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方,钱光辉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杭州 311300)
为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与高等农林教育的内涵发展要求,当前我国农林高等教育正深入推进新农科建设,农林高校正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和新生态,着力培养新型人才、创新农业科技及服务产业迭代。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针对农林高校学科体系进行解构与分析,把握我国农林高校学科结构与布局的一般特征,探索学科助力专业建设与促进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建构和完善学科专业互促互进的生态体系,将有助于新农科建设的深入推进。
选取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6 所农林高校进行样本研究。从国内外各大学排行榜来看,中国农大、南京农大、华中农大、西北农林都处于国内农林高校的领先地位,具有强大实力,北京林大是所有林业单科性大学的排头兵,这5 所高校均属教育部直属高校,而华南农大是唯一1 所逼近前述先进水平高校的地方农林高校。分析样本的取样兼顾了部属与地方、农林类综合与单科类及实力优先与行业代表性,具备实证分析的可信度基础。
从学科布局情况、学科发展质量和学科交叉性特点3 个方面展开分析,明确当前我国农林高校学科体系建设的一般特点与发展质量状态,对国内农林高校的学科交叉性特点予以揭示,为其他农林高校的未来学科体系的调整与重构提供参考。学科布局情况包含对学科布点数量与布局广度的分析;学科发展质量主要分析各校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的结果表现、各校学科整体已有的科研产出与教学产出情况;学科交叉方面主要对农林高校发表的带有学科交叉属性的高质量SCI/SSCI/A&HCI 论文进行分析建模,分析建构农林高校近年来典型的学科交叉模式。
研究设定“具备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及以上”作为学科布局成功的确认条件。通过汇总数据,统计6 所农林高校当前布局的一级学科数量,以及各一级学科在对标高校中的开设频次,旨在从量级上分析农林高校的学科布局一般规模和各学科的流行程度,以探究国内先进农林高校的学科布局总体特征。
国内6 所先进的农林高校目前学科布局数量均处于27~30 个区间。数据显示,目前6 所农林高校的在校生数都维持在1.5~2 万人规模。从资源对应关系来看,在校生数在上述规模的情况下,学科布局数量宜拓展到30 个左右。从学科开设的偏好性及学科流行程度出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数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等9 个学科,6 所高校全都布局,可以理解为这些学科与农林类产业发展、社会需求及高校发展基础最为契合。园艺学、风景园林学、兽医学、工商管理、畜牧学、植物保护和农业工程等10 个学科,在6 所高校中均布局了5 次(见表1、表2)。
表1 国内农林高校学科布点数量
表2 国内农林高校学科布点频次
除军事学以外,12 个学科门类中,6 所农林高校均涉足其中7 个学科以上,其中北京林大涉足范围最广,学科布局达到10 个门类(历史学和医学未布局),其次是南京农大,达到9 个学科门类(教育学、历史学和艺术学未布局)。6 所高校全部布局的学科门类共有5 个,即经济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如图1 所示。
图1 农林高校学科布局所涉门类数量
以一级学科成功布点频次大于等于3 次为基准,可从2 个角度统计一级学科在各校的布点规模情况。
1.农学门类覆盖率。与各学科门类所含一级学科数量相比,各校布局的一级学科数量以农学门类最高,均值达到81.5%,体现了农林高校的学科特色。西北农林、华南农大实现了农学门类9 个一级学科的全覆盖;中国农大作为农林高校的领头羊,农学门类一级学科布局尚未达到6 所高校均值;北京林大农学门类一级学科布局比例最低,表明学科布局广度较大,这与图1 显示北京林大学科门类布局最广相互印证。详情如图2 所示。
2.布点频次与一级学科总量比较。布点频次大于等于3 次的一级学科数量与本校布局的一级学科总量相比,除北京林大外,其余5 所高校均以农学门类打头,其次是工学和理学,华南农大、西北农林农学门类占据本校一级学科布局数量的三成或以上,农学学科基础深厚;北京林大反而是工学占据高点,达到22.2%,农学与理学、管理学处于同一层次,同为11.1%,就学科性质而言,北京林大已转型为以农为特色的高校。如图2 所示。
图2 各校一级学科布局数量与本校学科总量占比及农学门类覆盖率
根据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与学位点资质情况,对学科建设质量进行量化评分,评分越高则表明学科建设质量越高,即学科评估获得A 级(含A+、A、A-,以下类同)计5 分,获得B 级计4 分,获得C 级计3 分;具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计2 分,具有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计1分。当同一个学科符合上述多项条件时,取最大的单项得分。
1.综合得分维度。6 所农林高校参与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的一级学科共52 个,根据学科建设质量量化评分标准,统计得到6 所高校各学科的建设质量评分(见表3)。
表3 农林高校学科评估结果评分
