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杨廷、冉隆锋
音乐课程教学方法是为实现音乐课程目标、完成教学内容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它包含教法与学法,受教学对象和时代性制约。调查发现,目前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方法仍然是以传统的线下教学为主要形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课堂教学“一言堂”、实践实训“走过场”、课程思政“贴标签”的现象,而疫情期间开展的线上教学方法也比较简单,导致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实践实训流于形式,不能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不利于很好地发展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不能全面地满足学生审美实践的需要。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化、数字化教学手段不足。受教学条件和师生素质所限,缺乏系统性技术支撑,没有成熟的网络平台,使得多数高校没有开设“电脑音乐”课程,学生只能运用手机、随身听等比较简单的设备进行初步的音乐欣赏,或通过QQ、微信等软件与教师进行简单交流互动,专业系统性不够,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够紧密。实践实训的方式仍然停留在常规的线下状态,而线上还处于探索之中,合作学习效果不佳。二是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契合不够。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有待研究,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还没有得到彰显,缺乏课程思政整体设计,以及融入课程思政的专业教材和教学案例,使得教学环节上没有很好地把握育人时机。即使少数教师偶尔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简单说教,流于形式,内容较为生硬刻板,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政内容的接受,达不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音乐课程的评价应体现出多元评价观念,重视教学过程评价,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和课程思政评价等。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创新实践。调查发现,目前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考核办法主要是试卷加技能考核,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评价,个性化考核和课程思政考核重视不够。《思政纲要》指出,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课程思政的有效性需要评价制度来保障,评价体系来规范,考核环节来落实。然而,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思政考核环节上,没有制度保障,思政评价体系不够健全,思政元素融入不够,没有制订切合实际的评价标准,没有体现在试卷题目设计、实践实训考核方案之中,未能实现课程考核思政化。
课程价值决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决定课程体系、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取向和学习过程与方法。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目标可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含思政目标)三个方面。其中,知识目标包括基本乐理、读谱常识、音乐史、儿童音乐作品、音乐欣赏、发声与歌唱、合唱与指挥等相关知识;能力目标包括简谱与五线谱视唱、儿歌演唱、钢琴弹唱、童声合唱指挥、小学音乐教材教法、学科综合、反思研究、音乐数字化技术等;素质目标包括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和思政素养,其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指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和创意实践,思政素养主要指师德修养、乡村情感和教育情怀。因此,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目标可以表述为: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通过音乐课程课堂教学和实践实训教学,使学生掌握音乐学科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能,具备从事乡村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和美育工作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人格全面发展;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和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师德修养、教育情怀和乡村情怀,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
《意见》要求: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构建大中小幼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设计基本思路是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紧密联系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际,关注乡村小学音乐教学状况,进行课程设计,引领教学实施,完善评价标准,形成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在四年时间内,要培养出“语数外通吃,音体美全扛”的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只是个美好的愿望,并不符合当今本科层次乡村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与就业的实际情况。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可修订为方向分流下的主辅修制,即各方向设置好“课程套餐”,使学生根据个性特长和爱好自主选学。音乐课程体系包含课堂教学和实践实训两个方面。其中,课堂教学分为必修和辅修两个部分:必修课程“小学音乐基础”,安排在第一、第二学年,面向全体学生,基本达成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辅修课程“童声合唱训练”“儿童钢琴教学法”“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小学课堂乐器教学”“电脑音乐基础”等,安排在第二、第三学年,面向音乐方向选修生,深化音乐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教学能力,提高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思政素养。实践实训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有音乐社团活动、音乐技能比赛、微格教学比赛等,安排在第一、第二学年;校外有见习实习研习、社区音乐实践、“三下乡”艺术实践等,安排在第三、第四学年,达成教学能力、审美实践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和思政素养目标。(见图1)
图1 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
