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清 林智侃 陈学金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福建 福州 35001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成为无法回避的话题。2022年3月,国资委成立社会责任局,指导央企、国企积极践行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强调要抓好央企、国企社会责任体系构建工作,主动适应、引领国际规则标准制定,指导推动企业积极践行ESG理念,更好推动可持续发展[1]。这是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又一重大举措,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的积极响应。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关键组成要素,天然享受着比其他企业更丰富、更优质的社会资源,因此,国有企业的发展除了需要履行自身的企业发展责任之外,还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特别是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国有企业“大国顶梁柱”的作用更为突出。目前,新冠病毒变异、疫情动态平衡、全民核酸检测已经成为常态,但也暴露出来更多问题,如防疫工作,信息无法及时共享、无法协同合作。基层员工年龄较大,不会使用信息化系统等原因,造成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更好地“稳生产”“保建设”,是摆在国民经济发展面前的一大难题。基于此,本文以某国有企业为例,探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实践。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产生于19世纪末的欧洲,认为企业要超越把利润作为单一目标的传统思维,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加强对人的关注,强调对环境、消费者,对社会的贡献[2]。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明确提出并界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3],1995年,英国可持续发展专家约翰提出了“三重底线”,主张企业的可持续性除了用财务指标衡量外,还要结合社会、道德和环境等标准进行综合评价[4]。“三重底线”理论的提出,发展了可持续理论的内涵,也奠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基础。
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主要是作为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活动,市场地位同等,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参与经济的手段[5],发展阶段不同,表现出的“国有性”和“企业性”也不同,因而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分析需要结合社会体制具体发展进行分析。
在新中国成立以及“三大改造”完成时期,企业的存在形式基本上都是国有或国营性质的。此时,国有企业既是党和政府分配资源的重要形式,也是管理社会和公众的重要依托。“单位制”即是在这一时期逐步形成和固定下来的。从国家整体视角的发展角度来看,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承担的责任几乎是全方位的,承担着关系国计民生任何领域的职能和社会责任。但由于生搬苏联计划经济模式,没有结合具体国情,导致“大锅饭”现象,社会生产缺乏积极性,经济水平难以提升,促进了“体制崇拜”等贪污腐败乱象,引发严重社会冲突。
在改革开放时期,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通过经济责任制,两次利改税等措施实行市场化运转,广大国有企业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企业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承担了部分经济发展的重担。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缓解“国有性”与“企业性”间的冲突,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首次将国有企业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两类[6]。中央层面也出台了“1+N”系列指导文件,一方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国有企业,推动经济平稳持续增长,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另一方面推动公益类国有企业改革,让人民直接分享发展的成果,举国家之力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和谐、美丽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此外,国有企业还积极响应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号召,通过钻研特高压技术、高铁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的绿色建设水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成为全球绿色技术创新的示范基地。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国有企业积极贯彻“动态清零”方针,降电价,扩就业,保安全,防疫情,稳经济,在国家需要的时候,牺牲部分经济效益,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缓解社会矛盾。如疫情期间,电网降费,牺牲了9亿元的经济收益,但稳住了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资金链不断裂、职工不失业,创造出远超9亿元的社会效益。
