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舜 邱恒
依法执业是医疗机构发展之根本和安全运营的前提,关系到切实保障执业医师的合法权益[1]。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医师队伍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医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制定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更是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草案)》进行了审议,进一步规范医师执业行为,明确保障医师执业安全。近年来,医疗机构行政处罚案件数和监督行政处罚率亦有所上升[3-5]。医学教育除了掌握医学知识、临床操作技能等基本技能和素质外,还应加强医事法律教育,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为依法执业奠定基础。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施行,让医学生掌握并遵守法律显得更加重要。本研究通过医学生医师执业法知识知晓率现状调查,分析影响医学生医师执业法知识的因素,为开展医师执业法教育提供参考。
本研究是一个现况研究。2020 年11 月—2021 年2月间,采用随机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在校的176 名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剔除填报时间小于100 s,大于1 200 s 的研究对象。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76 份,回收有效问卷162 份,有效率92.05%。其中男性56 名(34.57%),女性106 名(65.43%),平均年龄(24.19±3.69)岁;87 名(53.70%)研究对象参加过临床实习;129 名(79.63%)研究对象有亲戚朋友当医生;来自城镇的研究对象69 名(42.59%),来自农村的研究对象93 名(57.41%)。
1.2.1 问卷设计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相关内容,由课题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专业、年级)、医师执业法相关知识、对依法执业的熟悉程度、开展课程教育的形式和了解途径等。医师执业法相关知识共15 道问题,答对1 项可得1 分,回答错误不计分,以正确回答所有问题的60%,既得分≥9 分为知晓[6],知识知晓率=知晓某执业医师法知识的人数/被调查的总人数×100%;对依法执业的熟悉程度采用Likert 5 级分类进行统计,每个问题设“非常清楚”“清楚”“一般”“不清楚”及“非常不清楚”,熟悉率=(非常清楚+清楚)/总人数×100%。
1.2.2 问卷调查
采用问卷星制作电子问卷,由研究对象扫码进行线上调查。以匿名自主填写的方式,设计为不可缺项。
数据由问卷星导出,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单因素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显示,147 名医学生知晓执业医师法的相关知识,知晓率为90.74%。知晓率最低的两个问题分别是“受理注册申请的卫生行政部门对不符合条件不予注册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多长时间内书面通知申请人”和“取得医师资格证后多长时间可以申请注册”,分别为7.41%和55.56%;知晓率最高的两个问题分别是“注册内科医师能为哪些患者开展诊疗活动”和“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哪项信息保密”,均为98.15%。
以医师执业法知晓情况作为因变量,性别、参加临床实习情况、亲戚朋友当医生情况以及生源地情况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医学生是否参加临床实习对医师执业法知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表1 医学生医师执业法知晓情况影响因素分析(n=162)
研究显示,医学生对“你清楚‘医疗损害’可能给医生生涯造成的后果吗?”和“你了解‘非法行医’可能造成的后果吗?”最熟悉,熟悉率分别为58.64%和53.70%,对“你了解‘执业医师法’吗?”和“你清楚‘合法行医’所需的程序吗”最不熟悉,熟悉率分别为22.84%和29.01%,详见表2。
表2 医学生对依法执业知识的熟悉情况(n=162)
在依法执业的知识获取途径方面,结果显示医学生获取途径排前三的分别是带教导师、专项培训和学术讲座,占比分别为46.91%、40.74%和39.51%;在授课方式的选择方面,结果显示案例讨论、实践教学和理论授课是医学生最希望采用的授课方式,选择人数占比分别为73.46%、67.90%和65.43%。
医疗行为的职业性不等于多次实施医疗行为,当行为人认识到自己从事的是医疗职业从而实施医疗行为,则说明其行医具有职业性[7]。有研究表明[8]部分临床医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这与相关法律的学习不够相关。医学专业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专业,学习年限长、学习难度大,平时的课程及考试任务重,压力大,这也造成了医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忽视了卫生法学的了解和学习[9]。进一步分析发现,医学生是否参加过临床实习对其掌握依法执业知识会有重要影响,参加了临床实习的医学生的依法执业知晓率较高(94.57%),增加了18.81%。目前针对医学生单纯法律理论教学教少,临床实习成为医学生了解依法执业知识的重要方法。但是临床实习过程中,针对依法执业的理论知识学习并不系统和完整。而在课程教学中,较少从法律专业角度帮学生树立良好法律知识体系,忽视了法律与医学专业背景相结合[9]。
研究表明,医学生对规范诊疗相关的知识知晓率较高,均超过了98.00%,对审批程序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相对较低,这可能与规范诊疗与日常的实践工作息息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草案)》提出,国家要制定医师培养规划,加强医教协同,医学生由于临床实践较多,但由于受实际条件限制,未能系统掌握相关知识。因此,在开展医学生依法执业相关知识教育时,建议在继续加强对医学生诊疗规范相关知识宣教的基础上,也要重视对相关审批程序进行普及和培训。
增强医学生法治意识对医学生认真学好法律意义重大。首先,让医学生了解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强化对法律常识的学习。其次,培养医学生的法治观念,清楚我国依法治国战略,深刻领悟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避免因无知而侵犯他人权益。最后,掌握法律知识,提高法律能力,规范自身执业行为,增强避免医疗纠纷的知识和提高依法解决纠纷的能力。
开展专业课程教育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起到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决定医事法律教育效果的关键是建立专业医事法律教育的教师队伍。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定期对从事医事法学教育的教师开展专业理论培及法律实践能力培训,建立知识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大、结构合理的专职教师队伍。
课程学习与临床实践是医学生掌握和巩固医学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培养正确临床思辨能力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以及法律意识的重要阶段。课程学习方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为重点,利用1~2 个学期的时间,作为必修课程,开展专业医事法律教育。在临床实践方面,将依法执业融入临床诊疗的整个过程,使医学生关注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依法执业相关的事项,增强依法执业意识,认识在医疗活动中应该有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要牢固树立“医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积极推进以医生胜任力为导向的早期临床教育改革,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10]。本研究结果也发现案例讨论、实践教学是医学生最希望采用的授课方式,选择人数占比分别为73.46%和67.90%。因此,医学院校应广泛推行引导式、探究式、问题式、交互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扎实开展基于 PBL 教学的临床思维训练,探索法律教育融入早期临床教育的新路径[11]。构建医学生法律知识培训体系,真正实现临床环境中的教学与法律知识的结合。同时,还可以选取典型的医疗纠纷案,还原案例,以法庭庭审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并且将审判结果告知学生,让学生在案例学习中切实感受依法执业的重要性以及对职业生涯的影响。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卫生计生工作者崇高精神的总结。加强医师队伍建设,离不开法律保障[12]。2013—2016 年,医师超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从事诊疗活动全国判例并不少见[13]。可见,在加强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完善考核机制。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对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来调整教学过程和学习进度。有研究构建了中国临床医师的岗位胜任力模型,包括临床技能与医疗服务能力、职业精神与素养、医患沟通能力、医学知识与终生学习能力、学术研究能力等8 项指标[14]。也有研究认为[15]实施全过程考核评价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一方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了解学科动态;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因此,建议通过创新全过程考核评价的方式提高医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推进依法执业,在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优化医疗机构管理、保障医师合法权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医学生作为医师队伍的储备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过硬的医疗技术,还应该懂得如何合法合规行医。本研究通过对医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探索新时代医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模式,努力促使医学生在走向执业岗位的同时,用掌握的法律知识完善自己的执业综合水平,在守护生命的同时守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守护法律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