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真
(中共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党校 酉阳社会主义学院,重庆 409800)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酉阳县)地处武陵山腹地,总面积5 173 km,辖37个乡镇和2个街道、278个行政村(含8个社区)。2021年末,酉阳县常住人口共计60.72万人,其中乡村常住人口34.36万人,占比56.59%。近年来,酉阳县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经济发展动能得以进一步彰显。但酉阳县乡村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重新审视、重新梳理,进一步强化对乡村产业发展的认识,而后对症下药,以新的思路、新的举措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为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 赋能。
酉阳县以推动实现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狠抓乡村振兴工作,把解决好“三农”(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作为全县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持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力度,强化措施的执行落实,不断发展壮大乡村产业;紧紧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构建乡村产业发展体系,为进一步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促进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而且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乡村经济呈现出高质量发展态势。从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情况来看,酉阳县建成了高标准农田 7 333 hm、特色产业基地9万hm,蔬菜年播种面积21 333 hm;从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来看,酉阳县培育了农业企业2 247个、专业合作社1 887个、现代家庭农场270余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个、市级龙头企业22个;从农特产品品牌打造来看,酉阳县已获“两品一标”品牌认证97个,其中绿色食品认证50件、地理标志产品10件、重庆老字号品牌4个、重庆名特产品9个;从乡村改革情况来看,酉阳县乡村发展活力不断彰显,全县100个行政村推进“三变”改革试点,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酉阳县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酉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2.4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28亿元;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19亿元,占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的31.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887元,同比增长10.9%,比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2.1个百分点,同比增速创近5年新高(见图1)。另外,酉阳县乡村消费品市场“火爆”,零售额实现11.42亿元,同比增长19.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52%。酉阳县乡村产业赋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得以充分彰显,广阔乡村大有可为。
图1 2017—2021年酉阳县城镇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
目前,酉阳县乡村产业发展质量不够高,很多产业布局仍处于小、散状态,区域特色不明显,规划布局不够合理。具体来看,个别乡镇乡村产业发展多注重短期效应和眼前利益,存在急功近利、仓促推进的情形,主要集中在门槛较低、周期较短的传统种养殖业,大多未形成产业链,产品缺乏应有的市场;有些地方对县级层面的规划落实不到位,存在跟风复制、重复建设、一拥而上的情况,未突出区域特色,未做到“一村一品一特色”,产业发展同质化现象较突出,市场竞争力缺乏,最终导致产品过剩。
酉阳县自然条件较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一是部分乡村产业基地不通公路或道路建设标准较低;同时,乡村“四好农村路”存在重建轻管现象,养护投入严重不足。二是由于历史欠账等原因,产销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保障程度相对较差,网络通信、仓储物流等设施还未实现100%全覆盖,尤其是仓储物流建设尤为滞后,农产品直销网点及批发市场、物流运输等设施设备相对落后,乡村物流成本相对较高,导致乡村产业发展受到极大影响。
目前,酉阳县乡村三产融合正处于起步阶段,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层次相对较低。一是农业产业规模较小,与第二、第三产业间的融合程度较低、链条较短,大部分农产品尚未形成从生产到加工、包装、储运再到销售和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多数仅限于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滞后,产业融合的带动力不强,具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实体较少。二是少数乡镇和村社的产业融合项目同质性很强,差异化竞争和深度开发不够,个别地方跟风严重,存在资源过度开发、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
一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匮乏。酉阳县从事农业的人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多为初中及以下学历,既有知识又有技术、既善经营又懂管理的新型农民极为匮乏。这就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在产业发展中的融合渗透,农民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和包括乡村休闲观光农业、乡村康养度假、农耕体验在内的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新产业的认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进程。二是农业服务部门的技术力量严重不足。近年来,酉阳县乡村产业发展工作量逐年加大,但受编制及其他等因素的制约,人员不足及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的问题始终未得到有效解决。
酉阳县素有“八山半水,一分半田”之称,山高谷深,地块面积较小且多零星分布,不具备进行机械化生产的条件,科技支撑乡村产业发展相对不足。其主要表现如下:一是超60%的劳作仍靠人力肩挑手抬及简单的机械操作,机械化程度普遍较低,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生产效率得不到迅速提升;二是因多数“三有”(有文化、有技术、有能力)人员外出务工创业,在家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化设施设备及管理理念的人员相对较少,现代化技术应用比重较低,导致科技支撑乡村产业发展不足。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落实,国家及地方政府扶持乡村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政策不断出台,但在金融服务的落地见效上仍较滞后。一是银行借贷“门槛”较高,程序烦琐,农户贷款难度较高;虽有脱贫户小额信用贷款政策,但额度较小且年限较短,部分金融机构为规避借贷风险,存在惜贷情形,导致经营者产业发展资金不足。二是酉阳县虽已脱贫摘帽,但地方财力依然薄弱,财政拮据较严重,特别是近几年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政府投资产业发展的“入不敷出”现象极为突出,最终影响了产业发展实效。
酉阳县应根据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区域发展的产业重点,不断优化产业规划布局,引导各要素向优势区域集聚,实施差异化集群化发展。一是要从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演化趋势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讲话精神,强化经济内循环,发挥好政府在扩大内需、维护市场中的作用,坚持规划先行,引领乡村产业有序推进。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编制科学、精准的产业发展规划,突出特色产业的合理布局。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处理好各类规划之间的关系,做到多规融合,确保规划的可实施性。二是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做大做强油茶、青花椒、茶叶三大主导产业,做精做靓区域性特色产业,积极发展特色食品、精深加工、手工艺等乡土产业,培育一批影响力大、知名度高、市场价值高的国家级、市级名优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等。要对同类、同质产品进行优化整合,避免因产品同质或品牌不统一而引起无序竞争。对于有一定知名度但生产不够集中的特色产品,要鼓励农户在自愿互利平等的基础上,有序组织专业的协会或企业组织进行商标注册,实行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合作共创品牌、共享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
