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建设的理念、成就与经验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系列党课

2022-09-01 02:54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副教授王可卿
党课参考 2022年16期
关键词:疫情建设发展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副教授 王可卿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

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和掌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采取的一系列新举措,取得的一系列新成就,提炼的一系列新经验,进而在新征程上更好地加强社会建设,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2022年7月26日,工作人员在浙江省东阳市虎鹿镇龙山村低保残疾人杜有女的旧房中安装水电线路,进行旧房装修改造。图:徐昱/新华社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建设的新理念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指引着工作的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治理明显改进。同时,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社会建设作为治国理政的重大工作来思考和部署,提出了一系列社会建设的新理念。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5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写进党的正式文件。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新时代的表达和践行,是指导社会建设的价值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把社会治理、民生建设作为社会建设的基石,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上,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二)新发展理念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是关系到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指导新时代我国社会建设的行动指南。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建设是手段,社会建设是最终目标。在新发展理念中,共享是发展的最终目标,要让老百姓过上好生活,共享发展成果。因此,新时代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这一理念贯穿到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切实做到创新社会建设方式、协调社会建设结构、提升绿色社会建设动能、开放社会建设过程、共享社会建设成果。

(三)关于民生建设和社会治理的新理念

民生建设和社会治理犹如社会建设的“双轮”,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关于民生建设,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只有实现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良好局面,从而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我国民生改善的红利。关于社会治理,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代表时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在推进社会建设过程中,只有把民生建设和社会治理统筹起来,才能实现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建设的新举措和新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社会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

(一)打赢脱贫攻坚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只有打赢脱贫攻坚战,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8年持续奋斗,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在2020年底如期完成,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形成了伟大脱贫攻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解决贫困问题既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大难题,也是一项工期长、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调研考察时走访了许多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先后在河北阜平、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等场合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扶贫开发的极端重要性和艰巨性,系统阐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为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

脱贫攻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坚强的组织保障,才能稳步推进。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党建立了从中央到基层的组织领导体制,即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确保脱贫攻坚有人统筹、有人负责、有人监督、有人兜底。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扶贫开发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选优配强农村“两委”班子,落实“第一书记”制度,着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其带头参与脱贫攻坚,主动到贫穷地区,抢着干、抓紧干,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付出辛勤汗水;选派大批政治可靠、觉悟较高、作风硬朗、能力高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干部和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实行“军令状”式责任制,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加强疫情防控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华大地,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决策、沉着应对,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了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全球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恢复经济社会发展,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

2020年1月25日,农历正月初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门听取疫情防控工作汇报,对疫情防控特别是患者治疗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动员。会议决定,党中央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党中央向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派出指导组,推动有关地方全面加强防控一线工作。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及党的重要会议,周密部署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以及全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明确“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动态清零”总方针,“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重要思想,因时因势制定重大战略策略。2020年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了解基层一线疫情联防联控情况。同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都反复强调要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保障经济发展。

疫情防控的关键是发挥党的组织力量,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把领导干部组织起来、把党员组织起来、把人民组织起来,全面投入疫情防控一线。2020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对全国的疫情防控工作提出明确的总体要求,强调各级党委(党组)、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挺身而出、英勇奋斗、扎实工作,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对口支援是我国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湖北省作为重灾区,对医疗物资和医护人员的需求极大。为此,党中央强调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并统筹安排全国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汉市外的16个市州及县级市。19个省份坚决落实党中央对口支援政策,以最快的速度制订方案,组织动员集结精锐力量奔赴受援地市,坚决打赢了这场阻击战。这一举措迅速调动了各方资源和积极性,有效缓解了湖北人民的“燃眉之急”,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守望相助精神。此后,吉林、广西、上海等地出现疫情,对口支援机制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思路,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多次开会研究深化收入分配改革问题,加快健全、细化收入分配改革政策,出台并实施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涵盖初次分配、二次分配以及相关配套改革的政策体系,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在国家一系列收入分配政策法规的规范下,各级人大对本级财政收支预决算方案的审议程序逐步健全,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增强了财政支出的公平合理性;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履职待遇等逐步规范,引导了国有企业薪酬公平合理分配;法官检察官工资制度改革、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和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充分调动了多个群体的积极性;用人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健全和审计工作的加强,进一步规范了收入分配秩序。此外,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在国民总收入中的占比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全国行业平均工资差距均有一定程度缩小,进一步优化了收入分配格局。随着中等收入群体人数快速增加,我国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

