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真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旅游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乡村是中华文化生长的家园,中华文化本质上是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是乡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实践中孕育而成的文化,一直以来,因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乡村地区形成了一些较为独特的区域乡村文化[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成为乡村文化发展一般重要而独特的力量[2]。县级融媒体是最接近乡村民众的基层主流媒体,担当着打通乡村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的使命。少数民族地区一般在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总体比较落后,因此,有效地发挥融媒体的传播优势与平台功能,对于推进少数民族文化振兴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019年1月,中宣部和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发布《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以下称《规范》),明确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业务类型和功能要求,总体要求县级融媒体中心应整合县级媒体资源,应用5G技术形成传播矩阵,根据“媒体+”理念提供多样化综合服务,为本地民众和其他受众提供文化新闻资讯、地域特色、美丽乡村、文化体验等各类文化服务,不断提高县级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3]。县级融媒体与乡村联系最直接,理应成为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载体,把文化服务功能延伸到基层乡村,发挥其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引领、服务作用。
县级融媒体是新型融合媒体,整合了报刊、广播电视、音视频、微信、客户端等多种载体的媒体平台,具有多渠道传播、个性化服务的特征,形式多样地传播党的方针政策。一方面融媒体让更多的乡村民众尤其是少数民族乡民熟识党的政策主张,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另一方面融媒体应多渠道地推送民族乡村地区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引导少数民族乡民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进少数民族乡民形成中华民族整体意识和中华多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县级融媒体的全媒体数字传播功能能够为乡村数字文化建设提供建设服务,丰富乡村文化传播内容,让乡民共享乡村文化资源,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推动力。全媒体数字传播融合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已经运用到乡村文化传播的多个方面,采用数字化的创作方式和表现形式,将新媒体传播方法运用于乡村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建设中,成为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视频号、网络直播、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形式展示乡村文化产品,丰富受众感官体验,受众可以直接与乡村民众面对面进行交流互动,有助于提升受众对乡村文化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乡村文化传播效果。县级融媒体还可以与市级、省级在云端共建乡村数字文化馆、乡村数字博物馆、乡村民族特色展示厅等数字文化资源平台,使县级融媒体成为乡村文化传播的重要场域[4]。
乡村文化是以乡民为主体,在乡村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观念体系[1]61。我国乡村具有地域的典型性、民族文化的特殊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等传统乡村文化特征,而这些乡村文化承载着乡村与乡民的深厚情感,是乡村文化振兴强大的精神动力。县级融媒体通过地理上的优势,深入乡村农间,精心挖掘传统乡村文化,制作出有乡村精神内涵、有乡土味儿的乡村文化融媒体产品,并通过全媒体传播矩阵将这些优秀传统乡村文化传播出去。随着这些传统乡村文化逐渐被人们认知和喜爱,提高了少数民族乡村文化的传播率和影响力,增进少数民族乡村民众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和文化归属感,促进少数民族乡土文化传承[5]。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在阐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见”中明确提出“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可见,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战略里就包含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目前,学界对县级融媒体如何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有着积极的研究和探讨,但对于微观的现实问题分析不多,特别是在乡村文化中有着特殊身份的少数民族乡村文化振兴的探讨涉及不多,县级融媒体如何助推少数民族乡村文化传播的路径有待探讨。
