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观的创新教育模式研究

2022-09-02 11:32李迎君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劳动院校高职

李迎君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浙江 东阳 322100)

劳动教育能保障大学生高尚人格、正确价值观念和高水平劳动技能的形成,其重要性毋庸置疑。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1](下文简称《意见》)发布,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方针。高职院校以培养道德水平高、生产建设水平一流的高素质劳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劳动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推陈出新,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新方法。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作为一所全国特色教育示范单位,多年来一直在探索和实践如何培养大学生劳动素质。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积极适应劳动教育的新时期、新任务、新目标的总体要求,创新劳动教育教学新模式、新方法,努力形成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特色品牌。

一、劳动教育的理论思考

(一)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依据,聚焦劳动教育体系构建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认为,劳动能实现人全面的发展[2]。首先,劳动教育能帮助人认清价值准则。其次,劳动教育能够引导人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端正劳动态度。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认为[3],充分重视劳动、弘扬劳动精神、倡导诚实劳动、鼓励创造性劳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特色化的论述,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因此,通过“情感和价值”“认知和技能”“参与和体验”“创造性”[4]深刻反映劳动观,并以此构建劳动教育体系,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思想政治与劳动教育关系密切,不可分割

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对其他教育内容的统领作用[5]。因此,每位大学生在接受课堂学习、专业实训、社会实践等教育过程中付出的劳动,都是一种劳动教育,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在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正确劳动观的树立,形成重劳动、懂劳动、爱劳动的价值观念,知道做人做事的态度,从而形成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劳动教育的现实需求

全方位了解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观现状是做好劳动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通过各种形式了解大学生劳动教育所需,精准把握目前劳动教育的突出问题,使得大学生劳动教育内容更受欢迎,效果更加显著。本课题组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观的调研以浙江三所职业院校为对象,走访在校大学生、各院校的相关教师,以会议、问卷等形式进行。通过这些方法,获得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在数据分析中对劳动教育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精准把握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新的需求。

(一)大学生调研

通过问卷调研,探究现阶段大学生劳动观念的最新动向及主要问题,精准把握劳动教育的最新需求。

1.调查方法

对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院校的在校大学生开展关于劳动的问卷调研,共计发放问卷102份,收回有效问卷98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9.2%。

2.调查内容

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主要围绕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展开,全部为选择题。以在校大学生对所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及问题评价为主线,将自身对劳动观的认识、劳动意识及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和劳动教育的效果几个要素作为研究维度,进行指标设计。

3.结果与分析

(1)劳动观。大部分学生对劳动观有所了解,3.9%的大学生觉得自己有一定的劳动观,认为劳动教育在个人成长中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迎接未来的工作、生活。(2)劳动意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尚可,1.9%的大学生能坚持每天主动整理寝室内务或参加其他劳动实践,23.5%的学生表示在学校和老师的督促下会去参加劳动。(3)劳动教育课程。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相应的劳动教育课程是必不可少的,有80.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收获正能量,69.8%的大学生对于目前的劳动心态表示担忧。(4)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效果。三所学校的大学生对于学校组织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都十分认可,85.9%的大学生表示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或者扶贫劳动项目对于大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

(二)教师调研

对在高职院校一线从事劳动教育的教师进行调研,从而了解学校劳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规划。总共访谈了13位教师,有制定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的领导,有一线劳动教育相关老师,他们的意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劳动教育的主要问题包括了目前大学生劳动教育内容的不全面以及教育方式的落后。从教育内容看,重理论轻实践,而且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并没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从教育方式看,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劳动教育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接受程度与劳动教育教学方法的适用程度密切相关。

三、劳动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一)培养大学生“重劳动”,形成健全体制机制

首先,从调研数据中可以发现,在当今多元价值观的环境下,大学生难以形成重视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念。大部分学生对于现阶段的劳动心态表示担忧。因此,通过建立全员行动机制,构建各部门院系齐抓共管局面,帮助大学生全面提高劳动素质。其次,通过校企共建劳动教育基地等方式,构建劳动教育课程新体系,改造课程内容与专业相容,丰富大学生劳动观的内容构成。最后,形成校企合作合力,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机制、质量评价机制等,做到工学结合,全面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培养效果。

(二)帮助大学生“懂劳动”,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积极适应劳动教育的新时期、新任务、新目标的总体要求,创新劳动教育教学新模式、新方法,全面构建劳动教育体系。精准把握劳动教育的突出问题,切实把培养大学生如何学会劳动、如何形成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念摆在首位。着眼课程目标,通过课程体系、内容模块到具体实施,系统而全面地实现大学生素质提升,帮助大学生树立顺应时代发展的劳动价值观,正确认识劳动实践的重要性,从而成为有正确价值观念和有高水平劳动技能的人才。

