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维,张雪葳,董小松,张嘉林
(1.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0;2.海峡美丽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100;3.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历史文化村镇是富有多样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特色人居单元,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当下学界与业界密切关注的重要课题。自“历史文化村镇”成为相对独立的研究范畴以来,围绕本体认知、保护干预和利用发展3 个主题的相关研究快速增长,但多以定性分析为主,融合图文大数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仍不多见[1-2]。近年来,基于文本、图片等多源数据的特色人居环境研究不断涌现。文本数据方面,可借助ROSTCM6、NVivo、KH Coder 等文本分析与可视化软件开展情感体验、景观意象、形象感知等方面的研究[3-5]。图片数据方面,多应用人工识别、内容分析法、图元数据计算机分析、计算机视觉技术等方法开展“行为- 环境”关系、景观意象、形象感知等内容的研究[6-9]。然而,相关研究或是缺乏空间落位可视化分析的图文数据定性研究,或是缺乏主观感知反馈的图文数据定量研究,尚未形成图文大数据协同、空间落位与主观反馈兼顾的综合性研究。游客受雇拍摄法(Visitor-Employed Photography,简称VEP)邀请游客作为志愿者,收集其游览过程的拍照图片数据与相应的访谈、日志、评论、问卷等文本数据,进而解析景观感知、景观意象、景观偏好、游客行为等内容[10-15]。该方法能协同文本、图片、定位、主观评分等数据,为融合图文大数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历史文化村镇综合性研究提供新思路。
嵩口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是浙闽地区特色山水人居环境的典型代表。聚焦嵩口古镇保护与发展主题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聚落活化[16]、特色小镇建设[17]、水文化[18]、景观空间[19]、意象感知[20]、旅游动机[21]等定性或定量研究,鲜有融合图文大数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本研究选取嵩口古镇作为对象,对相关文本与空间数据进行景观感知解析,得出景观认知体系与景观情感评价,进而提出景观保护与发展建议,以期对历史文化村镇景观保护与发展研究有所裨益。
嵩口古镇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西南部,为山地河谷型聚落,因特色商业街市及近百处明清时期古民居而成名。古镇平面形态近三角形,面积约60 hm2,如图1 所示。2013 年来,古镇经过闽台合作顾问主导、“公导民办”主导与“会议事件”介入三个阶段[16]的发展,逐步成为东南沿海历史文化村镇活化更新的重要样板,是福州都市圈短途游的不二之选。
图1 嵩口古镇平面图
本研究运用游客受雇拍摄法与内容分析法,综合利用LocaSpace Viewer 4、ArcGIS 10.6、NVivo12、ROST CM 6 等软件,对相关嵩口古镇文本与空间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步骤如下:
1.确定调研时间
