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图书馆已不单单是藏书和阅览学习的场所,而是一个社会成员平等享用人类智慧成果的公共设施和学习研究基地,是信息集散枢纽,文化交流中心以及大众休闲场所,具有社会化、开放性、多功能、信息化等特征。现代图书馆贯彻的原则是“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从以藏书为中心转到了以读者为中心,旨在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在空间布局上做到人在书中、书在人旁,效法“天人合一”,做到“书人合一”。为了实现上述图书馆建筑及其设计方面的理念和目标,李明华先生对有关图书馆建筑理论与实践开展了既全面又透彻的研究
,有许多独创的研究成果。
李明华先生,1936年生,江苏无锡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先后在中央编译局图书馆、长沙铁道学院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工作,1988—1996年任杭州图书馆副馆长,1997年退休。1989—1993年任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图书馆建筑组常委;1988—1997年任中国图书馆学图书馆建筑与设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图书馆建筑学是李明华先生执着与坚守一生的研究领域,几十年研究与实践让他在图书馆建筑研究领域硕果累累,其中,他所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建筑十则”,即人本、开放、实用、灵活、舒适、安全、经济、文雅、绿色、协和
,融入并突出了中国建筑思想和理念,更关注人、自然、和谐等属于软科学范畴的内容,是李明华先生一贯倡导人文、绿色、和谐图书馆建筑的集中体现和条理化,也是其图书馆建筑理念的浓缩和集中表达。笔者认为,此次由香港建筑与城市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馆建筑论集》这部著作,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图书馆建筑变迁的缩影与蓬勃发展的历史记录,更是现代图书馆建筑研究领域的一座丰碑,在图书馆建筑研究领域独树一帜。本文以李明华先生《图书馆建筑论集》为例,来探讨论李明华先生关于人文、绿色的图书馆建筑理念及其精髓所在。
“以人为本” 追寻的是尊重人性、崇尚自然,在图书馆建筑文化领域,“以人为本”有着特别的意义。按照“以人为本”思路设计建造的图书馆,讲究优越便利的地理位置,风景宜人的自然环境以及文化意蕴浓厚的建筑造型
,可自然落实绿色、经济、美观等其他图书馆建筑原则。因此,“以人为本”在整个图书馆建筑理念中应占据首位或主导地位,是建设一座优质图书馆的首要原则。然而,在当下图书馆建筑的设计中,有些设计师只考虑设计的独异性和建筑外表的华丽,忽视使用中人的感受,与适用、绿色、文雅的图书馆建筑方向越来越远。
“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建筑理念是李明华先生对传统图书馆建筑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李明华先生认为现代图书馆建筑的灵魂是人,图书馆建筑为人而建、为人所用,是为人进行知识信息交流和文化传承的建筑物,图书馆建筑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人的活动、人的参与。“以人为本”应是图书馆建筑的本原,其构成的空间及内外环境应充分满足人在其中活动的需要
。由此,李明华先生在“图书馆建筑十则”中特别强调人在自然中的主体性,体现出自中国古代藏书楼传承下来的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让人联想到清新自然、舒畅和美好。
地球沿自己的轴心转动,并以24小时制式显示时间;细看下小巧的月球伴着地球,沿着轨道每29.53日完成绕地球一圈,与天上的明月无异,围着地球的精准月相运作显示是Grand Récital机心五项技术专利其中之一,运行122年只会有一天误
建成“绿色图书馆”是李明华先生对图书馆建筑文化及其理念的具体呈现,亦是他心中的花园式图书馆和理想中“天堂的模样”。他不但一贯呼吁和倡导进行节能环保与绿色图书馆建筑的设计,而且从经济、哲学、生态、历史、文化等多角度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挖掘和论证。1982年春,他的第一篇论文《从便于管理和节省人力来考虑图书馆建筑设计》中就提出“求节能而不求花哨”的观点
。后来多篇文章论及节能和绿色建筑,并提高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其压轴之作《哲学思考与生态文明及绿色图书馆建筑》就曾经指出,图书馆建筑不是凝固的,人在建筑空间内活动,随着功能的实现和时间的推移不断与社会产生着能量的交换,焕发着无尽的生机,它是生机勃勃的、变化着的有机体,是一座文化建筑
。他强调,建筑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因此建筑形式应该服从使用功能,图书馆建筑及其内外环境务必切合实际,适应科学管理需要,以最低的成本达成最高的使用价值。
