。
根据教材内容勾连和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课伊始,结合学生的热身环节,师生亲密交谈直奔话题,为进入主题语境提供适合的语言支持:What day is it today? Monday.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We go to school from Monday to Friday.We call these days“weekdays”.We don’t go to school on Saturdays and Sundays.揭题“At weekends”教师播放提前搜集到的学生资源——制作的 DIY video“Our weekends”,而后采用头脑风暴活动说一些周末活动,同桌尝试用句型“What do you do at weekends? I...”进行交流。学生能够说出熟悉的运动类活动,如休闲类活动play football/.../go swimming/...fly kites/play games/go.../draw/...学习类活动read.../...lesson/...等,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活动相机板书,形成一张思维导图,不对学生说的周末活动做过多评价。
[分析]
教师需要从解读教材内外关联入手,统整单元教学目标,整合教材内容,厘清单元主线,整体设计各层次活动(杭玉洁,2021)。教师根据单元主线,清晰地分析了学生对已有话题的认知基础、语言基础和实际生活体验等,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进行合理对接,学生有话可说、愿意说,更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文本的主题意义创设神秘感和提供动力。
(1)巧用图式留白,补足建构资源
在读中环节,教师从学生想知道有关课文人物周末生活的几个方面(Whose? What? How often?)入手,首先根据图片上的信息了解并提取一部分“Whose weekends are they talking about? What do they do at weekends?”的信息。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并完成连线“What else do they do at weekends?”(见图1)同桌反馈。
图1
[分析]
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角度思考文本主线,围绕主线整体感知文本,推进课堂教学。从形象、直观的图片资源入手,学生观察图片,直接获取部分信息,再次接触文本,利用信息差,捕捉周末活动的细节补足信息。学生获取、梳理信息,教师适时介入进行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2)对比文本信息,刷新认知结构
在同桌反馈过程中,教师出示Mike’s weekend,具体如下:Mike chats with his grandparents on the Internet at weekends.He plays football with Liu Tao.He flies a kite and has a picnic with his family in the park.而后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文本,从“What’s the difference? Which is better?”的角度,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分析篇章结构。思维碰撞中学生一致认为,书上用到了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但他们并不清楚原因。教师选取书中比较典型的几句话:
Helen always has dancing lessons.
Mike usually plays football.
Su Hai and Su Yang often have dinner.
Helen sometimes goes to the cinema.
借助柱状图,用动态生成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频率副词,而后立即互动板书,用星型的方式表示,学生有种直观感受。在对比两种语篇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判断、阐释的学习方式,认为加入频率副词使文章更具逻辑性,也能表达喜好及程度。趁热打铁,教师以自己为例,结合生活场景图描述,让学生结合所学的频率副词表达教师更喜欢做的事情,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
[分析]
学生结合师生互动生成的板书支架,在复述的过程中初步运用本课的重点语言知识。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能注意到主语“三单”动词的形式要跟着变化,但比较机械,思维水平处于低阶层次。教师再次聚焦文本信息,在“Which is better?”的问题驱动下,帮助学生关注两篇文本的结构和表达的方式,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形成基于主题的新支架,学生借助支架准确、连贯地进行表达,逐步实现内化语言的过程。
(1)与文本交流,凝练主题意义
教师播放以课文人物为主角的视频“Their weekends”,教师引导学生对文中人物的周末生活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观点。
S1: I think Mike’s weekend is colourful/meaningful because he plays football with Liu Tao.Liu Tao is good at football.He can teach Mike.Playing football is good for us/...
S2: Su Hai and Su Yang’s weekends are warm.Because they miss grandparents, they usually visit them and have dinner with them/...
S3:Helen’s weekend is relaxing/healthy.Helen always has dancing lessons and goes to the cinema.
...
[分析]
每个语篇都有其所承载的文化和价值观等具有深刻内涵的内容,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比较、分析和鉴赏等活动,最终实现基于主题意义探索的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本环节是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表层走向深层的过程,教师紧扣“weekend activities”,引导学生读对话,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真实情感,与文本对话、与内心对话,依托音频、图片、语言等多模态语篇及氛围渲染,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不断进行情感互动,加深学生对语篇主题意义的深层理解,从而构建自己的新观点。
(2)与主角交流,丰富主题表达
在读后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同桌合作,选择一种方式介绍他/她的周末活动(可以发挥想象力),具体要求如下:
①用第一人称表达:
Hello, I’m...I always/usually/...
②用第三人称表达:
Mike/Helen/Su Hai...s...
③也可以扮演两个人物介绍:
...
[分析]
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与主题意义相关的任务,关注并学习与其相关的语言表达。本环节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合适的方式,初步运用语言,在扮演“主角”或与“主角”对话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文本理解能力和主题表达能力。
(3)与生活交流,升华主题表达
教师围绕单元主题情境,延伸文本情境,联系自己的周末生活,选择一种方式进行自主表达(见图2)。
图2
[分析]
在单元主题意义指引下的英语阅读教学需要学生将习得的语言、形成的文化观念和情感策略等方面迁移运用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批判性问题,鼓励学生阐述自己解决问题的观点和理由,从准确表达到连贯表达,再走向多维度、多视角表达,从浅层思考走向深度思维,最终指导生活实践。学生从运用主题语言“描述生活上升到思考生活、改变生活的高度”(李孝燕,2021),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落地生根。
《课标》指出,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评在育人过程中的不同功能,树立“教—学—评”的整体育人观念。本课将拟定的教学目标达成贯穿在整节课中,除了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等方面的及时性评价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一方面检测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为下一课时的教学提供依据,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安排。
本节阅读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多维度进行自评和互评(见下表),并给予合理的指导,让学生的成长“看得见”,更是衡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有效途径。
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自评互评师评评价语言能力能理解Mike 和Su Hai 有关周末生活的对话,理解相关词汇,初步感知理解频率副词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能在互动交流中初步运用句型询问、回答自己和他人的周末活动,并尝试用语段的形式表达。通过观察、识别,留心文本中的中西方文化。感知与体验周末生活文化的不同,感受各自的乐趣及意义。能通过观察图片、大胆猜想、观看视频、细读圈画等方式获取信息。能对比、提炼频率副词的异同,能就语篇的主题意义做出正确的判断,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对本课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并能够大胆尝试表达。能根据自己的能级层次及时调整,自主选择对话或语段表达。能在同桌、小组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能及时提出问题并思考解决。☆☆☆☆☆☆
单元主题意义指引下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需要明晰主题的明线与暗线,帮助学生挖掘文本的主题意义,基于主题意义开展语言学习活动,构建积极的价值观念,发展思维品质。在阅读课前,教师要以儿童的视角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从表层到深层再到挖掘文本背后所隐藏的文化价值;在阅读课中,教师应基于学习活动观展开有效的活动,学生在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中获得阅读体验,实现语言内化,促进由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品质提升;在阅读课后,教师可以将主题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创新。这些活动都体现了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