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榕 延边大学融合学院
从传播价值链的视角看待松茸文化,将松茸的物产价值所带来的内涵变化作为典型的文化演进案例,将我国广大的乡村采集者、营销推广者以及世界各地的消费者联系起来。松茸文化的演进,融合了一个有代表性的物品的商品化与内涵价值提升过程。商品化推动了价值的同质化,而内涵价值的演进则体现了文化差异。从传播价值链视角看待文化差异下松茸的流通,以改善各地对松茸文化认知的欠缺与失衡问题。尚未进入文化体系的商品易达成价值共识,而松茸因特殊的价值链推广及文化内涵的构建,如今已经成为文化价值体系的一部分。研究松茸文化的演进和其背后的传播机制,有助于推动商品文化内涵的塑造,助力当地文化产业发展。
从传播价值链视角看待松茸文化的演进,将不同时空下的采摘者、生产者、营销者和消费者联通,将世界各国的松茸出产国与消费国联系起来。这涉及松茸的物产流动所带来的巨大经济价值及人们对松茸的文化认知。与松茸相关的文化在不断演进。松茸价值链不仅是物产的流通与消费,也是文化的渗透,更是不同认知的碰撞。消费者认为松茸昂贵是因为其运输成本、保存成本较高。然而从经济学角度看待松茸的价格可知,其主要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松茸昂贵并非因为成本高昂,而是其市场需求超过了产出量,这体现出了松茸的文化价值。同样的产品,在中国、日本、韩国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价格差异巨大。为什么中国对松茸的需求这么高?究其本质,在于人们逐渐了解了松茸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了当前的供求关系。并非所有物品或者商品都能被赋予文化内涵。在松茸消耗大国——日本,人们已形成了秋天必食用松茸的习惯。松茸在日本备受追捧,价格更是高出原产地十倍以上。以传播价值链视角看待松茸文化,探究其是如何从最初家常的菌类演变为“神菌”的,分析其承载的特殊文化内涵和承担的文化符号的象征作用,以及其在社会对物品的塑造中所彰显的文化价值。
松茸是一种对环境要求较高的珍贵野生菌,目前无法人工培育。松茸这种典型的野生菌产于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并非我国传统美食,而是地区性的家常食物。但是当前,松茸在日本供不应求。日本本地的松茸产量很小,90%是从中国、朝鲜、韩国进口。我国延边是松茸的重要产区。每年7—10月是松茸成熟的月份,很多收货的商贩会集中在交通较为便利的区域收集松茸。各级中间商为确保松茸的新鲜,会迅速将其从原产地运往交易市场。
根据全球价值链理论来看,松茸的价值链为日本消费者所驱动,是典型的购买者拉动的价值链,是由商业资本建设进出口贸易为基础的营销网络。在松茸的价值链主体调节方面,主要表现为关系型治理模式。松茸无法人工培育,必须把控好价值链上的每个点,依靠收购商、小商贩把分散的采集者联系到一起。在此过程中,容易出现生产端较为零散、管理难度大、产品标准化水平较差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地方政府联合管理部门和松茸产业从业者共同制定产业发展策略,如封山育茸、片区培育等,通过颁发许可证、限制采集和出口、强化管理等措施,推动各类经济政策的落实。
随着日本对松茸需求的持续增长,日本近年来也从韩国和加拿大等地进口松茸。中国的松茸应严格把控产品的品质,在各个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打造自己的品牌,形成品牌影响力,与加拿大、美国、韩国等地的松茸相抗衡,在价值链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中国也要把握松茸价值链中的核心,组织人力物力学习先进的松茸栽培繁殖经验,投入科研力量攻克人工培育松茸的难关。同时,在物产的文化价值培育上,中国更应该强调文化的强大作用力,将文化与品牌有机融合,在全世界范围内构建松茸文化链。
我国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延边地区的气候和海拔高度适宜菌类生长。延吉本地人很早就开始采集食用野生菌类,并形成了一套识别、烹饪菌类的知识体系。这些地方性的知识逐渐成为当地特色饮食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文化内容是从村民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经验和习俗形成的共识,也是当地人对族群文化认知与地方文化培育的解释。当地村民关于菌类的地方性知识主要包括两种。第一种是菌类是否有毒,是否可以食用。大多数当地人对菌类非常了解,可以识别数百种菌类。第二种是饮食文化中菌类的地位以及背后的文化。菌类的营养成分更接近肉类,但是人们一般将菌类视为素食,并且赋予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在有素食传统的各类宗教教众和文化群体中,菌类的地位较高。其中松茸比较有名,它因特殊的香气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东北部分家庭认为菌类外形与传统文化符号——如意相似,寓意吉祥如意,所以很多家庭将其摆放在中堂。
在当地人的认知中,松茸并非高级菌类,其因经济价值得到当地人重视;松茸最佳食用时间很短,这也使其更加珍贵。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短暂的开花结果,有五蕴皆空的意味。松茸的短暂赏味期如同昙花一现。人们相信,草木有情,松茸的一生融天地精华,值得被重视。墙内开花墙外红的松茸,让当地人乃至国人对松茸价值进行了重新评估,并围绕松茸展开了文化重构。《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许多不喜欢松茸独特香气的香格里拉人也开始研究相关的烹饪方法,试图从中探寻松茸的价值,以期赋予松茸新的文化价值。松茸从孢子成长为可以使用的童茸,需要五年左右,而从童茸长到开伞仅需3天左右,故其最佳食用时间非常短暂。