利用网络爬虫工具,收集携程旅行网、去哪儿网、马蜂窝旅游网、大众点评网等热门旅游网站上发表于2019 年12 月31 日前的有关嵩口古镇的游记与评论数据共计290 条。经核验、去重与清洗后,得到有效数据265 条。按1—4 月、5—8 月、9—12 月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可得9—12 月的数据量最大(44.51%),说明该时段是游客到访的高峰期,适宜开展相关研究。
2.数据获取
在2021 年9—12 月期间,邀请到访游客作为志愿者,运用VEP 方法委托其完成相应的照片拍摄与资料整理工作:(1)简要介绍目的与任务;(2)在不推介景点的情况下,要求其自主游览古镇并用手机拍照的方式(需开启拍摄点地理位置GPS记录功能)记录游览历程与古镇印象;(3)游览结束后选取不少于30 张照片,按序号命名后汇总为电子版照片合集文件夹;(4)在提供的Excel 模板文档中,按序号对每张照片就游览体验、心理感受等方面写100 字以内的文字记录,并按5 级量表法对每张照片所在场景的景观认知度(1- 极不深刻、2- 不深刻、3- 一般、4- 深刻、5- 极深刻)与景观偏好度(1- 极厌恶、2- 厌恶、3- 一般、4- 喜欢、5- 极喜欢)进行评分录入;(5)发回完整的电子版文件。
3.数据处理
共委托志愿者120 人,其中回传完整电子版文件者92 人,共收集到含文字描述与评分的照片2 781 张。剔除GPS 信息缺失、文字描述不合格、评分不合格等无效照片,得到有效照片2 464 张,合格率达88.60%。按文件接收时间的先后顺序完成照片编号,并将匹配的Excel 文档内容按编号汇总为1 个Excel 文档,内含文字记录192 473 个字。基于嵩口古镇的官方旅游宣介材料、学术论文与专著等多源文本数据建立自定义词表,参照照片内容对原始文字记录数据进行核对、清洗及预处理,包括错别字更正、统一名称表述等。
4.数据解析
利用LocaSpace Viewer 4 软件的“照片GPS 提取”工具,批量识别全部有效照片拍摄点的精确经纬度数据,导出并汇入Excel 文档中形成Sheet 1。再以景观认知度、景观偏好度评分为依据,将全部数据分为“高深刻- 高喜爱”(景观认知度与景观偏好度评分均≥4)、“高深刻- 低喜爱”(景观认知度评分≥4 且景观偏好度评分≤3)、“低深刻- 高喜爱”(景观认知度评分≤3 且景观偏好度评分≥4)及“低深刻- 低喜爱”(景观认知度与景观偏好度评分均≤3),形成Sheet 2 至Sheet 5。
将Sheet 1 至Sheet 5 导入ArcGIS 10.6,选择WGS_1984 坐标系显示照片拍摄点数据。利用核密度分析工具,基于相同的输出像元大小及搜索半径,采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Jenks)完成照片拍摄点分布密度的可视化分析。由核密度估计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KDE)的原理可知,密度值与照片拍摄点分布聚集程度成正相关,即核密度值越高的区域,照片拍摄点分布越密集,景点的受关注度也越高。
运用内容分析法,分别利用NVivo12、ROST CM6 分析照片与文字数据。照片方面,参照各段文字,利用NVivo12 软件完成全部照片的景观感知元素自由节点编码(每张照片编码节点上限为5个),并依次逐级归并至上级子节点与父节点,分析景观认知体系。文字方面,提取Sheet 2 至Sheet 5 中的文字记录,分别另存为“高深刻- 高喜爱”“高深刻- 低喜爱”“低深刻- 高喜爱”及“低深刻- 低喜爱”4 个txt 格式文件(ANSI 编码);基于各类照片拍摄点核密度分析图,利用ROST CM6 软件的分词、词频分析工具,结合情感环状模型,分析景观情感评价。
利用ArcGIS 10.6 的核密度分析工具,完成Sheet 1 全部照片拍摄点分布密度的可视化分析,如图2 所示。拍摄点分布密度呈北高南低的总体格局。高密度区分布于北部的中山街两侧:西侧为“鹤形路- 杨氏宗祠- 拔魁厝”组团,以鹤形路一带为极高密度核心;东侧为“古榕树- 古渡口- 德星楼- 直街- 横街- 米粉街”组团,以德星楼一带为极高密度核心。部分中密度区散布于中部与南部的关帝庙、电影庙、张元干雕像等区域。