(三)鼓励大学生“爱劳动”,形成劳动教育品牌

劳动教育不仅对高职院校的基层党建起着促进作用,而且对高职院校文化品牌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不少高职院校通过组织学生助农扶贫、贫困支援、乡村支教等活动[6],丰富党建内容。经过努力实践,劳动教育在各高职院校中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意见》为契机,劳动教育通过不断的深化和深入,紧贴时代脉搏,勇于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推进劳动教育与课堂教学、双创教育、社会实践等内容的结合,培养大学生不断创新的精神,养成大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形成高职院校特色化劳动教育的文化品牌。

四、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论指导,从课程内容、师资建设、教学环境等方面全面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实现一体化发展路径。根据成果导向的工程教育理念,对劳动教育方案进行反向设计,以劳动教育内容对接教学目标、人才需求对接供给为依据,形成多维的“情感和价值”“认知和技能”“参与和体验”“创造性”的劳动教育目标。并以劳动教育目标,进一步反向形成劳动教育内容、适合的教学方法以及科学的评价标准。“情感和价值”指的是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大学生应形成重劳动、懂劳动、爱劳动的价值观念。“认知和技能”指的是具体的生产劳动技能,在实现认知和技能掌握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参与和体验”指的是关于整个劳动流程的规范和制度的制定。“创造性”指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散思维的拓展,通过提升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动下产生显著的变化。首先,保持市场的先进性,跟踪紧密程度对于劳动教育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热度,掌握技术发展趋势后投入劳动教育资源,保持学生劳动教育内容的先进与创新。其次,依据政策引领,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教学,进一步实现劳动教育教学设计在线场景应用,将更加直观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基于此,依据劳动教育“情感和价值”“认知和技能”“参与和体验”“创造性”的培养目标,构建以“课程内容制定、教学模式创新、多元评估机制、校企联动机制、文化融合创新”五个环节紧密衔接的劳动教育模式(见图1)。

图1 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观的创新教育模式

(一)课程内容制定

在劳动教育内容设计上,要依据教育培养目标形成多模块课程形态,实现“课堂教学、主题活动、实习实训、社会服务”等多样化的课程教学形式,形成与之对应的课程内容体系。一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德育类课程。要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统领功能,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比如通过对新时代劳动楷模等典型人物的故事引导大学生树立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加大劳动教育必修课中实践部分的比重,让大学生认识到劳动学习的必要性。二是实习实训课程。通过校企合作来共建劳动教育基地,引导学生走进企业与企业工人一起进行生产实践,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奋斗精神和劳动职业素养,从而顺利开展大学生劳动技能培训。例如,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信息学院的劳动实训基地,拥有软件技术、计算机组装等大型实训室,建有“电脑医院”,提供学生参与社会劳动的平台,充分发挥劳动实践、科研项目、技能考核的重要功能。目前学校已签约10余家校外实训基地,共建劳育基地,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不断壮大劳育力量。三是社会服务课程、公益课程。学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结合学雷锋纪念日、志愿者日等关键时间节点,培养学生公益劳动的服务理念,培养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校风学风,形成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念。搭建志愿服务的劳动实践平台,打造劳育匠才新模式,强化学生社会责任,培养良好社会公德,引导学生结合专业所学关注和参与社会治理,培养公共服务意识,养成在重大危害面前毫不畏难的精神,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开辟“锄禾”党建园地,学生实地参与播种、收割等生产过程,体验农耕文化,开展劳动教育,以生产劳动来磨练意志,锤炼品格,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四是双创项目、劳动技能大赛。实施“双创计划”,以现实需求为导向,将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校本培训,融入创新创业项目和劳动技能大赛,通过双创成果落地转化,有利于大学生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校目前已成功孵化“木·壳·雕·工作室”团队、木木坊工作室、“初心”工作室、跨境电商工作室等一批学生创业项目。通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劳动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共建劳育基地、开展双创活动等,旨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在学生群体中树立起以劳动为美、劳动光荣的理念,以劳动润泽生命,赋能学生成长成才。

(二)技术领先,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造性劳动相关内容,深刻阐发创造性劳动品格,重视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应用能力培养。在课堂集中教学的基础上,依托现代教育技术的线上平台,资源更广泛、课程更完善、师资更专业、学习更便捷、信息更通达的特点,校院两级灵活运用各种新技术,创新内容与手段,结合办学特色、专业学科和地域文化底蕴,开发特色课程,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研究及相关资源建设,把课件、案例、软件等课程资源上传到学习网站,形成实践课程“云超市”,供学生自主选择,线上“下单”、线下实践。通过在线学习网站实施思政课、劳动教育课、实训课及创新创业培训课等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同时为方便学生持续的劳动教育学习,通过创建学生劳动教育微信群作为学习辅导的媒介,大学生在通过线上学习教学视频、组织讲座进行讨论的基础上,结合线下实践教育,知行合一,更有利于提高劳动教育的学习成效。通过线上线下课程的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劳动、尊重劳动,提升综合劳动实践能力,锤炼敢于担当的品格。

