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县寨市乡地下热水的潜力分析

2022-09-02 01:39黄馨莹邓新平姚腾飞郑鹏飞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2年8期
关键词:硅质板岩涌水量

黄馨莹,邓新平,姚腾飞,郑鹏飞,王 璨

(湖南省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所,长沙 410007)

地热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湖南省面临缺煤、少气、无油的能源现状,大力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可有效缓解能源短缺的局面。在绥宁县寨市苗族侗族乡(简称寨市乡)进行地下热水资源可行性勘查时,施工钻孔2个,终孔温度显示,孔内水温呈递增趋势。根据ZK1、ZK2钻孔抽水试验,允许开采量均大于500 m3/d,富水性属丰富级[1]。区域地质条件分析表明,3组断裂交汇部位地下1 700~2 000 m处可能存在地热资源。本文通过研究寨市乡地质背景,对区域地下热水进行潜力分析,为下一阶段地热钻探提供依据。

1 地层岩性分析

研究区的构造框架总体表现为“一向斜三断裂”,黄桑坪-绥宁向斜轴向为北偏东20°,西翼倾向为110°,倾角为45°~70°,东翼倾向为290°,倾角为60°~70°,两翼均遭断层破坏,其中黄桑坪以南有向西北倒转特征。向斜两翼沿轴向分别发育有F1、F2两条主要断裂,二者均为压扭性逆断层,产出特征基本与向斜两翼产状一致;F3断裂与轴近60°斜交[2],倾向为170°,倾角为60°~65°,破碎带露头最宽约为20 m,将F1、F2断裂错开约320 m。

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为元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寒武系,震旦系包括南沱冰碛岩组、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岩性总体为硅质板岩、炭泥质板岩、板岩和冰碛砾岩等,寒武系仅出露牛蹄塘组,以板岩、变质砂岩、灰岩和泥灰岩多见,局部变质砂岩与板岩互层。

2 地温场特征分析

2.1 平面特征

本次勘察工作共测定16个地下水监测点的温度,其中,水井有6个,出露泉有10个[3-4]。本次工作野外调查时间为11月,平均夜间气温为9 ℃左右,平均日间气温为17 ℃左右。本次调查水点温度最低为15.2 ℃,16个点的平均温度为16.8 ℃,可见大部分水点的温度位于正常的地下水温度范围内。其中,J04点水温为19 ℃,明显高于其他调查点[5],且其出露于工作区西部F3断裂所在河谷南侧陡坎上。经初步分析,J04点位于F2断裂附近(上盘),其可能为F2断裂破碎带含水层的露头,系深部循环的上升泉。

2.2 垂直特征

本次工作共施工ZK1、ZK2两孔,终孔后分别对全孔进行了测温,结果如图1所示。从结果可知,工作区恒温层温度保持在15 ℃左右。按照50 m以下测温曲线的平均斜率计算方法,ZK1孔的地温梯度为3.81 ℃/100 m,ZK2孔的地温梯度小于ZK1孔,为3.07 ℃/100 m。

图1 钻孔测温成果(120 m)

2个钻孔终孔后分别做了抽水试验,其中,ZK1孔静止水位埋深为3.50 m。孔深73.00~121.80 m为F3断裂的主要含水段。最大水位降深为21.73 m,相应涌水量为5.08 L/s(438.91 m3/d),经推测,最大涌水量为907.2 m3/d。抽水时,水温为16 ℃。ZK2孔静止水位埋深为2.12 m。该孔揭露了2个断裂(F1、F3),系主要含水段。最大水位降深为4.02 m,相应涌水量为6.989 L/s(603.85 m3/d),经推测,最大涌水量为1 004.6 m3/d,抽水时,水温为16~17 ℃。

3 地下热水潜力分析

研究区地貌类型为构造剥蚀中山,地下水系统具有典型的山区特点。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其排泄受到地形及构造条件控制,其集中在地势较低洼处或阻水断层、岩层界面处出露。受地质构造控制,断裂带、褶皱转折端和相变带是地下水排泄点[6]。在多期构造作用及风化作用下,工作区出露地层地表岩石裂隙发育,为降雨入渗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构造发育区,降水会沿着构造裂隙渗入深部形成构造裂隙水,形成富水带。

从构造来看,研究区处于黄桑坪-绥宁向斜核部,受西北向应力挤压作用,区内向斜两翼各发育近平行向斜轴线的主断裂F1(倾向东,倾角约77°)和F2(倾向西,倾角约75°)。受西北向应力的剪切作用,后期又发育东北向张性断裂F3(倾向南,倾角约66°)。F1、F2、F3这3条断裂基本构建了研究区地下水系统的基本框架。

