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斌,林凌俐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陕西西安710062)
职业教育是指使学生学习到一定的职业知识、提高相关的职业技能和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从而更好地从事某种职业或劳动的教育。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职业教育在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也愈来愈重要。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1]特殊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质量提升亦是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尤其注重发展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既有助于保障其受教育权利,提高他们的受教育水平,促进我国的教育公平,又能够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为促进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在先后出台的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均为此作出了明确规定。一期提升计划中鼓励“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积极招收残疾学生,特殊教育学校根据需要举办残疾人高中部(班),扩大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2]二期计划中强调“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通过随班就读、举办特教班等扩大招收残疾学生的规模”,“依托现有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各省(区、市)集中力量至少办好一所面向本地区招生的盲人高中(部)、聋人高中(部)和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3]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不断扩大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职业院校要逐步扩大招收残疾学生的规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收符合规定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入学”。[4]《关于“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的通知》也强调,“要着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使完成义务教育且有意愿的残疾青少年都能接受适宜的中等职业教育”。[5]在当前国家愈加重视、大力提倡发展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未来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必将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鉴于此,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对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的国内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揭示其研究热点领域构成及前沿趋势,为后继研究者进一步明确本领域研究方向,促进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及借鉴。
采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的陈超美博士等人研发的CiteSpace(5.8.R3版本)作为研究工具。本工具操作简便快捷,是目前科研论文数据分析最为流行的知识图谱绘制工具之一。[6]借助它可以较好地展现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历史、热点、技术前沿及其动态变化。
进入中国知网,选取“期刊”与“硕博士论文”数据库作为文献来源,检索主题指定为“残疾人”(或者“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肢体障碍”“自闭症”等国家划分的七类残疾类别)与“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中职教育”),对文献的发表年代不进行限定。初步检索到相关文献271篇,逐一详细阅读之后,剔除重复文献、通知公告等不符合要求的文献以及与主题相关度不高的文献,共筛选出有效文献148篇。
首先,对筛选出来的148篇有效文献以Refworks格式进行转码,便于CiteSpace软件后续提取;其次,运行CiteSpace软件,设置相应参数后,提取高频关键词;再次,调整参数便于精简与归并高频关键词,依次获得关键词共现图、聚类分析图和表、突现词图和时区图等研究所需图表;最后,解读获取的图谱,总结研究概况、热点领域及前沿趋势。
为了更好地把握残疾人中职的总体研究概况与前沿趋势,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样本数据库进行可视化分析。关键词是一篇文献主题的高度凝练与概括,高频关键词能够代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7]运行CiteSpace软件,依据首篇文献发表于1997年,将时间区(Time Slicing)跨度设为1997—2021年,时间分割(Time slice)设置为1,选择节点类型为Keyword,分析项目方法设定为TopN=50,通过Pruning sliced networks算法对切片网络进行裁剪,将相同的关键字进行组合(例如“视障生”“盲生”合并为“视障生”),剔除“现状”“对策”等无效关键词,最后获得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
图1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图1中,每一个节点均代表一个关键词,其轮廓大小代表了此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节点轮廓越大,意味着该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就越多。“聋生”“残疾学生”“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中职学校”等关键词在图1中的节点轮廓较大,表示其在已有研究中出现频率较高,成为了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各个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了各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连线的粗细代表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强度,连线越粗表示各个关键词在同一领域研究成果中共同出现的概率越大。图1中,包含了208个网络节点,337条连线,显示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研究尚未出现明显的聚焦,内容呈现多元化。
为了更直观地呈现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构成,利用LLR算法展现每个聚类标记的具体名称,获得Q=0.8356,S=0.9316的网络结构和聚类清晰度均较好的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结果见图2。
图2 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图2中呈现了“中职聋生”“特殊教育”“残疾人”“人才培养”“中职盲生”“特殊家庭”“培智学校”“企业”8个聚类。为了更具体地呈现每个聚类下有哪些热点领域,在图2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的基础上,点击“ClusterExplorer”中的对数似然率,提取聚类标签词,生成关键词聚类表,如表1所示。
表1 关键词聚类表
图2与表1所呈现的各个聚类之间的研究内容相互交叉、重叠,各类之间的有效区分度不足,为对其进行精准分类,结合专家研判法,将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研究划分为四个主题领域。具体的论述如下:
1.具体类型残疾人的中等职业教育研究
