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燕
(宁波神州开元福明财税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 315400)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改革红利不断释放,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在COVID-19的强烈冲击下,我国民营企业表现出了超强韧劲。有数据显示:2020年,246家500强民营企业参与“两新一重”建设,收入总额与税后净利润等均实现增长。2021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有409家民营企业通过自筹资金完成了科技成果转化。总体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形势良好。但从财务内控制度的建立方面来看,民营企业管理还存在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问题更为明显。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有必要加强财务内控制度建设,增强自身的市场适应性,保持自身稳定发展。
民营企业实施财务内控管理,是以现代管理理论为指导,解决企业内外各主体间的利益矛盾,在保证企业日常经营的情况下,促进资金利用率的有效提升,同时通过制度体系的构建,处理企业经营管理及财务相关风险问题,加强部门联动,提高部门财务内控执行力,从而将财务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财务内控的目的在于,实现企业财务价值,强化成本和收益的均衡性,并营造良好的财务环境,这有利于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效率。此外,财务内控过程中,民营企业应用多元手段将企业财务管理和战略规划进行对接,及时挖掘多种风险因素,依托整体的财务内控对企业各项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及时发现管理与战略规划的偏差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已有制度、方案作出调整,促进长期战略目标的达成。而财务内控体系的完善,也对企业优化成本管理流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基于目标成本,分类整合业务数据,以此作为预算执行控制的基础,保证成本支出的合理性,避免成本滥用问题,进一步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因此,民营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内控五要素理论,内控环境包括治理结构、组织结构、价值观念、权责分配等内容,是企业实施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良好的内控环境,能够对人员的思想与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影响其他内控要素作用的良性发挥,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与国企、央企等相比,民营企业资产规模相对较小,内控环境相对薄弱。思想层面,部分已有文献表示,内部控制是新颖的概念,多数民营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知还存在偏差,导致财务内控难以建立。而且,一些企业管理者作为企业的创建者,对内控环境的认识不足,只注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却忽略了内控环境建设,在此影响下,企业下层也不关注内部控制,给财务内控制度体系的建立带来了巨大障碍。实践层面,有学者表明,尽管部分企业针对风险评估及内部控制建立了专门的机构,但企业各层级、部门的权责分配并不明确,整体组织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比如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负责人权责交叉,内控机构职能及作用难以发挥;财务部门仍然着重于传统的预核算、财报制作工作,并未真正参与到企业内控当中。
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体系的核心在于财务内控制度的建设与执行,与企业战略规划高度一致的财务内控制度能够为相关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但是,纵观现阶段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财务内控情况,对公司治理重视不足,制度执行欠缺的问题普遍存在。多数企业受传统管理思想影响,仍应用过去陈旧的制度,即便有企业认识到了财务内控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内控制度的设置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往往集中于业务部分,强调部门业绩的达成,但忽略了公司治理。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将管理重点向业务战略开发与拓展方面倾斜,针对各部门的考核更加倾向于财务指标,忽略了对运营效率的考核、对风险的控制,以及对制度建设与执行对等性的分析,从而影响了实际的制度执行效果。
财务内控制度建设与执行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存在风险,对风险的准确识别与科学防范,有利于民营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水平的提升。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明显优势,大多民营企业开始不断探索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然而,不少企业风险防控机制的建设滞后性明显,风险防范能力不足,尚未形成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一旦企业内外环境发生较大变化,难以准确预估潜在风险并予以及时应对,给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障碍。风险控制目标制定方面,部分企业尽管在目标制定时就对风险因素进行了考虑,但是对于风险的控制目标却没有明确设定,当决策层与执行层的风险判断不一致时,就可能会采用不同的风险应对方案,导致风险难以被及时控制与处理。风险评估方面,有企业并未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财务内控中缺少风险预测、评估环节。风险应对方面,一些企业主要依托财报分析与往期经验应对已经发生的风险,没有明确的风险应对方案,而风险的控制也局限于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对其他类型的风险管理并不到位,严重影响了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的实施。
健全的内控评价监督体系,能够为财务内控制度的执行提供重要保证,凸显制度执行效果。根据现有部分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民营企业的内控评价监督体系并不健全,整体内部监督乏力。部分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对内控评价监督并不重视,忽略了内部管理风险,更多关注外界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影响。一方面,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缺失,缺少专有的评价监督部门来对财务内控制度的执行进行全面评价与动态监督,也有一些企业尽管建立了评价监督部门,但实际财务内控中的评价监督职能发挥不足,没有起到约束制度执行的作用;另一方面,评价监督职能独立性不足,有的企业选择第三方机构承接评价监督工作,也有的企业随意划归评价监督工作给其他部门,导致评价监督的权威性缺失,最后形成的评价监督结果难以真正反映企业实际,也不能客观评判企业各项经济管理活动,给财务内控制度的执行带来了巨大障碍。
