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评《中国民族地区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2-09-03 14:38:12谢莹
生态经济 2022年9期
关键词:文明民族生态

谢莹

(重庆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00)

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民族的千年发展大计出发,在党的十八大上作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战略决策。生态文明建设,顺应当前世界发展新潮流、新趋势,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紧密契合,是未来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一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国上下共同参与,这其中,我国民族地区也必然要承担重要的建设使命和发展责任。

西南地区是我国七大自然地理分区之一,主要包括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五个省份,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原气候为主。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活着藏族、白族、傣族、水族、佤族、苗族、怒族、门巴族、珞巴族、彝族、纳西族、土家族等数十个少数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最为集聚的区域之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但受独特的地理气候以及经济产业结构影响,目前该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基于此,本文将在评述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优秀著作的基础上,分析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难及可能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我国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作为一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生态文明甫一提出,就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生态文明的内涵、发展思路、建设路径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供了积极的理论指导。但回顾相关文献和论著,发现其中关于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成果却并不多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加速,各民族交错杂居的趋势愈发明显,但总体来看我国少数民族的集聚地仍然以边疆地区为主,这些地区往往地理、气候环境独特,生态系统脆弱,经济社会、科技水平较为落后,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较大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制约。因此,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不能片面地照搬其他地区的做法,而应该根据地区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探索新的发展路径。这样的理论和现实背景也进一步凸显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针对我国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中国民族地区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研究》一书从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新思路和新路径,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价值。该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发行,作者张跃西是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浙江省旅游专业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文化旅游、区域发展方向的研究。对于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张跃西认为必须树立发展的、系统的思维观点和方式,因此在该书中他认为民族地区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进行有机融合,协同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工作。该书以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等为例,提出将生态旅游、水利旅游、文化产业作为上述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突破口。具体而言,全书主要包括以下章节:第一章以浙江景宁为例,介绍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景宁模式”。第二章提出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文明旅游区,来推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思路。第三章以迭部县为例,介绍了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创新机制。第四章以浙江景宁为例,介绍了当地通过水利旅游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模式。第五章以浙江丽水莲都文化、浙江景宁马仙故里民俗文化及全国少数民族工艺文化为例,介绍了少数民族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第六章以黔西南民族地区为例,介绍了当地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推进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推动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总体来看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生态文明理念薄弱。由于受千百年以来落后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惯性影响,目前我国西南民族地区人民的环保意识、生态文明理念还比较薄弱,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2)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仍然存在。由于大部分西南民族地区位于偏远山区,特殊的地理、交通条件制约着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也导致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在当地仍占据重要地位。但这种发展方式显然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3)自然资源受损较为严重。我国西南地区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丰沛,气候适宜,再加上多山地丘陵,因此森林资源丰富。但由于长久以来,当地政府对森林资源重视和监管不足,滥砍滥伐现象严重,森林火灾频发,森林资源受到较大破坏。西南地区土地类型多样,但由于不少地区缺乏合理的规划与开发,导致土壤功能逐渐退化,甚至出现水土流失问题。此外,受水蚀、风蚀、冻融等影响,我国西藏地区土地荒漠化、沙化问题也较为严重。(4)生态污染问题较为严重。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富含各类金属矿藏,但由于掠夺式开发,导致不少地区植被遭破坏,地表和地下水体遭到污染。此外,我国西南地区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过量施用现象较为普遍,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土壤板结退化和水体污染问题。

《中国民族地区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研究》一书提出的促进我国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以资源优势为突破口推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这一发展思路十分契合我国民族地区当前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保现实,值得借鉴和推广。就目前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特殊的问题和困难,本文认为除借鉴上述发展思路外,还应采取以下措施。(1)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要改变官员晋升、考核机制,增加绿色GDP考核指标,通过外在激励措施倒逼当地政府官员重视生态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西南民族地区特点,切实深入群众,通过走村串寨等方式做好、做实环保宣传工作,同时也要积极借助互联网、电视等数字媒体,提高宣传效率。(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方面,要积极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集约化农业、绿色农业,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保护土地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合理规划和开发当地自然资源。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坚持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保证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最后,要加大绿色技术研发与投入,积极培育绿色环保产业。(3)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一方面,西南民族地区要根据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强化环保立法,不断完善环境规制和生态文明法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完善的法治依据。另一方面,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在保证有法可依的同时,也要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4)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监管工作。一方面,我国西南民族地区要进一步出台和完善环保监管规章制度,明晰部门权责和管理范围,强化环保部门的主体责任,提高环保监管工作效能。另一方面,提高环保监管技术水平。目前,信息技术、卫星技术、无人机技术在我国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中已有着广泛应用,但这些技术在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的环境监管中应用十分有限,为提高监管效率,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应积极引进新的环保监测设备和仪器,提高环保监管信息化水平,为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决策提供更科学、更及时的数据支撑。

《中国民族地区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研究》张跃西 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定价:95元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民族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满足我国各族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要求。加速推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对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民族地区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研究》一书以我国民族地区为例,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的生态文明发展对策和建议。全书理论创新性强,政策指导意义明显,十分值得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实践者借鉴和参考。在此,笔者也期望借此文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和阅读此书,进一步彰显和发挥该书的公共价值。

猜你喜欢
文明民族生态
我们的民族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对不文明说“不”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