伴随着从封闭式藏书楼到开放型现代化图书馆的变迁,我国图书馆建筑也一直在适应、追随乃至前瞻性地与时代同步发展。李明华先生作为图书馆学科背景的图书馆建筑专家对此深有研究和感悟,深知图书馆建筑与图书馆文化的紧密关系。他认为图书馆服务、管理模式影响着图书馆建筑的格局,图书馆建筑是随着图书馆理念、职能、功能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升华,图书馆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在给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会令图书馆建筑文化焕然一新
。由此,他根据图书馆发展现状提出了灵活开放的原则。他认为,对于图书馆的空间要适应现在,考虑长远,要预留出未来发展的弹性空间,兼具可供调整的灵活性。
李明华先生所提倡的“图书馆建筑要讲求经济实用,切忌奢华浪费”的主张与国家大力倡导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理念十分契合,在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图书馆筹建方案为例的多篇新馆建设案例分析中,他秉承人文与绿色建筑理念,完整呈现了他从理念设计到规划建成的“新理念 新模式 新建筑”思想,给我国新馆建设或旧馆改造提供了可参考范例
。
李明华先生在《论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建筑》一文中还深入指出,“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建筑首先应该是面向广大公众开放、多功能和方便读者利用的图书馆,不仅要满足读者的需求,同时还要方便图书馆员工使用,把安全和健康的功能需求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富有温馨与美感的绿色环境
,展现了他可贵的人文情怀。吴建中先生也有同样的理念,他在《以人为本,未来20年,图书馆该呈现什么模样?》一文中,以上海图书馆东馆为例,认为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要力求让人、资源、空间处于高度融合与互动的状态,强调最大限度地激活每一块可利用的公共空间,为人与人、人与信息交流提供便利,并让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
北京高考理科数学压轴题向来以创新和难度著称,一直引起广大师生的关注.一方面,这些问题对考生的阅读理解、抽象概括、自主探究和推理论证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6]).另一方面,这些问题“背景新颖,内涵丰富,解题方法质朴,思想背景深刻”([9]),对优秀考生具有很好的选拔功能,同时也为中学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毫无疑问,这些题目对学生而言是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料,但因其难度较大,不适合在普通课堂上讲解.我们在高二数学小组上以近年来的北京高考压轴题为主题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期间遇到了一些教学困难,也取得了部分成效.本文中我们就此做一次总结,与大家分享我们的经验和收获.
绿色图书馆意味着自然、节能、舒适,《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2015)就有相关规定:“图书馆各类用房除有特殊要求者外,应利用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但是有些建筑设计师不太清楚这样一部规范,仍旧设计出了藏、借、阅分离的图书馆建筑,偏离了现代图书馆发展的要求。关于节能,国家出台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该规范对公共建筑的窗墙比做了明确规定,有些图书馆全玻璃幕墙、全玻璃屋顶,极少可开窗户,显然不符合节能设计规范。
为了实现绿色发展理念和树立文化自信,李明华先生深入到制度层面进行研究分析,指出新馆建设审批决策程序制度和操作层面存在着的缺陷和弊端。对于解决好这一问题,他在“图书馆建筑十则”中特别强调“协和”,其中的“协”就是图书馆建筑的规划设计所涉及的各方要协调,所谓各方包括设计方、管理方和读者方。在以前的图书馆建筑中,一般是由设计方决定设计方案,而抛开馆方和读者参与的图书馆规划设计往往产生大量使用和管理问题。因此,李明华强烈呼吁:图书馆规划设计一定要让设计者与使用者(馆长、馆员、读者)进行充分沟通协调,让使用者特别是馆长参与评价图书馆建筑设计方案,如此才有可能建造出既符合建筑规范又符合读者和馆员需求的图书馆。同时,图书馆建筑要外与周边环境相协,内部装饰设计则要实现自然、美观与需求相协调。
李明华先生在《文化视野中的图书馆建筑》一文中也曾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应成为图书馆建筑文化的核心内容,它包含着开放精神、人文精神与服务精神,强调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好的图书馆建筑应关注“人”的需求,使人获得幸福感和舒适感,确保图书馆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开放”不单指大开间的开放性,也强调思想观念的开放性,要善于吸纳国际上关于图书馆建筑新的、合理的思想理念,为我所用
