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微项目化学习设计研究

2022-09-02 07:14唐黎明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情境探究设计

文|唐黎明

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在项目化学习与学科教学融合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融合过程中依旧存在许多难题,例如教师缺乏相关设计经验,不知如何最大程度发挥项目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又如在当前项目学习中,探究问题难度普遍较大、所需周期较长,这与常规课堂任务紧、时间短的现状相冲突,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及时完成项目探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学习与学科教学的高效融合。为此,笔者尝试将项目化学习与学科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度整合,探寻出更符合课堂常规教学的微项目学习模式,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科学习,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一、小学数学微项目学习理解

项目化学习(PBL),也称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以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进一步学习、深化相关的知识,提升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

微项目化学习是项目化学习深度融入学科教学的产物,它最大限度突破了项目学习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壁垒。具体来说,微项目化学习是一种立足学科课堂教学,以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为出发点设计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培养素养的教学方法。微项目化学习将低阶认知“包裹”入高阶认知,在保证学科基础类知识与技能不损失的情况下,同时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元认知、批判性思维、沟通与合作等重要的能力。

微项目化学习的三个关键要素分别为:“微内容”“微问题”“微任务”。

由图1 可知,微项目化学习聚焦“微内容”,立足课堂教学,从课时或单元教学内容中提炼核心知识、能力、素养,作为设计学习任务的基础;关注“微问题”,所设计的驱动性问题,一方面要能帮助教师达成学科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能完成问题的探究;强调“微任务”,任务既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要难度适当,适合学生短时完成。

图1 微项目化学习关键要素

二、微项目化学习系统化设计思路

微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体现了各教学要素间的一种稳定结构,本研究基于教学认识的三体结构,通过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间的互动方式,呈现出小学数学微项目化设计思路,具体来说,如下图所示,该互动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主体活动的构建、教学内容的展开,学习过程的引导。

图2 数学微项目化学习系统化设计思路

(一)主体活动的构建:通过亲身体验实现深度学习。

1.在体验中建构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的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的双向转化,促进自身知识的建构。对于微项目化学习而言,知识不是直接拿给学生并让其记住的,应当是在学生对于信息的深度理解后通过主体建构所形成的。

2.在体验中发展素养。

强调学生通过直接的互动发展素养。教师主要通过活动方式的设计来给予学生能力锻炼的机会,从而帮助其发展相应能力。微项目学习最常关注学生以下三项能力。第一,自主学习能力。设计自主学习任务,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二,合作学习能力。设计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生生互动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以提升合作能力。第三,探究学习能力。设计探究学习任务,即要求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从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二)教学过程的展开:通过驱动任务展开教学内容。

1.展开思路:以学生为本。

主要注重两方面内容:学生学情与学习主动性。第一,注重学情分析。从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特征、学生的性格特征、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三个维度出发充分进行学情分析。第二,注重学习主动性。在微项目化设计中,教师往往会在介绍任务前调动学生探究兴趣与热情,通常是以情境的形式将学生带入到某种真实环境中,通过好奇心、好胜心等情感的激活让学生快速投入到学习之中,让学生带着完成任务的目标主动学习,实现知识的掌握、意义的建构。

2.展开方式:“微问题”与“微任务”的设计。

在微项目化学习中,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具体展开方式为微问题与微任务的设计,教师首先聚焦学科教学核心知识、能力、素养,在此基础上设计“微问题”来架构目标,“微问题”不仅能够促进探究,使知识结构化,还能激发知识迁移与创造好的问题。然后在“微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微任务”,“微任务”是一个具有一定可能性和挑战性的任务。

微项目化学习以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为出发点设计任务,围绕“微情境”“微问题”“微任务”三步设计将学科结构的内容转化为项目结构的内容。

第一,设计“微情境”。学习情境是开启一项任务的起点,构建学习情境也是微项目化学习的第一个步骤。恰当的情境设置能够帮助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快速进入任务背景中,为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创造环境。情境的设置意在让学生在教师建构的学生主体活动中,在一种虚拟的情境中成为真实的参与者,在“亲身”经历中主动参与互动,从而掌握知识,提升素养。在具体设计中,好的情境主要体现出以下三类特征:生活性、学科性、情感性。

第二,设计“微问题”。以完成项目的形式学习,其重要意义是让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聚焦实际的驱动性问题便是其中的重要举措。将情境聚集于实际问题有助于实现将宽阔的情境进一步紧缩,将大主题浓缩为小问题,进而为了解决问题而布置任务,实现以问题为纽带,将情境与任务连接起来,让学生能够思维顺畅地进入任务。所设计的“微问题”,一方面要能帮助教师达成学科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能完成问题的探究。

第三,设计“微任务”。微项目化学习通常具有一个“宏大”任务,多是由多项微型任务组合而成,这些微型任务并非完全独立,而应是一个接一个、一环套一环地组合为任务链,进而构成宏观任务。将宏观任务拆解为任务链,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既能增强学习效果,也能为学习指明方向。“微任务”,任务既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要难度适当,适合学生短时完成。

(三)学习过程的引导:通过教师引导成就学生发展。

1.指导学习活动。

微项目化学习强调教师应当在学生学习前进行精细设计,在学习过程中提供支持与引导,在学生认识活动有进展时提供及时的反馈,从而为学生创建一个有教师支持的学习环境。具体来讲教师应当做好管理与支持两项工作。

其一,管理工作。包含组织学习、安全保障、维持纪律三项内容。组织学习方面,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跟随教学进度,投入教学活动中。安全保障方面,要求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是否遇到安全问题,为其提供安全保障。维持纪律方面,教师应当维持班级内的秩序,保证整体学习的进展。