该领域主要包括“中职聋生”“中职盲生”“肢体残疾”“培智学校”等关键词。目前,我国特殊职业教育发展比较全面的是听障、视障和肢体障碍学生的职业教育,智障学生以及其他障碍学生的职业教育尚有待加快发展。[8]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104个特殊教育普通高中(部、班),共有在校生10173人,其中听障生6034人、视障生1491人、其他2648人。[9]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对象主要以听障生、视障生、智力障碍三类传统特殊关注对象为主。由于培智教育,尤其是智力障碍者职业教育起步较听障生、视障生职业教育晚,加之智力障碍学生认知存在较大障碍,导致智力障碍学生职业教育难度较大,因此,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对象由视障生、听障生逐渐扩展到智力障碍、肢体残疾等类别的学生。上述障碍群体中,听障生受到了更多的研究关注,主要原因在于其听觉虽然受损,但是他们的视觉代偿性较好,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专业局限性小。[10]对听障生的相关研究从最初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创业教育以及语文、英语等基础课程和教材教法的探索逐步转向课程体系和专业的整体合理化设置。对视障生中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主要以按摩、中医推拿等专业课程设置为主。对智力障碍学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校本课程开发设置方面。此外,已有研究也开始关注按照学生的残障类别及程度进行个别化职业教育,在继续加强听障生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视障生、智力障碍、肢体残障等类别的中等职业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
2.中等职业教学模式研究
该领域主要包括“职教模式”“教学研究”“智慧教育”“生态课堂”等关键词。当前在已有对传统教学模式研究的基础上,逐步探求新教学模式的使用及其效果研究,从更多方面探讨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机制。残疾人中等职业教学模式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方面,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政策的深入实施,特殊教育教学与信息化技术正在紧密融合,特殊职业教育系统掀起了“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创新和教学方法变革,各级各类学校加快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教育体系建设。[11]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残障学生提供了缺陷补偿,运用视频制作、语音转换文字等人工智能技术能有效辅助课堂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丰富的教学资源,采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有利于满足残障学生个别化教学需要,这些都已经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潮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2]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为破解传统教学模式下残疾人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困境提供了重要的抓手;虚拟化的教学实施环境有助于将现代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有助于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对象的现实体验感,进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互联网+”职业教育模式,既可以拓宽残疾人的职业教育领域,又可以为残疾人的职业教育提供新的途径。另一方面,新的教学模式变革对教师队伍建设和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特殊职业教学模式发展的需求,有效提升特殊职业教育教学效果,应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特殊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不仅要获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而且要具有职业教育所需的专业技术证。作为“双师型”教师还应兼具多方面素养,既要掌握丰富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还应具有高尚的师德,以及丰富的特殊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现有研究在促进特殊职业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完善师资培育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提出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在职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特殊教育专业训练和职业资格技能训练等举措,努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13]
3.中等职业课程设置研究
该领域主要包括“课程体系”“课程衔接”“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等关键词。课程设置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总体布局和规划,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体现了综合性、适应性、实践性、针对性等特点,它根据残障学生的培养目标来选择学生所需的教学内容,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连接市场与学生职业技能之间的重要纽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关键。课程建设不仅是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而且是研究者较为关注的方面。[14]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首先,强调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一定要具有市场性。课程设置时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开发“多能”课程,建设“一专多能”的个别化培养体系。在提高残障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要重点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残障学生的培养机制应以提升残障学生就业竞争力为核心,将传统的“安置需要”转变为现代的“满足市场需要”。其次,应系统设置课程类型和衔接。中等职业课程设置时,既要处理好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以及职业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也要重视开发符合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当前研究除了探讨某类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外,更注重如何设置综合性的课程体系,从传统的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的课程转为重视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实践性课程,在实现课程类型多元化的同时,更加强调以地方产业为依托,因校因区域制宜,开发多元化的校本课程以及与当地特色相匹配的职业课程。最后,随着当下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及质量的不断提升,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开始加速向高等职业教育迈进,二者之间不断走向深入融合,中职与高职之间的课程衔接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重视。课程衔接是中职与高职衔接的实质与核心问题,是实现中职与高职有效衔接协调发展的关键。[15]目前,研究成果对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衔接所存在的一些困境进行了探讨,并据此提出了相关针对性建议,意图构建残疾人中职与高职课程一体化的理论模型,强调在促进知识和技能一体化发展的理念下,统筹中职与高职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规划二者间的课程衔接,促进残障学生的知识和素质遵照层层递进的方式获得发展。总之,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上,已有研究从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与讨论。
