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静,李谞卓
(新疆大学,乌鲁木齐 830046)
2017 年,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新增设“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全国150 万大学生参加本届大赛,上百支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参加了走进延安、服务革命老区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活动期间,全体队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收获和体会。2017 年8 月15 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参加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大学生们回信,深切勉励青年学生。习总书记的回信赋予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特殊含义,对参赛单位与参赛人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各大高校师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广大师生在积极学习和贯彻习总书记回信精神,实践和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精神慢慢形成,简称“红旅精神”。
“红旅精神”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滋润。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红旅精神”不断从党史中汲取精华,从历史中吸取经验,了解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内在奥秘。在不同的革命老区,不同的乡村,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有着不同的伟大精神,都对“红旅精神”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形成初期,上百支创新创业团队走进延安,寻访梁家河,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活动。因此,延安精神等一批伟大的建党精神对“红旅精神”的初起之源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种精神,是第一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伟大精神。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精神对新时代的“红旅精神”有着本质上的影响,在首次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学生中,有上百支参赛团队深入延安圣地,接受红色教育,学习传承延安精神。学生们深入革命老区,参观革命旧址,聆听专题辅导,与当地农民一起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学习和感受当地的精神财富。参与活动的学生不仅在延安等地受到思想的洗礼,而且在梁家河被习近平总书记一心为民的理想抱负深深震撼。因此,“红旅精神”从根本上受到了延安精神的滋润,是广大青年扎根祖国大地,艰苦创业的精神;是新时代青年艰苦奋斗,服务实践的精神。
老区精神也是第一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我国革命老区的党政军民在共产党的伟大带领下,不断进行革命斗争,形成了伟大的革命老区精神。老区精神的精神内核是爱党信党、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顽强斗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鱼水情深、生死相依的光荣传统。在广大青年学生投身革命老区,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红旅精神”也是革命老区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在新时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形下,青年学生积极响应号召,关心关注革命老区的发展,用自己的所学、用实际行动助力老区经济发展,以习总书记为榜样立志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红旅精神”是广大师生投身革命老区开拓创新的精神;是当代青年学子自强不息、爱国爱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是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一项实践活动。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参赛学生回信后,“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向着更高、更广及更深层次开展,逐渐形成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提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为之奋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希望你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红旅精神”是新时代青年不畏艰险,砥砺成长的精神;是坚定的理想,将美好的青春投身于伟大民族复兴事业的精神。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活动是“红旅精神”内涵的生产者。马克思曾说:“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只有经过实践,“红旅精神”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自2017 年新增设“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以来,截至第七届大赛,累计300 余万大学生走进革命老区,深入到贫困乡村,重走长征路、参观纪念馆,实地感受革命先辈伟大而艰辛的创业史,感受不畏艰辛、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他们深入乡村展开对接考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带动当地农民致富,精准帮扶老区建设,用一个个扎实的实践活动、一个个创业项目完成他们的梦想和初衷。“红旅精神”是新时代青年人坚定信念、知行并进、吃苦耐劳和敢为人先的精神。
“红旅精神”的内涵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伟大的理想和信念是新时代青年能够不断前进的动力,拥有坚定的信念和爱党爱国的情怀是新时代青年能够深入革命老区,助力当地农民脱贫奔小康的内在动力。马克思提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在深入实践过程中,艰难困苦挫折不断,一批批有为青年坚定信念,牢记初心和使命,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不断学习本领,提升能力,勇担使命,凝聚起走向未来的勇气和力量,努力成为可堪大任,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青春需要在艰苦奋斗中不断磨砺,青年需要在艰苦奋斗中历练本领。鲁迅先生也曾寄语中国青年当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中,一批批青年学子将自己的青春无私奉献给了祖国,深入革命老区,扎根农村地区,了解了国情民情,在艰难困苦中不断地提升自我,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在实践活动中,遇到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青年学生们没有畏惧和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助力乡村振兴,用生动的实践传承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勇于创新是“红旅精神”内涵的核心所在。江泽民同志曾讲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过:“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我国最大的创新创业交流平台,教育部等各部门围绕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精心组织“互联网+”大赛与相关活动,创新精神早已融于大赛的血液中。“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不仅仅是一堂生动的艰苦创业实践课,更是一堂富有创新活力的红色教育实践课。广大的青年学生们敢于走出校园,在创新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在生动的实践中学习了解革命先辈们的英雄事迹,传承感悟革命英烈们的伟大精神。事业需要发展,精神需要传承,新时代青年正是这伟大精神的火炬手。自2017 年“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开展五年以来,一共有98 万个创新创业项目,对接农户255万余户、企业6.1 万余家,483 万名青年学子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及城乡社区,用专业知识、创新创业成果精准对接基层需求。青年学子用实际行动把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延续下去,在奉献青春之时,厚植爱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
