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忠,杨晓东,韩丽华,杨忠彬
(1.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石岭镇综合服务中心,吉林 四平 136000;2.吉林省四平市耕地保护中心,吉林 四平 136000)
当前玉米生产中,部分农民坚持传统种植模式,普遍存在施肥不合理、施肥结构不科学问题。玉米生长发育阶段盲目追失大量氮肥,磷肥、钾肥施用量不足,前期生长发育较快,后期因磷钾肥供给不足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积累,从而影响整体产量[1]。同时,施肥不合理会造成大量肥料流失,不仅降低肥料的利用率、提高种植成本,还会对农田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危害。为明确科学施肥方法,本次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给科学施肥提供参考数据。
本次试验选择在四平市铁东区石岭镇王家沟村进行,当地有效积温3100℃,降水量484 mm。前茬种植作物为玉米,品种为良玉99。常年施肥量为缓控释肥(25-11-12 ≥48%)950 kg/hm2,产量为10500 kg/hm2。供试土壤类型为土类草甸土、亚类草甸土、土属山川草甸土、土种厚层山川草甸土,地块平坦,肥力中等。土壤养分测试值为:有机质2.6%、速效氮150 ppm、速效磷28 ppm、速效钾204 ppm、pH 值6.4。
供试肥料:尿素(N-46%)、过磷酸钙(P2O5-42%)、硫酸钾(K2O-50%)。
供试品种为吉单39,出苗至成熟130 天,为晚熟普通玉米品种。幼苗绿色,叶鞘紫色,花药黄色;株型半紧凑,穗位以上叶片上举,株高287.0 cm,穗位120 cm,成株叶片数21 片,公顷保苗4.5 万株。
本次试验共设4 个处理组别,每个组别重复3 次。按照随机原则,将4 个组别分别命名为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详见表1。小区面积30 m2,每处理6 行,行长8.33 m,小区间有明显边界分隔,除施肥外,各小区其他田间管理相同。
表1 施肥设计(kg)
5 月1 日划定处理小区,对土壤进行有效翻耕,耕深20~25 cm。耕作层相对较浅应使用深松机或深耕机进行全面翻耕作业,打破犁底层,增加田间有效深度[2]。结合土壤翻耕,将1/3 氮肥以及全部磷钾肥施入,翻耕到地表以下,然后进行机械化播种。
5 月12 日进入出苗期,7 月20 日进入抽雄期,8 月10 日进入吐丝期,9 月24 日进入成熟期,10 月2 日收获。
玉米整个生长发育阶段进行2 次调查,分别在5 月20 日和7 月20 日。调查时分别测量植株高度、叶龄期、叶色、茎粗,玉米收获后,每小区籽粒与植株一同收获,计算玉米籽粒产量和植株产量。
根据表2 数据可知,不同处理的玉米物候期差异不明显,从播种期到收获期4 个处理的生长周期大致相同。由此可知,此次试验不同施肥模式不会对玉米物候期产生明显影响。
表2 不同处理的玉米物候期(月.日)
结合表3 可知,5 月20 日各个处理植株高度、叶龄、叶色、茎秆粗度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从7 月20 日调查数据可知,处理1 的叶龄大小与处理2、处理3 和处理4 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差异不明显。由此可知,本次试验采取的不同施肥模式对玉米植株性状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
表3 不同处理的玉米植株生育性状
由表4 数据可知,不同施肥模式对玉米籽粒产量和植株产量影响较大。处理4 产量最高,其次处理2,然后是处理3,最少的是处理1。由此可知,氮元素在玉米植株生长发育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并不是氮肥施用越多玉米产量和品质越高,需保证氮磷钾肥料的科学搭配。
表4 不同处理的玉米产量
玉米生育周期相对较长,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需要大量养分,属于喜肥类高产作物,肥料充足供给才能稳产、高产[3]。但大量施用氮肥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需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本次试验结果表明,此次采取的不同施肥方式不会对玉米植株的生育性状和物候期产生较大影响,但会对最终产量产生一定影响,科学施入氮、磷、钾肥料,能够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