图2 全部照片拍摄点核密度分析图
利用NVivo12 软件完成Sheet 1 全部照片的景观感知内容三层级编码,得到游客视角下的景观认知维度,详见表1。2 464 张照片共计编码自由节点163 个,频次为4 673。经逐级归并与凝练,最终得到5 类父节点、15 类子节点。综合图2 可得嵩口古镇景观认知体系如下:
表1 嵩口古镇景观认知维度
1.景观认知体系包含三个认知层级。第一层级为物质文化资源,频次为2 508(53.67%);第二层级为环境、人物及活动,频次分别为949(20.31%)、559(11.96%);第三层级为配套服务设施、非物质文化资源,频次分别为358(7.66%)、299(6.40%)。景观认知度排序由高至低为物质文化资源,环境、人物及活动资源,配套服务设施、非物质文化资源。
2. 第一层级的物质文化资源是嵩口古镇景观认知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了嵩口古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其人居遗产与资源的独特性。其中,建筑景观、街巷广场景观、构筑物及装饰景观是物质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传统民居建筑、宗教建筑、堡寨建筑、商贸街市、宗族街巷、村间巷道、建筑细部、标志性构筑物等富有地域特色与历史文化气息,是绝大部分游客关注与感知的景观元素;美食特产、传统用具与设施是物质文化资源的次要内容,是不少游客关注与感知的景观元素。
3.第二层级的环境、人物及活动是嵩口古镇景观认知的重要内容。自然景观、生产景观、民居、交通等构成了古镇山水人居环境的环境基底,是大部分游客关注与感知的景观元素;当地与外来的各类人物在古镇中交织、互动,是部分游客关注与感知的景观元素。
4.第三层级的配套服务设施、非物质文化资源是嵩口古镇景观认知的一般内容。丰富多样的旅游休闲配套设施以及各具特色的美食、特产等商铺,给到访游客提供了多元的游览体验,是不少游客关注与感知的景观元素;非物质文化资源包括民俗技艺、文化艺术,是部分游客关注与感知的景观元素。
表1(续)
2 464 张有效照片景观认知度与景观偏好度评分的分类结果显示,“高喜爱”有1 566 张(63.56%),“低喜爱”有898 张(36.44%),表明景观情感整体评价呈较显著的积极倾向,大部分游客对嵩口古镇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其中,“高深刻-高喜爱”有1 296 张(52.60%),“低深刻- 高喜爱”有270 张(10.96%),“高深刻- 低喜爱”有377 张(15.30%),“低深刻- 低喜爱”有521 张(21.14%)。消极倾向也出现了一定的极化现象,说明仍有不少游客对嵩口古镇不甚满意,因此找出引发低喜爱与消极倾向的具体内容是关键。
将“高深刻- 高喜爱”“高深刻- 低喜爱”“低深刻- 高喜爱”“低深刻- 低喜爱”4 个txt 格式文件分别导入ROST CM 6 软件,利用分词、词频分析工具,从词频排序前1 500 的词组中筛取情感语义词,并对同义词与近义词进行归并。运用Russell 等的“情感环状模型”,分“快乐的- 厌烦的”“放松的- 焦躁的”“兴奋的- 失望的”3 个维度对情感语义词进行测度[22-23],结果详见表2。结合图3 及相应文字记录,分类进行景观情感评价分析。
图3 4 类样本照片拍摄位置核密度分析图
表2 情感语义词词频统计
1.高深刻- 高喜爱
“高深刻- 高喜爱”类景观呈北聚南散的总体格局,景观情感评价以积极倾向为主,兴奋的(36.00%)、放松的(31.73%)与快乐的(20.21%)是主要情感类型。高密度区分布于“鹤形路- 拔魁厝”组团、“德星楼- 直街”组团及“古榕树- 古渡口”组团,以鹤形路、德星楼为极高密度核心;中密度区分布于横街、米粉街、关帝庙街、大樟溪溪岸、电影庙等区域。上述区域令绝大部分游客喜爱且印象深刻。就消极倾向而言,失望的(6.48%)占比最高,情感语义词有“简陋”“破旧”“违和”等,涉及宴魁厝、龙口祖厝、下前亭厝等,存在建筑破损、品质不佳、景观风貌不协调等问题,令部分游客感到“可惜”“遗憾”与“美中不足”。厌烦的(3.36%)与焦躁的(2.21%)占比相近。部分“单调”“平淡无奇”“乏味”的古民居建筑、村间巷道及“突兀”的现代民居建筑、公共厕所等引发了厌烦的消极情绪;松口气客栈门前小道、“望誉厝- 下新厝- 宁远堂”一带巷道、万安堡与德星楼内部等“狭窄”的空间,“空旷”且令人“迷茫”的“铭铭居- 蔼瑞居”一带的开放空间,使小部分游客感到焦躁。