漳州市境内约有5万畲族人口,有3个畲族自治乡,13个畲族村,分别分布在诏安县、漳浦县、云霄县、华安县、龙海区和芗城区,是我省典型的少数民族聚集区,有着特色鲜明的畲族文化[6]。本文以13个畲族村所在的4个县、2个区的融媒体中心为研究对象,采用搜集文献资料、电话访谈、实地调研和文本分析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本文分析覆盖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发布的所有新闻报道。
1.文化服务功能建设情况
2018年9月以来,漳州市各县区陆续成立融媒体中心,全媒体传播矩阵已经建设完成。研究者根据对六县(区)融媒体中心实地调研统计,各融媒体中心都有建设本县文化特色的栏目,拓展了“文化新闻+”模式。研究者根据《规范》业务功能要求,将六县(区)融媒体中心文化服务功能建设进行统计。如表1所示,六县(区)融媒体中心对文化服务功能基本完成三种,对文化新闻、智慧旅游和美丽乡村均有建设,建设率为100%;全民体育只有云霄县有建设,建设率为16.7%,智慧文博、活动演出六县(区)均没有建设,建设率为0。
表1 文化服务功能建设情况
2.文化服务报道情况
研究者根据《规范》对县级融媒体中心文化服务功能的说明,对六县(区)融媒体中心新闻网和微信公众号中有建设文化服务板块的报道进行统计(见表2)。
由表2可知,六个县(区)融媒体中心在2021年对文化新闻发布率为100%,报道量为648篇,占比73.72%;全民体育只有云霄县进行报道,报道量为5篇,占比0.58%;智慧旅游有2个县进行报道,合计报道量为5篇,占比0.58%;美丽乡村新闻发布率为100%,合计报道量为204篇,占比23.67%。
表2 文化服务报道情况
由表3可知,六县(区)融媒体中心对“美丽乡村”报道数量偏差较大。村落概括的报道数量为2篇;历史建筑报道数量为17篇;民族文化特色报道数量为38篇;生产生活场景报道数量为133篇;游览交通的报道数量为9篇。
表3 美丽乡村文化服务细分报道情况
根据上述调研现状分析,六县(区)融媒体中心在服务乡村文化建设方面都积极响应《规范》要求,都有关于乡村风貌、文化特色等乡村文化建设的报道与传播。但是,由于各融媒体中心建设发展程度不一,在服务各自乡村文化内容上,特别是对少数民族乡村文化传播上还存在许多建设方面和内容方面的问题。
1.文化服务功能建设不到位,报道内容分布不合理
《规范》对文化服务功能有六类分业务的建设要求,根据调研情况(表1),六县(区)融媒体中心平台没有智慧文博、演出活动的服务功能建设,而全民体育的功能建设,只有云霄县融媒体中心有建设。但是,研究者在文化新闻的文本分析中发现,文本里有发布体育赛事方面的报道,其中,诏安县发布2篇、漳浦县发布10篇、华安县发布2篇、芗城区发布2篇,因为没有全民体育对应的栏目建设,只能把内容发布在文化新闻业务里。实地调研中,漳浦县有“石椅种玉堂”畲族文化馆、华安县有土楼民俗博物馆等,但是这两个县的融媒体中心都没有智慧文博服务功能建设,报道内容就没能对号入座,存在文化服务功能建设不到位的情况。如表2所示,文化新闻类的报道数量占了文化服务的75.17%,而与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最贴近的美丽乡村报道数量占比只有23.67%。功能建设不到位,报道比例失调,造成报道内容分布不合理,无法反映少数民族乡村文化生活全貌。
2.报道的形式不够丰富
由表3可知,六县(区)融媒体中心推送报道内容的形式以图文或者视频为主,形式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当前受众对乡村文化内容的需求。如图1所示,根据问卷调查中统计的数据,受众喜爱的报道形式分别为: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占比88.68%;以视频的形式占比71.7%;以音频的形式占比32.08%;以直播的形式占比15.09%。根据表2的统计数据,六县(区)融媒体中心发布的报道形式比较单一,文化新闻报道内容中以文字+图片为主的形式占比93.70%;视频形式报道占比6.33%,远远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两组数据形成明显反差;在全网的报道形式中,也没有出现音频或直播的报道形式。研究者在实地访谈中了解到,六县(区)融媒体没有对受众喜爱的报道形式进行过调查,新闻发布的形式仅从建设者、报道者的角度来进行。可见,融媒体没有从受众的喜好出发,导致报道形式单一、不够丰富,影响传播效率。
图1 受众喜欢的报道形式
3.报道畲族文化特色不广泛
乡村文化建设的承载者和受益者是广大乡村民众,他们也是县级融媒体中心文化服务的主体。经文本分析统计,六县(区)融媒体中心对畲乡的报道篇幅极少。由表3可知,美丽乡村报道数量只有204篇,其中畲族乡村民族文化特色报道才31篇,占比19.10%。其中,六县(区)融媒体中心对畲族乡村文化报道情况:诏安县报道量为0篇;云霄县报道量为6篇;漳浦县报道量为10篇;华安县报道量为12篇;芗城区报道量为0篇;龙海区报道量为3篇。虽然县级融媒体对照《规范》对乡村文化有相应栏目设置,例如华安新闻网在“人文”栏目下设置“风情民俗”“文化遗产”等子栏目,但是2021年该栏目只更新6篇内容,且没有关于畲乡民族文化的相关内容。多数县(区)把对畲乡文化的报道放在文化新闻里,发布的内容多以开展活动、领导视察为主,例如《云霄县委书记调研推进坡兜畲村乡村振兴“点线”项目建设》[7]《赤岭畲族乡庆祝建党98周年表彰“两优一先”》[8]等文章。可见,县级融媒体对畲族文化服务不够深入,报道不广泛,对乡民的文化需求关注度不高。
4.民族文化特色呈现不足