由于我国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生活方式不同,人们对松茸文化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在传播价值链的影响下,当地人对松茸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这些变化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原产地关于松茸的地方性文化由于传播价值链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松茸的商品化影响了其文化内涵,其自然属性逐渐转化为文化属性。而松茸随着文化内涵的转变升级,成为当地乃至国家的文化象征符号,将其不断传承还需要松茸产业从业者的不断努力。
在都市消费文化中,松茸被人们当作轻奢饮食、高档饮食的代表。当前物流技术、冷链技术让松茸的流通与消费都变得极为便捷,并形成了完整的生产、物流、消费产业链。如今,松茸文化不再是边缘化的知识,而是松茸产业不断发展的基础。文化的延伸可以借助全球产业链,将延边、四川、云南当地的采摘者与小收购商、各级批发商、商贸企业、餐饮企业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利益的驱动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商家将松茸打造成高端形象,将松茸推向轻奢饮食领域。为了满足商业目的,商家大肆宣传松茸的营养价值,甚至夸大其保健药用的功效,赋予松茸深厚的文化内涵,以期提高市场需求。这种行为是本末倒置的。宣传松茸文化,同时普及松茸生长相关知识,是为了让人们认识到松茸生长不易。松茸是野生菌,尚无人工培育技术,属于自然共同资源,村民们谁采摘到就属于谁。这种情况下,松茸尚未成熟就会被采摘,这极大地浪费了资源。吉林省延边政府制定了各项政策,探寻符合当地村民需求的解决方案。在保护松茸自然资源的同时,延边政府开展了一些松茸文化活动,力求从文化的角度让人们理解松茸产业的发展变化。松茸在饮食文化、联结各国人民友谊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贡献。
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松茸的理解也不同。北京地区曾经做过关于松茸的调研。部分IT界人士每周都会吃一次松茸,他们认为松茸能防辐射。松茸是一种健康的野味,具有药用价值,很适合都市人群食用。部分人士喜爱松茸,是为了感受轻奢饮食文化。也有一些人对松茸避之不及。从以上调查可知,在产地和消费者之间,松茸对于两地人士的意义完全不同。当地人曾经认为松茸只是普通的野生菌,如今已将其视为本地珍宝。虽然松茸的物化特性和营养成分不因地域差别而改变,但是其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了不同的文化形象。在日本和韩国的部分区域,松茸不仅出现在餐厅中,也出现在服饰、装饰用品、艺术品上。
从营养学角度来看,松茸的营养价值并不突出。松茸的产量有限,人工培育尚未成功。日本虽然有发达的松茸产业,但也未能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培育。松茸有着独特的香味,曾被称为“臭鸡枞”,可见对其味道的争议。但是其味道类似日本的纳豆,所以日本人能够接受并非常喜爱。松茸中的多糖是其中的一种特殊成分,民间认为其具备一定的保健效果,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其功效。
以上为松茸能够在食品中脱颖而出的营养学逻辑,但是并不能解释其文化逻辑。松茸是如何成为备受人们追捧的高档美食的呢?在当前社会对食品文化的评价体系中,某一自然界的物种一旦进入市场经济和文化体系中,人们就会重新构建其价值。小麦、水稻、四大家鱼等动植物能够进入人工驯化养殖的视野,并随着代代优化,逐渐进入人们的文化体系与价值体系当中。很多能够为人类带来经济价值的物种可能因为潜藏在深山海底未被发现而暂时不具备“价值”。松茸的生物学特征和人们对高端食品的定义原则一致。纵观人类历史,大部分地区都有对食物高档低档的排序。除了茶楼、星级餐厅、普通餐馆、大排档等场所可以突显食品的等级之外,也会用食材是否稀缺、是否为野生这两个因素来判断食材价值的高低。这两个因素的内涵并不同。稀缺性可用供求关系来解释。野生食材则具有双重含义:第一,人工培育量大且价低,而野生物产稀缺价高;第二,食材和人类的饮食文化发展、社会思潮变迁以及餐桌上的各类隐性活动——权势、影响力、变革等因素相关。
学术界近年来一直努力引导人们反思。部分学者从人类发展的视角看待问题,认为应该复兴传统饮食文化,推崇食物本味,推荐手工制作工艺,减少食品工业化带来的问题。在食材获取方面,野生的松茸优于人工培育和工业化制造的产品。日本研究者认为,松茸是一种在空间和生物学上与人类生活很远的食物,其富含高级微生物蛋白。生长于山野的松茸在日本饮食文化中受到大力推崇。因此,在中国和日本,松茸的文化地位都比过去更加重要。
日本有很多关于松茸的夸张传说,无法判别真伪,但是也反映了松茸背后的文化内涵。人们将松茸与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时代生活联系起来,形成代代相传的感人故事,并将其融入族群记忆,成为文化体系中的一个符号。在日本,关于松茸的文化非常丰富。人们注重从味道、新鲜度、外形和色泽等方面判断松茸的等级;用松茸做各类菜肴,最大限度发挥其松脂香气;开餐之前,深吸一口气,感受松茸的味道;讲究很多,很细致,表现出了其对松茸这一食物的喜爱。
因商品传播和文化差异带来的价值链全球化发展在当前社会越来越普遍。不同时空下的人们对同一商品有着巨大的认知差异。如我国的大闸蟹在国内很受欢迎,菜式和烹饪方法很丰富,在文化领域也有与蟹相关的各类诗词歌赋。但是欧洲等地完全没有食用蟹的习惯。从传播价值链的视角来看,松茸与大闸蟹都丰富了饮食文化,但是流动的方向却不同。由此可见,文化、商业等多种因素的叠加能够创造物品价值的奇迹。松茸文化的演进和以上事例既具个性也有共性,它们在世界传播价值链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饮食文化的重要角色,甚至形成自身价值体系下的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