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学科优势与挑战研究

2022-09-02 02:16:42蒋美红
高教学刊 2022年25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专业课程学习者

蒋美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225)

课程思政建设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2020 年6 月1 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要求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这一背景下,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在全国高校大范围铺开,英语教育界就课程思政进行了专题研究,包括课程思政内涵及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及各要素思考、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探索和思政教学素材的挖掘及构建,但具体到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学科优势与特有挑战尚未见专文研究,本文将聚焦英语专业学科的特点,探讨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过程中的固有优势与相应挑战。

一、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学科优势

英语学科有其自身的专业性和知识体系,在英语国家的大学里面,一般都设有英语系(English Department)。英语“English/English Studies”作为一门学科诞生在19 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担负着拯救心灵、改造社会的使命。我国英语专业也是历史悠久,其出现早于中国高校的建立时间,1862 年建立的京师同文馆就设有英语课程。英语专业在中国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改革与发展,到如今已经具备完整的学科体系、科学规范的课程设置和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目标。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英语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要语言之一,外语学习既是为了走出国门、了解世界;也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国的理念和方案,讲好中国故事。《纲要》中明确指出,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合理地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及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和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英语专业课程思政需要充分重视其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以达成专业学习与课程思政目标的协同发展。英语专业学科特点与优势能够有效实现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和价值观的比较学习,有利于实践课程思政教学的科学设计与效果评估,一方面让英语学习者了解世界文明与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国际视野的同时建立中国文化认同与自信;另一方面有助于英语学习者在了解世界的基础上,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教师可以在语言习得实践中观察评价课程思政的成效。

在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大背景下,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人才培养要求、学科特性和语言学习的特点为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接入口与落实渠道,体现了特有的学科优势。

(一)学科定位和培养要求与课程思政理念高度契合

根据2020 年5 月份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英语专业隶属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主要以英语语言、英语文学、翻译、比较文学与跨文化以及国别和区域研究等为学习和研究对象,具有跨学科特点。也就是说英语专业属于人文学科(humanities),这一学科定位赋予了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人文学科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习人文经典,熏陶、影响学生,让其学会思考与“人”相关的主题,践行与发扬人类普世的价值观,如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指出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同时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欣赏生活中的美好,珍视生命与尊重他人等。事实上,人类诸多优秀品质与人文关怀都是人文教育的结果。英语的“工具性”让学习者具有对外“言说”的能力,而“人文性”一方面充实“言说”的内容,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社会文明、历史文化、环境生态、生活风尚和道德理念等知识,给予学生丰厚的精神滋养,培养学生国际视野,进行文明互鉴,提升学习者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指南》要求英语专业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等,这些要求与思政要求高度契合。

(二)英语专业跨文化性有利于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外语教学与课程思政有着天然的联系,词汇中包含着文化点,语篇中传递着思想内涵,英语专业学习者在学习掌握英语这一交流工具的同时也在学习英语文化知识和思想内涵。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中国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使学习者更容易观察到两种文化在各个领域内对个人、社会的深远影响,也将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体会到两种文化碰撞时的张力,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索背后的文化原因,英语学习具有很强的跨文化特点。英语学生直接接触西方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也因此英语专业跨文化的特点是英语课程思政必要性的主要原因。同时,跨文化性也是英语课程思政的学科优势之一,中国文化下成长起来的英语学习者通过对英语及其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形成跨文化学习语境,实践“脚踏中西文化”,在学习过程中,英语学习者将具有更加敏锐的文化观察和感悟力,能更准确地观察和抓住中西文化的异同与各自特点,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学生容易形成对比性学习,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西方主流文化的认知,进而达成批判性学习,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加强对中国传统的身份认同。

(三)语言习得的特点有利于课程思政的实践与评估

根据语言学家Krashen和Swain的“输入”“输出”假设,语言习得的发生需要足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和“可理解性”输出。《指南》要求英语专业学习者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基本情况并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我国国情和国际发展动态,这些要求为英语课程思政框定了“输入”内容,学习者需要通过大量阅读、视听英汉两种文化的输入材料,最终达成语言学习的有效产出,进行语言文化的交流。在中国文化中成长起来的英语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和长达十二年的基础教育阶段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相对而言,迫切需要提升的是用英语准确“言说”中国文化的能力。而英语学习的输入过程,需要进行两种文化语料的足量输入,教师可以根据这一语言学习的特点,整合大量与学习主题相关联的中国文化语言素材供学生阅读学习,培养学生在对外交流时中国文化的言说能力,有利于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语言习得过程中,足量的“输入”至关重要,然而,要达到目标语的准确、流畅,足量的语言“输出”练习必不可少。语言输出练习可以是口头的或书面的,即说和写。课堂上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输出”练习,通常是现实生活中各种交际场景的模拟,学生在虚拟场景中做出的反应形成的语言产出,反映的是学生对于特定主题的“言说”能力,也能反映学生在设定场景下做出的价值判断和所感、所想,可以成为教师评估课程思政效果的参考。