以“学习者的经验”为核心整合“学科知识”与“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是时代精神的呼唤。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内容取向,要从学生基础和专业发展需求实际出发,既要注重学理性、基础性、趣味性和应用性,又要紧跟课程思政步伐,在教学内容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实现以美育人的目标。鉴于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存在内容多与时间少的矛盾,只有优化整合课程结构,实现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模块化”,才能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具体来讲,是将教学内容整合为音乐素养、音乐技能、教学能力、教研科研等四大模块。其中,音乐素养模块主要由“小学音乐基础”必修课组成,包含乐理、视唱、中西音乐史、儿童音乐作品鉴赏等内容;音乐技能模块由必修课和选修课共同组成,包含唱歌、弹唱、课堂小乐器、童声合唱指挥等内容;教学能力模块由“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等选修课组成,包含小学音乐教材教法,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学科综合、音乐数字化技术等。教研科研模块由见习、实习、研习等实践实训课组成,主要内容是反思总结、教育调查、论文写作等。
每个模块都要紧密联系小学教材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同步推进,共同完成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在各模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案例)中,都要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融入“四史”教育内容,凸显文化自信。实践证明,挖掘红色文化作为教育资源,精选红色音乐作为思政内容,提炼红色精神作为思政元素,这些都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政内容设计,达到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留住红色记忆、发扬红色精神、赓续精神血脉的思政教育目标。时间上可以从1921 年建党开始,将红色文化主线分为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四个阶段,贯穿四个学期之中。空间上以本土红色文化为中心,辐射全国,形成同心圆。
“学习即顿悟”,即从感觉、知觉、同化到顿悟的一个信息加工过程。学生音乐素养和思政素养的形成可以利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通过音乐审美体验来“感知”,分析理解来“完形”,举一反三到“同化”,生成智慧达“顿悟”。学习能力培养还要运用“学习迁移”理论,将习得的音乐素养和思政素养一并迁入其他课程学习之中,培养学科综合化能力,其中包含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综合、人文类学科的综合等。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音乐教育”“智能+音乐”等创新行动不断助推音乐教学方式创新,使得混合式教学方式优势日益凸显,进而可以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从“因材施教”向“精准施教”转变,实现微课、慕课(MOOC)、翻转课堂的优势重组,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的学习记录跟踪、学习计划制订、学习方法设计、学习效果评价也将更加便捷。第一,运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利用“学习强国”“学习通”等线上精品网络课程资源,与线下教学内容相结合,系统地进行音乐赏析、乐理、音乐史等学科知识的教学、作业与检测。第二,运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线下可以开展“音乐党史”系列活动、“红色文化铸师魂”技能比赛、毕业会演、“三下乡”等实践教学,线上学生可以进行自主聆听、演唱、演奏、创作活动,与集体有组织的“云比赛”“云演出”等相结合,还可以将学生的实践技能视频通过“抖音”等平台进行分析点评、互动交流。第三,运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音乐数字化教学手段代替传统的“纸上谈兵”式的理论讲授,将“电脑音乐”、“儿童音乐作品编创”、“数码钢琴弹唱”集体课、微格教学等线下作业(课件、谱例、试卷、作品等),见习、实习、研习及教学总结、教研论文与教育调查等研究材料,以形象生动的图片、音频、视频、动漫等形式上传至网络平台进行批阅,使得线下课堂与“云课堂”优势互补,提高教学与研究能力。第四,运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准确发现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及时把握育人时机。线下以沉浸式教学方式进行审美体验与场域熏陶,如红色文化实践、红色精神体验、红色场域熏陶、红色文化快闪活动等;线上搭建音乐课程思政“云平台”,拓展“云传播”,探索“云思政”育人新模式。学生将“红色歌曲钢琴弹唱”等短视频上传至平台实现共享,时时更新,全面发展学生的音乐技能、兴趣、感受力、理解力、表达力和创造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涵养师德修养,培育专业精神、乡村情感和教育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音乐课程思政更有深度、温度和信度。
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决定学生的学习行为,亦决定课程教学成效。美育评价基本原则是“促进学生形成艺术爱好、增强艺术素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①。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要多元化,要突出审美实践能力和思政素质考核。具体来讲,一是要注重音乐学科素养考核,淡化音乐技能考核。二是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成长,扬弃一考定优劣的终结性评价模式。三是要课堂教学与实践实训考核并重,前者考核学生的音乐素养,后者考核学生的审美实践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综合评定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比如,学生参加市级以上音乐比赛获奖,声乐、器乐考级获得中级以上证书,音乐教学科研论文发表或获奖等,可以直接认定成绩。四是制订融入思政元素的考核评价办法,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要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方案,健全课程思政考核环节,将思政元素渗透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业评价之中,使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要以思政元素为统领,而课堂教学考核题目和实践实训考核方案也要时时渗透思政元素,其评分标准要以思政元素为重要指标,课程反思与改进措施也要以思政元素的落实为主线。五是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课程思政考核以定性评价为主。(见图2)
图2 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考评体系
厘清了目前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的困境,找到了摆脱困境的出路,要实现音乐课程价值与课程目标,尤其是落实课程思政目标,关键在于教师。因此,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和创新型音乐教师队伍,从内驱力、学习力、行动力、沟通力、研究力、反思力等方面,促进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②
注 释
①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http://edu.people.com.cn/n1/2020/1014/c1006-31890660.html。
② 罗树庚《教师如何快速成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年版,第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