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秦安国
文艺作品一直在追寻生命的底色,或是鲜活璀璨,或是苍凉悲壮。生命存在的价值,在于其多元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我们能见证所经历的悲欢离合,承受生命之苦难,在无数个过程之后,逐渐成长,学会更好地关爱身边人、奉献社会大众。央视热门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亲爱的小孩》,似乎完美贴合了关于生命底色的追问。芸芸众生的我们,都无意间游走在剧中,扮演父亲、母亲、子女、朋友、同事等角色,剧情折射家庭生活中遭遇的“一地鸡毛”,更凸显历经苦难之后,人性难得的可贵与温暖。
婚姻的本质是相互成全,更是一种情感层面的“价值交换”。因各种误会,加上长期争吵情感消耗,在冷静之后,方一诺与肖路终究离婚。方一诺认为婚姻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需要赡养父母、履行教师本职工作、照顾女儿禾禾等,至于丈夫肖路并不是一个必备品。离婚之后,方一诺敢于接受新的恋情,以坦然的姿态面对新的生活,走入新的家庭。电视剧呈现的女性形象方一诺,已不单纯是个体形象,更代表了独立果敢、强大坚毅的新时代职业女性,她们保持清醒的生活态度,选择经济独立、精神独立、人格独立,兼顾事业和家庭,并且勇于放下,活出最真实的自我。
文艺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并经过艺术加工,融入大量的叙事策略与原型再造,成为现实生活的映射与升华,引导广大受众的审美偏好和价值取向。电视剧《亲爱的小孩》也是通过原型故事改编而成,真实事件是贵州的离异女性闫女士因大儿子患上白血病,急需移植骨髓,但骨髓库中并没有合适的配型,小儿子由于年纪太小也不具备捐献资格。为了挽救大儿子的性命,闫女士将希望投向了脐带血,她找到前夫,希望两个人能够再生一个孩子,用第三个孩子的脐带血来救大儿子。可是新生儿的脐带血与大儿子的配型并未成功,意味着大儿子无法延续生命。闫女士的悲惨遭遇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切和同情。
从哲学层面上,苦难是伴随生命的永恒存在。哲学家加缪曾说:“苦难是通向阳光的唯一道路。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生活的底色有时呈现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残酷与悲凉,可是生命还需继续延续,死亡无法逃避。死亡和求生是对立,追求“活着”自古以来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作家余华在小说《活着》中,将主人公福贵承受的接踵而至的“人生苦难”落于笔端,塑造了一个生命力顽强的个体形象,再现了生命的韧性与不可屈服性,追问了生命存在的价值。
文艺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要聚焦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话题,不遗余力弘扬真善美,不断激扬社会正气。电视剧《亲爱的小孩》通过层层加叠的冲突化生活架构,一方面直视家庭和婚姻背后的苦难和痛处,另一方面却充满温情和希望,体现了创作者更加宽厚的人性悲悯情怀,也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里对“圆满”主题的永恒追求,以艺术再造的手法诠释了存活在人世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