(四)英语专业小班授课制有利于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与设计的多样化

基于语言学习的特点,英语专业课程通常采用小班制教学,每个班级25~30 人,以便于开展语言学习所需要的各种参与性课堂活动。可以回避大班上课的常见问题,如师生互动少、学生被满堂灌、教学效果差及考核困难等。小班授课可以给学生更多参与机会,便于开展个性化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师生、生生多方互动,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英语专业小班教学的优势,可以实现课程思政课堂活动的灵活多样化设计,如小组讨论、分组辩论、组内汇报、个人演讲、甚至是情景表演都能够轻松实现,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和探究学习法等可以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得到综合应用。小班授课,课程思政教师能够给单个学生更多关注,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能够得到凸显,是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一大优势。

二、英语专业课程思政面临的挑战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有其固有学科优势同时也面临着不可忽视的挑战,如缺乏高质量的能够协同语言教学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的教材,缺乏训练有素的课程思政教师,语言与思政材料“输入”到有效“输出”之间的距离,文化的积累和价值观的形成需要时间,更多的是一种无形的进步,目前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

(一)缺乏高质量的课程思政教材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虽说已经在各大高校全面铺开,但是迄今为止,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材还处于建设阶段,尚没有根据课程思政理念编写的融中西文化为一体的教材可用,原有的英语教材大多选用英文原著,介绍英语文化、历史与价值观,与原著题材相关联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材料几乎没有,语言表达地道的同时,却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的弊端。课程思政教师需要自行收集、整理和发掘课程思政学习材料,教师的教学特点、知识结构及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各异,同类课程难以形成统一的教学内容、目标及效果。英语专业课程思政需要提升学习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及对外交流时的“言说”能力,语言输入材料对中国文化的表达要准确无误,没有融合课程思政的教材可用,教师需要花大量时间对收集的材料语言的准确性及阐述的科学性进行甄别与筛选,是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特有的挑战之一。

(二)缺乏训练有素的课程思政教师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拥有一支能够理解课程思政意义和其重要性并有能力在实践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外语教师队伍,外语教师既要有专业性又需要有思政能力,而打造这样一支英语专业教师队伍需要对现有专业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课程思政实践能力。课程思政理念从2014 年上海试点到全国高校的大范围实践才短短的八年时间,很多高校还没有进行系统的课程思政师资培训,很多英语专业教师还没掌握课程思政的技巧与操作方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着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胡杰辉基于“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大赛案例指出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十分具有普遍性,如教学设计中出现思政内容和语言教学内容互相独立、外语思政目标设定脱离文本、教师将提炼出的思政元素直接灌输给学生等,使得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偏离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还没有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熟练掌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特点并能将专业教学设计与课程思政设计深度融合的教师队伍。

(三)尚未形成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

课程思政是对学习者进行的价值引领与塑造,需要持续的教育与引导,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育人工程,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与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课程思政教育的评价有其固有的挑战。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评估又因其学科特点而面临更多挑战,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要评估语言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和思政学习目标的协同效果。从语言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到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需要时间沉淀。英语专业对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专业技能有阶段性要求,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作为初学者,是积累阶段,输入思政与语言材料多而输出相对会少一些,高年级学生则要求其能用英语进行“言说”、判断和评价等,能够生成更多体现思维和价值观的“输出”。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估需要基于学生在评价、论述、“模拟场景”或跨文化交流实践中的“输出”为依据,而语言学习者的性格、准备情况、对主题的兴趣与前期知识积累都会影响“输出”的质量。对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需要整合“显性”与“隐性”评价,语言知识和技能以显性为主,思政目标的评价以隐性为主,目前尚未形成能够科学准确地评估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体系。

三、结束语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是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课程思政要结合专业特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有机融入专业教学。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要求和课程思政理念有广泛的共通处,英语学科跨文化的特点有利于协同语言学习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语言习得的“输入”“输出”环节,可为课程思政开展与评估提供观察视角,而语言学习常用的小班授课制为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多样化与个性化提供了可操作性。当然,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也面临着特有的挑战,专用教材的缺乏、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尚需培训及还没有形成科学的评估体系等,是目前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主要障碍。现阶段,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需要高校各部门通力合作“扬长补短”,充分发挥英语专业的学科优势,深度挖掘现有教材中蕴含的思政资源、积极拓展补充,及时记录、反思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过程,有效应对课程思政过程中的挑战,实现语言学习目标与思政目标协同,落实立德树人。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专业课程学习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2:02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