(三)评价多元,劳动教育成果质量保证

劳动教育的科学评价,能够保障劳动教育的整体效果,对于劳动成果起到提升质量的作用。劳动教育评价应运用于学生参与的整个过程中,并且能及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而且按照课程内容的形式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例如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质量评价与定量评价等相结合的方式[7],在课堂教学、主题活动、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等教学形式中采用书面报告、终结性测评、过程报告、访谈报告、成果测定等,形成多元化、动态化、个性化的评价内容和方式,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劳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建立完备的评价体系,学前开展教育需求测评,从大学生劳动教育所需开展调研活动,按需制定劳动教育方案;依据过程评价内容,调整教育内容;劳动教育整个阶段完成后通过跟踪评价效果,为劳动教育整体方案的修订提供依据,不断提升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依托共青团第二课堂信息化平台,构建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记录和评价载体,打造学生第二课堂劳动素质档案,不断激发学生自发参与、自主实践、自我提升的内生动力,从而形成热爱劳动、勤于劳动的良好品质。

(四)校企联动,共建多维劳动教育师资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劳动教育基地,依托企业的发展历程,引导大学生树立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同时,依托企业合作项目,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再者,依托企业形成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养成大学生劳动产业链,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服务社会,养成劳动奉献精神。结合学科特色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劳动锻炼。通过校企合作机制建立一支多元化、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把企业的导师请进来,合力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校企合作共建师资队伍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其一是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兼有的师资,其二是理论为主的专职师资,其三是技能突出的工匠型企业兼职师资。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师资队伍的构建,落实好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

(五)文化融合,促进劳动教育价值导向

文化建设是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导向,能够帮助大学生保持对劳动的渴望,坚持对劳动的不断探索。通过特色方式营造热爱劳动的软环境,做好学校劳动典型选树和事迹推广工作,加强劳动教育宣传引导。一是精神文化建设。以校徽、校歌、校训等为传播劳动价值媒介,传播劳动教育思想,形成大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精神氛围。二是物质文化建设。通过海报橱窗、雕塑等劳动元素的融入,帮助大学生在校园内随处可以感受到劳动教育的氛围。三是制度文化建设。通过设置不同的奖金制度、劳动制度,促进大学生尊重劳动成果,形成主动劳动学习的习惯。四是行动文化建设。通过举办劳动模范讲座、卓越工匠分享课,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深刻内涵。五是网络文化建设。通过网络文化传播,在不同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等,进行劳动人物、事物分享,传播劳动教育的正能量。

五、劳动教育的具体成效

大学生的劳动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瞬间形成的。通过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的劳动精神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帮助他们形成重劳动、懂劳动、爱劳动的精神,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

以我校劳动教育实践为例,在劳动教育推进过程中,着力探索劳动教育体系创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基地,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长效联动机制,帮助大学生切实养成重劳动、懂劳动、爱劳动精神。其次,在帮助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的过程中,我校形成了以“独立课程”“开放课程”“融合课程”为框架的线上线下联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其中,“劳动通论”已经成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再次,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在社会上广受好评。学校发掘整合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劳动活动,与学校周边街道社区联动,加强区校共建,在支教、环保宣传、传播“真善美”、图书馆整理书籍、医院导医等过程中提升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营造浓厚校园劳动氛围,学校网站“晒劳动”“志愿服务视频”大放异彩,引爆朋友圈,学校打造校园公益劳动故事展览,被社会媒体争相报道。志愿者带着自己编织的围巾,给特殊学校的小朋友送上关爱和温暖,通过劳动实践帮助贫困户,实现精准扶贫,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依据学生劳动教育成果,我们将劳动教育实践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必修模块,纳入每位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项目体系,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深度融合,形成五育并举的育人模式,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提升职业素养,深化劳动成果运用,进一步教育引导学生强化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意识、提高劳动能力、砥砺劳动精神。

六、结语

总而言之,坚持新时期大学生劳动观教育新实践,实现劳动教育模式改革创新,定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求。首先,建设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新生态,丰富劳动教育内容维度,提升劳动教育效能,为学生赋能;以技术领先为前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为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劳动教育教学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实施不同的评价方式,可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劳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通过校企深度共建基地,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引领大学生的高质量发展。通过文化建设明确劳动价值导向,帮助大学生保持对劳动的渴望,坚持对劳动的探索和巩固。积极推进劳动教育的多维度、多层次结合,积极打造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文化品牌。

猜你喜欢
劳动院校高职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