通过基于时代、实践与理论间的辩证联系,我们可以看到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积极承担起繁荣社会主义经济、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领导力量,能对其他所有制性质的企业起到表率、带头与导向作用。
综上,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可以概括为:基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最大化开展价值创造,担负社会全员共享价值、共同富裕的责任[7]。
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某国有企业作为“稳建设”“保生产”的重要支撑,积极发挥社会责任。本文基于三重底线理论,围绕社会、经济、环境三大维度梳理出“123”战略框架(如图1所示),即以攻坚突破一个目标——实现“让客户满意,让党和政府满意”目标;建立健全两个平台——打造基于与zd社区进行联创的文明实践平台、基于工程现场临时党支部的项目部服务平台;凝心聚力三支队伍——培育共产党员服务队伍、共产党员突击队伍、共青团员队伍,根植社会责任理念。
图1 基于三重底线理论的“123”战略框架
首先,攻坚突破“一个目标”。面对常态化疫情,为有效解决输变电工程工期长、跨县市、人员物流复杂等特点给当地带来的不利影响,该国有企业积极履责,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扎实有序开展“1+4”“社会责任月”活动,主动召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履责践诺发布会,加强利益相关方有效沟通与合作,将提升企业治理水平、推动经济发展水平、打造环保绿色社会的责任目标根植于心。
第二,建立健全“两个平台”。该国有企业锚定“一个目标”,在公司本部、工程现场分别组建社会责任根植项目制平台。在公司本部,该公司深入结对社区联创文明实践平台,组建以党员、劳模、青年员工为主体的防疫知识、绿色低碳生活宣讲先锋队伍,开展教育服务活动。另外,结合“重阳节”“拗九节”等开展爱老敬老主题活动。疫情期间,对社区贫困家庭、独居老人等弱势群体和个人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其中,党员服务队累计开展核酸检测志愿服务7000人次。
在工程建设现场,该公司积极与属地公司、当地政府搭建三级联创平台,注重在“创”字上下功夫,在“联”字上抓落实,依托“为民办实事”“有事找党组织”工作机制,深入当地村民家中结对帮扶,为当地村民修机耕道,搭设路灯,组织义诊,在尽力降低电力工程建设对百姓生活的影响的同时,提升村民获得感。另外,围绕建设过程无法避免的水土流失问题,该企业主动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探讨生态恢复方案,通过推行“一基一塔一图”治理方案,培训无人机飞手每日巡线巡视,结合视频监控,真正做到边建设边治理边修复。疫情期间,项目部针对物资采购受阻、生产运输受限问题,积极配合属地政府做好疫情防控,在提前报备两码与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的同时,安排人员对货物全面消杀。疫情期间,累计进行7轮全员检测,检测人次过万,确保项目部现场零感染。
第三,凝心聚力“三支队伍”。结合主题党(团)日活动,积极发挥党建带团建的力量,吸收青年员工组建共青团员先锋队伍,开展“喜迎二十大,合种共青林”义务植树志愿活动、“青年科技论坛”创新创造创意活动,培养青年员工践行社会责任的主动意识,同时联合人资、党建部门开展“推优入党”和“推优荐才”工作,为共产党员服务队伍、共产党员突击队伍输送青年人才,深入防疫一线、工程前线,为破解工程建设过程中安全、质量、战疫、环水保等难题建言献策,再通过QC质量改进、“五小创新”、青年创新大赛等机制助力创意落地。疫情期间,项目部充分吸取白江工程人员专业不精的教训,组织有丰富抗疫经验的人员召开3次专题协调会,排定小时级计划。特别是,面对上海疫情期间厂区封闭的特殊情况,项目部积极沟通供应商,变更部分原材料供应商办理特殊通行手续以畅通采购流程,确保工程按计划进行。
基于“123”战略框架,某国有企业积极结合输变电工程全过程管理,开展保电战疫特色实践,以确保输变电工程克服疫情影响,完成建设任务。具体是,前期由“党员核准突击队”实施“两个一体化”管理和“人员+咨询+谈判”三提前等做法,实现减时降本增效;在设计阶段,由“党员创优突击队”与“环水保突击队”落实绿色建设理念,开展环水保措施一塔一图设计,防止水土流失;在建设阶段,由创新工作室组织青年创新队伍应用新型集控智能可视化牵张放线设备,实现远距离实时操控,掌握工作状态,全面压降线路“三跨”作业风险;在投产验收阶段,推行“云监造、云验收”模式,解决疫情期间人员无法到场试验见证问题,实现工程按时投产送电。
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这意味着未来我国政府将引领各经济社会主体协同探索“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路径。国有企业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在探索如何推进“共同富裕”的新发展目标实现方面,必须持续发挥先行引领作用[7]。
在新发展阶段,国有企业开展社会责任管理应当突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与探讨。一是更加深入推进全员理念创新,要实现全员在共同富裕为远景目标的认知上同步,结合《新时代中国青年》白皮书的指导,将干事创业实现共同富裕的理念扎根于青年员工的内心。二是更加主动探索新时代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根植项目,充分渗透工程建设一线,从业务流程的微小环节入手,汇集社区、国土局、环水保单位、林业局、供应商等多方力量,推动社会责任长效落地。三是更加迫切推动技术落地,结合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探索低碳能源技术、先进输电技术和先进信息通信技术,运用社会责任生态管理工具,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工作实践,共同将蛋糕做大、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