4.中等职业社会支持研究
该领域主要包括“家校合作”“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政府”“企业”等关键词。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是残疾人进行康复,获得高质量教育,实现就业的重要保障。实施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应整合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资源,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职业支持服务体系。目前,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社会支持的研究主要涉三个方面:第一,聚焦特殊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模式的完善是诸多利益主体的共同需求。教育部等九部门颁布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强调了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从教育供给、校企育人、约束机制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了如何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16]研究强调学校与企业应积极开展联合办学,实施内外联动,将课程标准与市场需求和行业标准相互结合,将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解决传统职业教育存在的产教融合不紧密等问题。企业在残障学生就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力量。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残障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场地及就业指导,为残障学生的职业技能接受市场检验、积累实践经验搭建平台,以便更好地促进其就业。第二,着眼于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近年来特殊职业教育家校合作研究的侧重点逐渐从基础教育阶段转向高中教育阶段。当前研究在已有针对特殊中等职业教育家校合作存在的某些现实问题,开展有效家校合作建议的基础上,将关注的中心开始向特殊学生高中职业教育阶段转移。在前期强调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家长、校内与校外参与重要性,强化家校合作理念的同时,积极倡导高中职业教育阶段家校合作的双向性。呼吁将家校合作,建立伙伴关系,始终贯穿于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所有学段之中,既使残障学生受益,也使家长和教师受益。第三,建立“普职融通+普特融合”的教育支持体制。为了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发展,已有研究认为需要在社会群体中倡导并树立普特融合理念,加强普特融合教育的基础保障,在课程研发、就业指导等领域全方位推进普特融合教育,构建中等职业教育的残疾人与健全者协同育人机制。
突现词是特定时段内被引频次突增的关键词,突现值高表明共现频次增长较快,可以反映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研究趋势。在绘制出关键词知识网络图谱后,点击Burstness按钮,生成关键词突现图,结果见图3。
图3 关键词突现图谱
由图3可看出,在2011—2012年间突现词为“衔接”;2013—2015年间突现词为“创业”;2015—2018年间突现词为“培智学校”“就业”“视障生”“人才培养”;2018—2021年间突现词为“职业教育”“聋校”“课程设置”。其中“职业教育”“聋校”“课程设置”突现率一直延续至今,表明听障者职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是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研究的主要关注点。
为了更清晰、具体、直观地呈现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研究主题的具体内容随时间变化情况,展现其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前沿趋势,运行CiteSpace软件,在图1的基础上,选择Layout中的TimezoneViews,生成如图4所示的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关键词时区图谱。
图4 关键词时区图谱
由图4可看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呈现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快速繁荣发展的鲜明特征,而且在不同时期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的关注点是不同的。因此,依据关键词突现图和时区图,并结合相关文本阅读,可将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研究的演变划分为初步探索时期(2010年以前)、繁荣提升时期(2011—2017年)、新发展时期(2018年至今)三个阶段。为更好地分析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具体论述如下:
1.初步探索时期(2010年以前)
此阶段是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的初步探索时期,2001年“十五”期间以及2006年“十一五”期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均强调要进一步发展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对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的提升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这些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缺乏,职业教育具体政策缺失,管理体制不顺,教育政策可操作性不强等原因,致使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还存在着规模不大、办学效益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17]这一时期,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不高,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的研究成果尚不丰富,未能够形成系统科学化的研究体系。已有研究所关注的不同残疾类型群体之间并不均衡,更多的研究以听障生为研究对象,同时兼顾少量智力障碍学生。研究的内容较为单一,主要侧重于学科课程和职业课程的教学现状,在职业教育方面,主要强调就业导向和心理导向。
2.繁荣提升时期(2011—2017年)