其二,支持工作。支持工作主要包含知识支持、方法支持、资源支持、情感支持四项内容。知识支持方面,要求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额外知识的补充,以满足学生连续学习、发散学习、探究学习的需求。方法支持方面,要求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学习,如何学好。资源支持方面,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资源,包括工具型资源和内容型资源两类。情感支持方面,要求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其给予情感上的鼓励,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热情。

2.组织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以把握教学活动的事实为前提,对其进行科学地价值判断,科学、正确的教学评价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微项目化学习中,教师对于教学评价主要承担两份工作:学习活动评价和教学活动反思,前者针对学生的学习,关注对学生探究过程与任务成果的评价,后者针对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前者意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后者意在改进今后课程教学的设计。

三、微项目化学习设计案例及分析

小学数学微项目化学习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基于课标和教材把握核心知识、能力、素养;第二个阶段,设置驱动问题,并创设学习情境;第三个阶段,构建项目任务。

本文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确定位置(二)》第一课时为例,提供一个实操案例作为参考。

(一)设计思路。

1.基于课标和教材把握核心知识、能力与素养。

通过研究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的教材,发现在本课教学编写与安排上,有以下共同点与不同点。共同点包括:第一、教学内容和要求一致。通过具体的情境,理解方向、距离两个条件对确定位置的作用,并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第二、突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性,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第三、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突出学习的科学性。不同点在于,教材中呈现的顺序有差异。苏教版安排在六下,学习了比例尺之后进行此内容的学习,故在教学内容上苏教版直接用的是线段比例尺;而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分别安排在六上和五下,学习完本单元之后再学习比例尺,两个教材都是用1 厘米线段表示距离。

最终将主要知识确定为,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角度、方位)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合理性;核心能力与素养为,经历用方向、角度、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的探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观察和识图能力,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于核心知识确定驱动问题与探究任务。

微项目化学习是在确定核心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设计本质问题,并基于本质问题创设学习情境以引出驱动性问题与任务,引导学生一步步解决问题,最终得到项目成果的过程。

微项目学习的流程图可概括如下:

基于此结构,本课共设置了三个情境,并引出了三组驱动性问题与任务,分别为“一艘船在海上遇险求救,海上的营救中心工作人员接到求救信息后立刻展开营救,怎么样才能准确、迅速的确定遇险船的位置,请以灯塔为观测点,描述故障船的位置?”“在遇险船的附近分布着救援船,如果你是海上的工作人员,你会怎么指挥救援船进行营救?请尝试指挥救援船进行营救”“在遇险船的周围还有一艘救援船,你会描述这艘船的位置吗?请尝试描述救援船的位置”。

(二)具体设计。

1.任务一:确定遇险船的位置。

创设情境:这艘船在大海上遇险求救,海上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接到求救信息后,立刻展开营救。在茫茫的大海上,我们怎样才能迅速、准确地实施营救?

项目准备: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必须先准确地确定遇险船的位置———方向、距离!要有坐标、观测点,还要有图例。

驱动问题:这是工作人员通过雷达扫描获得的图片,发现上面有灯塔和遇险船。如果以灯塔为观测点,怎样准确地确定遇险船的位置呢?

出示任务:先独立思考与尝试。可以结合手中的各种工具,想一想、画一画、量一量,想办法确定遇险船的位置,并用文字纪录下来;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和完善自己的想法。

学生交流:

(1)要素不足的情况(只有一个要素,缺方向或距离);

(2)描述不具体、不准确的情况(无角度或出现“北偏东30 度”“东偏北60 度”的说法);

(3)测量不准确的情况(量角、量线);

(4)图与实际的关系(角度一样,距离须按比例求出实际距离);

(5)其他问题。

结论:准确地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须有两个要素:方向(用角度描述)和距离。方向的描述一般用:“北偏(东/西)X 度”和“南偏(东/西)X 度”。

2.指挥救援船进行营救。

创设情境:同学们真厉害!这么快就找到遇险船了!其实在遇险船附近,有一艘救援船,它在这!

驱动问题:如果你是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你会怎么指挥救援船进行营救呢?

出示任务:你来当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指挥救援船进行营救!(在《学习单》上,想办法,用画图和文字形式描述出救援船救援路线)

学生交流(预设):

路线方面:先行驶到灯塔,再行驶到遇险船;直接行驶到遇险船的位置。

描述方面:未描述以什么作为观测点;行驶方向描述错误;行驶距离描述错误。

其他问题。

结论:看来路线有很多,但直线行驶的距离最短,能最快的拯救遇险船。描述位置前要建立新的坐标。

3.描述第二艘救援船位置。

创设情境:同学们,其实在遇险船附近,还有一艘救援船,它在这!

驱动问题:你会描述这艘救援船的位置吗?

出示任务:快动脑想一想、动手画一画,并描述出第二艘救援船的位置。

学生交流(预设):

(1)以遇险船为观测点,在遇险船的西偏南20°方向,2500 米处。

(2)以灯塔为观测点,在灯塔的北偏西20°方向,2000 米处。

结论:要准确地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除方向和距离两个要素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观测点。观测点一般是指“我现在所处的位置”,“我”的位置不同,得到的方向(角度)、距离就不同,采取的行动也就不同!

通过一年多来的微项目化实践,可以发现,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提高了,基础类知识与技能也没有落下,解决问题和学生合作的经验丰富了,数学表达能力、问题解决、元认知、批判性思维、沟通与合作等重要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在现有的探究经验基础上,笔者将进一步反思与总结,设计出更加有效的微项目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发展。

(本文为“第十四届全国小学教学特色设计论文大赛”获奖作品)

猜你喜欢
情境探究设计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