综合总得分与平均分2 个角度,6 所高校可以分成2 个梯队,第一梯队为教育部直属的4 所相对综合的农林类大学,中国农大、南京农大、华中农大和西北农林;第二梯队2 所,北京林大属林业类,单科性质明显,华南农大属地方性农林类大学,相比较而言有一定弱势,但在全国地方性农林高校中却属佼佼者。
2.布局频次维度。从各校的学科建设质量现状来看,6 所高校评估结果均分大于等于3 分的学科共有22个,如图3 所示。通过与前述表2 的学科布局频次比较发现,其中有16 个学科布局频次大于等于4 次,见表4。显然这些学科是农林高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已经形成我国农林高校的优势学科或是核心主干学科。地方农林高校在实施对标追赶策略,强化学科布局时,不应忽视这一带有普遍性的特点,主动布局,重点投入,提升质量水平。
表4 评估均分大于等于3 分和布局频次大于等于4 次的16 个学科
图3 6 所高校均分大于等于3 分的22 个学科
3.学科门类维度。进一步将52 个一级学科按学科门类进行合并,统计农林高校在各学科门类上的得分(学科建设质量)与本校评估总得分占比情况,结果见表5。
表5 各校学科评估得分归属到学科门类与本校总得分占比
数据表明,以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表征的各校一级学科建设质量,与前述一级学科布局广度的特征高度重叠,即各农林高校所建硕士点以上一级学科,基本上就是该校建设质量最高的学科,农学、工学、管理学、理学和经济学5 大门类也是农林高校的主要布局、重点建设的主干学科领域。除此共性之外,华中农大、南京农大农学门类占据本校的绝对优势,农学类学科建设质量为本校最高;西北农林、华南农大的农学与工学2 个门类优势学科占据了本校的3/4;北京林大学科建设有自身特点,建设质量最好的是工学门类,其次是理学、管理学,农学只排第四,这可能与林学学科狭窄、产业萎缩有较大关系。
1.科研产出分布。以2014—2018 年国内6 所农林高校各学科的SCI/SSCI/A&HCI 论文发表数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量和高质量SCI/SSCI/A&HCI 论文(InCites 数据库,根据论文被引状况计算出的领域影响力百分位处于前10%)数量3 项指标,按0.1∶2∶1 权重进行赋分加权计算,综合评价高校各一级学科的科研产出情况,进而筛选出科研产出排名前15 的学科,探寻农林高校科研产出潜在空间大的学科群体。
由图4 可知,6 所国内先进的农林类对标高校存在科研产出的一级学科分布在42~45 个之间,呈现出相对均衡状态。科研整体产出大致可分为3 个层级,产出最高的是中国农大,超出5 000 点;南京农大、华中农大及西北农林都在4 400 点左右,属第二层级;华南农大和北京林大属第三层级,在2 500 点左右。3 个层级可解释为单科性林业高校及地方农林高校相对弱势的普遍现象。
图4 各校学科整体科研产出情况
2.科研高产学科。为保证一定规模的学科筛选结果,将在6 所高校中科研产出排名各校前15(前35%)的学科定义为科研产出高产学科。这些高产学科共同构成科研产出潜在空间较大的学科群体。
生物学、化学、作物学、园艺学和生物工程等7 个学科在6 所农林高校的科研产出排在前15 之内,畜牧学、兽医学和植物保护等4 个学科在5 所高校的科研产出排在前15 之内;林学与生态学在4 所高校的科研产出排在前15 之内,如图5 所示。可以认为,上述学科代表了国内农林类大学办学的学科特征,且是长久发展积累下的优势学科,其他农林高校是增加布局保持一致性地追赶,还是另辟蹊径保持特异性超越,值得思考。
图5 农林高校科研高产学科(入选各校前15 次数)
1.教学产出分布。以2014—2018 年6 所国内先进农林高校各学科获得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数量、国家级规划教材数量/国家级精品课程数量和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累计入选人次3 项指标,综合评价对标高校各一级学科的教学产出。3 项指标按照6∶2∶2 的权重进行赋分加权计算,获得各学科的教学产出值及各校学科整体教学产出情况,进而筛选出教学产出排名前15 的学科,作为教学产出潜在空间较大的学科群体予以探讨。
与科研产出相比,6 所农林高校教学产出存在较大的绝对值差异,具有教学产出的一级学科分布也不均衡,较少的为14 个,较多的有28 个。与中国农大在科研产出上一骑绝尘的特征不同,教学产出以华中农大为最,其次是南京农大,如图6 所示。从大学的第一要义是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华中农大及南京农大显示出比中国农大更好的人才培养成效。而单科性林业高校及地方农林高校相对弱势的现象,不仅体现于科研产出角度,教学产出角度也依旧如此。
图6 各校学科整体教学产出情况
2.教学高产学科。根据教学产出高产学科筛选结果,在超过4 所(含)农林高校的科研产出均排在前15之内的学科共有13 个,包括农林经济管理、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和园艺学等,这与科研高产学科数量相同,但分布相对分散。6 所高校均排前15 的科研高产学科达到7 个,而教学高产学科仅4 个,说明国内农林高校的科研方向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在很多相同的领域深耕细作并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显性成果较少,而且不像科研那样具有领域的一致性。如图7 所示。
图7 农林高校教学高产学科(入选各校前15 次数)
3.科研与教学复合高产学科。筛选教学与科研任一产出入选前15 次数大于等于4 次的学科进行综合对比(图8),生物学、园艺学、食品科学与工程3 个学科属于国内农林大学中教学与科研产出共同进步、相得益彰的典范;其次是畜牧学、兽医学和植物保护等学科至少在5 所高校均体现出教学与科研共同高产。其他如化学、生物工程和农林经济管理等一些学科在教学、科研高产方面“偏科”现象明显,这让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到国内农林高校学科优势所在。