。近年来,空间再造成为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图书馆空间的重新规划设计,让图书馆的物理空间不单单是学习场所,也是文学的、艺术的、设计的具有社会学意义和美学意义的独特场所,这种由人、空间、活动合力营造的文化氛围,共同打造了一种极为可贵的“场馆精神”
,这种精神对于图书馆来说具有再生的力量。李明华先生提出的灵活开放原则,以及图书馆布局大空间和进行“模数式设计”,就能接得住这种功能性的变化,因为它兼顾了传统功能和现代功能的空间变化的需求。
我国图书馆建筑有很好的历史基因,如藏书楼“天人合一”的建筑设计理念,“园中有馆,馆中有园”的传统布局,把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处理的非常好。现代图书馆建筑也应将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若从自然通风的角度来看,为防止2003年SARS流行和近年新冠病毒等流行性疾病的传播,图书馆建筑的绿色生态内涵绝不能丢弃
。在这点上,李明华先生对图书馆建筑历史有颇为系统的综述性研究。他认为,图书馆建筑设计要正确处理好人与建筑、建筑与环境、建筑物内人与书的关系,在继承“和合之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创立新的建筑理念。中国文化讲求“和”, 堪称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观,其反映在图书馆建筑上,就是要追求人、自然与建筑和谐共生。由此可以看出李明华先生的“图书馆建筑十则”中“协和”两个字囊括了他图书馆建筑的理想境界,这也是中国图书馆建筑学独有的理念。对此,李明华先生对山东交通学院的生态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老馆改造和扩建工程十分欣赏,认为这是以绿色建筑为高端导向,着力寻求突破,独具一格的创新设计的结果
。
基于我国病理学教学的困境和病理专科医生巨大缺口的现状,笔者认为: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可以借助慕课平台的发展,逐渐得到解决。将非病理专科医生的基础病理学教育和病理专科医生的临床病理教育,对应于X型慕课和C型慕课两大阵营,在教学过程中,分别引入X型慕课和C型慕课平台。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同时也是图书馆文化价值观的载体,其建筑必然应当展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视野和文化自信。由此,在设计图书馆建筑的过程中,设计师不能把“建筑”当成标新立异的“试验场”,只用千奇百怪的造型和天花乱坠的说辞来满足相关领导者、投资决策者和评审者的偏好。在这一方面,李明华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图书馆建筑需要顾及中国国情及其规范标准,不应盲目迷信“国际招标”“与国际接轨”。他认为我们要有文化自信,要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在充分发挥智慧和创造潜力的同时,传承好古今哲思的精华和营造元素
,并以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建筑设计为例,详述其符合国情、适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建造过程。李明华先生认为该馆的成功,“证明中国图书馆界和建筑界有能力设计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水平较高的现代图书馆”
。
一个有“人文”的图书馆建筑,主要在于能够体现出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形成图书馆特有的建筑文化,成为图书馆价值观内核的组成部分。在李明华先生的“图书馆建筑十则”思想中没有用“美观”一词而代之以“文雅”,就是很中国化的描述,是赋予建筑以生命的人格化表达。图书馆建筑不但要有外在的美观,还要兼具内在的气质之美,文化之美以及典雅之美,使图书馆成为一座城市或校园高雅的艺术化展示,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
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强化制度改革创新,初步形成了“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四梁八柱”制度框架。
总之,人文与绿色的理念在现代图书馆建筑中是互为支撑、互为因果的关系,人文图书馆一定会展现其绿色的内外环境和风格,绿色图书馆则会凸显其人文属性。李昭醇先生认为:人文精神的追求才是绿色建筑的终极目标
,也印证并支持了李明华先生关于人文、绿色图书馆建筑的诸多理念。