信息化、智能化是当前时代的主流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多种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但是,受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的影响,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息处理工具较为单一,有的企业只是简单运用财务软件进行信息收集与处理,也有企业尽管建设了财务信息系统,但信息的录入与统计依然对人工有较强的依赖性,各部门间仍旧存在信息壁垒,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各子系统之间并未真正实现数据共享。从信息质量上看,财务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不少人员对业务流程不了解,不会主动进驻业务前端收集财务信息,对财务信息的分析也缺少全面性与及时性,导致信息失真现象严重,造成财务信息对财务内控制度建设的指导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民营企业完善财务内控制度,切实落实财务内控工作,首先应当从思想与实践两个层面入手推进内控环境建设,一方面从上到下渗透内控理念,另一方面优化调整现行组织结构,为财务内控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思想层面,企业管理者要对内控、财务内控的重要性有明确认知,站在企业战略发展的大局高度看待财务内控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同时加大企业内部宣传力度,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多元化方式引导财务及其他部门积极参与到财务内控当中,如线上钉钉会议、线下讨论学习等,并将财务内控与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不断强化财务及其他部门的财务内控认知。实践层面,设立专门的财务内控工作小组,由具有丰富财务管理知识、熟悉企业各项业务流程的业务骨干作为财务内控建设项目负责人,小组成员以了解业务内控及财务操作流程、理解企业内控制度的人员为主。同时合理划分权责,将财务预核算、监督、审计等职能分离开来,财务内控小组除了引导财务预核算工作的实施之外,还要促进财务及其他部门积极参与企业内控,由监事会负责内控监督,审计部门以内审、外审相结合的形式展开审计工作。
民营企业从自身实际出发,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指导下,基于对企业财务内控情况与行业特点的充分考虑,健全财务内控制度,提高制度执行力,促进公司治理。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深入分析现行制度的全面性及其与企业阶段性预算目标、长期战略目标的兼容性,如制度内容是否涵盖财务内控管理的各个方面,制度要求、企业组织机构设置、人员安排等是否满足预算目标与战略目标的达成需要等,基于此,对现行制度进行优化,增加管理信息化、内控评价监督等空白部分的制度内容,删除陈旧的传统制度内容;二,深入挖掘影响企业制度执行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如行业转型升级、宏观市场变动、国家政策更新、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业务模式创新等,及时对财务内控制度进行调整,并留有余地,保持制度的灵活性;三,遵循成本效益原则落实制度执行工作,即在执行前要对制度执行中企业可能消耗的成本及可能获得的经济效益进行精准预测,也要在制度执行中及时发现制度设计与执行不对等问题,在制度执行后形成执行分析报告,做到成本有效控制,同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企业治理能力。
根据内控五要素理论,民营企业建立财务内控制度,需要着重强调风险评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加强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在此过程中,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人员可由董事长办公室、法务部、审计部人员构成,重点负责对多种风险的控制与防范,并设定明确的风险控制目标,将风险管理与企业预算目标、战略目标进行对接,保证决策层与执行层在风险防控方面的意见一致性。同时,坚持全面性原则评估风险,先梳理企业财务内控中涉及风险的重点管理活动,立足企业实际评估风险影响程度、划分风险等级,再以评估结果为参考依据建立风险档案,将风险管理覆盖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此外,民营企业也应当积极开展风险控制活动,从授权审批、资金控制、风险预警等多个方面做到风险的有效控制。以集团型民营企业为例,在授权审批方面,当子公司提出贷款担保申请时,集团总部要派遣专业人员对贷款全流程进行动态监督,并审查担保合同内容,合同的签订要经过层级审核,审核通过后予以授权审批,倘若审批中有违规的担保行为,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并根据企业制度予以严格惩戒。
财务内控制度执行有效性的高低与否,与企业内控评价监督体系建设有直接关联。如果内控评价监督体系建设不健全,企业财务内控执行缺少约束,其有效性会大大降低。因此,民营企业完善财务内控制度,有必要健全内控评价监督体系,充分落实内部监督工作。首先,设置专有的评价监督机构,为保证监督的全面性,由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或综合素养高的人员构成,要求该机构对财务内控制度执行实施全流程动态监督,及时上报、处理制度设计与制度执行的差异化情况,举报制度执行失职的部门或个人,为企业决策层优化财务内控制度提供重要依据;其次,参考A企业实践经验,考虑到该监督机构的特殊工作性质,对监督举报信息进行保密,倘若部分举报事项关系到企业高级管理层,则通过与审计部门的沟通对举报人员予以保护,并严厉打击损害企业利益的违规行为;最后,加强内部审计,拓展审计范围,不只是对财务情况进行审计,而是将审计与内控进行有机结合,构建全面审计机制,增添制度审计、流程审计等,定期核查财务内控制度的完整性与执行情况,深入分析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与相关风险问题的发生原因,形成审计报告,给出制度改善建议,从而促进内部监督工作的有效落实。
管理信息化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民营企业有必要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促进各部门的信息沟通交流,增强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充分发挥财务信息指导作用,推动财务内控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当前,不少民营企业都有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如OA系统、财会软件等。信息化建设方面,根据企业实际建设情况整合现有资源,将管理系统与财务信息数据库进行对接,构建统一的管理平台,打破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壁垒,拓展信息沟通渠道。企业各部门借助该平台上传、更新财务信息数据,实时了解财务内控管理情况,一旦发生制度制定与执行得不对等情况,各部门能及时发现并予以处理,从而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决策层、管理层也能随时通过该平台查看财务信息,监控财务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发觉制度的不合理、不全面问题,以此作为完善制度的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效率、提升经济效益,也有利于企业达成长期战略目标。但是,现阶段民营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建设中依旧存在较多问题,具体有:内控环境薄弱,组织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公司治理重视不足,制度执行欠缺;风险防范能力不足,尚未形成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内控评价监督体系不健全,内部监督乏力;部门信息沟通不畅,财务信息指导作用难发挥。对此,民营企业有必要以问题为出发点,从思想与实践两个层面推进内控环境建设,一方面渗透内控理念,另一方面优化调整组织结构,并注重健全财务内控制度,提升制度执行力,促进公司治理,基于对风险因素的充分考虑,提高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加强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同时健全内控评价监督体系,充分落实内部监督工作,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财务信息指导作用,从而完善财务内控制度,为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