酉阳县应坚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乡村产业兴旺有机结合,不断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产业与人居环境、生态文明和谐发展。一是持续深入推进乡村“四好农村路”建设,建立规范化的管护机制,促进交通建设与乡村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多渠道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弥补产业基地不通公路的“空白”,打通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加快改造建设一批乡村旅游路、产业路、资源路,优先改善各乡镇(街道)自然人文、少数民族村寨和特色小镇等旅游景点景区道路基础设施。二是按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进一步建设和维护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好灌溉、用水、防洪等综合功能,提升农田防旱防涝能力,切实保障农村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三是在加快推进农村物流快递网点布局的同时,建设农村数字化光纤网络,实现4G网络和光纤网络全覆盖,为推动乡村电子商务大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四是加快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现动力电全覆盖。
酉阳县应突出一二三产的产业体系构建,做到产业发展有质量、有特色、有规模,实现一产“接二连三”,以产业兴旺推动乡村生活富裕、壮大乡村经济。一是以现代农业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依托现有优势资源要素,引导农民积极适应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竞争要求,推广先进生产项目与生产技术,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加大对油茶、青花椒、茶叶等具有一定发展基础和发展规模的产业政策扶持倾斜力度,尤其是要在税收优惠、资金投入、生产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由简单的种养殖模式和初级产品粗加工模式向高效优质的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以不断提升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进一步增强乡村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二是延伸乡村产业发展链条,逐步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链条式发展、融合式发展;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将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与发展乡村康养、乡村民宿经济、乡村休闲旅游等结合起来,建设高效高质的乡村产业发展链条。三是把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作为重要抓手,加快推进板溪和小坝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提质工程,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最终形成多主体参与、多业态发展、多要素聚集、多形式推进的融合发展格局,把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四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和文物保护,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及民族风情的特色村寨,建设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宜游宜居宜养的乡村旅游景区。
乡村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环境,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一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集体资产清产验资和集体成员认定,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积极发展多元的股份合作模式;积极探索土地流转、集约经营之路,强化用地保障;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农户支持,盘活农村零散存量建设用地,着力整治闲置宅基地、空闲地及“四荒地”(荒山、荒丘、荒沟、荒滩)等用于发展乡村产业。二是以优惠的政策和优厚的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特别是要改善基层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环境和经济待遇;多渠道多形式招录一批大学生特别是农业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到县、乡(镇)农技岗位任职;推动农业科研院校及相关机构建立生产实验基地及农业技术研究中心,积极探索农科教、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在政策范围内给予一定的创业补贴和产业支持,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同时,充分发挥本土在外成功创业人士的“能人效应”,积极鼓励“能人”回乡带头创业,通过能人示范带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激发群众创业热情。三是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上中下游及产供销等环节的生产需求为导向,围绕“物资、资金、信息、科技”等方面提供产前、产中与产后的全程服务 。四是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和推广适用于山区的机械设备和相关技术,不断提高产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推进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完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是建立健全财政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确保财政资金等的投入和乡村产业发展的目标相适应;统筹安排各类涉农资金,优化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向,让财政支出进一步向“三农”倾斜,尤其是向乡村产业发展倾斜。二是调整优化政策导向,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发展;深化政府与银行及担保公司的合作,积极探索“三农”担保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完善农业信用担保制度,引导金融资源向“三农”一线倾斜,让金融资源更普惠;稳妥发展农村小额信贷经营主 体,并积极支持开展保险代理、项目投资等涉农业务,逐步完善与乡村产业发展特点相适应的金融体系。三是设立产业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积极探索产业综合保险试点,拓宽政策保险适用范围,充分发挥保险业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服务作用。
要想实现乡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需要不断完善产业发展利益链条,让参与主体公平共享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一是支持供销合作社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组织,引领农民积极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分享产业收益。二是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制,引导农户自愿以资金、劳动力和土地经营使用权等形式入股龙头企业及合作社,采取“保本+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分享产业发展收益。三是推进“政产研”合作模式,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和技术团队的三方利益联结联动机制,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乡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产业发展利益与科技成果共享。四是实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试点示范工程,深入推进农民示范合作社建设,大力支持合作社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储存流通、电子商务及直供直销等业务。五是建立健全乡村产业发展所需的法律帮扶机制,强化服务主体与被服务主体的利益联结,为农民和乡村产业发展企业提供必要的法律咨询、纠纷调处、合同文本审核等援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