扎根于农村,服务于基层,务实工作,努力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设是“红旅精神”内涵的重要内容。李大钊先生曾说: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作。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中,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扎根乡村开展工作,不是空谈报国振兴之理想,而是能够切切实实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服务于百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革命老区和众多乡村地区因为缺乏新鲜的“血液”,而发展落后,无法跟上新时代的步伐。面对乡村振兴战略,青年学子积极相应号召,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到各自对接的县、乡、村和农户,从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电商兴农和教育兴农等多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将高校的智力资源及社会优质资源辐射到广大乡村,改变了农村“失血贫血”的状态,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地域辽阔,是多民族聚集区,红色文化早早在新疆扎下了根。20 世纪30 年代初,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央经过慎重考虑,选派数百名党员干部来新疆开展各项工作,宣传抗日救国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民、林基路和陈潭秋等160 多名共产党员干部和家属先后来疆,在新疆行政、财政、文化、教育和新闻等单位担任职务,为支援抗战和稳定新疆做了大量工作,同时,积极利用学校宣传和教授马列主义,利用报刊、戏剧等方式传播马列主义和进步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有志青年选择远离家乡,屯垦戍边,支援新疆建设,把自己的美好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新时代以来,无数青年大学生在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绽放自我,为新疆谋发展,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红旅精神”在胡杨精神、兵团精神等一批伟大的建党精神的照耀下在新疆大地上亦是熠熠生辉。
新疆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新疆地区的脱贫工作,在胡杨精神的引领下,各族群众艰苦奋斗,努力开创幸福生活;在“红旅精神”的引领下,新疆学子深入南疆等贫困地区,开展帮扶活动,用创业成果带动农民致富。新疆大学的新疆世纪疆甜供应链有限公司积极挖掘新疆本地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分别从农产品种植、包装运输方面进行优化,采取订单农业的模式,加强农民的培训管理,2019 年仅种植板栗南瓜一个产品,人均增收3 000 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即食黑蒜”项目前往莎车推广大蒜种植技术和黑蒜发酵工艺;机械工程学院“慧眼助农”项目,进行无人机植保培训,为当地村民传授现代科学技术;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聚力行动——南疆农村扶贫攻坚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与当地农民一起举办活动,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广大青年学子在“红旅精神”的感召下汇聚成磅礴的青春力量,积极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明的汇聚之地,是多民族的聚居区。新疆地区各民族发展的历史演变规律就是中华民族一部交流交往交融史。新疆的各民族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沃土,孕育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在新时代,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要坚定不移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工作为主线,强化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新疆学生一直在学习和了解新疆的红色历史,接受思想洗礼,传承优秀文化和红色基因。
身处文化富饶之地,新疆各高校的师生深入学习新疆历史文化,传播红色精神,弘扬优秀文化。2019 年,新疆大学“五星耀边疆辉映丝路”项目多次前往烈士陵园和新疆各地州博物馆,深度挖掘红色景点文化,宣传民族团结,传承红色精神;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石榴花开·声润边疆”社会服务项目,积极落实文化润疆工作,在2019 年前往喀什地区进行支教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引导当地中小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生死与共、荣辱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大手拉小手·民族团结我同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好民族团结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积极学习、践行和传承优秀红色文化,利用好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这堂生动的思政实践课,生动地讲好新疆地区红色故事,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丰富文化作品种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新疆有广为流传的优秀文化作品和生动的民族团结故事,如《冰山上的来客》《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我们新疆好地方》《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等文艺作品深受各民族群众喜爱;库尔班大叔“骑着毛驴上北京”、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伊犁“最美村支书”买买提江·吾买尔的事迹感人肺腑,这些都是新疆人民团结奋斗向未来的生动展示。在红旅活动中,青年学生要积极挖掘创作新时代民族团结、各民族融合的优秀作品,丰富文化作品种类,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以及融合现代文明的优秀作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广大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开拓进取,勇担时代使命,积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交流交融,紧密团结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疆民族团结、经济繁荣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青年学生结合国情民情的需求,转变思落,创新发展,切实寻找适合当地乡村发展的项目,在“红旅精神”的引领下助力新疆乡村建设和经济发展。自“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开展以来,新疆近千名师生以基层服务或项目团队等形式践行“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共组建125 支“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小分队,直接对接农户6 058 户次,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基层所需,达成签约项目12 项,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9 278 人次,产生经济效益182.09 万元。2020 年,“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面向全国高校公布新疆自治区10 个未摘帽贫困县的项目和技术需求清单、直播带货货源清单,举行全国对接活动,设立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7 个分会场开展直播带货活动,通过互联网直播电商模式开展特色农产品、文化产品等销售和推广,帮助当地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经统计,新疆各高校参与直播带货近百人次,4 400 余名师生参与并实时互动。
实践经验证明,新疆广大青年学生积极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扎根基层创新创业,充分调动优势资源,为发展落后地区输送优质项目,助力乡村振兴。青年学生不怕艰辛,开拓进取,努力为新疆的繁荣发展、为各族人民共同富裕,以及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青春力量。
“红旅精神”是基于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产生的,但其影响绝不仅限于这一赛事,而是对新时代的所有大学生都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新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红旅精神”是新时代精神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在赛事的不断深入过程中,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其内涵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赓续红色基因,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在“红旅精神”的滋养下,广大青年学生传承红色文化,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素质学习教育融入创新创业实践中,在祖国大地上,在乡村建设中,自觉地把理想追求同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把青春梦、创新梦和创业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勇担青春使命,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