少数民族文化凝聚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乡土之美,是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以民族民俗节庆、民族传统手工、民族文化故事等为题材的融媒体产品,能激发少数民族乡村民众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如图2所示,对畲乡乡民进行问卷调查统计,乡民认为融媒体应传播自己民族文化特色占比58.49%、传播畲族历史建筑占比67.92%,而文本的分析(见表3)对民族文化特色报道占比为19.1%,与调查的比例相去甚远。即使在“三月三”畲族传统文化节庆报道中,云霄县发布《相约三月三品一番舌尖上的“畲味”》[9]、华安县发布《土楼三月三时节做时粿》[10]等畲族文化特色报道,但报道形式陈旧,特色性与民族性不强,对这些已经多次报道过的畲族传统文化节庆还是停留在介绍、简单记录活动情况等表面形式,对畲族文化内涵理解不够透彻,报道的内容缺乏对畲族文化节庆、畲族乡土风土人情、畲族乡贤故事等畲族文化特色内容的挖掘与传播,对畲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不够深入,畲族文化特色呈现不足。
图2 畲乡乡民对美丽乡村的推荐情况
5.公共文化智慧服务水平不高
随着5G、云计算、AI/VI等新技术的发展运用,县级融媒体进入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智媒体时代。六县(区)融媒体虽然已经建设完成全媒体传播矩阵,但从查阅的文本信息和实地调研的结果来看,县级融媒体并没有以人工智能技术为载体结合大数据进行智慧化乡村文化资源服务。例如,对于智慧旅游的报道量仅为0.6%(见表2),仅有的5篇报道也是关于旅游风光的报道,不是智慧化地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生活;对乡村文艺演出活动的场次、时间、内容等智慧信息服务也没有建设,例如在“智慧旅游”功能建设中,云霄县只设置了“云霄风光”栏目、华安县只设置了“旅游”栏目,这些栏目设置也只是进行旅游的图文博览报道,都忽略了对“智慧”的建设。可见,公共文化智慧服务水平不高。
六县(区)县级融媒体要完善文化新闻、智慧文博、全民体育、智慧旅游、美丽乡村和活动演出等功能建设。在发布乡村文化报道时,要合理设置报道量,兼顾各个方面的报道数量。只有涵盖了乡村文化服务内容的各个方面,才能将少数民族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过程中表现的新情况、新风貌、新特色进行及时、全面的宣传。在报道中,积极深入乡间民间,增加乡村历史建筑、民族文化特色方面的报道量,发挥基层主流媒体的传播作用,全面立体的呈现出少数民族乡村文化的全貌。
县级融媒体要充分利用全媒体传播矩阵,根据各个平台、渠道特征,增加视频类、音频类和直播类的传播形式,满足不同受众的阅读和观看需求,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效果。例如,县级融媒体在“三月三”畲族民俗活动报道时,活动现场采用现场直播、AI虚拟影像、H5动画、互动对话嵌入等新媒体技术,让不能来现场的受众或者远在他乡的畲族乡民通过新技术的运用,跨越空间沉浸在民俗庆典活动的氛围中;在演出活动中可以拍摄成短视频进行纪实传播,以短视频、直播、AI等新媒体技术进行呈现,多技术创新报道形式,全媒体传播矩阵进行多渠道分发,进一步增强传播效果。
县级融媒体要明确自己的服务对象是广大乡村民众,要满足乡村民众特别是少数民族乡村民众的文化需求,丰富当地的文化资源,保障乡民的文化权益。鼓励少数民族乡村民众进行民族文化创作,主动地投入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例如,宁德市融媒体中心针对当地畲族文化制作了《畲族歌言》电视专题片,开办《多彩畲族》电视栏目,并制作专题纪录片宣传畲族传统村落等,深入畲族乡民调研,推出畲族文化精品,使畲族文化成为当地乡村文化发展特色,推动了畲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升畲族乡民的自豪感与幸福感[11]。
县级融媒体要挖掘少数民族乡村特色、乡土风情、历史典故、乡村文化故事等,创作生产包括图文、微视频、音频、动漫、动画微电影、H5等作品,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助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县级融媒体可以在平台设置“三月三”畲族文化节专栏,从畲族乡村的歌舞文化、服饰文化、医药文化和饮食文化进行深入、持续的报道;在语言表达方面,要善于使用富有乡土气息的畲族语言,尤其是让处在外地的畲乡民众感受到浓浓的家乡气息,增加受众的粘合度。例如漳浦县赤岭畲族乡石椅村,有着丰富的畲族特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蓝氏宗祠“种玉堂”是闽南与台湾蓝氏畲族宗亲的祖祠、“蓝氏三杰”名人故居、古建筑等遗址遗迹,县级融媒体就要充分挖掘、保护、传承好畲民家族这些传统特色文化遗产资源,打造出既有传统文化IP属性又有故事和情感附加值的文旅体验,推进畲族文化非遗传承。
县级融媒体中心积极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提高数字文化产品和数字资源的供给力。建议在融媒体平台上建立少数民族文化数字博物馆,少数民族文化展厅等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夯实智能乡村、智能展览等个性化乡村生活与文化服务,智慧化满足不同民众多样化需求。县级融媒体要发挥文化服务的功能,做实智慧服务,为畲乡文化产业发展赋能。例如,“三月三”民俗活动后,畲族乡民可以进一步培育畲酒、畲粿、畲药、手工制品等特色文化特色旅游产品,县级融媒体加大对乡村旅游精品和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的宣传,在各个平台发布,借助智慧服务功能进行文化预定,探索开展“短视频、直播+电商”等新业态,不断推动“媒体+产业”发展,赋能畲族乡村文化产业振兴。
县级融媒体作为乡村文化传播的基层媒体,不仅要承担好乡村文化建设和传播的使命,更要注重少数民族乡村文化价值,深度挖掘和传播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结合乡民需求传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少数民族乡民的文化认同感。发挥融媒体的服务功能,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早日勾勒出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