李明华先生是图书馆建筑学领域的资深专家,他一生追求科学真理,把研究图书馆建筑学视为终生的事业,不仅对国内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建筑的发展变迁了然于胸,而且经过几十年的深耕研究,其“建设一个人文、绿色的图书馆”的思想已是李明华先生关于图书馆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形成的“图书馆建筑十则”是在中国建筑方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基础上,结合图书馆建筑领域的具体应用,给予深化、延展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对我国现代图书馆建筑规划设计理论的高度概括,是包括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在内都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未来的图书馆建筑文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更可贵的是其丰沛的家国情怀,他不计个人荣辱,处处以国家的利益为重,特别是有感于图书馆建筑盲目崇洋迷外而产生的系列问题,直接向国务院领导建言,痛陈其弊,体现了知识分子敢于担当、努力作为的精神。
协解人员由于受内外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再加上自我封闭,与外界交流减少,协解以后,心理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体来讲有五方面较明显的心理特征。
李明华先生于2014年出版《规划设计图书馆建筑要旨》,不仅涵盖图书馆建筑工程的方案设计、功能要求、空间布局等,更是对自己的图书馆建筑设计思想做了系统的论述。如今又有《图书馆建筑论集》问世,40余年的潜心研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创新性的观点,形成系统性的理论成果,其人文关怀理念,绿色节能实践,科学发展的构想,文化自信的品格,与时俱进的精神,为图书馆后辈学人实地调研、深化研究、拓展完善图书馆建筑理论体系提供了一部极其宝贵的文献典籍。如今,85岁高龄的李明华先生依然在图书馆建筑研究领域深耕不辍。他尊重同行,提携后辈,品格高尚,这种爱国敬业、勤奋奉献、执着坚守、独立思考、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令人感佩,值得图书馆界后辈学习。
[ 1 ]刘君君.李明华的图书馆建筑思想[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3):86-88.
[ 2 ]李明华.现代图书馆特质与图书馆建筑十则[C]//李明华.图书馆建筑论集.香港: 建筑与城市出版社,2021: 368-375.
[ 3 ]王海泉.以人为本 :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新理念[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4):45-48.
[ 4 ]李明华. 哲学思考与生态文明及绿色图书馆建筑[C]//李明华.图书馆建筑论集. 香港: 建筑与城市出版社,2021: 393-400.
[ 5 ]李明华. 论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建筑[C]//李明华.图书馆建筑论集. 香港: 建筑与城市出版社,2021: 226-229.
[ 6 ]吴建中.以人为本,未来20年,图书馆该呈现什么模样?[EB/OL].[ 2020-10-14 ].https://wenhui.whb.cn/third/baidu/202010/14/374620.html.
[ 7 ]李明华. 文化视野中的图书馆建筑[C]//李明华.图书馆建筑论集. 香港: 建筑与城市出版社,2021: 189-192.
[ 8 ]李明华. 从便于管理和节省人力来考虑图书馆建筑设计[C]//李明华.图书馆建筑论集. 香港:建筑与城市出版社,2021: 13-18.
[ 9 ]李明华. 哲学思考与生态文明及绿色图书馆建[C]//李明华.图书馆建筑论集. 香港: 建筑与城市出版社,2021: 393-400.
[10]李明华. 新理念 新模式 新建筑: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图书馆筹建方案为例[C]//李明华.图书馆建筑论集. 香港: 建筑与城市出版社,2021:179-184.
[11]李明华. 对图书馆建筑文化的思考[C]//李明华.图书馆建筑论集. 香港: 建筑与城市出版社,2021:211-214.
[12]孙玉宁.试探李明华的图书馆建筑观点[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6):65-66.
[13]许桂菊.打造以人为本的阅读空间:新加坡图书馆空间设计的案例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 34(3):69-74,15.
[14]李明华. 略谈图书馆的文化传承功能及建筑的空间布局[C]//李明华.图书馆建筑论集. 香港:建筑与城市出版社,2021: 379-384.
[15]李明华.图书馆建筑文化的传承借鉴与创新[C]//李明华.图书馆建筑论集. 香港: 建筑与城市出版社,2021:344-350.
[16]李明华. 要自信自强 不崇外迷洋[C]//李明华.图书馆建筑论集. 香港: 建筑与城市出版社,2021:390-392.
[17]李明华. 对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建筑的评估[C]//李明华.图书馆建筑论集. 香港: 建筑与城市出版社,2021: 59-65.
[18]李昭醇.图书馆建设的绿色文化思考[J].图书馆论坛, 2003(6):20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