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不仅关乎个体发展、家庭幸福,而且关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用实际行动倡导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并推动其落到实处。我国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映秀小学,学生们在课间玩耍。图:胥冰洁/新华社

同时,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科学研判发展大势,始终坚持“就业是最大民生”的理念,及时调整就业思路,把发展经济和优化就业结构作为提高就业质量的突破口,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搭建覆盖省、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打出减负稳岗扩就业保民生政策“组合拳”,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激发就业创业活力,不断扩大就业规模,创业带动就业能力显著增强,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

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兜底工程,也是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全民覆盖、保障适度、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的原则,丰富保障内容,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待遇,优化保障服务,社会保障越来越有力,百姓日子越过越踏实。2014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中提出,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截至2021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3亿人、2.3亿人、2.8亿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党中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及时推动完善了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了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促进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了遍及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党和国家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党和国家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调整优化了生育政策,促进了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家庭是国家的根基,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建设不是小事,而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晴雨表”。家庭的好坏跟家教与家风有着直接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关于深化家庭文明建设的意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政策法规相继颁布出台,《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行为规范》等政策法规先后修订完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形成了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发展残疾人事业是改善民生工作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残疾人这一群体的生存、健康和发展放在心上,勉励残疾人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精彩人生。近年来,我国下大力气推进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织密残疾人健康兜底保障网,建立健全了包含生活补贴、护理补贴、儿童康复补贴等内容的残疾人专项福利制度,守护了残疾人群体的生活。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房地产宏观调控目标不动摇、力度不放松,建立和完善了差异化的调控政策体系;加快建立了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大了保障房建设投入力度;大力发展了住房租赁市场,因地制宜地发展了共有产权住房;促进了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使人口和居住需求在空间上得到合理分布;大力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改善了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提升了城市居住品质。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不断优化社会治理的理念,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社会制度和政策,开创了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新局面,实现了社会秩序的总体稳定。

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强调:“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健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建设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打造了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应急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重点抓好防灾减灾救灾和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加大科技建设力度,拧紧责任链条,加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着力提升了风险应对和治理水平。

黑恶势力是社会治理的重大隐患,必须对黑恶势力坚决“亮剑”,果断出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2018年1月起,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在全国展开,坚决惩治放纵、包庇黑恶势力甚至充当保护伞的党员干部,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新型网络犯罪、跨国犯罪,维护了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加强党对社会建设的全面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因此,必须坚持党对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社会建设的一系列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作出了一系列指示和批示,绘制了新时代社会建设的宏伟蓝图。在社会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社会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统筹各方力量协调行动,促使社会建设各项工作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推进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人民立场的新表述,也是社会建设的根本政治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坚决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奋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切实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在社会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紧迫的民生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坚持问题导向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方法论,也是我们干事创业的重要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问题就是实际、就是方向、就是“有的放矢”的靶子。社会建设从问题入手,才能抓出成效。我们必须正视社会建设中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及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等情况,列出问题清单,找准问题的核心症结,厘清逻辑线索,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既解决社会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又不断完善社会建设的制度体系,提高社会建设的整体水平。

(四)坚持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贯主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是推动社会建设进步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逐步探索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坚持把“蛋糕”做大,同时把“蛋糕”做优、分好。在未来,我们还要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

(五)坚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的经验,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思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明确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强调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未来我们要继续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

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有哪些新举措和新成就?

2.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猜你喜欢
疫情建设发展
战疫情
寒露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