2.高深刻- 低喜爱
“高深刻- 低喜爱”类景观呈多极散布的总体格局,景观情感评价以消极倾向为主,厌烦的(26.07%)、失望的(25.64%)、焦躁的(16.24%)是主要情感类型。高密度区分布于“天主堂- 德星楼-直街”组团、“和也厝- 杨氏宗祠”组团、“土地堂-林氏宗祠- 关帝庙街”组团、电影庙、张元干雕像等区域,以德星楼、电影庙、林氏宗祠为极高密度核心;中密度区分布于横街、至善厝、拔魁厝、关帝庙、望誉厝等区域。上述区域令不少游客厌恶且印象深刻。消极评价中,厌烦的(26.07%)与失望的(25.64%)占比均较高。前者的情感语义词有“突兀”“乏味”“脏乱”“奇怪”等,关联至拔魁厝、电影庙、林氏宗祠、天主堂、张元干雕像、土地堂、米粉街等,认为存在建筑改造效果不佳、色彩与尺度不协调、文旅活动内容不丰富等问题,不少游客感到“体验差”“不喜欢”“欠佳”与“平淡无奇”。后者的情感语义词有“破败”“不搭”“简陋”等,对应于蔼瑞居、望誉厝、下车碓厝、电影庙、天主堂等,主要存在建筑内外环境衰败、色彩及风格不协调等问题,给不少游客带来“遗憾”“可惜”“无聊”“失望”“很普通”的心理感受。此外,焦躁的(16.24%)占比也不低,德星楼、电影庙等“压抑”的内空间以及龙口祖厝、拔魁厝、和也厝、至善厝等“混乱”的内外环境,使人感到“不和谐”“阴森”“费劲”“迷茫”与“不适”。
3.低深刻- 高喜爱
“低深刻- 高喜爱”类景观呈北聚南散的总体格局,景观情感评价以积极倾向为主,快乐的(37.70%)、放松的(31.94%)、兴奋的(15.71%)是主要情感类型。高密度区分布于“鹤形路- 宴魁厝-松口气客栈”组团、“大樟溪溪岸- 德星楼- 天后宫- 直街- 横街- 米粉街”组团,以鹤形路、德星楼、直街与横街岔路口为极高密度核心;中密度区分布于拔魁厝、德和厝、关帝庙街、杨家厝、张元干纪念馆、电影庙、端公坂厝等区域。上述区域令部分游客喜爱,但未留下深刻印象。在消极评价中,失望的(6.81%)与厌烦的(5.24%)占比相近。嵩口人民法庭、杨氏宗祠与松口气客栈无法进入参观,非常“可惜”,关帝庙街有些“简陋”,下前亭厝、安兆居等略显“沧桑”,部分灯笼与对联已经“残破”,这让少数游客感到失望。部分高层现代民居非常“突兀”,电影庙、张元干雕像、鹅卵石种植池等有些“呆板”,服装街、拔魁厝一带等略显“单调”,令一些游客感到厌烦。焦躁的(2.62%)占比较低,涉及“混乱”的关帝庙街、府前路、拔魁厝以及直街“吵闹”的声环境。
4.低深刻- 低喜爱
“低深刻- 低喜爱”类景观呈北聚南散的总体格局,景观情感评价以消极倾向为主,失望的(32.98%)、厌烦的(20.00%)、焦躁的(19.65%)是主要情感类型。高密度区分布于“双瑞厝- 杨氏宗祠”组团、“土地堂- 林氏宗祠”组团、“关帝庙- 杨家厝”组团等区域,以双瑞厝、杨氏宗祠、林氏宗祠为极高密度核心;中密度区分布于天主堂、德星楼、横街、米粉街、关帝庙街、张元干纪念馆、和也厝、德和厝、张元干雕像等区域。上述区域令不少游客厌恶,但印象不太深刻。在消极评价中,失望的(32.98%)占比最高。“破旧”的瑞文居、铭铭居、耀秋厝、下前亭厝、土地堂等,“简陋”的关帝庙、诗社及停车场,“冷清”的油茶博物馆、横街、关帝庙街,令不少游客感到“失望”与“可惜”。厌烦的(20.00%)与焦躁的(19.65%)占比相近。“难看”的林氏宗祠、蔼瑞居、德和厝,“突兀”或“粗糙”的天主堂、诗社、张元干雕像、现代民居、关帝庙街,“脏乱”的拔魁厝、耀秋厝、和也厝,令部分游客感到“没感觉”“奇怪”与“乏味”。“混乱”或“拥挤”的土地堂、德和厝、厝间小路、龙口祖厝等内外环境,令一些游客感到“不太好”“压抑”与“恐怖”。