此阶段,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处于繁荣发展时期。“特殊教育一期提升计划”颁布,提倡扩大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规模,我国中职院校的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十二五”规划中强调大力发展特殊职业教育,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特殊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在上述一系列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下,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整体稳步提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研究的方向也渐趋多元化,研究领域亦不断扩大。研究对象由最初的听障生为主扩大到视障生、智力障碍生、肢体障碍生等多种残疾类别。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结构也不断完善,更多研究成果开始介入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领域,在关注语文、英语等基础课程教学,倡导职业技能提升的同时,也注重课程整体的衔接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在继续加强残疾学生职业知识和能力研究之际,着重探寻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达成残疾学生综合素养和心理健康的提升,帮助提高其就业与创业能力。此阶段的研究也注重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对家校合作以及校企合作领域投入了更多的研究热情,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此,本阶段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也渐趋完善,在大力推进“全纳教育”,提高特殊职业教育的基础保障与质量等系列政策推动下,以社会融入为导向的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体系日趋成熟。
3.新发展时期(2018年至今)
此时期,我国特殊教育体系已经获得深入发展并趋于完善,党和政府大力提倡要进一步办好特殊职业教育,随着特殊教育二期计划的颁布和实施,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迈进了新的发展阶段。本阶段更加关注残疾人职业教育课程的研究,探索课程的合理设置和特色课程的开发,致力于课程衔接与一体化建构,尤其是聋校职业教育及其课程设置成为关注的热点领域。研究在逐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重视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如智慧教育、生态课堂等,注重利用科技改革教学模式,对残疾学生进行缺陷补偿;同时也着眼于社会支持保障体系的完善,更加注重通过家校合作与校企合作方式,构建学校、企业、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体系。相较其他时期,新时期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的研究更加重视对问题的深层次剖析,从多方位视角出发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纵观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研究历程,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的体系日益成熟,研究成果日渐丰富,研究方向日趋多元。为使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获得更高质量的发展,未来研究应着重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当前有关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对象仍以三类传统残疾人(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为主,尤其对听力障碍学生的中等职业教育和课程设置相关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未来应更多关注智力障碍学生的中等职业教育与实践领域研究。因为智力障碍学生相较三类传统残疾学生而言,其不仅认知能力较低,而且个体间差异更大,职业教育实施时所面临的困难具有独特性。后续研究不仅要重视智障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而且应关注其适应能力的发展。未来研究在继续重视三类传统残疾学生中等职业教育与实践的同时,应注重研究对象的多元化类型转化,加强对学习障碍、肢体障碍、自闭症、多重障碍等对象的中等职业教育研究,最好能够根据同一类别中的不同残疾程度深入展开分层次研究。
已有研究成果侧重于探究具体学科教学以及职业课程教材教法的革新,尤其注重语文、英语教材编写以及职业技能教学的探索。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新兴技术的出现不仅为传统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而且为残障学生的缺陷补偿提供了更为有力的工具,更有助于满足残障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未来研究应结合信息化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手段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跨学科的视角进一步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教学的相关研究,使教学模式由多样化向信息化、系统化发展。教师在残疾人中等职业教学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教师专业化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未来应进一步加大对培养高素质专业型教师、复合型教师的研究,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残疾人中等职业教学提供人才支撑。
我国绝大部分残疾人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课程设置单一、专业定位笼统,无法较好地适应残疾学生的兴趣和市场就业需求。[18]当前有关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研究主要体现在听力障碍学生课程建设与课程设置探究,视力障碍学生课程实施的困境和对策研究以及智力障碍学生特色课程的开发领域。已有研究成果不仅对其他新型类型残疾人职业教育关注度不够,而且从系统化、区域合作视域展开的成果也不多见。未来研究应注重残疾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衔接和一体化的构建,分层设置课程目标,增强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性和贯通性,建立生态系统化课程实施环境,构建以提升生活质量为导向的职业生涯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既要注重与学生的兴趣和生存发展相对接,考虑学生个体的现实需要,又要基于市场和职业岗位的需求,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依据市场和就业岗位实际需求,将课程与残疾学生的生活、社会的实际以及科技的发展相联系,借助现代技术优化课程体系,开发人职匹配的特色课程,促进课程的多元化与开放化。
布朗芬布伦纳(U 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将人们所处的环境分为微观、中观、外层和宏观系统,这些系统在学生的自身行为和个体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等职业教育虽然以学校作为主要教育阵地,但是家庭环境及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残疾学生的独特性也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企业作为人才培养价值链的终端,在残疾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作为基层组织,比较了解底层残疾人具体情况,在帮助残疾人就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提升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促进残疾人就业,应开展多方位的合作,发挥好校企合作的重要作用,促进“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支持体系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家校合作、校企合作现状及对策展开,未来研究应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在强调政府领导的同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统筹规划与协调,学校、培训机构、家庭、社区以及企业等部门通过建设“家长参与+企业(行业)支持+学校教育+社区服务”的多方合作模式,为残疾人顺利就业、融入社会构建完善的支持与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