图8 农林高校科研与教学高产学科比较
我国农林高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淀,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科结构与体系,有力支撑了我国农业行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学科之间相互支撑力不足,文理兼容和平衡度不高,强弱学科之间关系失调等问题日渐明显,学科布局与社会发展逐渐产生脱节现象。伴随着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高等农林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即完善学科布局与构建融合交叉的学科体系,育新时代卓越农林新人才,是新农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对国内先进水平的6 所农林高校学科体系的解构与分析,提出以下分析和建议。
首先,一所大学的学科体系须有一定数量的学科维系,涵盖所有学科既不是目标也无必要,但数量偏少显然难以发挥学科之间足够支撑力以及规模效益。从世界一流大学特征来看,无论是目前世界一流大学的现状,还是一流涉农大学学科领域布局,都彰显出大学综合化发展态势。QS 世界大学排名2017-2021 年数据分析显示,TOP500 中综合性大学占90%左右,专科性大学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可能性非常低。从现代科技发展规律来看,通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常常能够解决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重大实践难题,获得单一学科研究无法获得的创新成果。多学科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创造性方法,大学作为知识生产者和传播者,学科布局趋向综合化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根据前述分析,虽然6 所农林高校发展水平各有不同,然而学科布局综合化、传统学科特色化的趋势越发彰显,这为不同专业人才的大类招生与宽口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学生在接受学科性知识之前,专业基础涵养更加充实和丰富,更易接受嫁接其上的学科性知识;也为传统农林类专业的改造提升创造了契机,知识领域较过去更加突出精细和前沿特征,沿袭多年的专业教学思想、内容与方法难以体现特色化的要求,从而推动传统专业的变革,为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让复合型与创新型的新农科人才培养从可能转变为现实。
所谓生态化,即构造高效、和谐的学科结构,学科之间能够在学校良好教学科研环境中耦合运行,各学科人财物资源得到高效、循环运用,既相互竞争和成长,又在相互支撑中达成和谐。新农科建设的学科生态圈,不仅需有高大乔木(“高峰”式的优势特色学科),也应有成片的灌木丛林(“高原”式的一般学科学科),还会有绿草如茵(提供认识论基础的学科),各学科均有其发展的“生态位”,竞合关系不以追求相同发展高度为目的,而以在系统中发挥最适宜的功能为核心。经过20 世纪末的高校合并潮与21 世纪初的专业扩张潮,目前农林类高校已有10 多年的内涵式发展积淀,学科体系逐步趋向稳定,相互支撑与适应的学科生态性结构初步形成。
随着社会与产业发展的日新月异,农林类高校的学科群落的调整与优化将处于常态化,因此,学校必须统筹确定不同学科的发展使命,围绕发展使命要求,明确所有学科在群落中的“生态位”,调配学科建设资源,运行耦合,和谐发展。学科与专业是孪生并行的关系。趋向生态化的学科结构,对专业形成更加充分的学科支撑力,形成每个专业均有多个学科加持的格局,人才培养所需的师资队伍、实验室与基地和科研项目条件等更加齐备,充分的“阳光”和“雨露”对专业人才培养形成造就新农科人才的坚实基础。
从前述分析可以看出,6 所农林高校存在一些科研与教学同时高产的学科,也有不少学科科研与教学产出并非同步,这反映出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发展程度深浅不一。就理论逻辑而言,学科建设可为专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创新课程教学的知识来源,培育学生科学思维与研究能力;专业建设也能为学科发展锻炼学术研究团队,凝练学术研究的主题来源,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助推科研的持续深入,二者是相互支撑、互生共进的关系。因此,学科与专业建设一体化建设是农林类高校提升学科品质的重要手段。从组织建设而言,在新农科的视域下可以探索构建学科实体组织,形成“学校—学院—学科”三级组织框架,学科作为基层组织,不仅承担组织师资团队开展科学研究,而且承担专业教学的各项工作。
从6 所农林高校的数据来看,科研高产的并不一定教学高产,学科承担的科研功能与教学功能并不总是同步,因此应明确并落实学科组织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职责,强化对学科承担的专业教学职责的考核,防止滑入弱化教学的陷阱。以学科这一基层组织赋予学科组织的科研与教学职责,实现科研产出领先的学科,同步具有高质量的教学产出,使得资源投入集约化,体现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