1.游客的游览范围与景观关注点极不均衡,呈显著的北聚南散特征。北部一期核心游览路线“古榕树- 德星楼- 直街- 横街- 鹤形路- 龙口祖厝- 拔魁厝”的到访率与关注度很高,并于中山街两侧分别形成高密度组团;中部与南部二期核心游览路线“米粉街- 关帝庙街- 服装街- 电影庙-下车碓厝”的到访率与关注度一般,于下车碓厝、电影庙、铭铭居、张元干雕像、关帝庙街等形成中低密度组团;游离于核心游览线路外的万安堡、协和厝、蕉林居等景点的到访率与关注度极低,鲜有游客游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南部保护与开发不佳,且缺乏旅游交通集散中心。
2.游客的景观认知体系具有明显的层级性。第一层级是以建筑景观为主体的物质文化资源,认知程度最高,构成了游客对古镇独特人居遗产与文化资源的基础性感知。第二层级是环境、人物及活动,以自然景观、活动为主体,认知程度较高,反映了游客对古镇山水人居环境自然基底及各类活动的多元个性化感知。第三层级是配套服务设施、非物质文化资源,以旅游休闲配套设施、文化艺术为主体,认知程度较低,是易受游客忽视的边缘性感知。
3.游客的景观情感评价整体呈较显著的积极倾向,大部分游客的满意度较高;但也有不少游客对部分内容表达了低喜爱与消极倾向,且出现了一定的极化现象。引发低喜爱与消极倾向的内容涉及建筑景观、街巷广场景观、构筑物及装饰景观、民居、交通、旅游休闲配套设施等,反映了景观品质不佳、地域特色不鲜明、景观风貌不协调、环境空间不舒适、景观维护不到位、文旅活动内容不丰富、配套服务不理想等问题,令游客在“失望的”“厌烦的”“焦躁的”3 个情感维度倾向上产生了不少负面情绪。
1.激活南部区域,促进南北片区的协同良性发展。针对当前南部区域到访率不高、关注度较低等问题,一是整治“蕉林居- 电影庙- 下车碓厝”组团、“镇政府- 府前路- 铭铭居”组团等区域的景观风貌与基础设施,提升整体环境品质;二是强化政府、学界、业界、当地居民、商户等多方协作,引导本土或外来中青年入驻,深挖区域地域特色、文化符号与当地特产,引入文创经济以开展景观活化与更新实验,营造与北部特色各异的南部游览区,促进古镇景观向多元化发展;三是增设南部停车场,形成南部片区的古镇游览集散点,增加区域人气。
2.丰富非物质文化传播载体,实现景观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特征资源的全方位展示。针对非物质文化资源认知程度较低、易受游客忽视等问题,一是创新传播地区非物质文化的活动形式,多开展诸如竹编藤编体验课、书画戏剧亲子乐、地域文化有奖竞赛等生动有趣、寓教于乐的文娱活动;二是完善二维码语音导览解说系统,融入数字技术开展景观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特征资源的多样化展示。
3.完善景观环境与配套服务,不断提升游客喜爱度与满意度。针对引发低喜爱与消极倾向的各类问题,一是着重保护与利用好龙口祖厝、和也厝、拔魁厝、下车碓厝、万安堡等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资源,在不影响当地居民正常生活的情况下保证建筑内外空间环境的景观品质,确保其良好形象;二是重点关注横街、米粉街、关帝庙街、服装街等特色商业街市,结合地域特色尝试进行差异化引导,激活其文化景观价值与文旅活动潜力,培育活动内容丰富、游览体验多样的线性廊道;三是引入数字化、可视化等数字融合与创新技术以构建数字孪生虚拟空间,通过VR 与AR 介入数字化展示、基于穿戴式设备的多场景数字化动态实时交互体验等方式,构建游客与古镇双向感知、动态交互的数字化旅游模式,深化古镇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交互协同;四是优化停车场、公共厕所等配套服务设施,为游客满意的游览体验提供有力支撑;五是做好新建现代民居、景观构筑物、公共开放空间等方面的景观环境管控,保证古镇特色景观风貌得以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