在褶皱形成的过程中,山体应力集中于褶皱轴部,常形成纵张裂隙和X形剪切压扭性裂隙,特别是工作区质地较脆的砂质板岩、硅质板岩和砂岩等。岩层弯曲时,褶皱轴部可能出现岩层加厚、挤压破碎现象,或者层面滑动,在褶皱轴部形成空隙。因此,向斜核部的深部可能存在富水层,该含水层可能是未来地热勘查工作的重要靶区。

据调查,研究区未发现隐伏的岩浆岩体,但位于雪峰山推覆构造带和邵阳凹陷的交界带上,从构造演化的角度分析,研究区周边三叠纪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强烈,金屋塘和城步南山均发育较大规模的三叠纪岩浆岩体。经初步分析,东西向F3断层初步形成于印支期(也可能为更老断裂的重新活动)。进入侏罗纪以后,受燕山运动的影响,研究区形成褶皱和逆断层带(F1、F2),同时F3断裂受东西向主应力的影响,由逆断层发育为走滑断层。研究区周边侏罗纪岩浆岩体分布较少,但在研究区东部42 km的新宁县黄金瑶族乡有分布。进入早白垩世中期后,受四川运动的影响,地层受东北向主应力的挤压。在此背景下,F3断裂再次转为具有压扭性的逆断层,而F1、F2反而往张性断层方向转变。

由上述可知,研究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其深部是否存在岩浆岩体还有待更深一步工作验证。从区内的构造组合模式来看,研究区地下水系统是非常典型的向斜-断裂构造控制地下水系统,为对流型地热系统提供了较好的形成条件。断裂F1、F2倾向相反,产状较陡,经初步计算,两者在深部1 700~2 200 m交汇,具有形成深部对流型地热系统的基本条件,地下水循环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工作区地下水循环模式示意图

在向斜形成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纵横张断裂、层间裂隙、层间滑脱和断层等一系列储水空间及过水通道,这种层间储水构造与平行于向斜轴的F1、F2断裂也可能构成一种特殊的对流型地热系统。研究区牛蹄塘组下段(∈1)底部为灰黑色薄层板岩夹灰黑色薄层硅质岩或二者互层,灯影组(Z1d)上部为灰至黑色中至中厚层硅质板岩,这两个相邻岩层可以作为这种对流型地热系统的靶区地层。

根据以上分析,研究区具备地下水深部循环的基本条件,同时地表所测地温梯度较高,地下热水深部成矿条件较好。因此,向斜核部牛蹄塘组硅质岩、灯影组上部硅质板岩是重要的地热靶区地层,同时F1、F2、F3断裂深部交汇带也作为地热资源的靶区带。本研究初步选定黄桑坪以南约700 m的河流峡谷区作为勘查靶区。根据F1、F2、F3断裂以及区内寒武系地层的厚度,估计地下热水埋深在1 700~2 000 m,孔底温度保持在42 ℃左右,出水温度保持在32 ℃左右。单井涌水量保持在500 m3/d左右。

4 结论

研究区出露泉、水井的水温最低为15.2 ℃,最高为19 ℃,平均温度为16.8 ℃,大部分监测点的水温处于正常的地下水温度范围内。水温与地下水循环条件密切相关,受季节性影响的风化裂隙地下水温度变化较大,受构造控制的地下水温度相对稳定。经钻孔测定,ZK1孔的地温梯度为3.81 ℃/100 m,ZK2孔的地温梯度为3.07 ℃/100 m,循环温度保持在50 ℃以上。研究区地下水系统是非常典型的向斜-断层构造控制地下水系统,具有对流型地热系统的形成条件。地热循环深度为1 700~2 000 m,孔底温度为42 ℃左右,出水温度为32 ℃左右,单井涌水量为500 m3/d。总体来看,研究区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地下热水潜力较好。

猜你喜欢
硅质板岩涌水量
胡家河煤矿涌水特征及规律分析
赵各庄矿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分析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中下奥陶统硅质岩特征及其成因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炭质板岩引水隧洞支护结构优化研究
旺苍地区灯影组层状硅质岩类孔洞充填特征
基于连续-非连续单元方法的炭质板岩隧道围岩稳定分析
矿井涌水量重标极差法等维预测模型
上公山隧洞4+439部位TMB卡机地质条件及后护盾顶部塑性变形分析
广西忻城某石材矿山涌水量预测研究
东昆仑温泉沟地区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